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
2048300000025

第25章 现代人常见人格缺陷与自我调适(3)

贝尔太太是美国一位有钱的贵妇人,她在亚特兰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园。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游玩。年轻人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小孩子扎进花丛中捕捉蝴蝶;老人蹲在池塘边垂钓;有人甚至在花园当中支起了帐篷,打算在此过他们浪漫的盛夏之夜。贝尔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群快乐得忘乎所以的人们,看着他们在属于她的园子里尽情地唱歌、跳舞、欢笑。她越看越生气,就叫仆人在园门外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这一点也不管用,那些人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游玩。贝尔太太只好让她的仆人前去阻拦,结果发生了争执,有人竟拆走了花园的篱笆墙。

后来贝尔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让仆人把园门外的那块牌子取下来,换上了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那些贪玩的游客看了这块牌子后,对这座美丽的花园望而却步了。

几年后,有人再往贝尔太太的花园去,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的园子里玩的快乐的游客。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四、学会“布施”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头上的每一根头发到脚上的每一个脚趾头都很吝啬,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个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想去教化他,于是到了他住的城镇去开示。佛陀就告诉大家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很感动,可是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他为此深感烦恼,便跑去找佛陀,对佛说:“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是做不到。”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把草放在他的右手,然后要他张开左手,佛陀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就呆住了,想得满头大汗,仍然舍不得给出去,最后,他突然开悟:“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赶紧把草给出去,自己也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约花了一分钟,就把草给出去。后来,他很轻松就可以把草给出去。佛陀又说:“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张开,将草交给别人。”第一次他也是想了半天才给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最后,佛陀对他说:“你现在把这把草给别人。”他便把这把草给了别人。

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有钱人不但可以把财物布施给别人,最后把身体也布施给了别人,结果求得了菩提。

菩提的追求没有资格的限制,再吝啬、再坏的人,只要决心想追求菩提,就可以透过训练开启菩提心。训练开启菩提心最简单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时时让自己往美好、光明、良善的地方走。

五、不做“铁公鸡”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吝啬行为已不再限于财务,而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今的吝啬行为可谓五花八门。吝啬是自私、冷漠的衍生物,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吝啬之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心理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

有句话说道: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话之所以精辟,是它道尽了钱和人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人活在世上,的确需要钱才能生活下去,开门五件事:油盐酱醋米,总是要对付过去的,因为我们不是不识人间烟火的人。但是还有比钱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比如亲情与友谊,这种情意上的牵绊,是刻骨铭心的。大千世界中,谁也不愿做孤家寡人,而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彼此的关心与帮助也是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

一句话,我们不要再做那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第5节邪恶

祖祖辈辈以杀人为生的职业刽子手,若是在行刑前想到磨快屠刀,让受刑者少一点死前的痛苦,那一念就是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不幸的人而生比较之心而不是同情之心,那一念就是恶。

人性中有善也有恶。恶的那一部分,往往被压在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的地方,并且以我们同样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和行为。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善良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洞察人性中的恶的能力,一种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为痛苦的能力。做一个人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学习善良。

一、大学生怎么了

近两年,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报道频频出现,“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的网上热论方兴未艾,“马晓明被劝退杀害亲人的惨案”、“某大学生夜闯女生楼被捕”、“湖南一大学生因感情纠葛杀害女友并肢解”、“成都一大学生用微波炉烧烤幼犬”等报道又接踵而来,最骇人听闻的是“马加爵杀人案”……一连串近乎疯狂的举动,让人触目惊心,不禁要问一句,当代大学生,你究竟怎么了?

先暂且撇开这些血淋淋的事件不说,“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中较受欢迎的群体之一,在社会公众的普遍心理上,他们是高素质、有修养的代名词。但上述事件的发生也似乎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问题的概率极大。不少权威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他们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为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有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的各项心理指标都高于国内正常人群,而且差异显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高校推行的基本上还是高分高压的应试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长时间内得不到重视。尽管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必修课,却多半是走走形式而已。至于心理教育,在高校教育课程中恐怕更是稀罕,尽管此环(节)嗷嗷待哺者甚众。因此,让高校尽快走出教育误区,是尤为关键的。

另外,如今媒体对所谓“大学生”的负面举动铺天炒作,有多少用意落在谴责肇事者的畸形心理以及埋怨教育盲区之上,还真令人有几分怀疑。善意的劝慰及警醒当然是需要的,同样有个度的问题,炒作过头了,刺激部分具有犯罪萌念者的精神感官,促使其邪恶心理战胜理智……这种效果,与良好出发点是相悖的。

如某网站相关专题报道中所说,大学生犯下的错误,决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值得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深入反思。笔者拙见,反思检讨并非嘴上说说而已,而应在行动上有所展示。在事情真相尚未盖棺定论前,铺天宣扬暂且缓行为佳。但有一点是可以做的,即告诫所有有铤而走险倾向之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二、“善良教育”不可缺少

近日,听到一名家长这样教育上幼儿园的孩子:“和小朋友打架要狠,打不过你就咬他、抓他。”言语之中虽然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但这种教育方法实在让人难以苟同。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不少家长对孩子有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总是要求孩子要对别人怎样,却不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这样极易使孩子养成任性的习惯,缺少内在的善良本质。

