书城自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88100000003

第3章 现状与问题: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面临的短板

一、现状与问题: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

(一)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按照习总书记“三个牢牢把握”的指示要求,在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创新基础科技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在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上,创新人才引进,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创新人才汇聚之地、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之地、国际一流创新人才事业成长之地、国际一流创新人才价值实现之地”。在人才发展理念上,进一步突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把人才放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突出战略位置;

1.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人才

一是集聚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二是人才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人才创新创业的资源

高校、科研院所资源

上海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现有普通高等学校68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8所,“985工程”高校4所,“211工程”高校9所。

(2)企业创新资源

一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载体。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三是启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四是上海总部经济特征明显,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累计达1168家,这些机构有效促进了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

(3)资本资源

一是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缓解科创企业“最先一公里”的资金来源问题。二是加快创业投资机构发展。三是推动股权投资企业开展境内外双向投资。

(4)市场基础

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成为国家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示范建设区。

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激发了人才内在活力。

二是科研工作绩效激励力度不断加强。一方面,科技人才在科研经费的劳务费比例和标准得到调整;另一方面,对科技创新人才股权激励的办法、机制、范围也得到探索。

三是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有了实质性启动。

四是人才评价“直通车”“绿色通道”,为科学评价人才开辟了新路。

五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是引才、用才、留才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七是人才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八是人才综合服务不断改善。事业发展舞台不断拓展,人才居住、医疗、子女教育等突出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断增强。

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工商登记程序简化、时间缩短。

二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得到加强。

三是医疗环境得到改善。

四是子女入学便利有所增加。

人才创新创业集聚区

一是浦东新区打造张江科技城。制定发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浦东新区行动方案(2015至2020年)》《浦东新区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浦东新区关于进一步完善鼓励市民创业政策的实施意见》《浦东新区鼓励创业促进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至2017年)》《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规划方案,开展“双认定”扩围试点的研究工作。二是闵行区建设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

(二)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

生态的案例研究:张江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案例

1.总体情况

近年来,张江示范区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结合张江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规划目标,整体谋划,聚焦重点,深入贯彻《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沪委发〔2015〕7号)》及有关配套政策,着力布局承载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培育新兴产业,面向全球集聚高端人才,以进一步夯实“四梁八柱”,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构建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战略高地。

二是具备了较为健全的创新生态和国际化发展功能。

三是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总体布局,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制订《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行动计划(2015至2020年)》;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

一是市、区、园联动布局科技创新功能集聚区。选择条件成熟的重点区域,通过先期布局、陆续拓展,组织有关区县、园区建立推进张江示范区科技创新功能集聚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推动张江示范区内包括张江科技城(张江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嘉定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漕河泾科技服务示范区、杨浦万众创新示范区、闵行产业创新示范区、桃浦科技智慧城、国际技术转移等七大功能集聚区建设。

二是加快培育“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建设。

三是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四是布局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

五是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启动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项目。

六是拓展国际合作,启动建设张江示范区波士顿园。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一是在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方面。

二是在人才集聚便利化服务方面。

三是双自联动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方面。

四是在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方面。

五是在对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方面。

六是在人才培养、流动、评价等方面。

七是在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综合环境方面。

八是在拓宽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方面。

九是在加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十是优化人才生活保障和营造创新创业社会氛围。

另外已经启动任务还有23项,目前正在深入推进。这些工作包括依托重大功能性共性技术平台引进国际大师;张江示范区闸北园人才服务平台(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承办的引进联合国项目专家数据库工作。

(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调查

为了解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人才生态发展的若干问题,我们对本市高校、科研院所、徐汇区、浦东新区等区县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人才进行了问卷调查。

被调查对象的概况

此次调查,男性占62%,女性占38%。

科技人才的性质。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占50.9%,其他事业单位占18.1%,两项合计69%;

总体评价

创新创业人才认为,近年来,人才工作的力度得到了加强,有23.9%的人认为得到了显著增强,41.4%的人认为得到了略微增强,人才工作最主要的改变,排名前6位的依次是:加大对科技人才发展的投入占52.1%,引进一批国内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占32.9%,选拔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占30.8%,制定和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占30.5%,改革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占27.10%,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占22.60%。

