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20245500000005

第5章 心平气和,让倾听一路畅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倾听是人际交流的第一步。试想,如果不能做到很好的倾听,如何让别人敞开心扉向你诉说呢?如果不能用心倾听,又如何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他人?其实,亲子之间的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同样需要多多倾听。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孩子作为自己的附属品,根本不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导致亲子沟通不顺畅。父母要想更加了解孩子,一定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心平气和地听孩子诉说。

心平气和,打开倾听之门

上班族家长的早晨生活是忙乱的,尤其是妈妈。早早起床之后首先要做好早餐,然后再叫醒孩子穿衣洗漱,等到孩子吃完饭之后,再送孩子去学校。在此期间,妈妈还要把自己也收拾好,送完孩子之后就赶紧奔赴工作单位。下班之后呢,其实也不比早晨清闲多少。赶紧接孩子放学,然后买菜做饭,辅导孩子写作业。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妈妈难免会觉得辛苦劳累。渐渐地,妈妈的脾气也会越来越暴躁,一旦孩子给她惹出额外的麻烦,她就会情不自禁地提高声调,甚至抱怨连天。

站在妈妈的角度来想,我们当然能理解妈妈的忙碌和烦躁。然而,哪个孩子不闯祸呢?孩子成长的过程似乎就是一次又一次犯错的过程,这就注定了爸爸妈妈在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接受和处理孩子不停出现的各种状况。在妈妈的歇斯底里中,亲子沟通似乎遇到了障碍,孩子再也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了。看到孩子的沉默,敏感的妈妈马上就会意识到孩子出现问题,不再依赖和信任妈妈。这时,妈妈未免着急和担忧起来。

有人说,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这句话简直太有道理了。养育孩子的确是一场修行,帮助我们放缓生活的脚步,等一等贪玩的孩子。如何才能让妈妈心平气和呢?妈妈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和接受孩子的一切,才不会有怨言。养育孩子不但是一场修行,也是上帝赐予妈妈的最大乐趣。孩子的确会犯错,然而,他也让我们反思自身,变得更加完美。

当孩子不愿意倾诉时,爸爸妈妈首先要做的就是心平气和。实际上,孩子看起来很小,心里却很有想法。如果能静下心来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了解孩子的想法,爸爸妈妈往往会发现自己误解孩子了,一切原本可以更加和谐融洽。

宇宇8岁,妹妹2岁,他们之间总是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很难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耍超过半个小时。每当听到妹妹的哭声,妈妈总是冲过去,问宇宇发生了什么事情。宇宇开始耐心地叙说事件的发生经过,当然,目的是洗清自己:妹妹的哭泣和我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妈妈听了几分钟就不耐烦了,总是对喋喋不休的宇宇说:“好吧,别说了,我不想再听到小妹妹哭。”如此几次之后,妈妈再听到妹妹哭,几乎连问也不问,就直接对宇宇说:“你又怎么惹到小妹妹了?别让她哭!我在忙着呢!”就这样,宇宇渐渐变得沉默,也不愿意再和妹妹玩耍。

一天,妈妈看到宇宇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问:“宇宇,你怎么了?”宇宇厌烦地说:“怎么都无所谓,反正你们也不在乎我!”说着,他居然哭了起来。妈妈感到问题很严重,因此和宇宇聊了很长时间。情绪爆发的宇宇,这才一股脑地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原来,他觉得妈妈不爱自己,而且也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想法。妈妈当然不能说自己因为太忙,所以无暇顾及他们,妈妈决定从现在开始学会倾听。

当又一次听到妹妹的哭声时,妈妈没有像以往一样劈头盖脸地说宇宇。她安抚好妹妹,很耐心地听宇宇诉说。然而,听着听着,她忍不住又想发脾气,因为宇宇的叙述实在太冗长,而且明明是他把小妹妹惹哭的,他却一直在为自己开脱。想到自己的初衷,妈妈忍住怒火,一直面带微笑听完宇宇的叙述。

如此坚持几次之后,妈妈发现自己在倾听的时候没有那么容易生气了,而且宇宇的情绪也变好了。让她惊讶的是,随着她学会倾听,宇宇在倾诉之后居然和妹妹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这也许是妈妈的爱和关注让他更加包容妹妹。

