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不知道的教育
20394600000009

第9章 成长教育(6)

如果孩子的内在是一颗向日葵种子——只有被“允许”成为向日葵,孩子才能在他自己的成长中获得深度的自信。每个孩子的天赋秉性是不一样的,不应该按统一的标准强求一致。如同有的种子长成树,有的种子长成草,有的种子长成花,不能说树一定比花或草要好,或者说,花比树或草要好,各有特色。对孩子有利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找到适合其天赋成长的方向,让孩子成长为“适合的自己”,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教育——让向日葵成长为向日葵,让玫瑰花成长为玫瑰花。如果这个“向日葵”孩子被迫成为一朵玫瑰花,便像父母给孩子外在披上玫瑰花的花瓣,孩子本性的一面得不到自然成长,逐渐枯萎,缺乏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在生活中也难以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动力。

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方向,让孩子成长为适合的自己,孩子才能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换一个角度说:如果所有的孩子都“成龙成凤”,满世界都是“龙凤”的时候,“龙凤”还有什么稀奇之处吗?每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他的独特性中,当孩子的独特性得到充分发展时,孩子自然会得到成功的人生。因此,作为父母,在小学阶段,需要更多地去注意和发现孩子的爱好、兴趣和优势所在,而不是仅仅从父母的角度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当下的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唯成绩论。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只要成绩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没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造成的问题是:培养了只会读书学习,难以适应社会的孩子;许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先来说说第一点。不论是报道过的一些高校大学生,甚至是名校硕士、博士——杀同学、老师,或是自杀,还是一些学生上大学了,换洗衣物还要全部带回家让父母洗,以及现今越来越多的“啃老族”——近来甚至发生过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因为父母没钱付首付买房,逼父母卖房,还有与父母发生争执,一怒之下杀父母,而后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去网吧上网。大家只要对这类事件有过关注,便能够发现这些事件存在一个共同点:这些当事人基本上都是在父母唯成绩论的环境下长大。我不得不说,这些人是被他们的父母毁了。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将来都有着无数种可能性,父母的教育引导,很大程度决定了孩子的将来成为哪一种可能性。“高分低能”的孩子越来越多,“唯成绩论”的不良后果不仅仅是社会适应困难,其造成的性格缺陷,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人格的不健全,也会对人的一辈子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而且很难改善。“唯成绩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认识——父母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将来就能出人头地的想法本身就是错的!

成绩≠成就!

不论是那些获得巨大财富的企业家,如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化腾等,还是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甚至像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他们并不是“学霸”,他们能够取得成就不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好,很多取得巨大社会成就的人反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既然成绩不等于成就,父母用“唯成绩论”这样错误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时,得不到期望的结果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里我不是说成绩不重要。成绩重要,我个人的观点也是鼓励孩子有机会的话争取上大学,但不应该变成“唯成绩论”。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远比成绩重要,而且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事情。如果孩子的性格存在缺陷,将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对他的一生产生非常多的负面影响,包括社会成就、人际适应、婚姻家庭等。在我十余年的心理学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接触过太多由于童年经历造成的性格缺陷对自己生活产生极大困扰的人。这种负面影响一旦产生,将会非常顽固地盘踞在人的心里,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从这些负面影响中走出来。

前面提到的那些“高分低能”的高才生发生的惨剧,不论是对本人,还是对其家庭,甚至对社会,都是一种不幸。父母花费十几二十年心血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或是硕士、博士,顷刻间毁于一旦。如果可以重来,我相信这些父母会宁愿自己的孩子成绩普普通通就行,不再追求高分,至少孩子可以健健康康地活着!

在我写这本书时发生的一起社会新闻,让我再次感慨于这点!

一位准大学生揣着家人辛苦积攒的近万元学费准备入学,正要开始人生新的旅途之际,学费被骗,悲愤郁结离世!

