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级:25~38分,网络使用还没有到病态的时候,但是应该警觉网络带来的冲击,也许要调整自己的上网习惯。
危险级:39~50分,你上网已经成瘾,建议你赶快找专家协助!
二、妈妈,我让网吧给害了!
“妈妈,我让网吧给害了!”2004年3月3日《钱江晚报》偌大的一个标题触目惊心,该报道讲述了浙江省某市一位16岁少年因沉迷上网而三次自杀,妈妈悲痛欲绝却又无可奈何……
福建省某县一个名叫王力(化名)的高一学生,因为迷恋上网,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继而旷课、逃学,最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经过20多天的治疗,王力的病情才有所好转。
据校方介绍,王力于2002年上高一后,成绩一般,并经常旷课、逃学。后来学校了解到,王力学习成绩下降、旷课的原因是沉迷于上网打网络游戏。2003年,由于学习成绩差,王力不得不留级。但留级后,王力依然热衷于上网,并经常旷课逃学。学校为此多次对王力本人进行教育,并多次通知家长进行配合教育,王力也多次写下保证书,但结果还是一切照旧。2004年开学后,王力到学校上了几(节)课后又不上了,2004年3月中旬,王力的父亲来到学校,要退注册费和寄宿费,学校才知道王力在精神上出了问题。
负责治疗王力的张医生指出,王力患的是精神分裂症,主要原因是上网成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并形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所致。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大街小巷网吧随处可见,上网,已成为人们最时髦的话题之一。但与此同时,网络的风靡,不可避免的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诸如此类的报道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各家媒体头条,这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丝震惊。
根据一项大型民意调查的结果发现,美国约6%的互联网用户均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上网瘾”。
发起进行这项调查的治疗兼研究员戴·格林菲尔德说:“婚姻被破坏,孩子惹来不少麻烦,有人在网上犯罪,也有人在网上消费过度。这都是上网成瘾带来的悲剧后果。作为一名治疗师,这类例子我见过不少。”
格林菲尔德和美国广播公司合作进行了这次调查研究,透过美国广播公司的网页发放及回收了17251份有关使用互联网情况的问卷。问卷的问题多是改自用来测试“赌瘾”的问题,包括问受访者曾否透过使用互联网来逃避烦恼,是否无法克制减少使用互联网的失落感,以及是否觉得自己不是在使用电脑时仍幻想着上网等。
如受访者在十个问题中有五题或以上的答案是“是”,他们便算是上了“上网瘾”了。
调查的结果发现有990名受者,即5.7%人已成了“上网瘾君子”,按此比例计算,则全球两亿网民中,便应共有1140万名“上网瘾君子”了。
以往根据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同类调查的结果,按比例推算出“上网瘾君子”人数约为10%或以上,高于此次的调查和推算结果。
在此次的调查中,有三成受访者表示他们曾通过上网来逃避问题,为各问题中最多人回答“是”的一题。
三、上网成瘾是心理病
“上网成瘾症”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它指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对网络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而成瘾,在心理和生理的某种尝试行为中产生了愉悦反应,这种反应的多次重复,就形成了人对愉悦刺激的依赖。正如饮酒、抽烟、赌博、吸毒等等一般,离开它就无法正常生活,否则会有一系列强烈的生理心理反应,成瘾者往往感觉现实生活没有意义,只有在瘾被满足的时候才有精神。
“上网成瘾症”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一般症状主要有:
1上网时间长,而且控制不住时间;
2上网时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而下网后则有烦躁不安、情绪波动等现象;
3上网的行为常常不能自制,宁可荒废学业或事业甚至抛弃家庭,也要与电脑为伴;
4工作和学习积极性较差,沉醉和崇尚虚幻的网络世界,对现实生活缺乏起码的热情;
5严重者有自虐行为,上网期间不吃不喝不睡,有的因沉迷网上的不健康内容而导致疾病。
“互联网心理病”这项新兴研究的先导者金伯利·杨认为格林菲尔德的研究层面广泛,可证明大家关注“上网瘾”问题并非杞人忧天。
根据格林菲尔德的分析,网民上“上网瘾”的原因包括“感觉亲密”、“没有时间限制”和“没有禁制”。格林菲尔德说:“互联网的影响力与其他导致大家上瘾的力量截然不同,是我们从没处理过的。
虽然6%是目前最准确的估计之一,这个数目只是从访问游览同一个网页的人中得出的结果,故代表性可能不够全面。
研究人员说,“上网瘾”最终会被细分数个类别。他们相信这些细目有可能是环绕“性和人际关系”、“消费”、“赌博”、“股票买卖”及“纯粹个人迷恋上网”来分类。
四、上网成瘾的戒除方法
长期以来,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深陷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有关专家分析了四个原因,并开出“药方”。
首先,少年进入青春期之后,成人意识强烈,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处理,不需要别人帮助。但事实往往相反,他们经常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娇宠惯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可能就会令他们无法接受,具体表现为情绪波动比较大,控制情绪能力不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受挫后情绪不稳定,使得这些孩子不自觉地去寻找一个能充分满足自己的世界,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一条件。在网络世界里,他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他可以完全逃避现实,他的情绪可以得到充分的宣泄。
