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是指一个地层单位或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和年龄。地球的年龄至少有46亿年,在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中,地壳经历了种种地质作用和地质事件,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海陆变迁等。因此,时间的概念对于研究地质作用及其产生的地质事件是极其重要的。地质学表示时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相对地质年代,即利用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以及切割律等来确定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五代。即早期的太古代(38亿年前~26亿年前)、元古代(26亿年前~5.7亿年前,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5.7亿年前~2.3亿年前)、中生代(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和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现在)。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6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另一种为同位素地质年龄,即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也称绝对地质年代。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500万年前,延续1.65亿年。
2.5亿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模样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地质学家克里斯托费尔·斯科特斯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和深入计算之后指出,经过2.5亿年之后,我们地球上的所有陆地又会重新聚集成一块巨大的超级大陆——所谓的“联合古陆”。到那时,地中海将不复存在,在地中海原地会耸立起一些山脉,这些山脉具有如今喜马拉雅山顶峰的形状。非洲南端将被夹在南美洲和东南亚之间,并渐渐地下沉变成为一个巨大的湖泊。在2.5亿年之后,澳大利亚会完全与印度、中国相连接,而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会变成高原或高地。
人们对化石是如何分类的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不是所有的古生物都能成为化石,一般具有硬体的古生物,死亡后迅速被埋藏,并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才能形成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主要有实体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等。保存在地层中的由生物体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称为“化学化石”。根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或系统关系,首先将化石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界以下的分类单位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古生物与现代生物的命名法则一样,都采用“二名法”命名,即属名+种名。用来确定地层地质年代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能够指示古生物生活环境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什么是格林尼治时间
格林尼治是英国原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地,是世界计算时间和地球经度的起点,位于伦敦东南泰晤士河南岸。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就是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标准时间。因此,人们把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说成是“时间开始的地方”。现在那里的时间,决定着全球任何地方的时间。
什么是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与迟之分。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世界时区是如何划分的
世界时区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的。从西经7.5°到东经7.5°为零时区。从零时区的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标准时,也叫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东时区较早,西时区较迟,因此计算两地的时差,先算出相隔多少个时区,然后确定东、西的位置,向东,则顺时针方向增加;向西,逆时针方向减除,由此就可以算出两地的时差。时区界线原则上按照地理经线划分,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根据各国的行政区界或自然界线来确定,以方便使用。例如,中国幅员辽阔,差不多跨5个时区,但实际上只以东8时区的标准时即北京时间为准。
什么是日界线
日界线就是国际规定的日期变更线。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把经度180°的地方作为一天开始和结束的地方,规定当各种交通工具自东向西越过此线后,日期增加1天(例如,由5月31日改为6月1日),而由西向东越过此线后,日期减少1天(例如,由6月1日改为5月31日)。这条线就称为“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了这条日界线,计算日期就方便了。把经度180°作为日界线是因为这条子午线正好穿过浩瀚的太平洋中央,不经过任何人口稠密的大陆,可以避免许多麻烦。可是它仍旧不可避免地从一些岛国和地区穿过,因此在一般的世界地图上,我们看见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
什么是“北京时间”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各处看到太阳先后不同,形成了所谓的经度“时差”,所以世界各地的地方时也就不同,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为了方便起见,规定地球表面每隔15°经线为一个时区,地球圆周360°,共分24个时区,以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零,向东西各7.5°为零时区,作为世界标准时间的起点,从零时区边界线向东向西每隔15°的区域各依次划分12个时区。我国领土辽阔,从东经73°40′至135°05′,横跨近62°,占有5个时区,也就是说从我国西北边境到东北的边缘。在同一个瞬间,时间相差4个小时。为了方便起见,国家规定,把首都北京所在的时区(东8时区)的标准时间,作为全国统一标准时间,即所谓的北京时间。
中国古代的计时单位有哪些
时、刻、更、鼓、点,都是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时:即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12时辰:子时,从夜间11点起算,到凌晨1点。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以此类推。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因此“顷刻”指很短的时间。
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半夜11点至凌晨1点。
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用鼓作为更的代称。四鼓相当于一时至三时。
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在24分钟。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分别指现在的什么时间
子时:夜半十一时至翌展一时,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
丑时:晨一时至三时,又称鸡鸣。
寅时:三至五时,别称骑旦、平明、平旦。
卯时:五时至七时,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因是时正值朝阳冉冉东升,故又谓之日出。
辰时:七时至九时,别称食时。
巳时:九时至十一时,巳时又称隅中。
午时:十一时至十三时,别称日中,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
未时:十三时至十五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昳。