在这个事例中,妈妈每次都不听宇宇诉说,因此宇宇变得越来越暴躁,甚至和妹妹的关系也更加恶劣。当妈妈意识到问题之后,决定改变沟通方式,用心倾听宇宇。幸好,这个方法非常奏效,宇宇的情绪越来越平静。让妈妈惊喜万分的是,因为妈妈的用心倾听,宇宇居然更加包容妹妹,兄妹关系也更和谐融洽。这就说明,宇宇需要的是妈妈的爱和关注,以及妈妈用心地听他诉说委屈。

在生活中,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发现孩子有时候情绪反复无常,而且常常发脾气。其实,这是因为孩子没有得到理解和体谅导致的。在孩子倾诉的时候,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说“闭嘴!“都是你的错!“你怎么又做错了呢?”“一切都是你导致的!”等话,否则孩子就会关闭心门,不再打开。明智的爸爸妈妈会首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和情绪,对孩子表示理解和体谅,用心倾听孩子讲述的事实,然后再找机会引导孩子。在孩子心里,爸爸妈妈支撑起的家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只有在家里得到爱和关注,他们才会变得宁静祥和。

角色互换一现实版的设身处地

全世界的爸爸妈妈都很爱孩子,每个孩子也都很爱爸爸妈妈,依赖爸爸妈妈,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在亲子生活中,爸爸妈妈和孩子又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处于对立面。每当对立发生时,应该如何协调好亲子关系呢?面对孩子的不配合和不理解,爸爸妈妈很委屈,不停地说“我们都是为了你好”;面对爸爸妈妈的反对和严格要求,孩子也很冤枉,再三申诉“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我不想学习那么辛苦劳累”。这一切,都是因为彼此不理解和宽容导致的。即便不停地沟通,很多时候,爸爸妈妈依然无法理解孩子的做法,孩子也不能体谅爸爸妈妈的苦心。其实,当语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不如尝试着换一种方法。

在成人世界,我们常常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然而,孩子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做到设身处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他们亲自试一试呢?常言道,百说不如一做。既然“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爸爸妈妈们不妨让孩子切身体会当爸爸或者妈妈的辛苦。由此一来,他们一定会感触更深,甚至理解父母的做法。

总体来说,角色互换的操作还是很简单的,既不需要额外的道具,也不需要特意准备,只要把游戏规则告诉孩子即可。所谓角色互换,就是爸爸和孩子颠倒角色,在一天的时间里,由爸爸当孩子,由孩子当爸爸。或者,妈妈和孩子颠倒角色,由妈妈当孩子,由孩子当妈妈。经过一天的实习,孩子们一定能深刻感受到爸爸妈妈工作之余照顾孩子的辛苦,从而理解爸爸妈妈的苦衷。

思雨特别喜欢买玩具,汽车和手枪是他的最爱。每到节假日的时候,他总是央求妈妈带他去商场,去玩具店,不买几件玩具就不高兴。随着思雨渐渐长大,不但需要交给幼儿园昂贵的费用,还要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妈妈觉得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然而,不管妈妈怎么和思雨说,思雨依然雷打不动地每周都要买玩具。这可怎么办呢?很多玩具买回家,思雨只是玩一两个小时,然后就束之高阁,再也不碰一下。看到资源如此浪费,妈妈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又一个周末,爸爸在加班,妈妈和思雨在家。在思雨提出去商场买玩具的要求之前,妈妈抢先对思雨说:“思雨,咱们做个小游戏吧!”思雨一听要做游戏,当即答应,不停地说:“好啊,好啊,我喜欢做游戏!”妈妈继续解释:“这个游戏叫角色互换,也就是说,今天你当妈妈,我当孩子。”思雨一听可以当妈妈,兴奋地问:“那我是不是可以管着钱包呢?吃饭的时候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在玩具店里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妈妈点点头,补充道:“可以的,不过你不能超出预算,我们今天的预算是200元。”“200元?”思雨眼睛直冒光,他可从来没有花过200元呢!因此,他连连点头,暗暗窃喜。

