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告别上火的生活
2029500000002

第2章 你为什么会上火(2)

百姓自己也觉察了上火问题,开始通过“自找苦吃”来去火,比如苦瓜、芥蓝、莜麦菜等南方的蔬菜,也是随着人们吃肉的增加逐渐传到北方的,因为苦能去火,夏天吃点苦味的菜确实是有去火作用的。比如苦瓜和鸭肉一起炒,都是凉性的,很适合夏天去火……不管哪种去火饮食,都有一个特点,脂肪是不能太多的,不能油腻。

中国人吃鸭子,一个是盐水鸭,盐是入肾经的,放到火里立刻会爆,用它可以制约鸭的寒性;一个是吃烤鸭,用火烤的方式制约鸭子的寒性。

小贴士

苦瓜煸鸭肉:苦瓜去瓤,切成条。鸭肉切成条。将苦瓜稍微用清水焯一下捞出,用油把鸭肉煸熟,加少许酱油,或者豆豉调味至肉熟,再将焯过的苦瓜下锅中,共同翻炒几下即可。这是夏天最适合吃的去火食物。

用大蒜清炒豌豆苗,或者空心菜也是可以清热去火的。

软、香、酥的食物会上火

《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油腻精细的食物会导致人的皮肤生疔疮。

生疔疮其实是身体里的火大了,无去处,在皮肤上找个缺口。至于久治不愈,到最后成了冷疮变灰色,那是人的火气损耗殆尽才可能出现,是疔疮的结局而不是起因,起因一般都是上火。

生疔疮是上火引起人体病变的症状之一,因为形象,所以拿它说事。其实吃上火导致的绝对不只是皮肤感染,还有糖尿病等其他一系列疾病的隐患。

糖尿病被称为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冠心病等“危病”。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得了糖尿病,就等于得了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因为血糖对血管的破坏使身体具备随时发生其他病的基础。这些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现在发现都是吃出来的。

糖尿病人的皮肤一旦破溃,非常不容易收口。首先是糖尿病人的感觉比一般人迟钝,可能是神经末梢受到血糖高的影响,感觉不到。很多糖尿病人腿上、脚上的伤口要看到才知道,往往发现时感染已经很严重。又因为糖尿病人皮肤含糖多,是个天然的“培养基”,细菌在其他人伤口上未必能活,在糖尿病人这儿就肯定活下来,而且繁殖开了。因为糖就是热量,“膏粱厚味”的食物含的热量都很高。

北京协和医院沈伊繁教授是诊治糖尿病的专家,她在每次“健康大课堂”之类的公益集会上都要给公众一个提示:那些吃起来香、酥、甜、腻的食物,肯定是不利于健康的,因为只有用很多的脂肪和糖才能使食物具备这种口感。

爱意浓了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然肠胃尚脆而窄,若稠黏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水果,湿面烧炙、煨炒,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

孩子的胃肠功能还没健全时,质地坚硬、味道刺激的,此如鱼肉、烧烤等难以消化的食物,都应该是禁忌。

一杯浓牛奶烧坏一个孩子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新生儿科汤泽中教授,曾经接收过一个被母亲用奶粉喂出小肠缺血坏死的孩子。因为孩子之前一直泻肚,没好好吃东西,母亲担心孩子营养不良,在喂婴儿奶粉时违背了说明书上的规定量,少放水,多放奶粉,给孩子冲了一瓶很浓很浓的牛奶,结果喝出了问题。孩子喝了牛奶之后一直在哭,一摸肚子就哭声更大,家长知道肯定是肚子疼。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孩子的小肠黏膜已经被过浓的牛奶烧伤了,出现了脱水坏死。