一个生命陨落,无法再回来!即使抓到无良的骗子惩罚千万遍,逝去的生命都无法再回来!这名走过应试教育、本该在人生旅途上振翅翱翔,享受一段自在大学时光的花季少女,人生的画卷正要展开,却戛然而止!事件的背后是寒门学子,母亲有残疾,全家靠父亲打工,9900元是一家人省吃俭用大半年的费用!我小时候家境也不好,很能体会懂事的孩子承载父母辛苦挣钱,节俭生活,只为孩子好好学学习,将来有个好出息的期望的感受!9900元被骗,对这名女孩来说,也许当时脑袋里想的全是父母日日夜夜的辛苦,生活上处处节衣缩食的舍不得都被自己的“不小心”变得白费了!强烈的自责让这个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承受!一念之间,天人永隔!

如果孩子的心理健康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自我调适能力再强一些,何至于发生这样的悲剧?9900元对这个家庭是很大一笔数目,但可以通过求助社会捐款、申请助学贷款等其他方式筹钱,等自己将来工作后有能力还上便是!无论如何,9900元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对自己而言,都远远不及生命的价值!钱没了可以再想办法,可生命无法再重来!孩子如果能乐观些、积极些,也不至于发生这样的悲剧!

“素质教育”已经提倡这么多年,我们的教育实际上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期望仍然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真的不重要吗?前面提到的这些悲剧都是发生在符合社会、家庭好好学习的期望,走过了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身上。可这样的结果是大家想看到的吗?一定要发生这样的惨剧才能认识到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就很好吗?

可这时候已经太晚了!生活没有“如果”!但这些惨痛的事故可以给更多的父母以警醒——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人格成熟才有利于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种种人生际遇,让人生的种种厄运成为成就孩子人生高度和厚度的积淀,而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坎!

现在再来说说第二点。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一位妈妈写到自己的女儿成绩一般,诸多家教辅导,孩子也很努力,就是不见成绩提升,不过孩子助人为乐,人缘很好,一次班上选举最喜欢的同学,全班同学竟然一致投了女儿的票,班主任老师说这是她从教几十年来从没遇到过的事。文中这位妈妈还写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点点滴滴,都展现出孩子善良的一面。这位妈妈最后也顺其自然,不再强求孩子的成绩——不得不说,这个孩子也遇到了一位好妈妈。

有些孩子可能确实不善于教材、书本知识的学习——这是学校成绩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也是当下学校老师、父母衡量孩子的最重要标准。许多孩子在“唯成绩论”的教育中,被逼着追求学习成绩,自身天赋没有培养发展,扼杀了取得更大成就的可能性!成绩不是,也不应该成为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很多成绩不好的孩子,可能动手能力强,可能具有绘画优势,可能长于音乐舞蹈,可能助人为乐,人际交往好……父母不要因为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真正的优势。孩子将来可能成为出色的画家、舞蹈家、球员、作家、企业家、雕塑师、陶艺家等。社会存在各行各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不是只需要成绩好的人!

对于父母而言,让孩子能够良好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自身天赋优势,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才是对孩子最佳的教育方向。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在小学这样一个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的重要阶段,父母教育真正需要注重的是以下几方面:

1.学习兴趣

这点我在前面也提过,不过这里的学习兴趣不仅仅是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而是探索的兴趣——培养孩子对自己好奇的事物探索的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一步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面,找到孩子的天赋优势所在。正如有些孩子可能喜欢翻箱倒柜,喜欢拆解东西,喜欢乱涂乱画,喜欢裁剪布料等。这些喜好可能会破坏家里的东西,但只要父母合理引导,也许就能培养出一个未来的家装设计师、机械师、画家、服装设计师……如果父母只看到破坏,就开始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打骂,也许一位天才的未来之星便被你打没了!

