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神圣大明帝国
20268100000092

第92章 一场极为诡异的战争

常遇春潇洒地走了,轻轻挥了挥衣袖,带走了胡海的一车粮食,继续去做他的山贼。

黄观记得,常遇春是在老朱同志打下了和州,才前来投奔,人家和怀远山大王刘聚,烧过黄纸,拜过把子。

通俗点讲,就是签过劳动合同。

常遇春先生连小孩的东西都抢,明显是个身无分文的穷鬼,合同未到期,交不起违约金。

胡海的兵没折,却赔了夫人,气得要吐血,嘴巴都哆嗦了:“世……世侄,这样放他走了?”

黄观翻着白眼,苦笑道:“世伯,粮食也追不回来,不让他走,难道还留着他过年?”

“可是……可是……”胡海一咬牙,一跺脚:“不行,我胡海打出生以来,就没有吃过这么大的闷亏。他们扛着粮食,肯定跑不远,我马上带领兄弟们搜山!”

黄观苦笑着摇了摇头,对胡世伯的搜山行动,根本不抱任何希望。

常遇春是一个天生的先锋材料,对战场形势判断冷静,选择的突破点极为准确,并且人家武艺也甚是了得,个人能力很强。

胡世伯,你也别不服气,你要是追得上,人家就不叫常遇春!

麻烦问一下,这是什么地方,少爷我困了,要回滁州睡觉。

沈金元鬼鬼祟祟地四下瞧了两眼,探查了一下地形,指着山涧上方凸出来的一块鹰嘴状山崖,惊道:“少爷,我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了,这里叫鹰嘴崖,离通往濠州的大道不远。少爷,我们上当了,被四个山贼领着绕了滁州半个圈啊。”

黄观晕倒:“……”

靠,常叔做人不厚道,被他坑了!

我就说,他们是怎么把马车赶到山里的呢,原来只离着大道几步路。

胡海脸色一垮,被人家耍得团团转,顿时没有了脾气,对山贼头子常遇春,心里也开始佩服起来。

黄观累坏了,回到滁州城,在家里歇了整整两天。

朱元璋相信黄观的破乌鸦嘴,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了两天,终于等来了两个不幸的消息:

第一,濠州方面发来鸡毛信求救,濠州被二十多万元军地主武装围困,郭大帅被元军堵在城里,包了饺子,情况十分危急。

郭大帅命令朱元璋向濠州方向靠拢,带领部队勤王!

第二,情报处长汤和报告,和州方向元军有异常调动,集结了五六万人马,向滁州方向推进了二十里。

和州元军倾巢而出,气势汹汹,大有取道滁州的架势!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件事:郭大帅惹祸成功,濠州开战了!

郭大帅对朱元璋有知遇之恩,老朱同志不能见死不救,马上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商议拯救郭大帅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胡海上了山贼的大当,被骗了一车军粮的糗事,已经被军中狗仔队传开了。

毫不意外,成为了兄弟们开会前的笑料。

胡海脸红脖子粗,气得肚子疼,偏生事实摆在眼前,有口难辩。

这一刻,胡海恨不得从裤衩里掏出狼牙棒,一棒子打在那帮幸灾乐祸家伙的嘴上,把他们的满口大牙打落,让他们再也笑不出来。

胡海闷声闷气地哼了一声:“你们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遇上这么个浑身是胆的无赖,你们也讨不到好处。”

兄弟们面面相觑,马上集体噤了声。

切,我们都是讲道理的斯文人,不和山贼无赖一般见识。

朱元璋坐在主持人的位子上,看了角落里打瞌睡的黄观一眼,对这一说一个准的破乌鸦嘴,已经习惯了。

如果哪天这败家玩意儿哪天说话不灵验,那才叫不正常,恐怕老朱同志会疑神疑鬼,紧张得睡不着觉。

黄观觉得,这次军事会议,完全是我们后世战斗神剧的翻版之作。

好战分子花云战士,满脸愤怒的表情,对着连长朱元璋喊道:“连长,打吧!”

另一个狂热战士胡海也满脸渴望,跟着叫喊起来:“打吧,连长!”

二十多个加强连的战士,排练好一样,一起大声请战:“连长,你就下命令吧!”

这里,必须先给连长朱元璋,来一个猪腰子脸特写,特别表现出他那一副便秘似的纠结神情。

只见朱连长皱着眉,咬着牙,先在会议室里踱了两个圈,然后就像是做了天大的决定,潇洒一摆手,沉着冷静道:“同志们,这战不能打!”

黄观很佩服编剧的脑洞,因为随着剧情的发展推进,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一个恒古不变的定理。

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

连长,也总是对的!

朱元璋连长在众口一辞的时候,鼓起勇气力排众议,再次体现了他的天才战略眼光,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元军此举,并非虚张声势,滁州一动,他们必将趁虚而入,收复滁州。”

黄观立刻拍案而起,拍朱元璋的马屁,支持老朱同志的意见:“义父高见,说得有理。元军的意图明显,只在于牵制。”

牵制?

这个词如神来之笔,用得很好!

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几天书,但是头脑异常聪明,计谋手段十分了得,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现在确实不想打战。

滁州根据地建设如火如荼,已经初见成效,鼓励开荒种地效果显著,田地里粮食都长出来了,急需一个稳定发展的大好环境。

闷声发大财,高筑墙,广积粮,没事打什么战啊?

父子二人一拍即合,老朱同志很仗义地给郭大帅回了信:

大帅,你在濠州放手去干,我朱元璋就算拼尽最后一兵一卒,也会帮你抵挡住和州方向的元军重兵。

不知郭大帅看到朱元璋的答复,是该感到兴慰,还是吐血三两。

朱元璋当过军中总管,知道濠州五大巨头兵强马壮,郭大帅粮草充足,绝不会被元军轻易吃掉。

要担心的,反而是自己的滁州,六万元军冲过来,玩起群殴战术,三万滁州军不一定干得过人家。

于是,元朝末年最为诡异的战争场景出现了。

朱元璋连长终于下了命令,徐达为主将,花云和胡海为副将。

率领三万滁州军,开到离元军十里的地方,摆出防守阵型,就地驻扎下来。

三万训练有素的滁州军,和六万装备精良的元军,只隔着一道山头,遥遥对峙。

元军被朱元璋打怕了,没有信心围殴滁州军,相反的,滁州军也没有底气彻底打垮元军。

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越过那条细细的红线。

风险太大了,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偏偏双方都摆出了决战的态势,每天都在隔着山头操练兵马,整天喊打喊杀,时不时来一场攻防演练,就是没有人敢真正动手。

开战成本太高,双方都在约束手下的冒险主义者,相互克制,尽量不引起正面冲突。

而且,双方还形成了默契,你前进一步,我后退一步,真是快乐的时光,生活幸福得冒泡!

濠州打得热火朝天,这里的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

这是一次十分奇怪的牵制战术,也是一场极为诡异的战争。

元军以六万人马的强大优势,将三万滁州军死死地按在了原地。

谁动,就等于同归于尽!

黄观每次看到这种示威演习似的场面,都觉得啼笑皆非。

靠,六万元军牵制三万滁州军,想出这个馊主意的元军将领,真忒娘是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