小孩子的肠道是非常娇嫩的,浓牛奶的渗透压比清水高很多。味道重的东西一般都是高渗透压的,比如含盐分多、成的东西。人吃了咸东西,肯定要多喝水,就是因为渗透压高的组织一定要把渗透压低的组织里的水吸过来达到平衡。浓牛奶也同样,要把肠黏膜里的水往外吸,孩子的肠道里多了水分,先要腹泻,接着整个肠壁的血液循环受影响,造成的后果就是肠壁缺血。有个病叫“新生儿(婴幼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喂食不合适的奶粉,尤其是高渗透压的牛奶,这就是一种人为造成的上火。

老人不愿意给孩子吃饼干,只是感性地说“饼干太干,孩子吃了会上火”。饼干因为干,要吸收胃肠黏膜里的水,水分减少了,火就大了,饼干确实比面包、馒头容易上火。还有,与生花生、水煮花生相比,炒花生、油炸花生更易上火。

食物中的水分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以毛细管凝聚状态存在于细胞间,依靠毛细管与食物成分联系,称为“自由水”;另一种是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分子通过氢键而结合着的,叫“结合水”。

自由水与食物成分联系较弱,在100℃以下加热就很容易失去;而结合水与营养成分的分子相互作用较强,在1000℃时不会失去,只有在加强热到120℃~140℃时才会被除掉。花生经过炒制就会失去结合水。当我们吃炒花生时,失去了结合水的花生先要与食道中的水重新结合,并释放能量,也正是由于这一放能过程的存在,炒花生就变得很燥热,比煮花生更容易上火。饼干、油炸薯条、锅巴及其他烘烤食品都是一个道理。

奶粉在于燥过程中将牛奶中的结合水大部分除去了,之所以要用规定比例的水去冲奶粉,就是为了减少肠道在吸收奶粉时从肠壁再吸水。如果配水比例少了,肠道就必须从局部组织细胞表面吸取更多的水,同时伴随能量释放,孩子上火其实就是肠道被脱水出血了。

脱水的食物火力大

从这个道理推论,如果不想上火,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怎么吃,比如同样是鱼,干炸鱼肯定比清蒸鱼易上火。

同一味中药,生用和炒用,效用就差异很大。再比如姜,生姜越鲜热性越小,鲜姜没有老姜辣;老姜之所以辣,也是因为脱了水,火大。火更大的姜是干姜,就是把姜彻底晒干,使它失去结合水,这个时候再吃它就要把身体里的水分带走,火性就大了。

作为药用,生姜一般是在着凉感冒时用,在药快煎得时放几片姜进去,吃了之后微微发汗,它的火力仅此而已。干姜就可以用在寒性明显的病上,如胃肠炎、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最有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典《伤寒论》中有个专门治虚寒腹泻的方子,叫“理中丸”,现在药店里的附子理中丸就是从那来的。

理中丸是热性很大的温脾药,可针对虚寒性的腹泻,过去甚至对霍乱都有起死回生的效果。如果脾胃虚寒没严重到一定程度,吃理中丸会上火、口舌生疮的。它一共有四种药,前两位是人参、干姜,其后才是白术、甘草。原本上餐桌的姜可做治病救人的“臣药”,可见去了水的姜有多大火性了。

同样是姜,比干姜还热的就是炮姜了。炮姜是把干姜用沙烫到鼓起,表面烫至棕褐色。它能治疗更加寒凉的腹泻、便血,或因为体质虚寒导致的月经量多,出血时间过长,用炮姜能止血。炮姜有炭性,炭性就是使药物完全脱水了,服用后便于在肠道结合水,吸收水,也是使寒凉的肠道、子宫上上火。

成熟早了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人生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盏,如日方升,如月将圆。唯阴长不足,肠胃尚脆而窄,养之之道不可不谨。”

孩子在16岁之前,气血刚刚充盈,像太阳刚升起,像月亮就要圆满。因为人上身之阴气总是不足的,此时的胃肠功能又脆弱,养育就要特别谨慎。

吃得好了,孩子矮了

现在孩子普遍早熟,比他们的父母那一辈提前了三四岁。最新的统计发现,现在的女孩子平均9.9岁就开始发育。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接触的东西广,信息多,性启蒙早;一个就是脂肪、蛋白吃得太多,都是上火的东西。

