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之役后,赵武灵王带领随从北上伐郡,最北到达了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南),接着又西折至黄河,登上黄华山巅,纵览北方形势。赵武灵王从分析首战利弊中,认识到中山国不能轻取,要实现攻取中山国的夙愿,还得将赵军建设得比现在更加强大,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实行军事制度的改革。他的视线紧紧地追踪着山下一股股剽悍的北方部族的游骑,一个念头涌上心来:假如打破传统的车战编制,将几十万赵军训练得像眼底的游牧骑兵这样,打起仗来如风驰电掣般地奔袭敌人,那近取中山,远开胡地,不就易如反掌了么!但要学胡骑,必得胡服。
华夏士兵袍长袖大,身裹重甲,系扎繁琐,单骑作战很不方便。
而胡人穿着紧身的短衣、长裤,外套轻甲,就极便于单骑,弯弓射箭甚是利索。想到这里,赵武灵王赶紧将大臣楼缓召至近前,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了他。楼缓当即表示赞同,但左右随行的大臣却一致反对。返回国都后,赵王又向贤臣肥义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并征求他的意见:“我若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人们一定要议论我,怎么办?”肥义听后鼓励赵王说:“办任何事不能持疑虑畏难的态度,不然就一事无成。相传帝舜曾向有苗氏部落学习南国舞蹈,大禹治水路经‘裸国’,也入乡随俗,袒露着上身。因此,移风易俗也不是不可能的。”肥义的一番言辞,坚定了赵王的决心,他当即穿上胡服发誓道:“我再也不犹豫了,就让举世皆笑我谵妄。胡地、中山必归我手!”接着,就派臣下王蝶转告自己的叔父公子成说:“我已改穿胡服了,准备明早即以这身装束面见群臣,在这件有关国家命运的大事上,您应听从我的,请叔父也改穿胡服吧,如果您不愿服从,那么,我的这项改革就很难推行下去了。”
赵王的劝说遭到了公子成的拒绝。公子成告诉来者说“胡服骑射是。‘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其后果是被中原诸国摒出华夏之外,视为戎狄之邦。”公子成的反对,正是赵王预料中的。
于是他决定亲自登门说服公子成。赵王对公子成说:“服装是为了便用,礼是为了便事,地方不同,服装礼仪也就不同。我们赵国东边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为邻,但却没有‘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我们西与楼烦、秦、韩相连,可是却没有‘骑射之备’。
往日中山倚仗齐势,侵占我们的国土,先王感到耻辱,抱恨而终。今天胡服骑射,就是要报仇雪耻,可是叔父却为了顺从习俗,而悖逆先君简子、襄子的意愿。这既对不起列祖列宗,也辜负了我对您的一番厚望。”
公子成听毕,连声称罪,诚恳地接受了赵武灵王赐予的胡服。第二天,赵武灵王、公子成、肥义、楼缓、王缲等都穿着胡服上朝。
百官见状,也纷纷改穿胡服。赵武灵王见“胡服”在朝廷得到了推行,便向全国下达了“胡服令”。
力排众议
但“胡服令”在推行中仍遇到了很大阻力。原来,王族赵文、赵造、赵俊和大臣周绍反对胡服。他们说:“衣服有常,礼之制也”,“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赵武灵王针锋相对地驳斥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昏聩的君王不变易先王之礼,照样免不了灭亡,而贤明的君主,不沿袭前代也能成就王业”。赵文等人也被赵王说服了。最后还剩下一个王族公子赵燕反对胡服,赵王断然下令说:“如你不立即改换胡服,我将对你处以极刑以利法令推行。”赵燕吓坏了,也慌忙找来胡服穿上。就在赵王与一些顽固分子争辩的时候,赵国上下普遍改穿了胡服。
在胡服的基础上,赵王广泛地招募骑射之士和训练现有的士兵掌握骑射之术。不到一年,赵国就建成了一支人数众多、兵力强盛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取代了赵国过去的车兵的地位,成为赵军的主力。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亲率这支新建的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取了中山国的宁葭(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北)。这里离中山国都灵寿仅有咫尺之隔(灵寿在宁葭西北),灵寿与宁葭之间横亘着滹沱水。
赵王估计强攻灵寿不利,便主动西折,然后北进千里,大破林胡和楼烦部落,兵锋直抵榆中(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黄河北岸),林胡王献马乞和。在赵国骑兵的打击下,林胡、楼烦开始了大规模北迁,其中留下来的一部分就归属于赵了。赵武灵王在新辟土地上建立了云中、雁门两郡,在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专设了“骑邑”,用来训练骑兵。这时有个叫牛赞的大臣出来反对说:“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赵武灵王反驳牛赞说:“古今异利,远近异用”,“令重甲修兵不可以腧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坚持了集训骑兵,建立大规模的训练基地。为了巩固北疆,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还“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命将军、大夫、适子、代吏皆貂服”,进一步推广胡服骑射。
