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整河山(1950-195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2020000000018

第18章 1952年(4)

第一阶段,1952年10月14日-20日,美军发动大规模的金化攻势,斗争的重点在597.9高地。14日,敌人先以4至7个营的兵力发动猛烈进攻,占领两高地的大部表面阵地,志愿军部队转入坑道作战;当天夜里,全部恢复阵地。从15日起连续3天,敌军以两团又4个营的兵力,在大量炮火支援下,对我两个高地轮番进攻。白天失去阵地,志愿军在夜间反击又夺回,形成反复争夺状态。到18日,两高地的全部表面阵地为敌军占领,志愿军防守部队全部退守坑道。

为歼灭进攻的敌人,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分别以3个连的兵力,于19日对两高地表面阵地的敌人实施反击。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就在这次反击597.9高地敌人的战斗中,用血肉之躯铸造了顶天立地的丰碑。***是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二营通讯员,随营副参谋长到第六连参加反击战斗。从黄昏战到深夜,六连冲击5次都因未能摧毁敌人一个中心火力点而被阻,连续爆破又没有成功。这时离天亮只有40分钟了。在这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请求爆破任务。他带领连部两个通讯员,以灵活巧妙动作向敌人中心火力点接近,可是他们中一个牺牲,一个身负重伤。***冒着敌人机枪的密集火力继续匍匐前进。在接近敌中心火力点只有八九米处,他连投手雷,仍未能将火力点全部炸毁。他在身边已没有弹药,身体又多处负伤的情况下,一跃而起扑向敌人中心火力点,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机枪的射击,为反击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夺回了阵地。***的英雄行为,充分表现了共产党教育的战士为正义与和平而勇于牺牲的无比高尚的品质。在这一周里,在上甘岭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美军先后投入兵力17个营,志愿军参战的有21个连。志愿军依托坑道作战,表面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在反复争夺中,大量杀伤了敌人以后,转入坑道内坚守,两个阵地表面暂被敌人占领。

第二阶段,10月21日-29日,志愿军坚守坑道作战。美军为完全占领这两个阵地,对坑道采取轰炸、爆破、放毒、熏烧、堵塞、封锁、围困等手段,企图彻底消灭坑道内的志愿军。上甘岭战役最艰苦的阶段来临了。为了坚持坑道的斗争,转入坑道内的各单位党员主动地进行联系建立了统一的党支部。党支部领导各单位整顿了组织,确定指挥的分工,并鼓舞坑道内全体人员展开积极斗争,使群众情绪始终高涨。这时,双方斗争的焦点转移到坑道口争夺战上来。志愿军纵深的炮火打击向坑道口进攻的敌人以支援坑道内的部队。坑道内的部队则不断出击袭扰敌人。各坑道分队组织小型出击多达150余次,他们跃出坑道快,打击敌人快,退回坑道快,共歼敌2000余人。但是,由于当时坑道内部的设备还很不完善,各种物资的储备不足,粮、弹、水、空气都十分缺乏,有一个连队曾数天没有水喝。广大干部、战士仍不畏困难,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恰在这个时候,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来到了前线,祖国人民的慰问信和慰问品送进了坑道,使坚守坑道的战士受到极大鼓舞。同时,志愿军纵深部队也积极设法支援坑道坚守战,在坑道分队配合下,先后进行了6次反击,其中3次一度夺回全部表面阵地。每次反击,志愿军纵深部队都给坑道内守军送去许多水果、粮食和弹药并使坑道内部队得到轮换。就这样,坑道内部队胜利地守住了坑道,为志愿军纵深部队发起全面反击赢得了准备时间,为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10月30日-11月25日。志愿军坑道内外部队,在大量炮火支援下,进行决定性反击,彻底粉碎敌人的"金化攻势",全部收复阵地。

30日,志愿军7个连同坑道内3个连配合,对597.9高’地的敌人进行反击,全歼守敌4个连。志愿军在夺回597.9高地后的这一周中,挫败敌人5个团又2个营的轮番反扑,歼敌6000余人,巩固了阵地。

11日夜,志愿军开始反击537.7高地北山,迅速恢复了全部表面阵地。12日起,美军连续发起猛烈反扑,但除了送掉更多士兵的生命之外,一无所获。激战至25日,击退敌人50余次冲击,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巩固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美军因伤亡高达25000余人,无力再发动进攻,被迫停止"金化攻势",至此,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在上甘岭战役期间。美军在43天的战斗中,共投入6万人以上的兵力,动用大炮1500余门,坦克120余辆,发射炮弹190多万发,最多的一天达30多万发。另外,还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共投弹5000多枚,最多的一天出动飞机250架(次),投掷重磅炸弹500多枚。如此多的钢铁倾泻到不足3.7平方公里的狭小阵地上,把山头削低了2米,山上的岩石被炸成了1米多厚的黑色碎石粉末。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三四米。美军经常使用4—5个营的兵力,对一个山头进行集团式的冲锋。全战役美军共发动了900多次冲击,有时一天达20—30次。守卫上甘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创造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在1952年行将结束,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国家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许多新的问题。党领导人民继续前进,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中共中央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和制定有一个历史过程。

这条总路线的根本思想,早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明确指出,在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之后,党的任务就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会还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设想,认为在三年准备十年建设以后,新中国的面貌就会大大改变,成为一个有强大工业和强大农业的富足国家,那时就可以考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了。从而使先完成国家工业化,再实行农业集体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国有化,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进一步具体化。

中共中央在着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开始探索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问题。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经验,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作了重要的改变,即从原来的"先建设后改造"改变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原来的"一举进人"改变为逐步改造。提出了要在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逐步改造的新构想。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会议上讲到: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随后,***、周恩来都较详细地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指导思想和大致设想。

李维汉根据深人调查给中央写的《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报告,总结建国以来利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情况和经验,指出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特别是公私合营这一主要环节,实现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革。6月15日,中央政治局在讨论李维汉报告时,毛泽东着重阐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他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错误。"7月23日,李维汉在全国财经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毛主席指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国家即开始进入过渡时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地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地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一切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都不能离开它,离开了,就要犯‘左’倾或右倾错误。"8月11日,周恩来在全国财经会议总结时引用毛泽东修改过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中共中央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情况在一些场合传达以后,在私营工商业界引起一些反响,有人赞同,有人疑虑,有人抵触。1953年9月7日,毛泽东约见各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告诉大家:"有了三年多的经验,已经可以肯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较健全的方针和办法。""将全国私营工商业基本上引上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稳步前进,不能太急,至少需要三年至五年的时间,因此不该发生震动和不安。"为了更好地向全国人民宣传总路线,1953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转发了经过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提纲》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作深刻的理论分析和通俗系统的解释。

2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载入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基本内容,简言之即"一化三改"。一化,即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同时进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或缺。毛泽东指出,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尽管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旧中国是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因此,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就显得极其重要和格外迫切。只有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一穷二白、落后挨打的面貌,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建立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使社会主义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才能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使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分散落后的经营方式限制了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它的发展或者是资本主义农业,或者是社会主义农业。土地改革后的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共产党及时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把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实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手工业历史悠久,行业繁多,布局分散,产品丰富,中外驰名。但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的要求。手工业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更有兼手工业与农民为一身者。共产党采取"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坚持自愿互利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办法,把手工业的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资本主义经济与国营经济之间,资本主义工商业内部劳资之间,资产阶级利益与全国人民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日趋明显。这些矛盾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势在必行。共产党依据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政策,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规律。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成功,积累了社会主义的新经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塘沽新港开港

10月17日,塘沽新港第一期工程完工并正式开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