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广告困局
20209600000005

第5章 社交媒体营销

说来你可能不信,“社交网络”这个提法最初是学术界发明的。20世纪20年代,“世界在变小”的思想越来越流行,原因正是个体之间日益增加的联系。匈牙利人Frigyes Karinthy[53]则进一步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6 degrees of separation)——最多只需要5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互不相识的任意两个人。这种联系就是所谓的“社交网络”。和The WELL[54]不同的是,Friendster,MySpace和之后的Facebook,Twitter甫一出场就被冠上了“社交网络”的名头。

当年还有另外两个热词,在它们消失之前可是甚嚣尘上,其传染性堪比瘟疫。一个就是O'Reilly提出的“Web2.0”,当时由他主办的一场会议里为了强调网络泡沫时代的终结,靠拍脑袋想出来了这个概念,其所描绘的线上生态非常多样化,虽然网站们都有着乏善可陈的名字,logo都用圆角设计,还有标签云功能,但这些网站除此以外也就没什么相似之处了[55]。在这一点上Tim Berners-Lee的点评最到位:“我个人认为Web2.0毫无疑问只是一个行业术语罢了,根本没人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对你来说Web2.0就是博客和维基百科,那其实仍然是人和人的交流。不过说到底,网络就该如此,一向如此。”[56]

另外一个同Web2.0一同出现的热词就是UGC(用户原创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这东西相当可怕,但还挺有市场的。按照Richard Stallman[57]的看法,UGC只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广告工具,同广告商们发布的那些内容并无差别[58]。放眼看去,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不停地生产UGC,或者说是被利用来生产UGC,这根本就是诱骗。突然有一天,这个马戏团一样的玩意儿有了名字,“社交媒体”。为什么要叫“媒体”呢?莫非只要在社交网络的页面上分出广告位,把这些位置全都卖掉,这些网站就摇身一变成了“社交媒体”?[59]

基于客户的营销,联属网络营销,亲和力营销,快捷营销,算法营销,等等等等,这个营销那个营销,林林总总加起来总有160多个了。[60]

现在又有了社交媒体,那理所当然就有了“社交媒体营销”。是不是听起来比“社交网络营销”或者“Web2.0营销”有噱头多了?根据维基百科,社交媒体营销就是宣传方依靠生产内容,来引发网友的兴趣,并鼓励网友将此内容自发地分享给他们的朋友,从而在社交媒体站点上获取访问流量和关注度[61]。

是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62]

首先,你得有趣!然后人们才会讨论你,自发传播相关内容。天啊,要真这么简单就好了!说说当然容易,但一个很明确的事实就是,这样的例子可真没几个。[63]

这要我来说,还真没有那么简单。我见过太多企业把他们的粉丝从自家官方网站转送到Facebook,Twitter还有Instagram上面!号称“我们有Facebook页面啦”或者“来Twitter上关注我们吧”绝对是近十年来最蠢的事情没有之一。这些人好不容易到你的官网上来了啊!干吗要把他们送走?

首先,大多数企业并不喜欢通常被他们称为“消费者”的群体,这些企业不希望消费者发声,而且企业都觉得自家网站每个像素都是完美的,并不希望他们完美无缺的网站上出现评论或提问。就算留言的正是“消费者”也不行!可是另一方面,他们自以为完美的网站散发出来的却是死气沉沉。[64]

其次,大多数企业其实就是很无趣,要完成维基百科上所说的那种社交媒体营销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比如要让客户自发为他们做宣传就太强人所难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技术成熟度(the Hype Cycle)。总有人一遍遍地告诉企业:伊朗正在经历所谓的“Twitter革命”(Twitter Revolution)[65];戴尔(Dell)在Twitter上获取了成功的巨额销售[66];还有社交媒体对Zappos的成功有多么多么重要[67]。可这些全都是在夸大其词,虽然也没什么人真的在乎。这是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一点上人人都能达成共识,我们都知道一切都跟过去不同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正在上演,企业所应该做的就是尽早加入战局,最好还能大杀四方。这不就是权威人士当初鼓吹新经济(the New Economy)将会创造的奇迹时那套一模一样的说辞吗?要我说这全都是胡扯。不过读者朋友们,我猜你们已经不记得这些陈词滥调了。

最后,Facebook又说: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触及数十亿的网民,而且是免费的!这样的诱惑让企业根本无法拒绝。免费的市场营销啊!这不正是任何一个市场部经理所能想到的最美妙的事情么?想想看,有这样一个平台,就算这个平台的初衷只是让人们和亲朋好友联络感情,但本公司要传递的“信息”重要得一塌糊涂,那利用一下这个平台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啊。有没有趣味性根本不重要:获取、购买,或者贿赂人们来点赞,成为公司的粉丝,这样就可以一股脑儿地把信息都塞给粉丝们了呢!

于是你就开始行动了:你在Facebook上给公司建立了一个页面,在Twitter上注册了一个账号,这样就有了一个官方展示平台,无趣的你就开始发布一些粗制滥造的无趣“内容”,好让人们有东西可“消费”;而普通用户在这个平台上做的事情一般就是上班时间偷个懒,和亲人朋友们联络下感情,分享几个段子或者可爱的小孩子和猫猫狗狗的图片。“免费”,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吗?

事实就是这样,社交媒体的专利权在别人手上,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却为这个平台创造内容,而且你发布的这些内容只有平台用户才能接触到,从Google里是搜不到的,而由于平台是搜索机制,也无法看到你过去发布的历史内容[68]。更糟的是,你很有可能把管理账号的工作外包给了公关公司,那相比所谓的“免费”,不就成了一笔巨额开销?而且你的帖子也几乎无法展示出公司个性。

当发现你的所有这些努力在网友眼中一文不值的时候,你很震惊,可是又该怎么办呢?改掉之前尬聊的姿态,试着变得更有趣?不不不,这会违反本公司的宣传策略。无奈的你只能开始花钱来吸引更多的人访问你的Facebook页面,虽然希望渺茫,但还是会有那么些零星的用户愿意点下那个“赞”,顺便读一读那些乏善可陈的帖子,尽管史上最伟大的营销研究工具——互联网已经很明确地教会你,根本没人愿意读这些内容[69]。

总的说来,要让人们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你的内容的前提是内容足够有趣,吸引人们分享的目的则是为你的品牌官方网站吸引访问量,而你现在的做法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你把来到自家网站上的用户硬是推到了别人的社交网络站点上,而你所能做的最多不过是推送些无聊的营销内容。如果用户不肯去社交网站上关注你,你就更加使劲推。本该依赖口碑进行的营销,你却选了填鸭式信息推送,就这种行为你还有脸叫它是“对话(conversations)”,实在是妙啊[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