赵王归国后,即派楼缓到秦,仇液到韩,王贲到楚,富丁到魏,赵爵到齐。这种同时间一国使者兼程并出,分别游说争取各国的外交举措,即使在纵横捭阖、瞬息万变的战国政治舞台上也是罕见的。与此同时,赵王还委派代相赵固专门负责联络和训练胡兵。另外,赵国对周边的军事戒备也相当严密。一部分骑兵被抽调到戒备“燕、三胡、秦、韩”的前线。在黄河和漳水两岸训练出的水军,也严密地守卫着“河、薄洛之水”,以备齐患。经过这番部署,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率将士第二次进攻中山国。
数月收复七十城
数月之间,收复城池七十多座,的确是千古奇事。
英雄横空出世
齐国北邻的燕国,曾受过齐国欺负,决心报仇。齐王自从将孟尝君逐出京城,命其回封地薛以后,他一心想称霸,于是更加骄横,由此,列国诸侯大多对他不满。
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联络了几个诸侯国,其中有秦国、韩国、越国、魏国,由大将乐毅率领,浩浩荡荡杀向齐国。不足半年时间,这五国兵马,已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时,齐国只剩下菖城(今山东菖县)、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一带)两个地方。
就在国家危亡之际,齐国即墨城里有个大将,名叫田单,他整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在守城大夫阵亡以后,大家一致推举他为守城统帅。田单不仅有勇有谋,而且与士兵同战斗,还把他本族人和自己亲属都编在队伍里,因此,即墨人非常敬佩他,守城的士气旺盛起来。
乐毅围困即墨达3年之久,也未拿下。乐毅威望高,有人妒忌他,说他的坏话。但燕昭王不信,还派人去慰问。燕昭王非常信任乐毅,索性封乐毅为齐王,但乐毅不肯接受。这样,乐毅的威信更高了。
挑拨离间
两年以后,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这就是燕惠王。这时,即墨仍未拿下。田单听到燕惠王即位,灵机一动,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便暗中派人到燕国散布流言,说“乐毅本来早就当上齐王了,为讨先王的好,当时没接受封号,如今新王即位,乐毅便高兴了,他要留在齐国做王了。如果燕国换个大将,即墨和菖城早就攻下来了”。
燕惠王听了传言,很不高兴,又因早与乐毅有点矛盾,就决定另派大将骑劫到齐国代替乐毅。乐毅本来是赵国人,就投奔赵国去了。
乐毅被撤换,燕军将士人心浮动,都不服气。骑劫到了齐国后,未做周密的调查了解,下令围攻即墨,围了好几层。这时,城里的田单,早已把决战的方案准备好了。
过了不多久,燕国兵营里就听到附近老百姓议论纷纷。有的说:“以前乐将军太好了,捉了齐国人还好好对待,城里的人当然就不用担什么心,用不着怕。要是燕国人把捉到的俘虏的鼻子削去,齐国人还敢打仗吗?”也有的说:“我们的祖坟都在城外,要是燕国军队真的刨起坟来,那将如何是好?还是劝田单不要打了,投降也罢!”没想到燕国新派的这个大将军骑劫,听到老百姓的这些议论,就真的动起手来。他派人把齐国俘虏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士兵把齐国城外的坟都刨了。即墨城里的人听到燕国军队这些残暴的行为,都气愤填膺,他们在城上亲眼见到燕国的士兵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齐国将士,纷纷向田单求战,要与燕国人拼个死活,报仇雪耻。
决战时刻的来临
田单认为决战时机已到,他又派人装作即墨的富翁,暗地里给骑劫送去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哀求他们说:“城里的粮食已吃完了,人心慌乱,不出几天就要投降。我们请贵国大军进城的时候,保全我们的家小。”骑劫听了很高兴,竟然信以为真,满口答应。
这样,燕军只等着即墨人开城出来投降。城里的齐国人,个个斗志昂扬,人人积极准备参战。田单挑选了一千多头牛,叫人把这些牛打扮起来。牛身上披着一床被子、上面画着红呀、绿呀的稀奇古怪的图样。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苇草。田单见牛阵准备好了,又挑选了5000名“敢死队”,人人拿着大刀长矛,个个义愤填膺。
一切准备停当,一天午夜,田单一声令下,凿开十几处城墙,把牛队赶到城外,在牛尾巴上点着了火。牛尾巴一着火,一千多头牛被烧得哞哞直叫,朝城外狂奔。着火的牛群直冲向燕国兵营。齐军的5000名“敢死队”,手执兵器,紧跟着牛队,向燕军兵营冲杀过去。
城里的齐国百姓,一起来到城头,为齐军助威。有的敲着铜壶,有的打着铜盆,个个劲头十足。
霎时,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夹杂着鼓角声、铜器敲打声,惊醒了燕国人的酣梦。他们睡眼朦胧,只见火光耀眼,上千头脑袋上长着大刀的怪兽向他们冲过来。燕国大多数士兵被吓得魂不附体,个个犹如一团泥,何谈抵抗?