思雨像平日里妈妈帮他穿外套一样,帮妈妈穿好外套,锁好门,就领着妈妈出门了。在公交车上,妈妈突然说:“我饿了,我想吃包子。”思雨很为难:“这在公交车上,哪有卖包子的啊!”他赶紧好言好语地哄妈妈,说等下车就带她去吃包子。好不容易到站,思雨赶紧领着不高兴的妈妈去包子店。思雨点了自己最爱吃的虾仁包子,还给妈妈点了霉干菜猪肉馅的包子。妈妈嫌包子太干了,思雨只得又给妈妈点了一碗紫菜蛋花汤。吃完饭,思雨只剩下150元钱了。带着妈妈一路往商场走去,妈妈还时不时地会去马路牙子上走路,让思雨不停地提醒她:“太危险了,快下来!”一路上,思雨说得口干舌燥,妈妈也吵着要吃冰淇淋,思雨只好去冷饮店给妈妈买冰淇淋,给自己买了杯冷饮。思雨紧张地发现,如今自己只剩下120元钱了。

到了商场,妈妈左看看,右看看,选中了一款毛绒玩具。这款玩具要100块钱呢,思雨很心疼钱。他不想买,但是妈妈哼哼唧唧地哭起来。思雨无奈之下,只好给妈妈买了。思雨拿着仅剩的20元钱,准备带妈妈回家,要不然连买公交车票的钱都没了呢!不想,妈妈在一款芭比娃娃面前流连忘返,非要买芭比娃娃。思雨无奈地说:“不是已经给你买了毛绒玩具了?为什么还要芭比娃娃呢?”妈妈撒娇说:“我还想要芭比娃娃嘛,我就要,我就要!”看到妈妈胡搅蛮缠的样子,思雨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钱都被你花完了,你还是没完没了!”这时,妈妈在心里忍不住笑起来。不过,她却哭了起来,甚至有想躺在地上打滚的趋势。思雨无计可施,发愁得哭起来,说:“妈妈,我不想玩这个游戏了。”妈妈问:“为什么呢?”思雨沮丧地说:“当妈妈太难了!”妈妈抱着思雨语重心长地说:“思雨,你现在理解妈妈为什么不让你买那么多玩具了吗?生活中,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但是挣的钱是有限的。你看看,爸爸周末还在加班,努力挣钱。我想,我们也应该节约一下,该花的钱就花,不该花的钱应该省下来用在有用的地方,你觉得呢?”思雨陷入了沉思之后,很久才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不买玩具了,要留着钱买书。”妈妈笑着说:“也不是一件都不买,可以在六一儿童节、生日和春节各买一件,积攒下来的钱买些书籍,增长知识。你觉得如何?”思雨笑着点点头。

在这个事例中,妈妈无论怎么劝说,思雨依然热衷于买玩具,因为他根本没有金钱的消费观念。幸好,妈妈想出角色互换的办法,让思雨认识到钱是很快就会花完的,应该节约用钱,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这个方法达到了妈妈预期的效果,让思雨认识到妈妈不给他买玩具并非是因为吝啬,而是钱实在不够花。他还主动降低了买玩具的次数,把钱省下来买书看,这个游戏真是让思雨收获颇丰啊!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像思雨一样只知道花钱,而不知道挣钱的辛苦,更不知道钱是很容易花完的。爸爸妈妈们,你们也不妨使用这个办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当然,其他亲子关系中的难题,也同样可以用角色互换法解决,而且成效立竿见影呢!

不唠叨的好妈妈

女人很爱说话,尤其是当了妈妈之后,由于心中牵挂着孩子,几乎变成了唠叨的代名词。殊不知,孩子虽然小,也会感到厌烦,他们不愿意每天都听妈妈的唠叨。一旦产生抵触和排斥的心理,孩子们就会对妈妈的唠叨产生免疫力,妈妈的唠叨甚至还会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

那么,如何当一个不唠叨的妈妈呢?常常有人说,妈妈的唠叨是满满的爱。的确,妈妈之所以唠叨,就是因为不放心孩子,担心孩子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所以才会千叮咛万嘱咐。要想不唠叨,妈妈可以试着这样做:

首先,妈妈应该相信孩子的自理能力。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从小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中长大。一旦离开妈妈身边,孩子自己可能不会觉得依恋,妈妈却很难适应孩子初次试飞。妈妈最唠叨的时候,无非是孩子第一次独自去上学,孩子第一次独自离家出远门,孩子第一次坐火车去异地,孩子第一次自己做饭,等等。这么多第一次,都牵着妈妈的心。只有当妈妈相信孩子的能力,确信孩子能独自面对一切事情时,妈妈才会不唠叨。

