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新解码:理论、实践与政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20191600000003

第3章 创新的多层次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框架下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从个人、企业到国家不同层面都在开展着创新,其背后所需要的力量有一定的共同性,那就是人们渴求改变、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加上外在制度的激励因素。

个人是创新最基础的单元,但是单个个人并不能完成一项创新,而必须有多个人的配合和合作。

创新团队是一个高于个人但是低于企业的层面,但其重要性不弱于后两者。而要形成一个创新团队,成员构成尤其重要。

一般认为,企业是最核心的创新主体。

国家层面的创新与国家竞争优势密切相关。国家竞争力最终是由其创新实力所决定的。这种创新实力是一种综合实力。在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企业的创新固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成分,但是最终决定体系优劣的,是制度。

第二节 个人创新:超越特质论

创新是人类的本能和生存需要。对创造力而言,后天教育比先天禀赋要重要。

既然创新可以后天造就,那么创新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对此存在不同的观点,如戴尔等提出创新者应该有五项发现技能:联系、发问、观察、交际、实验。他们认为只要掌握这五项技能,就能把创新者的基因植入体内。

从创意到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它要从一个人的头脑中,变成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个新事物,并非易事。将一个有创意的想法转化为可实施的行动之间,需要经历多个阶段。

笔者同意“人都有创新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大小不同”这一观点,并据此将人的创新能力大体分为五级:

第一级,随机应变。

第二级,思维活跃。

第三级,不安于现状。

第四级,具有影响力和执行力,能用语言和行动改变和影响他人。

第五级,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用强大的意志力坚持做一件事。

第三节 企业创新:权变模型

创新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有着近似之处,但是视野更宽。企业是一个创新体系,其中当然需要知识资源。

企业创新与个人创新有内在的相同之处。企业由个人组成,企业创新是企业中每个创新者成果的有机汇总。他们都需要面对不确定性,不断学习和自我更新。

两者的不同之处也是很显著的。第一,企业创新是有强烈成果导向的。第二,企业创新是分层次的,可以分为战略创新和战术创新。第三,企业创新又是分专业的,其研发、市场、生产、财务等各有其特点和导向,需要有高度的组织性和横向协调性。第四,企业创新规模和风险远高于个人。第五,企业为创新提供了一种适宜的情景。

第四节 创新集群:创新的空间集聚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中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集群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有助于竞争性的主体。

如同产业集群现象,创新同样呈现出空间集聚的趋势,这被称为“创新集群”(或技术集群)。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国家竞争优势,需要形成多个创新集群。

①科学型;②规模主导型;③供应商主导型;④专业化供应商。每种类型在知识流动形式上有其独特性。

创新一个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在此意义上,产业集群还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广义上的、开放式的组织,为创新提供了一个知识场域。因此,它对创新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这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产业集群本身构成企业创新的动力。

第二,集群可以推动隐性知识的共享,加速创新的形成。

第三,产业集群有助于创新的形成和扩散。

第四,产业集群形成对创业有利的条件,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第五,产业集群有助于促进关系网络和信任氛围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创新。

制度不是凭空出现的,构思良好的制度必须与当地传统相结合。

第五节 国家创新体系:知识流动和制度建构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相对成熟的比较框架,归纳为四个维度、十类活动。

1.为创新过程提供知识投入

(1)提供研发支持,以创造主要用于工程、医学和自然科学的新知识。

(2)通过教育和培训劳动力进行创新和研发活动,来建构能力。

2.需求端的活动

(3)新产品市场的形成。

(4)从需求方面明确提出对新产品的质量要求。

3.提供创新体系的构成

(5)创建和变革开发新的创新领域所需的组织。

(6)通过市场和其他机制建设网络,包括创新过程的不同组织之间的互动学习。这意味着将在创新体系不同领域发展起来的新知识元素与来自外部的新知识元素及创新企业中已有的元素相结合。

通过对各国科技政策的建议,有力地推动和普及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理念。

此外,国家创新体系有两个主要的分支流派。一派主张“区域创新体系”,这一体系由基础设施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构成。另一派主张“部门创新体系”是更合适的分析单元。

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基本主张

国家创新体系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集群理论的延伸,但是两者的理论视角存在一定的区别。集群关注于与企业生产相对密切的因素,聚焦于产业链因素。而国家创新体系关注更加广泛的经济社会制度因素,其理论基础包括新增长理论、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包含以下观点:

1.创新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系统的互动过程创新不仅仅来源于基础科学,而且源于全过程中所涉及机构和人员的参与和互动。

2.知识要素作为经济中的主导要素,内在需要无障碍流动技术和各类信息在人、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流动是创新过程的关键,构成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要素,即知识要素。知识流最终指挥其各种流。

3.制度是关键:国家是创新体系最重要、最恰当的分析单元作为最重要的创新主体,企业活动嵌入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系统中,法律、规范、政治和文化影响和经济政策等外因对创新起着激励或抑制的作用,决定了其创新活动的规模、方向和相对成功性。

4.重要的知识流动传播方式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需要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密切的互动。

三、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

同时考虑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构建。

在微观层面上存在三类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支持性机构,关注各类知识的形成、扩散和应用。

在中观层面,主要是产业集群、区域集群和空间布局。它使用三种主要的聚类方法:产业、空间和功能性聚类来考察具有相互关联的公司之间的知识联系。

在宏观层面,是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它使用两种方法:宏观聚类和知识流动的功能分析。

由于制度的供给者和变革者是政府,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对政府的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

四、国家创新体系的评估

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优劣,总是在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之后才有意义。OECD的做法,是以在创新方面比较前沿的国家作为标杆,再对其他国家的创新体系作出综合性的评估,进而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这种做法类似于做案例分析,其好处是深入考察一国的创新体系运作方式,指出具体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