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
2048300000010

第10章 现代人常见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7)

编造借口可以博取同情。一旦赢得了同情,那些工作拖拉的人们就能免受惩罚并因此自鸣得意。但是,随着编造借口逐渐习惯成自然,撒谎的技巧渐趋熟练,也就积习难改了。养成为逃避公正的谴责而撒谎的习惯,等于作出了一个危险的选择。踏上这条不归路,你就很难再有其它的选择了。如果你对事态的发展真的无能为力,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是不会苛责你的。只有当一个人明知故犯并造成恶果时,人们才会对他进行谴责。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从你出生时起,你就在与周围的世界产生积极的互动。环境对你产生影响,但是你往往更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你能够在众多选择中作出自己的决定,这就是所谓“自由意志”。这说明你拥有主宰自身行为的能力,因而完全能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如果是这样,你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作出决定,就理应承受相应的责备与赞扬。但是有时,人们在作决定时确实会受到种种客观情况的干扰:比如信息不通、缺乏常识、时间紧迫或者精神不够集中等等。所幸人类具有创造力,因此你有办法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当然,如果你真是无辜的,你经常能够通过事实、证据和逻辑驳斥对你的指责。但是,如果你真的有责任,就应该接受别人的责备。不过,这样做往往是有风险的。

如果你辜负了同事的信任,继而若无其事地对他们撒谎,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免受应得的责备,有些人会掩盖真相、敷衍搪塞、编造借口、无中生有、言不对题或者真真假假,闪烁其辞。这些欺骗伎俩并非总能奏效,但是其目的却已昭然若揭:不过是想方设法逃避谴责与惩罚罢了。承认“我错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人人都难免犯错,所以大多数人都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并且有助于自我完善。

五、直面挑战才是真正的年轻

一次坐公交大巴,半途上来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但身子骨看起来还很硬朗。我站了起来,打算把座位让给他,这时老人轻轻地在我肩上拍了两下:“小伙子,谢谢了。我觉得自己还不算老。”说完,对我笑了。

我心里一震。他是第一个拒绝我让座的人,这“异常”行为多少使我有些惊愕。我开始由衷地敬佩起这位老人。但和这一次不同,后来在乘车时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坐在车壁上写着“老人、孕妇、残疾人”的“特殊座位”上的年轻人,也许他们看见了那几个醒目的红字,看到了老人上车却丝毫不打算挪窝,或许他们心里明白,自己正是更需要这个座位的“老人”?

其实,这简单的让座行为已绝非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问题了。人的心理年龄在左右着自己的行为:当他的心“老得连路都走不动”时,他已经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老”了。

老人中途下车了,临走时,他留给我一个谢意的微笑,在我眼中那更是一个不老的微笑。

有时候一路人生真的就像坐一程车。要经受各种未知的颠簸,有人能从容自信地欣赏到窗外的风景,怀着激情享受和驾驭生活;而有人即使是安稳地坐在座位上,却也看不到眼前稍纵即逝的美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情感去拥抱这个世界,这颗“枯竭干涸、老去的心”已经无法面对艰难。能否拥有自己人生的美景,不在于道路是否平坦,更不在于年龄的高低,而在于你是否“以年轻的心直面人生的挑战”,这是衡量一个人衰老与否的重要标尺。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你的回答就已经预示了成败结局的归属,也看到了你的心理年龄。

当人问及被誉为“常青树”的德国著名球星马特乌斯何以在40岁“高龄”时仍然驰骋绿茵场的秘密时,马特乌斯踌躇自信地回答:“因为我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六、面对现实挑战人生

从媒体上不断传出自杀新闻,淡水河畔曾发生一起母亲在子女面前跳河的惨剧,隔几天同样在淡水河,又发生一起十九岁男子在父母面前跳河事件。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泰国有一名女子,竟然跑到曼谷号称全球最大的鳄鱼养殖场,在大批游客面前跳潭自杀,当场被一百多只鳄鱼分尸。大家在惊震之余,不免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些人,有这么大的勇气自杀,而不愿意将这股勇气拿来挑战人生!