其次,妈妈应该尊重孩子。很多妈妈的唠叨是命令式的,不管孩子做什么,她们都看不顺眼,一定要让孩子按照自己说的那样去做,才能停止唠叨。这样下去,孩子渐渐地就会失去自信,不管做什么,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再次,妈妈也应该意识到唠叨带来的负面作用。刚开始唠叨时,孩子也许能够理解妈妈是因为爱才唠叨。然而,日久天长,孩子就会心生叛逆,只求耳根清净。既然说一遍和说十遍的效果是一样的,妈妈为什么还要唠叨呢?

最后,妈妈应该与孩子好好沟通,把自己的担心告诉孩子,让孩子意识到:只要我做得好,一步到位,妈妈就不会不停地唠叨着提醒我。

雯雯上小学二年级了,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不想写作业,总是要先打开电视机。为此,每天雯雯一进门,妈妈就开始唠叨:“雯雯,要先写作业啊,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雯雯,写完作业再玩多好,那样心里也不用惦记还有作业没写了!“雯雯,你看看艾雪,每次回家都先写作业,你怎么就不能让我省心呢!”刚开始时,雯雯的确需要妈妈提醒才能控制住看电视的欲望,主动写作业。然而,没过多久,雯雯已经养成了一回家就写作业的习惯,妈妈却依然唠叨。终于有一天,在妈妈又唠叨的时候,雯雯忍不住说:“哎呀,烦死了,我不是已经坐在书桌前写作业了嘛,您还唠叨!”看到女儿厌烦的样子,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多了。后来,妈妈很长时间都没有再唠叨雯雯写作业。

不过,孩子的自制力总是欠缺。看到妈妈不再盯着自己写作业,雯雯又动起了小心思。她每天回家之后,都先坐在书桌前玩会儿手机上的游戏,然后才开始写作业。刚开始,妈妈没发现她玩游戏。后来,妈妈无意间去书房,才看到雯雯并没有在写作业。这次,妈妈既没有生气,也没有唠叨,而是静静地看着雯雯,一语不发。雯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赶紧收起手机,乖乖地写作业。直到吃晚饭时,妈妈才轻描淡写地说:“我可以不唠叨,但是你必须自觉。”雯雯头也不抬地点点头,以后再也没有在完成作业前玩过手机游戏。

其实,唠叨并非是唯一提醒孩子的方式。在上述事例中,雯雯对妈妈的唠叨不胜其扰,妈妈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后来,在发现雯雯又玩手机游戏时,妈妈不再唠叨,而是用和善而坚定的目光和语气提醒雯雯该做什么事情。这远远大于唠叨的力量。

爸爸妈妈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你们是否也常常遇到“批评也不是,沉默也不是”的时候呢?其实,我们不仅仅可以用唠叨提醒孩子,也可以用眼神震慑孩子,还可以以身作则影响孩子。例如,有些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多读课外书,自己却一直在看电视剧。与其唠叨孩子不受电视的影响专心看书,爸爸妈妈不如关掉电视,自己也捧起一本书。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有心,你们就一定能找到最合适的那一种!

宽容,是最强的说服力

为了强化教育的效果,爸爸妈妈常常想出各种惩罚和奖励的手段。在谆谆教诲孩子之后,给予孩子一定的惩戒,或者给予孩子很多奖励。当然,这些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孩子年龄还小,很难接受枯燥乏味的大道理。不过,还有一种教育手段非常神奇,那就是宽容。

顾名思义,宽容,就是以很大的度量包容他人。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不知道包容了他多少错误。不过,这里所说的“包容”是有限度的。默默地宽容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试想,假如孩子犯了错误,爸爸妈妈并不为他指出来,而是当作没发生一样,那么孩子小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犯错,长大了也会因为爸爸妈妈对他的错误无动于衷而变本加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默默地宽容不是包容,而是纵容。明智的爸爸妈妈包容孩子,会给孩子指出错误,再以宽容的力量让孩子主动纠正错误。只有做到面面倶到,孩子才能受到教育和感化,从而提升自身。

