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种爱
2027400000003

第3章 引言(2)

无论是孩童还是成人,那些很少这样做的人,通常也并不就是无私之人。需求之爱,但凡感受得到,就有了拒绝或彻底抵制的理由;但凡感受不到,就贴上了冷酷的利己主义的标签。既然,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需要彼此(人独居无益),那么,如果这种需求无法表现为意识上的需求之爱——换句话说,一种认为独处对我们是有益处的虚幻感学——那就是一种非健康的精神征兆。这就好比食欲不佳,是医学上一个不健康的征兆,因为人的确需要食物。

第三,我们来说说更为重要的事情。每一个基督徒都会认为,人的精神健康状况与其对上帝之爱是完全成比例的。但是,人对上帝之爱,总是在很大程度上而且常常完全是一种需求之爱。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当我们乞求上帝宽恕我们所犯下的罪过或者是磨难中祈求上帝相助之时。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一点也许更加明显。

我们会逐渐认识到——认识本就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全部存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需求,是对上帝残缺的、试探性的、空洞而又混乱的迫切需求。上帝能够将盘根错节的事情梳理清晰,也能够将千头万绪的事情整合明白。当然,我并不是说,除了纯粹的需求之爱以外,人绝不会给上帝带去任何其他的东西。高尚的灵魂也许会指引我们到达超越需求之爱的境界。不过我想,一旦有人胆敢认为他能够生活在那样的境界里,并从此放弃了需求的成分,这些高尚的灵魂将会第一个告诉我们那样的境界将不再是真正的恩典,而是变成新柏拉图哲学派的虚幻或者最终成为恶魔般的幻想。《效法基督》说:“没有最低者,最高者也无立足之地。”只有那些狂妄而愚蠢的受造之物,才会跑到造物主面前自吹自擂,声称“我绝不讨要什么。

我无私地爱着您”。那些对上帝表现出近乎赠予之爱的人们,将很快,甚至就在当时,就会和那个税吏一起,捶胸顿足,在唯一真正的给予者面前,尽数他们的贫穷。于是上帝这样做了回应。对我们的需求之爱,上帝说:“凡劳苦负重的人,到我这里来。”或者如《旧约》中说:“你大大张口,我会把你喂饱。”

因此,唯一最伟大的需求之爱,要么与人最崇高、最健康、最现实的精神状态相契合,要么至少构成了其主要组成部分。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必然结果:人在某种意义上最不像上帝之时,也就是人最接近上帝之时。还有什么比充足与匮乏,专横与谦恭,正义与忏悔,无限之权力与求助之呼号更互不相像吗?当我第一次碰到这个悖论时,深感震惊。起初所有试图撰写关于爱的话题之念头荡然无存。面对这一悖论,似乎结果只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