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发展:概念与分析框架
国际发展实际上包含着相互关联的两个不同层面,即作为进程的国际发展与作为结果的国际发展。
第一,霸权支持国际发展进程的首要原因在于:若非如此,就不可能获得某种切身利益或避免某种严重损失。第二,霸权对国际发展的支持力度,取决于南方国家对霸权而言的价值或重要性;更具体地说,取决于后者能够给霸权带来的实质性利益或损失之多寡。第三,由于国际发展蕴含着“共同但有区别的利益”及内在的不确定性,只有当某种情势或力量创造出利益汇合的可能空间、缓解相应不确定性之时,霸权才会更坚定地投身于国际发展进程,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这些推论背后的逻辑在于:“共同但有区别的利益”削弱了自利行为主体对国际发展进程的投入动机;而技术及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则削弱了理性行为主体对国际发展进程的投入动机。在双重削弱之下,霸权对国际发展的冷淡态度可谓一种常态。相形之下,二战前及战争期间国际发展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才是“特例”。
第二节 国际发展的承诺与实践
国际发展进程始于霸权对欠发达国家的相关承诺及实践。考诸历史,我们可以将霸权与国际发展之间的关系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1945年的国际发展
二战结束前的这一时段,既是国际发展从无到有的成型期,也是它在外部情势推动下迅速发展的兴盛期。
(二)1945年至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国际发展
与二战前的情形相比,1945年之后美国对国际发展的承诺及实践明显转入颓势
(三)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国际发展
第三节 利益交换及其局限:国际发展兴衰的根源
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往往有着多重因素的推动,国际发展进程亦不例外。不过,就本章的主题而言,我们更希望探究和辨明国际发展兴衰变迁的利益根源及其内在逻辑。对相关史实的考察和分析表明:利益交换是霸权审视、应对国际发展的一个基本视角或判据。对欠发达国家而言则未必如此,它们可能更多地将发展视为一种自身即具备充分正当性的权利。事实上,南北双方就“发展权”的分歧和争执由来已久,并持续至今。
在某些特殊时段如二战期间,紧迫的外部形势催生、创造出了更有利于国际发展合作的宏观背景,淡化、缩小了南北国家之间的认知分歧与期望差距。然而一旦外部形势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欠发达国家在霸权整体战略中地位与价值的下降,与预期收益分配、投入回报相关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重新成为利益交换的障碍,国际发展合作的动力因而难以为继,南北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也随之凸显。由于霸权在结构性权力上的明显优势,其所奉行的利益交换逻辑最终主导着国际发展进程的兴衰演变。
(一)国际发展兴起背后的利益汇合(1938至1945年)
睦邻经济政策是美国投身于国际发展进程的起点和关键背景。促成上述转变的直接动因是迫在眉睫的二战阴影及其正式爆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威胁,睦邻经济政策应运而生。这些举措背后有着共同的逻辑,即:利益是霸权支持国际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国际发展衰落背后的利益冲突(1945至1981年)
在理想状态下,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同行为体能够各取所需,实现互利共赢。但在现实中,经济交往不仅意味着利益的汇合,也蕴含着利益冲突的可能。
(三)国际发展的停滞与利益交换的延续(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与二战期间的发展合作相比,这一时期的国际发展由于利益交换空间的有限而陷入了停滞。纵观数十年间国际发展的兴衰演变,这样说或许并不为过:无论该进程经历了怎样的变迁,霸权遵循的利益交换逻辑却始终如一。
结语
决定二战以来国际发展兴衰起伏的关键,即在于霸权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换。由于发展进程所处的国际体系内并不存在一个超越国家权威的世界政府,能够推动该进程的只能是行为体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当供需双方对可交换利益的判断或评估相对接近、一致时,国际发展进程就迎来了相对有利的局面。反之,当双方的判断并不一致甚至出现严重分歧时,国际发展进程将处于冲突、僵持或停滞状态。这时,由于彼此期望之间的较大差距,冲突与分歧取代了合作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