事实上,人对于未来会感到不安与恐惧,害怕面对死亡,也因此知道珍惜生命,虽说如此,但是为什么还有人敢自杀呢?这和人的潜在意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人对于某些事情感到痛苦时,这个痛苦就会不断传输给潜在意识,而潜在意识就会忠实地依照讯息,在情境来临时去实现。

潜在意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掌控我们的意识?如果我们将人比喻成一艘船,潜在意识就像船长,引领船只驶向心所向往的地方。换言之,潜在意识就是我们意识里的相信,这种相信使潜在意识认同,而使相信变为真实。例如我们心中一直惧怕某件事的发生,心中一直挂念着,果真这件我们极不愿意发生的事,就会发生,所以有人往往在事后,会认为自己早有预感,其实预感就是来自我们长期给予潜在意识的信息。

世界著名的走钢索专家卡尔·华伦达曾经说过:“走钢索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它都只是等待。”他就是以这样的态度来面对走钢索的生涯,所以每次表演都非常成功。但是在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的一场重要表演中,竟然意外地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坠下而死。

事后他的太太回想道出了原因,她说,在表演的前三个月,华伦达开始怀疑自己在这次的表演中可能失败,所以他不时忧虑着,万一失败掉下去怎么办?在表演的当天,他因为不放心还一反常态特别去检查钢索是否牢固,但是却没有因此更为小心,导致了这场悲剧。

人的行为有90%是受潜在意识所控制,而潜在意识是从我们出生开始,经过每日意识沉积所形成。所以它不仅会反映在我们的心理上,更会反映在我们的生理上,因为人的身体是由自律神经所掌控,而自律神经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作用而形成。如果交感神经两者作用互动平衡,自律神经就会正常,我们身体各方面的运作也会因此顺畅。

而我们是无法用意志去控制自律神经的,例如当我们感到生气、焦虑、恐惧时,交感神经是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使心跳及血压跟着起伏,整个身体就会不听使唤,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就连肌肉都会紧绷起来。如果长时间下来我们的心理都是处于低潮,或情绪的紧绷,身体就会产生极大的警讯,最后也会因为我们不能承受这样的压力,而使我们崩溃,理智(显在意识)完全被潜在意识掌控。

自杀的动机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因为人感到痛苦,所以不断告诉自己,死去总比活着好,潜在意识就产生活着干什么的意念,最后终于带领人走上死亡。所以人应该时时刻刻朝正面思考,而不要让负面的痛苦沉淀,例如我们信仰宗教求神拜佛,无非是祈求痛苦能获得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在告诉潜在意识,我们要远离痛苦,重复的告知,潜在意识确实就会带领我们远离痛苦。

有人为了怕痛苦,而选择规避问题,其实人的成长,就是因为人生中经历过无数挫折与失败,如果我们能体认痛苦的价值,愿意面对现实,有勇气承担痛苦,我们就能活得更坚强、更有价值。

第8节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人们的反应不仅冷淡、反感,甚至贬低宣传及宣传者;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价廉物美”字眼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是比较规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一、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儿童身心健康。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首先,产生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曝光。当前,幼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儿童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儿童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己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教育做出改进。

其次,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

再次,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闷、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

二、“逆”什么“反”什么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有些人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有着消极的抵抗心理。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叛逆的学生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驰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有一段时间,一向学习认真的汪锋同学上课总是分神,作业也马马虎虎。老师找他谈话,他也是一副不予理睬的模样。向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后才知,原来是因为有一次上课点他回答问题,他没答上来,老师在班上严厉批评了他,因为那个问题是老师上堂课反复强调过的。而他上堂课由于生病请假没上。批评使他感到委屈,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知道了症结所在,老师便主动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将他未听到的课给他重讲了一遍。很快,他又恢复到以前的良好心理状态,并成了老师的“朋友”。

对“逆反心理”的追根溯源,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及时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逆反心理”的萌芽,采取有效措施去进行疏导。

有一女生性格倔强,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班干部时工作主动泼辣。上初一和初二时,见到有的男教师处理男女生纠纷、排座位、对男生违纪行为偏袒等现象,她便认为男教师对男生有偏爱,对女生存偏见。有几次她站出来为女生辩护,反遭讥讽和嘲笑。于是,她公开宣称:“我就是不喜欢男教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