亨利出生在法国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爸爸是工人,他的妈妈靠缝补衣服补贴家用。虽然家里很穷,但是亨利家有个很珍贵的花瓶,是祖辈传下来的。妈妈把花瓶小心翼翼地摆放在书架上,每天都仔细地擦拭。

有一天,亨利写完作业百无聊赖,便把足球拿出来玩。突然,他一不小心把足球踢到了书架上,花瓶应声掉落,摔碎了。亨利害怕极了,趁着爸爸妈妈不在家,他找出胶水,把花瓶碎片粘贴好,放回原处。

妈妈第二天在擦拭花瓶时,发现花瓶碎了。她问家人是否知道花瓶为什么碎了,亨利掩饰地说:“也许是夜猫进来了,把花瓶碰坏了。”妈妈知道亨利在撒谎,不过,她没有戳穿亨利的谎言。到了晚上,她把亨利叫进书房,拿出三块糖果奖励给亨利。亨利的眼神躲躲闪闪,不敢直视妈妈。妈妈平心静气地说:“亨利,第一块糖奖励给你,因为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居然能想象出这个世界上有能打开窗户的夜猫。我觉得你以后可以写小说,一定情节离奇,引人入胜。”说着,妈妈又拿出第二块糖放在亨利手里,说:“你居然能用胶水把破碎的花瓶粘好,你一定花费了很长时间,而且非常努力。不过,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更能帮助花瓶完好如初,你明天陪我一起去拜访艺术家,请他帮我们修复花瓶吧!”说完,妈妈又拿出第三块糖给亨利,说:“亨利,这块糖表示妈妈的歉意。妈妈不应该把珍贵的花瓶放在容易掉落的书架上,尤其是你那么爱踢足球。我希望花瓶掉下来的时候没有伤到你,我的好儿子。”

听到妈妈的话,亨利热泪盈眶。他不但向妈妈承认了错误,还主动要求妈妈扣掉他的零花钱,用于修复花瓶。后来,亨利再也没有撒过谎。

在发现花瓶被摔碎之后,如果妈妈劈头盖脸地训斥亨利,亨利一定会变得更加叛逆。显然,妈妈非常聪明,知道如何对待叛逆期的男孩。她不但没有批评亨利,还给了亨利三块糖果,表示感谢和自己的歉意。这样的宽容,富有极其强大的力量,让亨利不得不主动检讨自己,改正错误。

很多爸爸妈妈的宽容,都是纵容。我们应该向亨利妈妈学习,以宽容的力量帮助孩子主动改正错误,完善自身。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脾气秉性,对待孩子,也应该因材施教,而不要一味地表扬或者批评。

亲子沟通,拒绝先入为主

在这个世界上,自认为最了解孩子的人,一定是他的爸爸妈妈。的确,妈妈辛辛苦苦十月怀胎,用血肉之躯滋养胎儿成长。当婴儿呱呱坠地之后,爸爸妈妈又不辞劳苦地伺候小婴儿的吃喝拉撒,日日夜夜盼望着他快快长大。不但提供给他物质的享受,也要关注他的精神,让他愉悦地享受成长的过程。然而,爸爸妈妈真的了解孩子吗?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数爸爸妈妈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而很少有爸爸妈妈把孩子视为一个有着独立精神世界的人。蒙特梭利曾经指出,孩子是完全独立的精神个体。但大多数,爸爸妈妈很难把孩子视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与孩子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他们无法真正尊重依附于他们生存的孩子,更自以为对孩子有着完全的了解。

在亲子沟通过程中,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爸爸妈妈越来越不了解孩子,然而,他们却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动辄就会说:“你是我养大的,我怎么可能不了解你呢?”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暴露了爸爸妈妈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无知。生活中,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有何需求时,爸爸妈妈总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的思想,遵从他们的旨意。当无数爸爸妈妈为亲子沟通不够顺畅而感到烦恼时,其实问题只有一个,即尊重孩子,不要先入为主。

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先入为主,自以为了解孩子的一切。实际上,孩子从降临人世开始,就处于飞速地生长发育过程中。他们不但身体的成长很快,心理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不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更要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与孩子一起进步。