早熟没有好处,首先会对身高有影响,老百姓常说“长得早的孩子个子矮”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早长的孩子性成熟更早。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张知新教授专门看身高矮小问题,很多不长个的孩子都会被带到这里,很多家长都愿意花钱给孩子打生长激素,让孩子的个子长起来。

生长激素对有些孩子的身高增加确实有作用,因为它能促进生长期骨骺软骨的形成,骨头拉长,个子也就长高了,前提是要在骨骺没有闭合时使用。

张知新教授看过一个14岁的男孩,打了生长激素也没长起来。家长说,孩子在小学时是班的“大排头”,个子最高,但后来就越来越排不上号了。家长担心,就给他打了生长激素,不管用。到医院拍了X光片查骨龄,发现这孩子虽然才14岁,骨头已经是18岁的了,可以伸展使个子长高的骨骺已经闭合了。也就是说,他在14岁时就已性成熟了,生长激素没了用武之地。再问才知道,孩子家里是开养鸡场的,生活条件很好,食物以肉类为主。

骨骺闭合了的孩子,就像楼房已经封顶,再打生长激素就像多加水泥沙子,只能盖出一座畸形的楼。生长激素成了一种人为加入的火,打进去没地方应用,就会逼得肢端异常生长,叫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的人都有同一种特殊面容:下颌增大,眉弓及颧骨突出,唇厚,鼻大,舌大,面貌粗陋,脸皮变得很粗厚,手足肢端肥大。不是医生,看到那种面相也会觉得不正常。

穷人的孩子长得高

对于孩子的早熟,很多人一直怀疑:猪鸡鸭之类被激素喂大的,人吃了食用过激素的家禽相当于吃了激素。北京大学医学院专做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的张玉梅博士否定了这个推论。长期做食品安全检测,她很有把握地说,至少在中国大城市的食物抽检中,只要是规模养殖的,即在正规超市卖的家禽、猪、牛、羊肉里,肯定没有激素!这个安全还是可以保证的。

现在的鸡都是很快出笼的,一个半月就长成了,能吃了,这也不是因为喂激素,而是食物改良,质量高了,鸡自然长得快,也算是一种早熟吧!没发现对人体有确切伤害的早熟。也就是说,孩子的性早熟不是因为食用吃了激素的动物的肉引起的,根本问题还是肉,动物蛋白吃得太多!是吃肉导致了上火,这个火就是提前到来的青春期,提前行使作用的性激素会消耗人体本就相对不足的阴气。孩子最终个子矮,症结就在这里。

中国人带孩子讲究“要想孩子安,三分饥与寒”。张知新把这句话翻译成了对孩子家长说的话:“把自己的孩子当穷人家的养,反倒会长高。”穷人家的孩子吃粮食、蔬菜的机会肯定比肉、奶、蛋要多,也就没有干涉正常的性发育,性成熟之前孩子的骨头可以尽情地长。

精良的食物是上火的源泉,这种火无益于身体的生长,会加快性成熟的提前到来。

上火药催得花朵提前开放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盖郁热蒸于下,则精华涌于上,涌尽则立槁耳。”

下面的郁热催使精华物质上涌,能催开花朵,但精华消耗干净之后,花朵立刻就枯萎了。

纪晓岚知道养花诀窍:“观艺花者,培以硫黄,则冒寒吐蕊;然盛开之后,其树必枯。”这是一个养花人投机取巧、卖出高价的办法。为了使不到开花季节的花在严寒中提前开放,花匠们把硫黄埋在花盆里,用它来催花早开。结果,花很快被催开了,开放时间可以由种花人掌握,只是这个早开的花到正常该开的季节也就不会再开花了。

硫黄是种中药,《本草纲目》记载它是温热性质的,入肾经、大肠经。能治疗“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对硫黄这种药一般医生很是畏惧,因其有毒性,大热,大燥。你想想,都能把不该开的花催开了的东西得多高的热性?

