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24节气与保健之道
2028800000004

第4章 春夏秋冬科学保健(1)

做好春季养生保健,为健康夯实根基

《黄帝内经》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阳气生发、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然而,春天不但是流感、流脑等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而且冠心病、胆结石、肝炎、精神性疾病也常常在春天复发。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春季的养生保健,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一般来说,春季养生当注重以下几点:

1.养阳气

在春季和夏季,人们应注重对体内阳气的保养。何谓阳气?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火力”,也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若火力不足,就会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状。春季保养人体阳气的方法很多,重要的一点是要“捂”,即俗话中的“春捂秋冻”,衣着方面不要顿减,正如宋代着名病学家陈直所言的“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以免使人受寒”。体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

保养阳气,还需多吃韭菜。韭菜,虽然四季常青,终年供人食用,但却以春季多吃最好。正如俗话所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中医认为韭菜性温,春季常食,最助人体养阳。

2.重养肝

中医学认为,肝脏在五行中对应“木”,春季为草木繁荣的季节,故春季主肝。对此《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最好的诠释。

林黛玉每至春分时节,屡发咳嗽、痰血之疾,这是由于黛玉多愁善感,自幼犯有肺痨宿疾。春天生发之际,再加上情怀郁结,易造成肝气郁结,横逆犯肺,引起痰血。

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是与春季相应的。因为春天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日渐增加,促使新陈代谢亦将日趋旺盛。因而,在人体内,无论是血液循环,还是营养供给,都会相应加快、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求。中医认为,这些均与肝脏的生理机能有关。若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气候的变化,就会在以后出现一系列病症,特别是精神病及肝病患者,易在春夏之季发病。俗话说“菜花黄,痴子忙”。据统计,精神病发病率以3、4月份最高,这也是季节对机体影响的一种反映。中医所说的“春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保养肝脏的方法很多,如春天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肝病及高血压病的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按医嘱及时服药。尤其精神病患者,在春天要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以免病情加重。

3.防哮喘

春季是大多数花粉的散落时期,有些人一接触到鲜花就发生花粉过敏,轻者会出现眼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等症状,严重者可诱发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喉头水肿、荨麻疹、神经血管性水肿等过敏病症。

所以春季应尽量少吃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有过敏史的人,尽量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要随便去闻花草;外出郊游时要穿长袖衣裤、鞋袜,并带上脱敏药物。

4.勤锻炼

春天里,人们常会出现“春困”,表现为精神不振、困乏嗜睡,可以通过运动来予以消除,绝不能贪睡,因为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睡会造成新陈代谢迟缓,气血循环不畅,筋骨僵硬、脂肪积聚,吸收与运载氧的功能下降,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遂致体质虚弱,病患滋生。

《黄帝内经》里还指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意谓春天人们应当晚睡早起,披散着头发、舒展着形体,在庭院中信步漫行,可使智慧、灵感生发不息。这些都是古人春天养生的宝贵经验,很值得现代人去认真执行。

春天要注意养肝滋阴

春天气候转暖,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会无精打采,困倦疲乏、昏昏欲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形成“春困”的原因不是由于睡眠不够,而是体内循环发生季节性差异所致。

春季气候转暖后,体表毛细血管舒展,末梢血供增多,器官组织负荷加重,因此大脑血供相应减少,脑组织供氧不足,从而就会出现困倦、疲乏、嗜睡等现象。容易“春困”的人,还常出现脸色潮红、失眠多梦、好激动、掉发、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现象。

因此,养肝滋阴是对付“春困”的有效办法。平时不要过度劳累,应保证睡眠,早卧早起。犯困时,可适当做头部按摩缓解症状。同时,要多做深呼吸和能增加肺活量的有氧运动,多晒晒太阳,多和大自然接触。

春季应调节情绪,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不使肝阳上亢。可适当服用西洋参、枫斗或麦冬等养阴保健品调理。并适量进食滋阴的食品,少吃羊肉等温性食物,不吃辛辣、煎炸烤食品、狗肉、酒类、火锅等热性食物。

以下几种药膳靓汤,是解除“春困”的良方,既美味,又可消除疲乏,不妨一试:

1.淮山芡实煲笋壳鱼

材料:准山、芡实各50克,笋壳鱼500克,生姜3片。

做法:笋壳鱼文火煎至微黄,加水及准山、芡实大火煲滚后慢火继续煲1小时。

功效:有健脾益气去湿之功效。

2.芡实煲老鸭

材料:芡实100~120克,老鸭一只。

做法:老鸭宰净,苋实放鸭腹内加水大火煲滚后,慢火继续煲2小时,加少许盐服食。

功效:可滋阴养胃,健脾利水。

3.眉豆芡实煲鸡脚

材料:眉豆80克、芡实60克、鸡脚4对、冬菇8个、猪瘦肉100克、生姜3片。

做法:配料洗净,冬菇去蒂;鸡脚洗净,对切开;瘦肉洗净,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大火煲滚后,改慢火煲约2小时。

