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高办事效率36计
2040800000005

第5章 把一生的时间当作一个整体(1)

我们的一生也就是大约60万个小时!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运用吧,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失时机地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一生的时间是一个整体

《庄子·逍遥游》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对于朝菌、蟪蛄、楚之南的冥灵三者来说,由于生命的长短不同,它们的时间观念是不一样的:朝菌,这种朝生暮死,生命极其短促之虫,不知月末月初;蟪蛄,也是一种生命不长的小昆虫,不知有春秋;冥灵这种神话传说中的树木就不一样了,由于它寿命长,所以以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秋。它们在时间运用方面给我们什么启迪呢?那就是要把一生的时间做为一个整体运用,在人生的旅途安排上宁长勿短,不要过一天算一天。

人的一生,多则百年,少则几十年。如果一个人一生能活到70岁,那么,它的全部时间就是60万个小时。如果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来运用,那么就是到了三四十岁,也会认为刚刚是起点,即使五六十岁,还有许多有效时间可以利用。但对于一个对一生的时间运用没有整体打算的人,活一天算一天,到了三四十岁,他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已快走到尽头了。人过三十不学艺,结果是无所事事地混过晚年。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也一样,如果不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运用,两个小时的业余时间他会感到不足挂齿,白白地消磨过去。如果做为一个整体来运用,人的一生,就还按70岁计算,除去学龄前的7年,有22995天,倘若你一天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两个小时,就是45990个小时,合5748个学习日(8小时计为1个学习日),相当于比15年还多的学习时间,这要学习多少东西啊!有的人由于忽视了时间的整体性,随意把时间浪费掉,那么,虽然他在此时是自由的,但在即将接踵而来的社会竞争面前,却很可能不自由,就会丧失某些原本属于他的机遇。

我们提出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来运用,就是说对人的一生,从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整个人生的时间阶段,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合理地科学地开发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不失时机地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其实,这种设想,早在二千五百年以前,我国着名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就已经提出来了。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他十五岁开始立志发奋学习,三十岁开始创立事业,四十岁已不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干扰,五十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容纳各种不同意见,七十岁时处理问题得心应手,不出差错。孔子的这一自我设计,在今天看来,虽不一定做固定的模式教人们都去效法,但它的精神却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就是在把自己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运用时,首先要围绕人的不同生命阶段来对自己进行终生设计。

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来运用,是成功的需要。成功之路,是一个艰辛的长期的奋斗过程,在成功的目标与起点之间,隔着崇山峻岭,除了汗流浃背地攀登之外,还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说:“你们要记住: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希望你们热情地工作,热情地探讨”。几乎所有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都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欧拉的数学研究从18岁开始持续到70多岁的高龄,由于劳累过度瞎了一只眼,另一只眼微明仍坚持工作;俄国画家伊凡诺夫,用28年时间,画了200多张预备性的初稿;法捷耶夫写《青年近卫军》,收集的资料竟有几百斤之多。所有成功者的一生证明,如果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来安排,把时间和才能集中用到一个目标上,就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

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来运用,是时间观念历史发展的产物。时间观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深化与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很淡薄,这是因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很缓慢。资本主义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时间也获得了新的意义。同样,人类对时间的控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加强的。古代人通过日晷、水漏来计算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在短短的时间里所包含的巨大容量。计量时间的单位也由时、刻、分、秒,逐步精确到毫秒、微妙、毫微秒、微微秒。我们提出,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来运用,就是为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一生,以适应在当代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下成功的要求。

因为人的一生也就是60万个小时,虚度一个小时就少一个小时。如果把一生的时间当做一个整体来运用你就不会在中年时代,感到一生都完了。中年崛起,犹未为晚,因为你还有近30万个小时可以运用;你也不会因为到了风烛残年而无所作为,因为你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你已经用过的几十万小时而积累的经验与专长,做一些中青年人无暇顾及或缺乏经验,社会又十分需要的事业,如都市建筑的改造、都市垃圾的处理、都市养殖等,以及担任顾问、咨询等等。就是你虚度了前半生或大半生,那你把虚度的教训写出来,不也是教育后代的一个极好教材吗?

