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地理全知道
2019600000082

第82章 风情小镇(2)

屯溪老街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中心地段,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北依四季葱茏的黄山,南伴终年如蓝的新安水。老街已有数百年历史,全长832米,宽5~8米,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

历史上,屯溪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桥,在桥头紧连的一段曲尺形街道,原名八家栈,就是老街的发祥地,也是屯溪的发祥地。老街的形成和发展,与宋徽宗移都临安(即今日的杭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出的徽商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在家乡大兴土木,所以,老街被称为“宋城”。元末清初,一位名叫程雄宗的徽商在老街兴造了47所店铺;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镇长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茶号林立,街道从八家栈不断延伸,形成老街的规模。如今步入老街,依然宛如到了宋明时代。街道狭窄幽深,街上的路面是清一色的褐红色麻石板。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全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窗棂门楣有砖雕木刻,技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的群体美。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测,是中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老街内宽窄不一的巷弄,纵横交错,构成鱼骨架状,交通十分方便。老街的店铺多为几进,狭窄幽深,但是内有天井采光。整个建筑体现了典型宋明徽派的民居风格与特征,所以老街又被称为“宋街”。

如今老街恢复了原有的老字号店铺。如“同德仁”是清同治二年(1863)开设的中药店,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开辟了古董一条街、文房四宝一条街。“徽州四雕”产品及徽派国画、版画、碑帖、金石、盆景等随处可见。古老的徽州文化在老街展现着它耀眼的光彩,老街的魅力倾倒了国内外的旅游者和影视界,老街成了天然摄影棚。

周庄——江南水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让古今多少人对江南的秀丽风光神往不已。江南之美,就美在江南的水。周庄,是一个汇集中国水乡之美的地方。

周庄属江苏省昆山市,地处沪宁经济走廊,北距昆山市区30千米,东距上海市区60千米,西距苏州市区38千米,交通便捷方便。

周庄地域春秋时期至汉代有“摇城”之说,相传吴王少子摇封于此,在镇郊太师淀中发掘到的良渚文化遗物,也证明了这一点。周庄镇旧名贞丰里,北宋年间(1086),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良田200亩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但那时的贞丰里只是集镇的雏形,与村落相差无几。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于此,此地人烟才逐渐稠密。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迁居周庄,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周庄出现了繁荣景象,由原来的小集迅速发展为商业大镇。周庄西接京杭大运河,东接浏河,成为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迅猛发展,主要产品有丝绸、刺绣、竹器、脚炉、白酒等。

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虽历经九百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全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7平方千米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张厅。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它们共同构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画。周庄还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景区、国家卫生镇和国家小城镇建设示范镇。2000年周庄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的“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周庄古镇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单。

周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实的文化积淀,加上自然环境独特,形成了不同一般的水乡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吴文化,滋育着周庄这方古老灵秀的水土,周庄的乡情、习俗、风物,弥漫着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的古朴情调与淳浓韵味。阿婆茶、摇快船、斜襟衫,还有吴侬软语,让人品不尽、看不够、道不完……

周庄四面环水,犹如泊在湖上的一片荷叶。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四条井字形的河道将古镇分割,形成八条长街。粉墙蠡窗的房屋依水而筑。

周庄历来文人荟萃。历史上曾出现过进士、举人20余名,有的官至太尉。西晋文学家、大司马东曹掾张翰(字季鹰)、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陆龟蒙都先后寓居于此,尚有部分遗址。著名文学社团“南社”社员的住宅,也还保留着三十多处,其中有叶楚伧、王大觉、费公直、沈体兰和柳率初先生的旧居,陈去病先生祖居遗址,以及南社成员饮酒吟诗集会的“迷楼”等。

黄昏时分,一弯新月洒下银辉,尼龙纱一般地笼罩着南湖,给四周平添了几分诗意。盈盈碧水摇晃着夜泊的渔舟,不知从哪儿传出的幽婉乐曲,与点点灯光一起泻入夜空,撩拨着人的心弦,这就是周庄给人们带来的美的韵味。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阳城县,是清顺治、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故居。因为陈廷敬号午亭,所以“皇城相府”又叫“午亭山村”。