功效:具有健脾化湿,强筋健骨的效用。

4.陈皮白术猪肚汤

材料:每次可选用新会陈皮6克,白术30克,鲜猪肚半个或1个,砂仁6克,生姜5片。

做法:先将猪肚去除肥油,放入开水中去除腥味,并刮去白膜。配料洗净,然后全部放入瓦煲内,煲滚后用慢火煲2小时即可。

功效:可健脾开胃,促进食欲。

5.粉葛煲水鱼

材料:粉葛1千克左右、水鱼500克左右、姜100克、云苓50克、白术50克。

做法:买水鱼时让卖家收拾干净,回家再滚水略烫。粉葛去皮斩件,加水、云苓、白术、老姜。大火煲滚后,去除泡沫,收慢火,约煲4小时。

功效:可健脾祛湿,止腰酸背痛,适宜春湿时的风湿患者。

“春捂”要讲究方法

从古至今许多养生者都十分重视“春捂秋冻”,即早春季节不要急着把棉衣脱掉,以免感受风寒;初秋来临,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以免气候乍冷乍暖,反而易受凉。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这两句谚语都是在提醒人们要春捂。由于初春气候多变,乍暖还寒,早晚温差较大,且常有寒潮来袭,加上此时人体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对外界适应抵抗能力较弱,如果衣着单薄,极易感受风寒。特别是老年人,抗病力差,稍受风寒,会使血管痉挛,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慢,引起脏器缺血,易发生感冒、肺炎、气管炎、哮喘、中风、冠心病等疾病,危及健康。唐代医家孙思邈就主张“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食不消,头痛”,穿衣宜“下厚上薄”,以养阳收阴。这种防寒保暖方法,能够维护人体正气,抵御邪气。

初春时节,人们应做好防风御寒准备,不要顿减衣物,被褥也不可马上减薄,应时备夹衣,根据气候寒热变化,随时添减,以安度早春。

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因而衣裤鞋袜不能穿得过于单薄,尤其是老人不要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还有女性不要过早穿短裙。寒风刺骨入下身,容易生病。

春捂重下身,还要加强下身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可以采取干洗脚等方法进行锻炼,方法是双手紧抱一侧大腿根,稍用力从大腿根向下按摩直到足踝,再从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腱根。同样方法再按摩另一条腿,重复10~20遍。还可采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脚、暖足、蹬腿等方法来活动下身以增强抵抗力。

季阳气萌,养肝要先行

大李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春天万象更新的勃勃生机似乎一点儿也没影响到他,一上班就想跟别人吵架,心里老像憋着一团火,搞得大家都避而远之。周末去父母家他也是脸色沉郁,当中医的老爸一问,才知道他最近在公司负责了一个大项目,一个多月来每天都要加班到11点,单位离家又远,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老爸一听就明白了,他这是长期睡眠不足,肝失所养,加上春天又是四季中肝火最旺的时候,就导致了肝气不疏、肝郁气滞,老是想发火。

肝在中医五行当中属木,它的功能就像树木生长时的情形,春天草木萌发,焕发生机,正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这时候人最容易生气发火。如果再不注意休息,就会成为大李那种情况,严重影响自己的健康。另外,肝胆是相表里的,肝脏的火气要借助胆经的通道才能往外发,所以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嘴苦、肩膀酸痛、偏头痛、乳房及两肋胀痛、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这时你按摩一下肝经上的太冲穴,就可以达到止痛的效果。因为出现上述疼痛的地方就是胆经的循行路线,通过胆经来抒发肝之郁气,是最为顺畅的。

此外,春天阳气萌生,肝火旺盛,人体的阳气开始不断地往外宣发,皮肤毛孔也舒展开,这时便很容易感染风寒,因此很多人都会染上咳嗽病,尤其是夜里咳嗽不止。这是因为肺属金,正好可抑制肝火(肝属木)的宣发(金克木),但春天是木旺之时,肝气最强大,任谁也抑制不了,于是就出现了‘木火刑金’的情形。此时肺脏外有风寒束表,宣发功能受阻,内有肝火相逼,火气难发,于是只有借咳嗽来排解内火和外寒。所以春天千万不要少穿,以免着凉,导致久咳不止。老百姓常说要“春捂秋冻”就是这个原因。

