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打开五脏科学保健指南
2028700000007

第7章 调解自身营养平衡(1)

从面色看五脏的荣枯

如果在各脏器的面部反映中心附近不是以白色为基底,黄中透红,红中透黄,红黄隐隐之色,而是一色独显,说明相对应的脏器系统出现了问题,需要系统的调理。

《黄帝内经》认为,五脏的荣枯都表现在面部,如果面部表现出的青色像死草,黄色像枳实,黑色像煤烟,赤色像凝血,白色像枯骨,这些没有光泽的颜色,是五脏之气败绝的反映,是死亡的征兆。

如果面部表现出的青色像翠鸟的羽毛,青绿有光泽;红色像鸡冠,红而润泽;黄色像熟螃蟹的腹壳,黄而明润;白色像猪油,白而光泽;黑色像乌鸦的羽毛,黑而透亮,这些有光泽的颜色,是五脏之气有生机的表现。

总之,中国人健康的面色应该是以白色为基底,黄中透红,红中透黄,红黄隐隐,或者外带上述这些明瑞亮泽的颜色。

肺与皮肤相应,肺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制约肺金的是心火,在面部的反映中心位于双眉正中;

心与脉相应,所以心的荣华会表现在面部颜色上,制约心火的是肾水,在面部的反映中心位于双目正中;

肝与筋相应,肝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制约肝木的是肺金,在面部的反映中心位于两颧骨最高点的正中;

脾与肌肉相应,脾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制约脾土的是肝木,在面部的反映中心位于两鼻翼凹陷处的正中;

肾与骨骼相应,肾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制约。肾水的是脾土,在面部的反映中心位于两太阳穴垂线与鼻翼底部水平线的两个交点。

通过此图不妨先给自己“相相面”,如果在各脏器的面部反映中心附近不是以白色为基底,黄中透红,红中透黄,红黄隐隐之色,而是一色独显,说明相对应的脏器系统出现了问题,需要系统的调理。

《黄帝内经》中的“调和论”

中医学通过“八纲”,即“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中药方剂学通过“八法”,也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来调节失衡的“阴阳”,已达到《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调和”。

《黄帝内经》中指出,若要使五脏六腑协调运转,必须要使人体内的“正气”与自然界的“邪气”相均衡,脏腑平衡、气血平衡,为此,中医学通过“八纲”,即“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中药方剂学通过“八法”,也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来调节失衡的“阴阳”,已达到《黄帝内经》中关于“调和”的论述“瑾察阴阳而调之,以平(衡)为期。”

中医学“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中药方剂学“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古为今用,《黄帝内经》中的“调和论”对于今人依然有效。现代人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过度的精神压力以及环境污染等种种因素,都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衡,其外在表现就是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

因此,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们必须要尽早清理体内种种毒素,调节机体各种平衡,补充身体所需营养。那么,“调和论”对于现代人而言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

一、调节“阴阳平衡”

1.阴阳平衡是养生之本

世间万物,有男女,有左右,有寒热,有虚实,总之,有“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这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根本,无一例外。如果人体的某一系统失衡,将会导致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包括脏腑、气血失衡在内的整个人体生命系统的阴阳失衡,造成患病、早衰,甚至死亡。

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核心,以气血精津液为基础,连接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具有神魂魄的生命统一体,任何系统、脏器平衡的失调都会造成脏腑功能的紊乱,不正确的饮食方式导致消化系统受损,那么人体消化、吸收、代谢等功能便会遇到阻碍,直接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进而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都会受到影响,人体平衡就会失调。

2.风寒暑湿对阳气的影响

黄帝说:大凡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还是人体九窍、五脏肢节,都是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贯通的。人赖金、木、水、火、土及三阴三阳之气而生存,如若经常违反这些原则,就会内使九窍闭塞,外使肌肉壅滞,保卫身体的阳气就涣散了,邪气就会伤及人体,这是寿命减损的根本原因。

在自然界,万物生长靠太阳,在人体内,阳气就如同太阳,也会随着日出而向体表浮出,保卫肌肤不受外来侵略。所以,早晨阳气产生,中午旺盛,下午开始衰退,汗孔关闭。日落以后,人要休息,不要过度扰动筋骨,触冒雾露之气。如果不遵循早、中、晚三时阳气的活动规律作息,人体就会生病而形体憔悴、消瘦。

如果阳气不足,受到外来病邪的入侵,人体又会怎样呢?