如果父母有心,可以去搜索很多历史名人的成长故事,就能发现很多历史名人的背后都有着父母在其小时候对他们探索兴趣的保护和鼓励。呵护好孩子的探索兴趣,让孩子对学习能保持孜孜不倦的态度,那么,不论孩子成绩好坏,父母都可以放心,孩子的未来不会太差!

2.思考能力

这点对于孩子的一生同样无比重要,也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好处。

中国父母的一个通病是——当孩子向自己寻求帮助时,习惯于直接帮孩子解决问题。殊不知这个过程扼杀了孩子锻炼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学生每年参加各种国际奥赛拿金牌拿到手软,可是诺贝尔奖得主、创新性发明却寥寥无几!当孩子向自己寻求帮助时,父母应该先鼓励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询问孩子对这个问题有哪些看法,已经尝试过哪些方法,然后多给孩子提供寻找答案的途径,比如和同学一起讨论、查找相关书籍、上网查找等,即使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尽量从孩子能够理解的角度提供帮助。

孩子如果具备“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人生路上追求目标的实现,只剩时间早晚而已!

3.人格培养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当下,许多父母注重的都是孩子的社会成就,从如何让孩子将来获得高收入去培养孩子,以出人头地、上流生活为目标一步步倒推,制订孩子的人生计划:培养尽量做到各项全能,压榨孩子的课外时间,为的是升学加分;从幼儿园开始努力让孩子上尽可能好的幼儿园,再到尽可能好的小学、初中、高中——这都是为了考上好大学。现在更是发展到从怀孕开始重视胎教,“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中国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可是准备了远超过十年的时间,不可不谓“深谋远虑”!但问题是: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会有自己的想法。而“中国式父母”的做法通常就是:以“我是为了你好”的父母之心逼迫孩子,而不是在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成长,可以说完全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塑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在“中国式父母”的教育下,社会上太多的成年人都没有达到成年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我们都追求幸福的生活,不论我们观察身边的人,还是通过心理学的研究都可以发现,幸福并不与金钱呈正比。较好的经济水平有利于提升幸福感,但不是钱越多就越幸福。父母其实只是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幸福,又因为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所以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上好大学,有份好工作,因此安排甚至逼迫孩子。很多父母把高收入作为对孩子的目标,他们忘记了:幸福才是他们对孩子的希望,追求金钱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如果为人父母者能够明白这一点,就需要记住对于孩子的一生而言,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远胜过高收入。健康的人格才会将人引向幸福的道路。

对人格的培养,父母可能会比较陌生——明白其重要性,却不知如何实施。人格的培养并不复杂,只需要父母从小对待孩子时,尊重孩子的个性,把孩子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去教育。教育本就是“教而育之”,引导从而培养,而不是完全逼迫。完全违背孩子意愿的强迫式教育,只会造成孩子表面的服从,内心却埋下了问题的种子,在孩子心里不断成长,严重时造成扭曲人格,出现各种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很难相处,这就是人格不成熟的外在问题表现。前面提到过的一些名校学生杀人的不幸事件,正是这种不良结果的极端表现。

4.其他

没有其他,我特意列出这一条是因为很多父母试图寻找一条捷径,指望教育孩子像装配机器一样,只要将所有有效的教育方法全部照搬用在孩子身上,便能教好孩子。这样的教育观念是“舍本逐末”。所有的教育方法都只是工具!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用心用情才是根本!“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真正的教育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去引导孩子,而不是拿一套教育方法去让孩子适应!教育没有“万能钥匙”,父母不要期望只要把所有有效的教育方式都列出来照做就可以了。能够从以上三个方面在小学阶段去培养孩子,已经能够为孩子的将来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青春期

青春期的大致范围是整个中学阶段。男孩一般从13岁开始,女孩进入青春期的阶段比男孩要早,大概从11—12岁开始。现在的孩子开始呈现出一种“早熟”现象:进入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提前,女孩可能开始于9—10岁,男孩开始于11—12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在四、五年级便开始变得很叛逆,很难管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