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保健小百科
2029000000003

第3章 不同体质保健常识(3)

在我们医馆院内,有一个搞环卫的小伙子每天来给我们倒垃圾。有一天,他找到我父亲的学生阮劲平医师,说他咳嗽已经一个多月没好,到药店里买了好几种中西药,都没有治愈,让阮大夫给他治治,药费不要太贵。

他的症状是咽喉疼痛、咳嗽不止、有黄黏痰。阮大夫诊断后先给他开了一个简单的清肺化痰的小方子,吃了三天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他不想花太多钱,于是阮大夫就想到用黛蛤散试试,但黛蛤散中化痰的海蛤与清热的青黛的比例为10:1,清热的力量不足,阮大夫就又加了一点青黛到里面,送了他一包,让他每次吃6克,一天可以吃两到三次。过了一段时间又遇到了他,他说那个药面还真管用,没吃几天咳嗽就好了。

关于黛蛤散的来历有一个小故事。

相传宋徽宗年间,宫廷中有一名宠妃患了咳嗽,整夜不能安睡,非常痛苦,负责诊治她的御医用了很多药物都不见效。皇帝命令一名姓李的御医在三日之内治好此病,否则就将他问斩。

李御医惊慌失措地回到家中苦思,却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忽然听到门外有人叫卖:“咳嗽良药,一文一帖,其效如神。”江湖游医的偏方难道真能有效吗?但是李御医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派仆人买了十帖回来,这是一种浅绿色的药粉,用碎葱姜蒜泡成的淡齑水,再滴上几滴麻油后服用。

李御医担心药性太强,于是把服用剂量减少了一些,分为两次让宠妃吃下,结果宠妃当晚就不咳嗽了。皇上也龙颜大悦,重赏了李御医。后来,李御医用重金向卖药的小童索要药方,原来只是用蛤粉在新瓦上炒红,拌人少许青黛制成的。

黛蛤散中海蛤壳性味咸寒,可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青黛性味咸寒,可清热解毒、凉血定惊,故合用可治疗肝火犯肺、咳痰带血、咽喉不适等症状。

什么是脾湿

脾的职能是负责搬运,它既要把营养物质搬运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同时也要把垃圾搬运出体外。

当然这种作用不是由脾单独来完成的,而是要与其他器官协调配合。在中医里,无论是养生也好,保健也好,健身也好,一定要从身体的整体考虑出发。脾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运化的,我们把脾的运化失常称为脾湿。

在中医学中,脾是主运化的,而胃是主受纳的。我们可以把人体的胃理解成一个粮仓,吃的任何东西都保存到里面。我们可以把人体的脾理解成现代社会的物流公司,仓库里的东西通过这个物流公司运输到身体需要的部位去。

如果这个物流公司出现了问题,就是脾胃不合了。比如说,胃本来能放2公斤的东西,物流公司只有两个工人,让这两个工人去搬2公斤的东西,可以达到动态平衡。如果有一天,胃里放了4公斤的东西,还让这两个工人来搬运,那么,他们就要加班加点地干了。

所以说,吃多了也不行,吃多了脾就会感觉累,累得难受了,它就不干活了。吃少了,虽然脾的负担减轻了,但是身体各个部位所需要的营养就不够了。对于老年人来讲,少吃一些则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从中医学来讲,过饥过饱对身体都不合适。现在有许多女孩子为了让自己瘦下来经常不吃饭,长期这样对身体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脾与脾湿的区别

在整理临床记录时,我发现有病人分辨不清脾与脾湿的区别。我祖父有一个学生,现在已经80多岁的高龄了。有一次,这位老中医在看门诊的时候,来了一个患者,这个患者介绍说自己的腹部一直感觉有点不舒服,大便也不成形,别的倒也感觉不出有什么异常。去医院做了几次检查也查不出有什么毛病。这个人是从事IT行业的,年龄不大,也就30多岁,工作压力比较大,食欲也不太好,基本就是这些症状。

听完病人的介绍之后,这位老中医给他仔细号完脉,开了药方,然后告诉他说:“你这是由于脾湿造成的。”当时这位患者就哈哈笑了,他说他在前几年出过车祸,脾都被摘除了,怎么还能患脾湿呢?

