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新解码:理论、实践与政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91600000001

第1章 创新理论篇 创新的十大原理

第一节 原理1到4:创新的本质

原理1:创新是互动式实践过程

企业创新首先是“创造”,是探索未知的一种学习和实践,它要试验的是:如果我们想在某些方面创造出新颖的变化,社会和市场能够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一变化呢?

创新的创造本质是新知识的形成、扩散和应用。

竞争可能是创新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种互动。创意提出者之间的竞争、不同创新支持者之间的竞争会激发企业巨大的创新活力。

对于原始创新的再创新既可能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也可能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

再创新的发生还可能源于既得利益的政治干扰和游说,有时候是强制或妥协的结果。这也属于创新互动的一种。

总之,创新是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开展的“知行合一”适应性实践。

原理2:创新是资源的新组合

创新中的“新”是从成果来看的,“新”就新在组合。所有的创新,其原材料都是现成的资源,这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等,创新者只是将其像搭积木一样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最终却产生一个全新的成果。

原理3:创新内在包含着张力

创新可以根本性地改变经济和社会,这种改变的力量来自创新内在张力的相互作用。创新是具有不同思维背景人群的互动式适应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由于不同人观念和利益的冲突,其中包含着或明或隐的张力。这种张力正是创新发展的内在力量。

原理4:不创新的风险大于创新风险

创新不是可有可无,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高风险现实世界中,创新是必需的,不创新的风险通常高过创新的风险。

第二节 原理5到8:创新的方法

原理5:创新是所有人的职责

对每个人而言,创新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创新的基本主体是自由思想的个体及其在此基础上构成的知识型组织。创新是人的基因,每个人出于自利或利他的动机,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都必须创新。

如果将创新理解成为不断学习和改变自身原有习惯的潜能,这句话或许更容易理解,即不存在所谓“创新者特质”,创新就是一种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应该也必须是大众的。

原理6:创新必须被有效管理

企业创新是在不断的试错中实现的,一家企业创新的成功是建立在自身和很多家企业创新失败的基础上。

管理制度和流程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原理7:开放式创新优于封闭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的好处不仅仅限于观点的多元,而且有利于创新的推广和用户的采纳,降低创新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组织创新通常优于个人创新;创新集群通常优于个别企业的创新。

建立创新集群就是营造一个开放式创新的环境。

原理8:创新应受伦理原则约束

无底线、违反伦理的创新就是坏的创新。

创新行为可能与现有社会规范和法律不完全一致,有些创新就是从突破现有规制和法律开始的,但它一旦突破伦理原则,就走向事情的反面。

第三节 原理9至10:创新的环境

原理9:开放包容的社会能显著激发创新

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和学习,根本上依赖于组织和社会的开放度,开放的环境允许信息的自由流动。

原理10:政府对创新制度环境负主要责任

正是制度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创新在地理上的非均衡分布现象。

政府在创新方面的职能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体系建设者。

(2)创新制度供给者。

(3)创新资源供给者。

(4)创新采购者。

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治理要素:自由、平等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