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元王朝4
2048200000027

第27章 元杂剧之兴(2)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般是全剧由一个角色主唱。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戏;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戏。一个末或旦角,在不同的折中,可以扮演不同的人物,但必须同是旦或末。也有的杂剧由正旦、正末分担主唱角色。

除唱、白外,演员还要表演情态、动作,称为“科”。表演滑稽动作或语言令人发笑叫做“插科打浑”,也称做“介”。

此外,元杂剧也有现代戏剧中称为“效果”的各种声响。如剧中人弹琴,后台需发出相应的琴声;剧情中的雷声、风声、雨声、鸟叫、莺啼、雁鸣等等,后台均能传出相应的声响与剧情配合。

全剧结束前,在第四折的最后一曲之后,由一地位较高的人出场,对剧情作最后处理,称为“断出”或“断了”,全剧结束。

元杂剧每一折的第一支曲子之上,必须标明属于何宫或何调。

中国古代音乐,以“十二律”为基础。所谓“律”,就是乐音的高度。又有五声,所谓“声”,就是现在的“音阶”。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再加入变宫和变征,便成为七声,相当于现代音乐的1、2、3、4、5、6、7。十二律轮流为宫就成十二宫,十二宫各有七声,可得八十四调。但在实际应用上,到隋唐时,只存燕乐二十八调:即宫、商、角、羽四声,每声七调,计二十八调。其中宫声七调称宫,商、角、羽各七调称调。合起来即称“官调”,实则官与调的含义是一样的。到金、元时,则只有六宫十一调。北曲用的宫调,只有五宫四调⑥。

宫调就是限定管色的高低。管色,就是俗称的调门。所谓宫调,“犹如现在的工字调、尺字调或C调、D调之类。各个宫调,因其所用的管色,有高低之分,所以,表现出来的音律,就自然不同”⑦。根据燕南芝庵《论曲》的说法:

仙吕调——清新绵远南吕宫——感叹悲伤

中吕宫——高下闪赚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道宫——飘逸轻幽

大石调——风流蕴藉小石调——旖旎妩媚

高平调——条拗晃漾般涉调——拾掇坑堑

歇指调——急并虚歇商角调——悲伤婉转

双调——健捷激袅商调——凄怆怨慕

角调——呜咽悠扬宫调——典雅沉重

越调——陶写冷笑

每一宫调又各包括若干曲牌(章),如正宫包括《端正好》、《衮绣球》等二十五曲;黄钟宫包括《醉花阴》、《喜迁莺》等二十四曲;大石调包括《六国朝》、《归塞北》等二十一曲⑧。现存杂剧剧本所用的曲牌,大约有二百二十九个。

元杂剧一般是每本四折,每折有一个套曲,每个套曲各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⑨。所谓套曲,按北曲套数体制,一支正曲加一个尾声,就可组成一套,这是最基本的格式。每个套曲所联的曲数可多可少,一般可用十到十五支。

由于戏剧一般都具有联贯性;采用联套形式,就可以取得音乐上的统一性。也就比较适合于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对于歌唱演员和乐师伴奏,也比较方便。

元杂剧的唱辞,为曲牌体长短句。在用韵上,比宋词严格。而在用字上,限制放宽,可以加入“衬字”和“增句”。所用的唱词,为元代北方地区流行的口语,但又不如宾白那样与口语接近,因为它受格式、音律的制约。元杂剧的语言有“既俗且雅,活泼自然”、“曲重本色,情真语切”、“因人施辞,切合声口”、“情景交融,声情相谐”、“曲白相生,构思巧妙”、“俗语运用,丰富生动”等特点⑩。在口语、俗语、成语等的运用和修辞上也有其独到的特点,王国维、梁启超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元杂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由于它“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丰富了艺术形式,所以,才能提高反映生活的表现力。况且,它把当时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段,多方面的吸收过来,也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群众基础”。并为后来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杂剧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十二科:

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

三曰披袍秉笏(即君臣杂剧);四曰忠臣烈士;

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

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钹刀赶棒(即脱膊杂剧);

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即花旦杂剧);十二曰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

就形式分类,则有悲剧、喜剧和正剧等。

其悲剧有因黑暗势力的凶残造成悲剧的公案剧,有以家庭不幸事件为主题的社会习俗剧,有各种人物悲惨遭遇的历史传说剧。

喜剧有表现劝戒和讽刺的社会习俗剧;有追求自由爱情和美满婚姻,反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爱情婚姻剧;还有大量给人们进行历史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传说剧。