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的皇城相府是陈廷敬为母亲修建的。据说,陈廷敬在京城做官时,母亲特别想去京城看看,但因母亲年迈,不方便出远门,陈廷敬就在家乡为母亲建了类似于紫禁城的府第,这就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皇城”。

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皇城相府,规模宏大,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一踏进皇城相府,金瓦辉煌、红柱流丹的御书楼便为这个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群落,谱就了一曲雍容华贵的乐章。御书楼因有康熙为陈廷敬亲笔提写的匾额和楹联而闻名遐迩。匾额“午亭山村”的名字意韵悠远,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诗,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品行的高度赞扬。匾额上浑圆雄健、气势磅礴的字体庄重威严,令人肃然起敬。

过御书楼,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便立于眼前,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但牌坊上陈家历代为官子弟的名姓,依然清晰可鉴。牌坊后面左侧便是有名的“点翰堂”。陈家在当地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点翰堂”是康熙帝到皇城相府时,亲笔点定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新科翰林而题名,它是陈家世代沐浴皇恩的标志性建筑。

皇城相府最具特色的建筑物是取“河山为囿”之意的河山楼,据说是为抵御流寇侵扰而建,整体为砖石结构,没有方木,同时能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大规模的民用军事防御堡垒,一般人很难想象,即使今天看来,河山楼的设计也非常科学合理,它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两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为了便于探知敌情,河山楼楼顶不仅建有垛口和堞楼,而且还专辟有利于转移逃生的秘密地道。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河山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有充足的粮食。

沿木制楼梯,拾级而上,到达顶层,楼外美丽如画的风景,一览无遗。据说,河山楼竣工的第二年,陈氏家族又修建了“斗筑居”城墙,将河山楼、世德居、树德居等建筑囊括其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堡。

内城是陈家人日常生活的地方,由八个独立封闭又巧妙相连的四合院组成。每个院子门口的两个石刻雄狮、门枕石和雀替、影壁均保留完好。步入院中,雕梁画栋的房屋,举步可见,其门窗的精巧华丽,让人叹绝,这些门窗都有凤凰戏牡丹、万寿无疆、五福捧寿以及奇花异草等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是那样形象逼真。用手触摸着这些门窗以及室内陈列着的檀木太师椅、八仙桌、龙头几、雕花床、脚踏,如触摸着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

再向前走,是一座小巧的花园,立于园中的小池边,荡漾的碧波,悠闲自在游来游去的金鱼总是让人忘记了时间。拾级而上,过小桥,是一亭阁,站在亭上,园中玲珑怪石和葱绿小山,通幽的曲径,奇花异草,尽收眼底。

静升镇王家大院

被称为“民间故宫”的王家大院,是山西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的家宅,历时数载建成。王家大院由高家崖和红门堡两个建筑群组成,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鳞”、“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建筑规模十分宏伟,不仅是国内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更是晋商大院的典范。

高家崖建筑群俗称东大院,建于清嘉庆初年,有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11728平方米,是一个不规则形串联城堡式住宅群。整体建筑依山就势,基本继承了传统的前堂后寝格局,且随形而生变,层楼叠院,高低有致。站在高处,鸟瞰大院,只见远处的院落高低起伏,有序排列,堡墙环绕,院门紧闭,俨然一座壁垒森严的中世纪城堡。

东大院为四合院式,院中有院,门内有门,窑顶建窑,房上坐房。其主体建筑是两座三进四合院,一进院门,门前高大的照壁、上马石、旗杆石、石狮、石台阶等,就会一一呈现。每座主院都由宽敞高深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组成;其堂屋、客厅、厢房、绣楼、过厅、书院、厨房一应俱全。因地而异的甬道低栏、高墙异彩纷呈,让院内横生出些许曲径通幽的妙趣。

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是主人小憩的地方。主院正北的后院是护堡院,可谓是院中有院,大小院落既独成一统,又珠联璧合。

为了方便出入,东大院四面都设有堡门,主院前大通道的东端是东堡门,大偏院的西南角是西堡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间是南堡门,南堡门外是一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北堡门设在小偏院的东北角。