豆包和菠萝在公园里一起玩,他们的妈妈站在一旁聊天。没玩多久,菠萝突然哭了起来。妈妈们赶过去,发现菠萝紧紧地捂着手。菠萝妈妈紧张地查看菠萝的手,发现手指头有些红肿。菠萝妈妈问:“宝贝,你的手指磕到了吗?”菠萝哭着说:“不是的,我的手指被豆包咬了。”“我没有,我没有,我没有咬菠萝!”豆包赶紧为自己澄清。这时,站在一旁的豆包妈妈不由分说地责怪豆包:“你这个孩子,怎么学会咬人了!你前天还咬了爸爸一口,现在居然咬豆包!”听到妈妈的话,豆包委屈地大哭起来,不停地喊:“我没有,我没有!”看到豆包委屈的样子,菠萝妈妈赶紧说:“豆包,别哭了。阿姨相信你,我相信菠萝会说真话的。”原来,菠萝妈妈仔细查看菠萝的手指之后,发现没有任何牙齿的痕迹。

第二天,两个小朋友都忘记了曾经的不愉快,又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玩耍。菠萝妈妈对豆包妈妈说:“豆包妈妈,你得给小豆包道歉。菠萝的手指的确不是他咬的。我问菠萝了,是他不小心在滑梯上别着了,因为豆包和他抢滑梯玩,所以他就诬赖豆包。我已经严厉批评菠萝了,不过,我觉得你上来就指责豆包,也应该给豆包道歉,不然孩子多伤心啊!”听了菠萝妈妈的话,豆包妈妈很慚愧。她说:“其实,那天他不小心咬到爸爸,我们已经严厉批评他了。我的确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我会向他道歉的。”

下午回家之后,豆包妈妈一本正经地对豆包说:“宝贝,妈妈错怪你了。虽然你那天不小心咬了爸爸,但是妈妈应该相信你不会再咬人。你原谅妈妈吧,妈妈以后不会再误解你了。”听到妈妈道歉,豆包委屈地哭了起来。他说:“妈妈,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我也不对,如果我那天没有咬爸爸,您也就不会误解我了。”

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不能因为孩子犯过一次错,就以为孩子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事实是,孩子虽然经常犯错,但是也会虚心改正错误。作为爸爸妈妈,一定要相信孩子。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一定要等到弄清楚事实真相后,再教育孩子,切勿先入为主。

爸爸妈妈们,你们是否也曾经误解孩子呢?误解孩子之后,你们能够鼓起勇气承认错误吗?虽然豆包妈妈误解豆包是不对的,但是她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及时诚恳地向豆包道歉,小豆包也自我反省,原谅了妈妈。这样的结局,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很多爸爸妈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明明知道是自己错了,也不愿意向孩子低头认错,这是不可取的。优秀的爸爸妈妈,不会先入为主地看待孩子,一旦发现错了,他们能够勇于承认错误。为了孩子,每个爸爸妈妈都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别被孩子的行为激怒

曾经有人说,孩子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有的时候是天使,乖巧可爱;有的时候是魔鬼,把人折磨得快要发狂。的确,能够如此大胆地概括孩子特点的,一定是亲自抚育过孩子的爸爸妈妈。很多人看到孩子那么可爱,愿意逗弄孩子玩一玩,只会觉得孩子是天使。只有亲自抚育过孩子,经历过孩子犯错误、闹脾气等状况的为人父母者,才会对育儿的工作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教育孩子,远远比工作更难。要想把孩子健康地抚养长大,爸爸妈妈必须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提升自己,还要了解孩子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才能做到心平气和地陪伴孩子成长。