据报道,德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善良教育,这种“善良教育”是从爱护动物、同情弱者、宽容待人、唾弃暴力等方面着手。爱护小动物,这是德国许多幼童善良教育的第一课:中小学生主动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宽容待人、严以律己,被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重要方面;对影视中出现的暴力镜头,大人总是告诫孩子们持对暴力的批判态度,引导孩子树立与人和平共处的心态。

笔者以为,德国“善良教育”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善良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作为家长我们不可以在孩子面前推翻孩子在幼儿园、学校已经形成的善良意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加以循循善诱,使他们在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使善良的品质健康“成长”。由于孩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加强对他们的善良教育,可谓是善莫大焉。

其次,善良教育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人待接物的习惯,对于孩子今后形成以善为本的人生观,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前不久,有报道说,某校两名大学生,以打捞手机为名,将两名民工骗入校内冰凉的水池中,结果招致许多在校学生围观。这些大学生的做法,其实都是缺乏基本的善良品质。

第三,善良教育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在加强对孩子善良教育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善良的行动,去影响和引导他们,教育他们以善良的品质开始善良的人生。应当说,善良教育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希冀着人生美好的未来,以善良之心对待人生,这是一个人应当一生追求的道德规范。因此,善良教育值得倡导,我们的家长切不可忽视,否则,“善”花结出恶果来,则悔之晚矣。

三、从小就要分黑白

香港电视连续剧《还我今生》中的世杰,8岁因意外患上抽搐症,处于半植物人状态,其兄在父亲残疾、母亲另嫁的情况下,呕心沥血地维持了一家,并不惜一切代价使其起死回生。而他康复后,为了满足私欲,先是抢占了哥哥的未婚妻,又认仇人为父,气死亲生父亲,最后发展到逼死亲生母亲、谋杀亲哥哥,一系列行为可谓丧尽天良,毫无人性。

世杰的人格为常人所无法接受,甚至无法理解。用病理心理学原理分析,其人格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这是一种犯罪型人格障碍,其基本特征是没有“良心”,干了坏事一点儿也不觉得难过,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且总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类型的人一般智力发展发育良好,只是私欲极重,不择手段地去攫取,富于攻击性和破坏性。

现实生活中,具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倾向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为了自己私欲,有的营私舞弊、贪污诈骗,有的杀人放火、拐卖儿童,有的卖淫嫖娼、走私贩毒,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危害。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在儿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碍,如世杰小时干了坏事,自己一推了之,老是让哥哥背黑锅挨打,而其母却因其成绩好,聪明灵活,百般偏爱袒护,忽视了对他的品行教育,以至酿就了他后来极端自私的人格。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儿童、少年的品行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要进行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让儿童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能光享受,还应履行义务和责任。

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对儿童、少年的不良行为倾向,要及时进行教育、批评,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掉以轻心,甚至包庇纵容。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以身作则,分清善恶正邪,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千万不能乱了方寸,颠倒黑白,以免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酿成后患。

四、拥抱善良

拥抱着善良,我们就会拥有一种美好的感觉,就会拥有一种亮丽的情怀;平凡的生命便会显得生动起来,普通的世界便会渲染出迷人的色彩。

相反,如果您胸中没有善良的情愫,您也就失去了一颗平和的心,您便不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您所际遇的人和事。之所以有那么一种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人,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这种作为本身给他带来多少损失或利益,而是这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根本不能容忍或接受这种行为。这种人的胸中除了自私、狭隘,已经容不下与他自身利益并无大碍或者并无根本利害冲突的善良,除了幸灾乐祸或我不幸天下人皆应不幸的这种阴暗心理之外,我们很难在这种人身上找到其他更多的情怀。因为这种人远离了善良,随之而来的嫉妒、仇恨、不平便会把他燃烧得焦躁不安。所以,这种人不但容不得他人发财、升迁,甚至看不惯他人拥有良好的心情和灿烂的笑容。所以,凡是与他不能利益与共的人便都成了他臆想的对手,于是也就成了他防范或攻击的对象。其实这种人真的活得很苦、很累,很令人为他悲哀。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也许创造辉煌或走向伟大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要拥有一颗平和而善良的心,并以此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又似乎是一件并不那么复杂、那么困难的事。给迷途者指条路,向落难者伸出一只手,用会心的笑祝贺友人的成功,用真诚的话鼓励失落的同事等等,这种看似轻而易举的行动,其实并不仅仅只是种朴素的善良,而是用善良浸润后的灵魂折射出来的人格的光辉,是经过善良沐浴后而散发出来的平和心态。经过这种人格光辉照耀和用平和心态武装起来的人就一定会拥有一种美好的感觉和亮丽的情怀,他便会经常陶醉在因善良的举动而引发出来的幸福之中,而不会因为愧对他人或心存嫉恨而产生无缘无故的内疚或愤怒。因此,无论是观景、观物,看人、看事,都会从内心深处荡漾出平和而温馨的幸福。

当然,我们所倡导的善良并不是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对坏人、坏事一味放纵、宽容的那种毫无原则的愚善,而是意在弘扬真、善、美这三位一体的善良之光。我们这里所说的善良,同西方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中的那位农夫的“善良”,同我国古代寓言《东郭先生与狼》中的东郭先生的“善良”,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