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
2048300000003

第3章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2)

(1)遗传: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在心理疾病中,遗传因素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在精神分裂症、狂躁性抑郁症等疾病中,遗传因素的致病作用较为明显。

(2)生化:近代神经化学研究表明,中枢神经递质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质代谢失常,可以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3)机体损伤:机体损伤或患病可以引致心理变态。例如脑外伤可引起变态行为;癌症、糖尿病等可以引起适应不良的人格变态等。

2.心理学原因:指那些因环境条件的变化,通过心理的影响而引起人的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因素。学术界在阐述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的问题上,形成了心理动力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

(1)心理动力学派:以弗洛伊德(S.Freud)为代表。该学派认为,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是心理变态的动力学原因。内在的矛盾冲突或情绪的紊乱是在意识水平之下进行的。个体在无意识中隐藏着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和冲动,这种欲望和冲动由于社会道德、规范的限制,不能得到满足。但在某些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无意识的矛盾和冲突就会释放出来,导致了某些心理和行为的变态。

(2)行为主义学派:以华生(J.B.Watson)为代表。他们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观察刺激和反应,学习和习惯的表现来解释变态心理的原因。华生做过模拟性恐怖实验。他让一个喜欢玩弄动物的幼儿接触一只白鼠,幼儿并不害怕白鼠,可以用手触摸。当他用手触摸时,实验者发出可怕的巨响,结果幼儿哭闹起来,可见幼儿的恐怖行为是由学习和习惯获得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给华生的观点有力的支持。该学派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得到的,心理变态的表现可以看作是学习到的异常行为。

(3)人本主义学派: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创立。罗杰斯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身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无限潜能。如果受到巨大挫折,使内在的潜能不能很好地发挥,这时人就产生了自我防御和失调现象。罗杰斯还认为,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很重视自我价值,愿意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如果失去自尊的需要,其人格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就可能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异常。

3.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生物学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此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生活与文化水平、伦理道德、教育程度等。

(1)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对某些心理疾病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适应调整不良,就会危害人的心身健康。文化水平低,迷信巫术的人,心理与行为变态就容易发生。

(2)社会文化关系的失调:社会文化关系包括阶级、民族、宗教、职业、道德、两性关系等等。关系失调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来自社会生活事件。例如,配偶死亡、离婚、失业、考试失败、失恋、家庭不幸、职业紧张等等,也有地震、火灾等突发原因。如果这种失调的强度大,时间长,就可能导致人发生心理和行为异常。

(3)社会动乱的心理创伤: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或者暴动会对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

(4)社会紧张状态的心理作用:人口过密、拥挤、噪声骚扰、生活贫困、工作紧张、社会犯罪、歧视等等,都可以造成紧张状态。伴随紧张状态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例如忧愁、悲伤、焦虑、恐惧等等,可以扰乱人的心理和行为。

第四节关注心理亚健康

心理状态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心理现象,称之为“正常的异常心理”,由于时间短、程度轻,所以还不能称之为心理疾病,我们也称这种情况为心理亚健康状态。

常见的心理亚健康表现如下:

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时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第五节心理健康的“营养素”

一般人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那么,人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

首先,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中年人在事业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至于老年人,晚年幸福是关键。

第二种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无论是转移回避还是设法自慰,都只能暂时缓解心理矛盾,而适度的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当然这种宣泄应当是良性的,以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为原则,否则会恶性循环,带来更多的不快。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第三,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固执、傲慢等毛病,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发展的表现。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遇到这种“心理病毒”时,就应提高警惕,增强心理免疫能力。

第四,坚强的信念与理想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信念与理想对于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暗区。

第五,宽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人生百态,万事万物难免都能够顺心如意,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第五节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是恰当的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人们开始重视并寻求咨询和医疗,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据专家介绍,生活条件越好,文化层次越高,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卫生服务的完善,解决“心病”会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办法。

测试:心理健康的自我检查

这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简便的自我检查方法,共50题,可以直接用“是”或“否”在问题后回答。问题如下:(作表格心理二p014)

1. 每当考试或被提问时,是否会紧张得出汗?

2.看见不熟悉的人是否会手足无措?

3.看见不熟悉的人是否会使工作不能进行下去?

4.紧张时,头脑是否会不清醒

5.心理紧张时是否会出错?

6.是否经常把别人交办的事搞错?

7.是否会无缘无故地挂念不熟悉的人?

8.没有熟人在场是否会感到恐惧不安?

9.是否常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

10.是否总希望有人和自己闲聊?

11.是否被人认为不机灵?

12.在别人家里吃饭,是否会感到别扭和不愉快?

13.和别人会面,是否会有孤独感?

14.是否会因不愉快的事缠身,一直忧忧郁郁,解脱不开?

15.是否经常哭泣?

16.是否因处境艰难而沮丧气馁?

17.是否感到厌世?

18.是否有生不如死之感?

19.是否总是愁眉不展?

20.家庭中是否有愁眉不展的人?

21.遇事是否会无所适从?

22.别人是否认为你有神经质?

23.是否有神经功能症?

24.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进过神经病医院?

25.是否进过精神病医院?

26.家庭成员中有无神经过敏的人?

27.是否神经过敏?

28.家庭成员中有无神经过敏的人?

29.感情是否容易冲动?

30.一受到别人批评,是否就会心慌意乱?

31.是否被人认为是个好挑剔的人?

32.是否总是会被人误解?

33.是否一点也不能宽容别人,甚至连自己的朋友也是这样?

34.是否会一门心思想某件事或做某件事,而不听从别人的劝告?

35.脾气是否暴躁、焦虑?

36.做任何事是否都是松松垮垮、没有条理?

37.是否稍有冒犯就会火冒三丈?

38.是否被人批评就会暴跳如雷?

39.是否稍有不如意就会怒气冲天?

40.是否别人请求帮忙就会感到不耐烦?

41.是否会怒发冲冠?

42.是否身体经常发抖?

43.是否经常会感到坐立不安,情绪紧张?

44.是否会因突然的声响跳起来,全身发抖?

45.别人做错了事,自己是否也感到不安?

46.半夜里是否经常听到响声?

47.是否经常会做恶梦?

48.是否经常有恐怖的景象浮现在面前?

49.是否经常发生胆怯和害怕?

50.是否突然间会出冷汗?

凡答“是”的记1分。得分在15分以上的人,即有可能有某种心理卫生问题,需要在专业人员咨询和治疗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那么,我们又是根据什么定出15分这个标准呢?通常,通过衡量人的行为适应情况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与否,这是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如果某人能很好地按自己的社会角色做事,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安然处之,并能有效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则其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则为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