春天时,还容易有其他症状产生。有人经常会腿抽筋,有人经常会腹泻,有人经常困倦,这又是一种情形,就是“肝旺脾虚”。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二者是相克的关系。肝气过旺,气血过多地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相对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运送血液灌溉到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运血无力,造成以上诸般症状。这时可以服用红枣、山药薏米粥以健脾养血,鹏血一足,肝脾之间就平和无偏了,这些症状也就能得到缓解。

夏季要注重养“长”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中医认为,夏季养生注重“滋阴去火”,那么如何能做到滋阴去火,达到养生的目的呢?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晚睡早起

夏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也就是说每天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由于夏季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因此夏日午睡是夏季养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补偿夜间睡眠的不足,更能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养护需要。午睡时间一般以1小时为宜,要注意睡眠姿势,可平卧或侧卧,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

2.注重调精神

夏季烈日酷暑,腠理张开,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所谓“壮火食气”。要做到神气调养就必须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因此,应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这样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3.防晒护肤

夏季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使皮肤晒黑,而且还易导致白内障,晒伤皮肤,引发皮肤癌。此外,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易发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夏天人体容易出汗,应注意选择护肤品。

4.巧运动

夏天气候炎热,对人体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可能引起中暑,所以,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到公园、河岸、湖边,或庭院,选择合适的项目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广播操、慢跑、散步等。在江河湖海进行游泳锻炼,令人心旷神怡,有利于调节情志,增进健康。

5.勿贪凉

夏季养生要注意勿贪凉。老年体弱者,阳气不足,如长时间对着电扇吹或久居空调室内,会感到头昏脑涨,四肢疲乏,精神困倦,更容易导致受凉感冒等病症。

6.防中毒

夏季养生要注意饮食卫生,防中毒、中暑。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健脾益气,清凉一整夏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之气的衰旺与四时变换相关。夏天中的长夏(阴历6月、阳历7~8月)时期应脾,就是说,此时与人体脾的关系最大。

中医认为长夏属土,人体五脏中的脾也属土;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湿”与人体的脾关系最大,所谓“湿气通于脾”,所以,脾应于长夏。因而,长夏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

在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见持续炎热,雨水偏多,暑湿偏盛,故极易造成脾胃功能下降而厌食困倦。中医认为,夏天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的“工作”,才能不断地从食物中吸收营养。同时,夏天人们大量食冷饮和瓜果,易损伤脾胃,有很多人容易“苦夏”,表现为不思饮食、乏力。而通过健脾益气则往往能达到开胃增食、振作精神的效果。因此,不仅在酷暑的夏季、乃至日常调理好脾胃功能,对养生防病都很有必要。

针对长夏气候的特点,饮食原则宜清淡,少油腻,以温食为主,可适当食用辣椒,缓解燥湿,增加食欲,也帮助人体排汗;同时,要注意空腹少食生冷,切忌直接食用冰箱内食物;另外,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对于脾保健也有很大好处,但是切忌长时间待在密不透风的空调房里,这样反而有害健康。

下面,我们给大家推荐非常有效的“养脾三法”,对于夏季健脾益气极有帮助:

1.醒脾法

取生蒜泥10克,以糖、醋少许拌食,不仅有醒脾健胃之功,而且还可以预防肠道疾病。也可常取山楂条20克、生姜丝50克,以糖、醋少许拌食,有开胃健脾之功用。

2.健脾法

选用各种药粥健脾祛湿,如莲子、白扁豆、薏仁米煮粥食,或银耳、百合、糯米煮粥食,或山药、土茯苓、炒焦粳米煮粥食。

3.暖脾法

因食生冷过多,容易寒积脾胃,影响日后的消化功能。此时可用较厚的纱布袋,内装炒热的食盐100克,置于脐上三横指处,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

当然,无论是夏季还是日常,调理脾胃还要因人而异。脾胃功能正常者,适量冷饮不会影响脾胃功能,但不宜过量。例如“醒脾法”中提倡经常食用生蒜泥、山楂虽可以减少肠道疾病、消食导滞,但若过食,又有伤胃之嫌,尤其胃炎泛酸患者当慎用。

此外,睡眠时还应注意加强脘腹部保暖,炒菜时不妨加点生姜末,饮茶者选喝红茶等,都不失为护脾的养生上策。

总之,无论在什么季节,调理脾胃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胃热者以清降为主,脾虚脾寒者当温补。但无论药补还是食补,均以服后感觉舒适为宜。

腹泻、中暑——夏季要谨防的高发病

感冒、腹泻、中暑是夏季高发的三种常见病。中医称夏季的感冒为热伤风,多由阳气外泄引起。由于夏季人们出汗较多,消耗较大,容易使人体阳气外泄,而且天热了很多人吃饭不规律,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感冒。所以夏季人们应多补充营养,多吃一些祛湿防感冒的食品,如绿豆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