很多妈妈都说,怀孕的时候觉得辛苦,生下来之后发现比怀孕更辛苦。在孩子婴儿时期觉得辛苦,等到孩子变成会走会说的幼儿,才发现还是婴儿更好抚育。究其原因,孩子随着自身的成长历程,总是不断地给爸爸妈妈出难题,挑战爸爸妈妈的极限。尤其是当孩子进入学前阶段,各种顽劣不堪。又因为有了些许的力量与父母抗衡,他们一旦不如意,就会想出各种招数逼迫爸爸妈妈就范,简直让人无计可施。那么,揍孩子一顿还是骂孩子一顿?现实情况是,作为爸爸妈妈,一旦被孩子激怒,就彻底输了。明智的爸爸妈妈,面对孩子的哭闹,能够理解这是其生长发育的必经阶段,从而保持平静的心态,理性地解决问题。否则,正如一位名人说的,愤怒使人智商降低。盛怒之下的爸爸妈妈,也许会做出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电影,电影里的妈妈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打死了。这个妈妈是单亲妈妈,年轻时就失去丈夫,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长大。孩子长大之后,由于妈妈忙着工作,疏忽了他的学习,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在一次孩子拿着不及格的成绩单回家时,正在糊火柴盒挣钱的妈妈盛怒之下失去理智,拿起棍子使劲地打孩子的屁股。然而,等到她第二天早晨去喊醒孩子上学时,发现孩子已经没有气息。这样的结局,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这位妈妈的余生是在监狱里思念着儿子度过的。爱到极限,导致恨到极限,这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包容,无论孩子怎样,父母始终都是他可以依靠的坚实港湾。只有做到并且让孩子相信这一点,孩子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属。

萌萌已经放假了,妈妈还在上班,妈妈只好带着萌萌一起上班。今天,恰巧是妈妈单位的新春年会,全单位的同事们都齐聚一堂,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收获,展望新的一年。年会之后的自助餐上,萌萌突然想要玩妈妈的手机。妈妈因为在等一个重要客户的电话,因此拒绝了萌萌的请求。萌萌橛着小嘴,生气地坐在那里。一个和妈妈要好的同事看到萌萌不高兴,因此取了一些美味的小点心和水果,去哄萌萌开心。不想,萌萌冲着他大喊:“别理我,您真烦人!”萌萌的话,让妈妈觉得很丢脸,她当即让萌萌向叔叔道歉。萌萌不理会妈妈,妈妈坚持让萌萌道歉,萌萌突然大喊:“我不要道歉,我又没有做错。我要回家,我不要待在这里!”妈妈被气得脸色铁青,抬手给了萌萌一巴掌。

看到萌萌和妈妈的矛盾瞬间升级,那位叔叔赶紧把萌萌拉到僻静的角落。叔叔问:“萌萌,我猜你想要妈妈手机,一定是玩‘我的世界萌萌听到“我的世界”,马上瞪大两只眼睛,说:“叔叔,您也知道‘我的世界’啊!”叔叔笑了,说:“当然,我不但知道,我还很爱玩,是个高手呢!”萌萌赶紧向叔叔求教,叔叔交给她几招,她便拿着叔叔的手机开心地玩起来。后来,叔叔找到妈妈,对妈妈说:“小李,不是我说你啊,你这样对孩子不对。”妈妈还在生气呢,气鼓鼓地说:“她就是被惯坏了,就得狠狠地教育她。”叔叔劝说妈妈:“她毕竟是个小孩子呢!每天和你来上班,肯定觉得很无聊。而且,你不应该被她激怒。你一生气,必然要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不好。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诉求,对于她的无理要求,你可以讲道理,千万不要生气。不然,后果就很不好。”这时,妈妈渐渐消气,意识到同事的话很有道理。看到妈妈态度缓和,叔叔又劝说萌萌向妈妈道歉。玩过游戏的萌萌心情很好,不但主动向妈妈道歉,还取东西给妈妈吃呢!

小孩子的情绪反复无常是正常的,而且,他们有些时候根本不能理解成人做事的初衷。比如,妈妈说要等一个重要客户的电话,萌萌就意识不到其中的重要性。直到需求得到满足,她才能冷静下来思考妈妈说的话。

在孩子闹情绪或者不听话的时候,不管孩子使用什么手段,妈妈都应该记住:孩子是弱势群体,他们之所以胡搅蛮缠,恰恰是因为无计可施。想到这一点,妈妈还会和孩子发怒吗?是不是已经能够平心静气?妈妈只有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合理满足孩子,从而让孩子变得通情达理。

孩子不听话时不要心急

不听话,这几乎是所有孩子的通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会完全都按照爸爸妈妈的旨意行事,因为他们不是玩偶,而是有着独立思想和精神的个体。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还是非常依赖家长的。不管家长说什么,他们都乐于根据家长说的去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从一岁长到两岁、三岁……他们的自我意识渐渐觉醒,他们的自主能力也很强,再想让孩子对爸爸妈妈言听计从就很难了。

