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整河山(1950-195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2020000000006

第6章 1950年(6)

在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的同时,在完成土地改革的新区农村和城市的工矿企业、机关、学校中,慎重地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从1950年底到1953年6月,全国共接收新党员107万人,新建立了8.2万个支部,初步改变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分布不平衡的状态。

建国初期的整风和整党,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使共产党初步经受住了胜利和执政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年多时间中,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军事上,除西藏、台湾和若干海岛外,所有的国土均已解放;在政治上,中央人民政府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陆续建立起来。在经济上,废除了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而且经过恢复生产和稳定物价的斗争,随着全国财经工作的统一,国家财政收支已接近平衡,金融物价趋于稳定,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但是,新中国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斗争任务艰巨复杂。帝国主义继续支持蒋介石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大陆上还有40万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及地方土匪在兴风作浪。财政经济状况还未根本好转,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远没有恢复。物价稳定之后,过去为三大敌人服务的若干工商业失去了市场服务对象,也由于私营工商业的盲目性,致使市场供求失调,一部分资本主义工商业突然萧条,工厂停产减产,商店停业倒闭,工人失业,劳资关系紧张。

在此形势下,为了团结大多数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胜利,克服困难,统一思想,把革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需要对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制定适合新形势的方针和政策,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此中国共产党于1950年6月6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了七届三中全会。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5人、候补中央委员27人,还有中央各部委、若干省市及中央人民政府的负责同志43人列席了会议。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周恩来作了《关于外交工作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报告,陈云作了《关于财政经济问题》的报告,聂荣臻作了《关于人民解放军整编问题》的报告。全会还听取了薄一波关于税收问题、安子文关于党的组织情况、胡乔木关于整党工作等问题的专题报告。

全会的主要议题是确定共产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为此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和所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毛泽东的报告,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毛泽东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指出目前的国际情况对我们是有利的。国内方面,我们的财政经济情况开始好转,但还不是根本好转。毛泽东提出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任务。指出:要获得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1)土地改革的完成;(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为了创造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做好八项工作:(1)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工作。在新形势下,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应有所改变,即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利于早日恢复农村生产,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2)巩固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巩固财政收支平衡和物价的稳定。调整税收,减轻人民负担。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在保障有足够力量用于解放台湾、西藏,巩固国防,剿匪镇反的条件下,有步骤地复员部分解放军。必须谨慎地做好复员工作,使复员军人安心家乡生产。(4)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努力争取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5)必须认真地救济失业工人、失业知识分子,有步骤地帮助他们就业。(6)团结各界民主人士,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问题,搞好统战工作,克服关门主义和迁就主义倾向,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7)必须坚决地肃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务、恶霸及其它反革命分子。(8)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全党进行整党和整风,提高干部和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

毛泽东的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已开始由军事向经济转移,在当时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经济。

毛泽东还提出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他强调:"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党在当前总的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了贯彻"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全会还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要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认真而又谨慎地处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关系。缓和同知识分子的紧张关系,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不要过于性急,更不能用粗暴的方法。谨慎地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不能性急。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由过去的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

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次最重要的中央全会。全会所确立的基本任务和策略方针,是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纲领和根本的指导思想,它为全党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纠正了党内某些同志中存在的急于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左"的思想倾向,明确了稳步地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针。这次会议对于巩固和发展人民的革命事业,迅速地战胜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有步骤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都具有重大的指导煮义。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在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90%的贫、雇农和中农,仅占20%-30%的土地。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时,已有1.2亿农村人口的老解放区、半老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新解放区和即将解放的地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恢复国民经济的最大障碍。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就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建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于6月30日由毛泽东发布命令在全国实行。为正确地实施土地改革法,政务院于7、8月间先后颁布了《农民协会组织通则》、《人民法庭组织通则》和《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这些文件总结了历史经验,根据建国后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对土地改革有关问题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这就为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