(1)人体如果受到寒邪,那么就会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即使躺在床上,杂乱的欲念也会让人翻来覆去,辗转反侧,中医称之为“神气浮越不固”。劳累出汗,皮肤受寒,常常会产生粉刺,郁久化热,成为痤疮。

(2)人体如果被暑邪所伤,就会出汗躁动,多言多语,甚至喘粗气,身体总是感觉被炭火烧烤。繁劳过度,人体阳气便张弛于外,阴精衰败于内,再遇到炎热夏暑,更伤人体阴精,阴虚阳浮,于是就形成昏厥病,双眼视物不清,双耳闭塞失聪。

(3)人体如果受到湿邪,就会有头沉、肿胀的感觉。试想,如果把一大块抹布沾满水缠在脑袋上,肯定是头重脚轻,如物蒙裹。人体出汗后,若受到湿邪侵袭,就会形成小的疖肿或汗疹。

(4)如果感受了风邪,就会导致浮肿。风邪是很多疾病的源头,当人神清气静的时候,肌肤腠理致密,虽然有强烈的致病因素,仍然不能伤害人体,这是顺应了四季变化要求的缘故。

如果上述寒、暑、湿、风四种邪气更替伤害人体,人体的阳气就会渐趋衰竭。

二、调节“免疫力”

免疫力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抵抗力”,中医称之为“正气”。人体具有一整套与生俱来的再生自愈系统,现代医学称为“自体免疫系统”。

其实人体无时无刻不在遭受各种“外邪”的入侵,之所以你并没有整日疾病缠身,病人膏肓,因为你有“真身”护体。当外界包括病毒在内的各种病邪向你入侵时,你自身便会产生抗体来抵抗外邪,杀灭病毒,这种抗病能力是你自备的,而不是依靠灵丹妙药来的。但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所以传染病毒一来,有的人应“病”倒下,有些人则旁若无“病”。所以中医养生的根本是恢复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使疾病不治而愈,而不是帮助人体战胜病痛,帮得了初一,帮不过十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会很快地驾鹤西游。

所以很多不懂得养生的人,一出现体质虚弱、精神萎糜、疲乏无力、食欲降低、睡眠障碍的情况,尤其是一感冒,就立刻打针吃药。药品对人体功能仅仅起到替代作用,而非再生作用,相反,药品的副作用将使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发失调,免疫系统逐步紊乱,时间一长,便诱发更重的病症。

环境污染、压力过大、睡眠不足……所有这些都打破了现代人的免疫系统平衡,所以,“和调”是恢复人体免疫系统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调节“酸碱平衡”

日本医学专家筱原秀隆博士经长期实验研究指出:人体体液的酸化是万病之源。健康人体的体液环境属于弱碱性,pH(酸碱度)约为7.3~7.4之间,如果人体体液的pH始终能够在此区间范围内,我们便称之为酸碱平衡。

通过筱原秀隆博士的实验表明,腰酸腿痛、四肢无力、精神疲倦、失眠健忘、身体乏倦、头晕耳鸣的人,经测试,血液的pH基本都低于7.3。而能够长久保持体液酸碱平衡的人群,只有刚初生的婴幼儿,可见“酸性体质”与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四、调节“正邪平衡”

很多人都有吹空调感冒的经历,空调吹出的非自然状态的冷风就属于“邪风贼气”,人体之所以感冒,就是由于外界的“邪气”过盛,或是人体内的“正气”过于虚弱,导致正邪失衡。

再如,盛夏之际,人体内的气血宣发至体表,脏腑内的“正气”自然不足。此时,如果饮用温度过低的冰水,外邪就容易致病,导致我们夏天容易腹泻。中医称腹泻为“泄泻”,第一个“泄”,指的是排泄稀粪;第二个“泻”,指的是由于邪气人内,使得人体内的正气外泻。所以腹泻的人不仅感觉不到排便后的通畅快感,反而浑身疲乏无力,俗语说“好汉架不住三泡稀”,其原因就是由于人体正气外泻。

精气神是人体的生命基础,生命地基被人挖了墙脚,当然人体大厦将倾。外界的“邪气”过旺或人体“正气”虚弱而导致正邪对比失衡,从而破坏人体的动态平衡。所以说,我们需要在清洁之后,通过“调节”的方法改变人体“正气”与外界“邪气”的对比关系,令正气旺盛,邪不干正。

五、调节“五脏平衡”

人体像是由五匹马拉动的马车,任何一匹马跑得快,或是跑得慢,都有可能车毁人亡,人仰马翻。所以说,金木水火土,红黄绿白黑,心肝脾肺肾,酸甜苦辣咸,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均衡濡养才是健康的大和谐。

中医既然认为人体由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五大系统构成,那么,对于人体的系统调理就不可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单一片面的调理,而是要从全局和整体出发,考虑到阴阳平衡、正邪平衡、五脏平衡的系统调整。

在人体调节的方法中,调节阴阳平衡、正邪平衡是理论基础,而调节酸碱平衡、免疫平衡与五脏平衡才是方法手段,所以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分析如何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免疫平衡与五脏平衡。

调节“酸碱平衡”

日本医学专家筱原秀隆博士提出:人体体液的酸化是万病之源。因此,调节酸性体质,保持体内的酸碱度平衡至关重要。

一、如何判断体质的酸碱性

在以下这10个问题中,若有5个以上与你自身情况相符,那么就可以判定你的体质属于酸性,5个以下则为碱性。

1.牙龈经常出血,伤口愈合慢,容易淤青;

2.皮肤没有弹性、黯淡无光泽;

3.夏天容易被蚊虫叮咬;

4.感冒频繁,胃、肠、肝、肾功能不好;

5.爱吃甜食,口中常有异味;

6.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

7.脸上容易长痘或粉刺;

8.容易疲劳,嗜睡,稍做运动就觉得累;

9.常出现便秘情况;

10.汗脚,四肢容易冰冷。

二、酸性体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