4.主要问题

(1)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创新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依次是人才激励机制不足(45.7%);待遇不足以吸引真正高层次的人才(43.30%);

(2)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

(3)人才政策的主要问题

人才政策举措方面,满意度较低的前三项依次是支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9.7%)、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级专家(19.6%)、改革和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18.1%)。同时,调查还显示,创新创业人才对人才政策了解程度还有待加强,有约1/5的被调查者对与创新密切相关的政策缺乏必要的了解,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融资渠道通畅程度(20.7%)、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活跃程度(20.1%)、创业启动资金支持(18.4%)、税收政策优惠程度(18.2%)等缺乏了解。

(四)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人才生态建设的“短板”

1.创新创业人才自身的短板

(1)创新创业人才的整体实力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大师级领军人才不足。

二是海外人才占比不高。

三是人才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科学研究与转化应用两大

人才队伍发展不平衡。第二,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发展不平衡。第三,创新创业人才与其他人才之间的均衡,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关注教科文卫领域研究人员的项目多,培养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创新的科技服务人才少。

四是科技创新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五是缺少旗舰型、引擎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创新创业人才国际竞争“底气”不足

人才国际化程度低

首先,国际人才的集聚度依然很低。

其次,本土人才国际化水平还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上海科技创新人才中79.9%没有出国(境)经验,仅有20.1%的人曾经出国(境)。

再次,上海对海外人才吸引力还不大。

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依然较弱

首先,劳动力生产率和人均收入较低。其次,人才参与经济、参与创新创业活力较低。据市科协有关调查显示,与发达国家的科学家相比,上海科技创新人才认为,其科研能力处于落后地位,有点落后、落后很多分别占53.6%、19.4%,合计逾七成;认为总体上差不多的仅17.7%,更好的仅为1.5%。

人才制度和发展环境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政府、市场、社会等在人才工作中角色、边界尚未界定明晰,一定程度影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推动人才创新创业的融资、税收、政府监管、研发投入、贸易支持、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政策支持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影响了人才要素与其他创新要素的结合,影响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激发。

2.人才创新创业资源的短板

(1)创新投入还不具优势

一是创新投入不具优势。

二是研发投入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是创业融资难、融资贵依然突出。

四是人才服务模式亟待创新。

(2)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还有待提高

一是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孵化器仍相对缺乏。目前全市有超过100家新型孵化器,其特征为:第一,众创空间碎片化、同质化倾向较为明显;第二,众创空间能力较弱。

第三,众创空间服务能力和品牌效应上还有待提高,但缺少类似中关村创业大街、车库咖啡这样具有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创新型孵化器,整合区域内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专业团队的创新资源,推动技术、市场、人才、资本有效对接,发挥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规模优势等方面还待加强。

二是科技园、孵化器的发展还需完善。

(3)创新基础设施还有待加强

3.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机制的短板

(1)激发各创新主体积极性的机制还不充分

(2)人才培养方面缺少层次设计、缺少统筹,投入力度亟待提高

一是在培养对象上缺少系统性整体架构。本市各类人才培养对象,重教科文卫领域为研发人员,轻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重科技创新研发人才,轻战略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才;

二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设立部门特色浓重,各自为政。

三是在培养投入上滞后。

(3)人才引进机制上还有待加强

一是市场人才认定机制应用、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等方面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二是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地。

三是吸引和集聚境外高校学生和在读留学生方面的政策还需进一步强化。

四是海外人才引进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4)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高校、科研院所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的动力不足、担当不够,存在顾虑过多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决心不大,动力不足。一些高校反映,大学教授在高校里有研究生、有资金、有项目,有实验室、课题组,依托学校可增强社会影响力,受聘企业当顾问,因此,具有创新成果、具备创业能力的人才真正创业的需求不强烈,政策实际激励效用不大。另一方面,单位难全力支持。

4.创新创业文化的短板

(1)创新创业文化有待提升。

(2)城市文化的繁荣程度还有待提高。

(3)城市品牌对外推介程度还不高。

5.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的短板

(1)机会优势排名靠后

(2)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6.创新绩效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