但是他对这位老先生比较敬畏,不敢多问,因为很多医术很高的老中医都挺有脾气的,问多了他们也不明确回答。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去找中医看病,如果你要问老中医说:“您会看肝炎吗?”一般的老中医肯定会说:“我不会看,什么是肝炎我不知道,不懂。”其实他真的不懂吗?他怎么可能不懂呢!但是如果你这么问,老中医会觉得你不够尊重他,而且我们的文化讲求谦虚,一般越是有本领的人,越不会说我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治,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还是希望中西医能够结合起来,共同把这些概念上的误区解决掉。回到刚才的话题,因为老中医往往会有些脾气,所以这个患者就没好意思继续追问。他出来以后就跑来问我,说自己的脾都被摘除了还能患脾湿吗?我就跟他讲:“你所理解的那个是脾脏器官,与老中医所说的脾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有很多中医还是喜欢用“藏”字,理由是这个“藏”是一种整体的概念,是划分为三元的,就是分为有形的五脏和无形的五脏,也是形之五脏、气之五藏和神之五藏说,一个是血肉之五藏,后两个是功能之五臌,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要是说因为你的脾臓被摘除了,那么你的身体就完全失去了营养的运化功能,那还了得,几天人就不行了。

中医强调七情致病,致是导致的致,喜、怒、忧、思、悲、恐、惊都会导致疾病,其中思虑就会伤脾,是指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所以我把我对中西医对人体认知的不同理解跟他一一解释,我说:“中医里的这个脾与西医建立在解剖学上的脾脏器官是不同的,它讲的是功能上的划分,是客观存在的功能,就好像人体的十二经络一样,何为经络?经络你用放大镜看不见,用显微镜找你也找不到,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在国家的863工程里,也专门立项,花了大量的资金在研究人体的经络上。”

脾湿是致病的内因

脾湿这个概念我刚才也解释过,就是说因为人体内有湿,导致脾的运化失常。那么,脾湿是如何形成的呢?

脾湿不会单独致病,中医认为脾湿本身不是病,但是它与其他一些致病的原因结合起来就会致病。比如说,我们常可听到湿热一说,湿是体内有湿邪,再加上一种热,称为湿热;同样,体内有湿,又受了一种寒邪,就称为寒湿。

当体内有湿,又外感风寒,风邪与湿相相合,就称为风湿,比如风湿性关节炎等在中医上就叫做痹症。天气变化的时候,四肢冰凉或者有疼痛的感觉,往往就是与体内有湿有关的。

为什么会痛?中医里常说:“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如果体内没有湿,外面来什么风寒也不怕。因此,《黄帝内经》里这么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体内没有发生疾病的内因,体内没有湿气,无论外界有什么“邪”都不用怕。由此可见,湿邪也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阴虚也好,内热也好,脾湿也好,虽然我们是分开在讲,但是看待问题要把它们综合起来,因为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阴虚,内热,脾湿引起的。如果体内没有阴虚、没有内热、没有脾湿,我认为生病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包括一些病毒性的传染病,这个病邪拿你也没有任何办法。

运化超载导致脾湿

现代都市人群,由于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再加上生活条件好了,饮食上普遍高营养、高热量,而运动量减少,许多年轻人除了吃饭,整天就坐在电脑前,于是,摄入和排出不成正比,久而久之,积留在体内的这些东西,我们就管它叫湿。

而脾湿的形成,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问题了。你每天给它很多东西,让它去搬运。它超负荷运载,超量工作,也是搬不完的。这些东西慢慢积累在体内就会成为致病的内因。

因暑贪凉导致脾湿

我们来看看现代都市人群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到了夏季,天地之气相交,酷热当空,湿气上蒸,加之气温交叉变化,放晴时暴热,下雨时阴凉,因此,暑湿最易袭人。特别是在南方,太阳的照射使水分从水面、土壤和植物中蒸发到大气中,气温越高,空气中水蒸气越多,暑湿也越重。

中医认为,暑为熏蒸之气,湿为重浊之邪,暑湿内袭人体,使脾胃运化受制,加之暑湿直接耗伤正气,困阻清阳气机,就会使人倦怠乏力、食欲减少,气短心悸,肢困头重,大便溏薄,低热绵绵,舌苔腻,民间称为“疰夏”。

疰夏易发生于老弱或气阴不足、脾胃虚弱者。因此,中医一直强调,久病体质虚实夹杂者,在炎热的夏季不要贪吃寒凉之食,以免导致湿邪。暑湿为患和脾湿为患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夏天骄阳似火,容易让我们采取一些方法去避暑,但是在避暑的过程中问题就出来了,这就是:因暑贪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