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彻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土改的总方针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法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从有利于孤立和分化地主阶级、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全体人民有秩序地实现土地改革,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发展生产出发,对地主和富农都采取了宽大的政策:对地主,由过去没收其一切财产改变为只没收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多余的房屋,其他财产(包括地主经营的工商业)不予没收;对富农,将过去征收多余的土地财产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除征收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的大量土地外,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富农所有出租的少量土地也予以保留。实行这种政策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农;也可以使土改的打击面由8%缩小到3%左右,有利于孤立和打击地主阶级;还有利于稳定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总之,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1950年冬天起,在新解放区逐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由于新区土改是在全国胜利、新中国成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很容易出现不发动群众、单纯依靠政府发布命令、把土地"恩赐"给农民的"和平土改"偏向。党和政府一方面强调土地改革必须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另一方面强调必须贯彻群众路线,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依靠农民自己的组织和力量来打倒地主,取得土地。为了加强领导,党和政府训练了大批干部,每年组织约30万土改工作队下乡具体领导土改。其基本步骤是: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宣传政策,充分发动群众,培训积极分子,发展农民协会,组织阶级队伍;划分阶级成分,划清农村阶级阵线,由觉悟了的农民群众与地主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清算地主阶级罪行,使其向农民群众低头认罪;对罪大恶极、破坏土改的不法地主恶霸分子,由人民法庭依法公判;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及耕畜、农具、粮食等财产,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生产资料的农民;人民政府颁发土地证;复查总结,整顿加强农村政权和民兵组织,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巩固土改胜利成果,发展生产。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大体分3批完成:第一批是在1950年冬到1951年春,在大约包括1.2亿农业人口的地区进行;第二批是在1951年冬到1952年春,在大约1.1亿农业人口的地区进行;第三批是在1952年到1953年春,在大约3000万农业人口的地区进行。到1953年春,除新疆、西藏等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连同老解放区在内,经过土地改革,全国约有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每年须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沉重的地租负担。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农民还分得耕畜297万头,农具3954万件,房屋3807万间,粮食105亿斤。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社会基础,打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势力,从根本上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改变了农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全国粮食产量同1949年相比,1951年增长28%,1952年增长40%。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历史性的胜利,它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并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

镇压反革命运动

全国解放之初,大陆上还残留着一大批反革命分子。据不完全统计,有政治土匪约200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约60万,各种特务分子约60万。此后,还不断有间谍、特务潜入大陆进行破坏活动,仅华东地区在解放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发生海匪登陆309次,骚乱暴动770次,抢粮1000余万斤。面对反革命分子的猖狂破坏,建国之初,人民政府曾搜捕过反革命分子,在一些城市里对反动党团骨干分子进行过登记,取缔过反动会道门,并且破获过一批反革命组织,搜捕和杀、关、管了一批特务土匪,在新区农村进行了清匪反霸斗争,这些措施初步打击了反革命势力。但是由于当时一些干部片面强调宽大的一面,忽视镇压的一面,因而使一批凶恶的怙恶不悛的反革命分子没有受到应有的打击。这不仅助长一批反革命分子的气焰,而且引起了群众的抱怨。特别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以为美蒋"反攻大陆"的时机已到,反革命气焰更为嚣张。他们破坏工厂、铁路、烧毁仓库、民房,抢劫粮食、财物,散布谣言,组织反革命团体,袭击、围攻基层人民政府,残杀革命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据统计,从t950年春季到秋季半年多的时间内,就有近4万名干部和群众被反革命分子杀害。形势的发展向全国人民提出一个严重的斗争任务:要保卫人民的胜利,巩固人民的政权,必须坚决镇压反革命。

7月23日,政务院总理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联合发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指出:"坚决地肃清一切公开的与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迅速地建立与巩固革命秩序,以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并顺利地进行生产建设及各项必要的社会改革,成为各级人民政府当前重要任务之一。"镇压反革命的基本政策是: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即首恶者必办,协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要求坚决纠正镇压反革命中的"宽大无边"的偏向,全面贯彻"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从12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同年12月至1951年9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些关于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的重要指示,提出:镇反必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注意做到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打击的重点是:土匪(匪首、惯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的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要注意斗争策略,防止"左"的和右的偏差。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使镇反斗争有了法律武器和量刑标准,推动了运动的广泛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