一时间,牛头上捆的尖刀扎死的人,那5000名敢死队手起刀落砍杀的人,火牛狂奔踩死的人,燕国军队自己乱窜撞伤踏死的人,不计其数。
燕将骑劫惊醒后,坐上战车,想杀出一条活路,但未能冲出去。最终被齐兵所杀。
齐军在田单的指挥下,乘胜直追,进行大反攻。整个齐国都轰动了,纷纷夺回燕军占领的城池。田单的军队,一往无前,只几个月功夫,在全国将士、百姓的配合下,就将被燕等五国占领的七十多座城,全部收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单的火牛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生活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
生活中的启示
各诸侯国都想不断扩充自己的疆域,增强实力,因此经常发生战争。战争劳民伤财,往往两败俱伤。一些头脑清醒的大臣,对侵略性的战争,持否定的态度,或直言相谏,或巧妙隐喻,以此制止危害巨大的战争。一次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想到这个计划一定会有不少大臣反对,于是在朝廷上严肃地对群臣说:“谁要对我攻打楚国有意见,我就让他去死!”群臣都了解吴王的脾气,他说到做到。虽然不少大臣都知这次攻打楚国对吴国很不利,但一想到劝谏不成反遭杀身之祸,于是皆缄默不语。
吴王在积极准备打仗,群臣心急如焚。吴王的一名叫少孺子的近侍看到这情形,心里也异常着急。想前去直言劝谏吴王不要伐楚,但又怕劝不成。伐楚的时间越来越迫近。少孺子整天蹙眉深思。然而,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
一天早朝,吴王发现他的侍臣少孺子浑身都湿漉漉的,心里挺奇怪,便问他:“早上你干什么去了,怎么弄得全身上下都湿了呢?”少孺子赶紧回答说:“我早早起来,带了弹弓,在后花园散步闲逛,想打只鸟什么的。我走着走着,发现了一件让我不能忘怀的事情。”吴王插话说:“什么事让你不能忘怀,说说听。”少孺子接着说:“我看见一只蝉在树上凄厉地鸣叫,喝着露水。可这蝉怎么知道,有一只螳螂这时正在下边悄悄地向上爬,紧紧地盯着它,想作为一顿美餐呢!再细看那螳螂,屈着身子,张伸着足爪,一步一步接近了蝉。可是,螳螂又怎么知道,这时正有一只黄雀隐藏在离它不远的一根树枝上,两眼死死盯着螳螂,准备振翅飞起啄那专心专意向前爬的螳螂!黄雀呢,伸着脖子心想那螳螂一定跑不了了,也来顿美餐。可黄雀哪里会想到,这时有人正用弹弓瞄准它,它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哎,这三个小东西,都是只顾前,不思后,它们的处境真是太危险了啊!大王,您看,这事多么精彩,这场面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呀!我站的时间长了,让露水把衣服都打湿了。”
臣子的苦心
吴王一边听,一边思索,听完这番话,恍然大悟,幡然警醒,这时也明白了少孺子的一番苦心。吴王哈哈大笑着,一手指着少孺子,说:“你这个聪明鬼,小滑头,竟把我说活了,攻打楚国的事就停了吧。”满朝文武大臣,奔走相告,吴王在朝廷上又正式宣布:“伐楚的计划作罢。”
完璧归赵
一段千古佳话,赞叹的是智谋与勇气。
价值连城的和氏璧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智斗秦王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瑕疵,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