多少年了,东西两大院遥遥相对,由一条马蹄形的沟涧小道相连。西大院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雷同,如一个版子里雕刻出来的,唯一不同的是,西大院只有南堡墙稍偏东位置有一堡门,堡门为两进两层,堡门正中央镶一方刻有“恒浈堡”的青石牌匾,堡墙内不仅有垛口,堡墙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楼一座,可谓匠心独具,用青砖砌筑的“红门堡”堡墙外高8米,内高4米,厚达2米多,由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的踏道到达堡上,就可饱阅堡内景色。堡内布局合理巧妙,由大块河卵石铺成的南北向龙鳞主街,将堡内分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的三条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由下至上,依次为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交错处,是一个很大的“王”字,堡内共有院落27座,除顶甲为6座外,其余三甲均为7座。如此独特的设计,真的是极为罕见。

西大院每院的布局基本一样,多数为一正两厢二进院,进门就能看到窑洞与穿廊,顶层设窑洞或建阁房。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也有一部分院落为偏正套院,院门偏在东南方向,院门内是一条较长的通道,通道西侧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门,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门,堡内的两口水井分立于东南角、西北角,不论你在院内,还是院外,不论是在屋上,还是屋下,那些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随处可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无所不有,造型逼真,构思奇特,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

枫桥——最富诗意的小镇

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里说“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旁,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这里的枫桥,位于苏州的寒山寺北,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几经历史的变迁却风采依旧。是唐诗的描绘使我们对她充满向往之情,而当你亲眼看到她时,会对她迷恋。因为她是那样充满诗意,古朴的景致,深邃的内涵,丰富的人文底蕴都会强烈地感染你……

枫桥书场还有被称为“五古”的枫桥古镇历史古迹,都是枫桥文化的一部分。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这古香古韵的“五古”,就像它们的名字一样仿佛把人们带回到了那遥远的古代,使人感受到了历史脉搏跳动的韵律。枫桥古镇,是枫桥旁自然形成的一个古老的小镇,这里民风淳朴,风情独特,古香古色。由于枫桥横跨大运河,车马行人往来比较频繁,所以枫桥边上这一小小的古镇也便繁华和热闹起来。枫桥书场位于寒山寺弄,紧靠铁铃关的一边,它的环境典雅,文化氛围浓厚。你可在这里品上一杯茗茶,听上一曲吴侬软语般的当地小调,片刻的休憩,便可以使你摆脱人世间的一切琐屑烦恼,仿佛进入没有任何忧愁的人间仙境一般。近年来枫桥景区还恢复了唐灯、明清街坊、江枫草堂等旧观,而且增添了古戏台、渔隐村、听钟桥等民俗建筑。

枫桥的美在于气质,她犹如一弯皎洁的新月横跨在枫江之上。她的曲线是那么柔和,韵律是那么和谐,优美而又多姿,似长虹卧波,安详而又静谧。可能她不如天津的浮桥那么令人惊心动魄,不如河北的赵州桥那么宏伟壮观,也不如江苏的宝带桥那么飘逸秀丽。但它有着自己不同寻常的美,仿佛一壶老酒,越品越醇。世上的美有千百种,因其一种为人所重亦足矣。

枫桥的美,还在于它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自从张继写了《枫桥夜泊》之后,吟咏枫桥的诗篇不计其数,例如唐代诗人张祜的《枫桥》,也是广为传诵的一首佳作,诗云:“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戎马征途中也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诗云:“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这些优美的诗篇或是诗人对自身戎马人生所抒发的由衷的感怀,或是面对此情此景与古人所产生的历史的共鸣。枫桥的古朴,总是给人以宁静的感觉,仿佛那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使人寻找到了一座抚平内心伤痕和一切烦恼的心灵的港湾。朴实无华的枫桥,也就从此烙上了无数游人寻找历史痕迹的烙印。

如今的枫桥,在岁月质感中,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行走往来的方便,而且还带给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千百年来,凡是来苏州旅游的人,都要到枫桥来实地游览一下枫桥的诗情画意,感受“枫桥夜泊”的空旷与寂寥。

同里——水乡明珠

同里隶属于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八湖环抱,风景优美。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去同里游一次,不能不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古色古香的店铺,逶迤幽长的街巷,粉墙黛瓦的民居,还有那若隐若现的古桥,迎风拂水的绿柳,无不透着一种宁静与安详。印象最深的还是同里水,那是一弯悠悠绿水,水活且清,基本上“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有“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