个人才能的增长点

明代陆容笔下有一个叫阿留的人物,他是太仓名士周元素家的一个书童,其人“性痴呆无状”。有次叫他扫地,他整整扫了一个上午,却没能扫干净一间屋子,周元素责备他,他却把扫帚一掷,说:“你能扫,为什么还要麻烦我呢?”主人家里有一张矮床断了一只脚,叫他去砍一个树枝来把床修好,他手持斧锯,在园子里转来转去找了一整天,也没有成事,于是伸出两个指头比划着告诉主人:“树枝都是向上生的,没有向下长的啊!”屋前种了新柳数株,周元素怕邻居小孩子去摇,就叫阿留看守,该吃饭了,阿留怕有人摇树,就把新柳一棵棵拔起,带回屋里收藏起来。然而就是这个各方面都很无能的阿留,在绘画方面却是个天才。

阿留的例子,对那些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或本来有某方面才能却以没有才能为遁辞而不奋发努力的人,有极大的教益。据一些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五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提升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五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都有不同的才能生长点。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接触动植物却灵光焕发;杜甫考不中进士,却成了“唐代诗圣”;李时珍三次考举失败,却在医学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爱迪生很健忘,却精于发明;欧本海默不擅长做实验,却成为一个着名的理论物理学家……

一些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没有才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才能的认识有片面性。因为一提起才能,人们往往认为只有那些指导过大兵团作战的将军,攻克尖端的科学家,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才称得上有才能。其实才能可以表现在各方面,比如一些理发师,可以通过他高超的技艺,使你年轻数载;有些人还能作妙不可言的按摩,使你疲劳消失,获得精力;更有艺术家般的厨师,把各种菜肴雕刻成漂亮的工艺品,烧成的鱼不仅色鲜味美,而且端到酒席桌前,鱼尾还来回摆呢!你能说这不是才能?因此应善于识别自己的才能,方法可以采取以下五种,一是求教法;二是试验法;三是比较法;四是扬长法;五是考试法。当然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要有信心,自信是认识和发现自己才能的基础。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在实践中发现、认识自己。

前提是一个“早”字

科学史表明,大凡科学巨匠,多数少年早慧。高斯9岁就能解级数求和的问题;麦克斯韦15岁就发表了数学论文;伽罗华17岁提出群论;伽利略18岁发现钟摆原理;铂金19岁发明苯胺染料;爱迪生21岁取得第一项发明专利;普希金21岁写成长篇叙事诗《鲁德兰和柳德米拉》;席勒21岁完成剧本《强盗》;牛顿23岁创立微积分;爱因斯坦26岁创立狭义相对论。

纵观人类历史,充满了青年人的奇迹。那么,这些早慧、早显才华、早出成果的人才,对我们把一生的时间当做整体来运用有什么启发呢?有,那就是人才设计越早越好。

据有人对世界各国从1500-1960年,涌现出的364名杰出的科学家和1057件重大成果的统计,杰出科学家中早慧人数占18%,但他们的科学成果却占全部科研成果的24.6%。早慧科学家一生平均做出3.9项重大成果,而一般科学家一生平均只有2.3项。一部科学史还表现,这些早慧的科技界精英,为本民族科学的崛起,作出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例如在意大利成为科学中心的时代,早慧科学家占35%,英国成为科学中心的时代,早慧科学家占21%;法国成为科学中心的时代,早慧科学家占16%;德国成为科学中心的时代,早慧科学家占13%;美国在科技界独占鳌头时,它的早慧科学家约占17%。

那么,早慧科学家是不是人类中的少数天才呢?也不是。他们都是早期教育的结果。据研究表明:婴儿第一年的脑重量增加最快,新生儿脑重量约为390克,9个月儿童即达660克,每天增加量约为一克,脑的大小已为成年人脑重量的二分之一,二岁半儿童达成年人脑量的三分之二,三岁儿童达成年人的四分之三,而7岁时已达成人的十分之九。从智力发展来看,假如17岁少年智力发展水平为100,那么,4岁儿童就已具有50%的智力,8岁儿童有80%的智力,剩下的20%智力是8岁到17岁里获得的。因此,婴儿已经具备了接受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