最早把西医用在中医治疗里的是名医张锡纯,着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他就敢用硫黄来起死回生。因为他认定硫黄是温补下焦的第一良药。比如小儿久泻、胃寒呕吐、寒饮咳喘、腹水等,但凡属于极端寒凉的,他都会巧用硫黄,因为这些病在他眼里都是“真火衰微太甚,恐非草木之品所能成功”,只能“服生硫黄而愈”。

硫黄是属于能上火的补肾药的一种,而且是最烈最热的一种,埋在花下是集中给花增加能量,相当于给花浇了最好的营养,施促性成熟的药,花早开也是一种早熟。但结果怎么样?纪晓岚说:“盖郁热蒸于下,则精华涌于上,涌尽则立槁耳。”早熟之后花就立刻枯萎了,和吃得太好、能量太过、最终不长个的孩子一样,在少年时就把个子长完了。

古人之所以讲究“五十方食肉”,因为“人过五十,天过午”,50岁的人本身的火力已经下降了,胃口也不像年轻时那么大了,即便是吃肉,也不会像年轻时那么上火了。

欲望之火:欲望-实力=上火

和古人相比,现代人受到的诱惑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性这一初级阶段,各种各样和现实脱节的、超过自己能力的欲望其实都是诱惑,所以更容易上火。

心里所想超过身体所能时,就要上火了。陈小野给出一个等式:欲望-实力=上火,这个等式左边两项的差越大,上的火就越大。比如孩子突然有个出国机会,过期不候,但家里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四处筹借未果,这就要上火了。烦的时候就会想:还不如没这机会呢!有了机会又去不了,让人更难受。

什么时候最痛苦?选择越多越痛苦,这是心理学上的答案。有选择就会引发欲望,选择越多欲望就越多,当欲望超过了自己的实力,不能达到时,就容易上火,就容易痛苦。

有个很有钱的女房地产商,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后来就去了沙漠无人区探险,又去爬珠峰,她发现这样她能感到幸福,所有平时吃不了的苦全能咽下,而且甘之如饴。

为什么呢?心理学者杨霞说,因为在那种恶劣的情况下,人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从艰难的地方走过去,活下去。她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那时她的欲望单一,欲望的门槛也低,都能实现,欲望-实力=0,人自然不会上火。

近来社会调查发现,月收入在两三千的人的幸福感,反倒比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人高,收入高的人感到更不幸福。就是因为月收入8000元人的眼界、见识和月收入2000元的人的不一样,前者信息接受得多,欲望因此增加,欲壑更深了,更难填了,超过了8000元的月收人所能填平的可能,所以他不会感到幸福,因为他的欲望总在能力的前面,他总要去够,因此人们常说“欲火”,内心的欲望使人不消停、上火。

古代的各种养生方式不同,但宗旨是一个,都是要把降低欲望作为养生的法宝。比如道教说的清心寡欲,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具体方法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佛教讲“四大皆空”,禅定养生要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六欲的困扰。

《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它的治病大法不是具体的方药,而是一条条精神训诫,其中就有“恬淡虚无,精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要心里安静了,疾病就不会发生了。

现代医学也发现,各种疾病中70%的病属于身心疾病,和情绪心理有直接关系。

中医把思维分布在“心”和“脑”两个脏器中。中医不是生物学,是人学,不是治病是治人,所以强调人文色彩。

中医的“脑”是用来思维的,是机器。所以,头是身体的首领,必须多动,不动就傻了、痴呆了。“心”在中医里是藏魂魄的,是欲望的居所,是人的情感的首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因此心不能老动,最好安静,心一动,肯定五内俱焚,保持安静的心态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