正剧则有受封建势力干扰、间阻、破坏而历经波折,终于团圆的爱情婚姻剧;有人物命运和政治斗争结合的历史传说剧;有思想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社会习俗剧;还有反映特殊社会习俗的水浒故事剧和神仙道化剧。

元杂剧作家,据《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等考察,大抵应在二百家左右。他们中有“隐居终身的老儒,也有飘泊不偶的穷书生;有才人、演员(他们就是为明代贵族作家朱权所不齿的所谓“倡夫”作家),也有医生、商贾;不仅有汉族作家,也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作家”,此外,还有一些作过平章、参政、总管、学士等官员的统治阶级上层人士。

自元太宗窝阔台灭金至至元十三年灭宋统一全国之初,即《录鬼簿》所说的“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时期,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代,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高文秀、康进之、张国宾等。他们大都是北方(今河北、山西、山东)人,而以大都为其活动中心。

古代山水画鉴赏灭宋后到元顺帝后至元期间,即钟嗣成所谓“已亡名公才人,与余相知或不相知者”时期,此时的杂剧作家有宫天挺、郑光祖、曾瑞、乔吉等,他们多是江浙人,或北方籍而流寓南方者。以杭州为活动中心。这一时期的作家、作品都较前期为少,表现了元杂剧由盛转衰的情况。可能与全国统一后,北曲杂剧逐渐为南戏所取代有关。

至正之后,即元朝末年,也就是《录鬼簿》所说的“方今才人”时期。作家有秦简夫、萧德祥、罗贯中等,作家和作品都更形寥落,成了元杂剧的尾声。

由于元杂剧的作家大都出身低微,戏剧创作又为正统派的文人学士所轻,故即使是著名的杂剧作家,其生平事迹也流传甚少。

其中成就卓著者当首推关汉卿。他是一位伟大、杰出的戏剧活动家,被称为“梨园领袖”、“编修师首”、“杂剧班头”。字一斋,晚年号已斋叟,大都人。原籍山西解州(今山西解县,又一说为河北祁州,即今河北安月县),太医院户。约生于金卫绍王大安年间,经历了金末战乱,对战争和蒙古统治中原初期生产的破坏、人民生活的苦难有着直接的深刻的体会。因而他的作品极富战斗性和反抗精神。妇孺皆知的《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蝴蝶梦》、《鲁斋郎》也是写得很成功的公案剧。《拜月亭》以蒙古军围攻燕京为背景,通过两对男女经历逃难生活,而双双结为夫妇的情节,描写了战争造成的凄惨景象,创造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

马致远则多以神仙道化为题材,作品有《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等。

白朴的作品现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和《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三种。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精心加工和再创造,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所提高,并赋予崔莺莺、张生反抗封建婚姻、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斗争精神。

高文秀、康进之、李文蔚等以水浒人物为创作题材,写出了《黑旋风三献功》、《李逵负荆》和《燕青博鱼》等。

女真作家李直夫(本姓蒲察),作剧十二种,现存有《便宜行事虎头牌》。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是使人惊心动魄的好作品。

后期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宫天挺的《范张鸡黍》等,也都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

元代的杂剧作品大约有六百余种。现存的剧作约在一百六十种左右。

注释

①唐宋大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舞。唐大曲仍以流传的诗篇配乐叠唱;宋大曲系词体,为长篇叙事歌曲,歌舞结合。

法曲为道观所奏之曲。

赚词是由同一宫调中若干首不同牌子的乐曲,联成一套,有《引子》和《尾声》,前后一韵到底,平仄同韵。

宫调解释见下文。

②参见顾肇仓《元代杂剧》,作家出版社,1962年;顾学颉《元明杂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③参见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④参见《元代杂剧》、《元明杂剧》、《元代杂剧艺术》。

⑤参见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出版社,1981年。

⑥北曲即元杂剧、套曲、散曲所用的曲调。其五宫四调分别是: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⑦参见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⑧钟嗣成等《录鬼簿》(外四种),朱权《太和正音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⑨参见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⑩商韬《论元代杂剧》,齐鲁出版社,1986年。

参见许金榜《元杂剧概论》、王国维《宋元戏剧考》,梁启超《小说丛话》。

参见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钟嗣成等《录鬼簿》(外四种),朱权《太和正音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商韬《论元代杂剧》,齐鲁出版社,1986年。

参见顾肇仓《元代杂剧》,作家出版社,1962年;顾学颉《元明杂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