遇到孩子不听话,爸爸妈妈总是因为气愤变得歇斯底里,甚至对孩子做出过激行为,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其实,孩子归根结底是弱小势力,不管是拼力气还是拼智力,他们都远远不是爸爸妈妈的对手。他们有错吗?他们只不过是根据本能的需要,想让爸爸妈妈满足他们的欲望。从人的本性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本能,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遗憾的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家长少之又少。在日常生活中,无数爸爸妈妈为孩子吃饭挑食、贪玩而气愤不已,殊不知,孩子挑食是因为他们在生理上需要那种食物,至于贪玩,则更是孩子的天性。

当孩子不听话时,爸爸妈妈们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他是故意和家长对着干吗?根本不是那样的。他们不听话,是受到精神和生理发育规律的驱使。大多数人看问题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本不能理性分析别人的处境,即使这个别人是自己的孩子。例如,孩子一岁半的时候很喜欢自己吃饭,妈妈却因为孩子自己吃的话,容易把饭撒得到处都是,就剥夺孩子吃饭的权利,非要喂孩子吃饭不可。这个冲突一旦发生,孩子就会拒绝别人喂饭,甚至把碗弄撒,导致妈妈勃然大怒。殊不知,孩子是在捍卫自己吃饭的权利,他们需要自己吃饭。孩子的这种行为,能归结为不听话吗?其实,孩子只是想满足自身的需求。如果多读一些关于孩子生长发育的书,爸爸妈妈们就会明白,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符合生长发育的规律,不容置疑。因此,当孩子从表面看起来不听话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而要弄清楚孩子表现某种行为的潜藏原因。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爸爸妈妈才能理解孩子的诸多言行,也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自从进入三岁半,皮皮就像是变了个孩子。三岁时候的他那么快乐温顺,不管妈妈做什么,他都能够配合妈妈,也非常乖巧听话。然而,三岁半的他突然改变了。原本,他每天早晨非常配合妈妈穿衣服起床,现在却赖在被窝里喊好几遍都不起床,导致每天去幼儿园都迟到,成了不折不扣的迟到大王。

老师看到皮皮总是迟到,问妈妈:“皮皮最近怎么了?前段时间每天都来得很早,现在总是迟到。”妈妈不好意思地说:“我也不知道啊,现在处处和我对着干。我让他穿衣服,他就偏不穿;我让他快点吃饭,他就偏要磨磨蹭蹭。”听了妈妈的描述,老师想了想,说:“看来他到了叛逆期。”“叛逆期?不是青春期才会叛逆吗?”妈妈不解地问。老师说:“三岁半到四岁,也是孩子的叛逆期。这个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很多时候大人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偏偏不去做。这并非他们不愿意做那件事,而是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要听大人的。不如,你换一种方式让他穿衣服,不要以命令的口吻。”妈妈琢磨了很久,终于决定采纳老师的意见,换一种方式让皮皮起床、穿衣、洗漱。

这天早晨,皮皮又在赖床,妈妈没有像以往那样催促他快点起床,而是说:“皮皮,妈妈一会儿出门要拎两个包,你可以帮我吗?”听说妈妈需要帮忙,皮皮赶紧答应,说:“好的,妈妈,没问题。”妈妈为难地说:“但是我马上就要出门了,你却还在被窝里。”皮皮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马上就好,马上就好!”就这样,皮皮只用了几分钟就穿好衣服,主动洗漱、吃饭,为的就是帮妈妈拎包。

看着按时到校的皮皮,妈妈高兴地笑了。

在这个事例中,皮皮到了叛逆期。他不是不想做妈妈说的事情,只是不想按照妈妈所说的去做。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妈妈以让皮皮帮忙为理由,让皮皮主动起床,按时到校。帮助妈妈的皮皮,还觉得非常高兴呢!

爸爸妈妈们,你们是否也发现孩子在三四岁时变得非常叛逆呢?其实,孩子并非故意不听话,而是处于这样的心理发育阶段。如果我们能够按照适合孩子心理发育特点的方式与孩子交流,那么他们一定会非常乐意采纳我们的建议,让亲子之间的相处更加愉快、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