申时:十五时至十七时,别称哺时、日哺。
酉时:十七时至十九时,酉时又叫日入。
成时:十九时至二十一时,别称黄昏。
亥时:二十一时至二十三时。此时正是夜阑人静之夕,故又称人定。亥时又称夤夜。
什么是历法
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据此制定出的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人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其中多数的历法是想把朔望月或者回归年分为编号的日数。按其侧重点不同,历法大体可以分三类:一类称阳历,如公历、儒略历等;一类称阴历,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一类称阴阳历,如中国现在还在采用的农历、藏历等。
什么是协调世界时
协调世界时即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简称协调时。由于地球自转长期减慢,世界时的时刻比原子时的时刻逐渐滞后,两者之差逐年积累,造成实用的不便。为保持这两者时刻差在±0.9秒以内,国际上规定,必要时协调世界时跳动1秒,即增加或减少1秒(称闰秒)。当前,全世界民用时指示的时刻就是协调世界时。
世界四大历法是哪四个
公历:为大多数国家通用,由儒略历修改而成,原为基督教历。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召集学者,改革历法,纠正了过去积累的误差,修改了置闰的法则,故公历又名格列高利历。此历精确至极,3320年才差一日。
回历:又名回回历,传说为伊斯兰教至圣穆罕默德所创。回历规定公元662年7月16曰,即穆罕默德从麦加避难到麦地那的一天,为回历之始。回历原分太阳历、太阴历两种。回民普遍采用太阳历。
佛历:佛历元年,即为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逝世之年。佛历的历史,比公历早540多年。因此,公元1987年,佛历已是2530年了。
农历:即阴历,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历法。它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称夏历。
闰年和闰月是怎么回事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共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共383或384天。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意一个月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七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七月。
一周从星期几开始
据说,古巴比伦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28天平均分为四等份,每一等份为7天,每日以宇宙中的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为名,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合称“七曜”。7个曜日周而复始,故称星期。因为7个星体中以日为大,所以“七曜”中的日曜日,即星期日为一周的开始,其余月、火、水、木、金、土依次为星期一、二、三、四、五、六,土曜日是一周之末。后来,根据国际惯例,把星期作为工作、学习等作息日期的计算单位。在中国,人们以星期一为一周之始,星期日为一周的最后一天。但是,目前国外通用的还是一周从星期日开始,星期六为周末。
公元纪年是怎么来的
“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始行于6世纪。525年,叙利亚有个名叫埃克西的僧侣,他为了推算7年后“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耶稣诞生在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并主张以耶稣诞生作为纪元。由于当时宗教势力强大,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埃克西的建议便成了“天经地义”。532年,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的284年被定为公元元年。此纪年法迅速在教会中使用。从6世纪到10世纪,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后来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用。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公元前”,常用B.C.(BeforeChrist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简称“公元”,常用A.D.(AnnoDomini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后来格利高里十三世也就把它记进了“格里历”中。这个规定便一直沿用至今。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哪里
现代的地理学中,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但这种划分方法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第一个以乌拉尔山脉来划分欧洲和亚洲的,是俄国彼得大帝时期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华西里·塔季晓夫。乌拉尔山脉北起喀拉海,南至哈萨克斯坦草原,海拔2000米左右,是欧亚大陆上纵贯2000余千米的一道天然屏障。塔季晓夫对乌拉尔山脉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发现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个地区的动植物有许多显著的差异,如鱼类,在山脉西面的河流中,鱼是通体发红的;而在东面的河流中,鱼体是白色的,而且味道也不一样。塔季晓夫根据乌拉尔山脉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它东西两部分地区所存在的各种不同点,提出将乌拉尔山脉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比较合适的。他的这个看法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后来,因为乌拉尔山脉的南端迄于哈萨克斯坦草原,欧亚两洲的南部尚无明确的分界,于是,人们把发源于乌拉尔山脉而流入里海的乌拉尔河同其北部的乌拉尔山脉一起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地图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地图是将地理环境诸要素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并经过制图概括缩绘于平面上的图形,它是用以传递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变化等信息的载体。地图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普通地图反映制图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专题地图突出表示制图对象的一类或一种主题内容,种类很多。地图按比例尺大小可分为大比例尺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小比例尺地图。地图按制图区域可分为世界地图、全洲地图等。
何谓地图比例尺
地图比例尺是地图上直线长度与地面上相应距离的水平投影长度比,即:1/M=d/D,公式中M为地图比例尺分母,d为图上某一线段长度,D为与d相对应的实地线段长度。因此比例尺的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反之,比例尺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大。比例尺大,图的内容就详细,精度就高;反之,地图的内容就概括,精度就低。地图比例尺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数字式,如1∶100000或1/100000;文字式,如“十万分之一”或“图上一厘米相当于实地一千米”;图解式,将一段直线按一定间隔划分为若干等份,在各分划处注明所代表的实地地面长度,这种比例尺便于进行图上量测,量测精度不受纸张伸缩影响;大中小式,大于或等于1∶100000的比例尺为大比例尺;1∶100000~1∶1000000的比例尺为中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的比例尺为小比例尺。
什么是地图注记
地图上说明图面要素的名称、质量与数量特征的文字或数字,统称为地图注记。在地图上只有将表示要素和现象的图形符号与说明这些要素的名称、质量、数量特征的文字和数字符号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地图的符号系统,这样才能使地图更加有效地进行信息传输。否则,只有图形符号而没有注记符号的地图,只能是一种令人费解的“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