其次,家庭关系紧张,无法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是青少年选择网络的又一主要原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确立人生观、世界观最关键的时期尤其需要来自父母的正确指导。很多父母更习惯于那种“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造成了青少年偏要和父母对着干的局面:你们不让我打游戏,我偏要这么做。
第三,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都比较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
第四,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冲动性强,一旦陷入网络游戏,明知会影响学业,但是却不能自拔。
专家们开出了“药方”,他们说,父母、家庭的关怀是最好的方式。父母不要动辄就打骂孩子,不要流露出对孩子彻底失望的想法,要耐心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要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自己并没有被抛弃。孩子们为了爱他的家人,为了宝贵的亲情,也会选择与网络游戏划清界限的。此外,还要不断对这些孩子进行安抚,要努力发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并沿着这一方向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使他们逐步适应现实社会。同时,专家还呼吁社会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让青少年旺盛的精力得到发泄。
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
网络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正在促进着人类社会的更大进步。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防止上网成瘾,另一方面要建立正确的网络观,正确地使用网络。
专家们对于青少年上网,提出了以下建议:
1青少年要合理使用网络,多浏览一些有价值的内容;
2要明确这个阶段自己的任务,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个规划和设计;
3要培养自己的责任心,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对朋友对亲人的责任;
4青少年朋友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父母亲的爱,不要总觉得自己父母没有别人的好、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5要增强心理防范意识,提高心理免疫力,上网前要先定目标,限定上网时间,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关于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专家们提出以下建议:
1疏胜于堵。要正确看待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孩子的需求,意识到上网同样也是一个动手探索的学习过程。要讲清利弊,对健康与不健康的内容进行分辨指导,不要空洞地说教,注重亲子间的交流和沟通。
2家长要及时知道孩子上网的情况,并在时间上进行控制。
3家长应该懂一点网络基础知识。在孩子上网的同时,如果家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网络知识,就可以为孩子安全上网发挥一些指导作用或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比如安装过滤程序或“防火墙”,可以屏蔽黄色网站;可以搜索查找孩子经常去的网站和聊天室;给孩子提供一些适合他们上的网站和聊天室等。如果家长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办法,还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利用网络查阅信息,一起交流分析,这样既可防止孩子躲开父母的视线上不良网站和聊天室,还可以在一起上网浏览、聊天、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增加情感,增加共同语言,增强自己的发言权。
第7节洁癖
一、测试:你有洁癖吗?
对下列问题根据你的情况选择“是”或“否”。
(作表格心理二p244)
如果你满足上述至少三种以上的情况,那么你就可能患上了洁癖。
典型病例
阿果衣着整洁,是个帅气的小伙,但他的神情中略带忧郁。阿果告诉我,他老是觉得自己会染上病菌,可能会得癌症。他不能容忍自己有不洁之处,每天都会多次长时间洗手。在外面吃饭,阿果对共用的碗筷很反感,必须亲自洗三遍以上才能放心使用。最烦的是,晚上睡觉前,阿果的双脚洗完之后是绝对不可以再落地。怎么办呢?他一般是坐在床上洗完脚之后再拭干,然后赶紧钻进被窝睡觉。如果半夜三更要上厕所,那就麻烦了,他非得反复再洗几次脚不可。
渐渐的,阿果不敢出门。别人都不理解他,都说他有心理问题,他也觉得自己有点不正常,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每次洗完手之后,他会感到很焦虑,不洗更焦虑。
接着,阿果还讲到这样一件事:三年前,一位要好的同事死于癌症,当时他很悲痛,这位同事在病死之前,曾在他家床上睡过一次午觉,于是他担心也会染上癌症,当即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洗了一遍。但他还是不放心,总觉得自己会染上致癌的东西,每天要多次洗手。很显然,阿果所患的是洁癖。
爱清洁,本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因此名人们有“清洁仅次于圣洁”之说。但是,爱清洁爱得太过分,就是一种心理疾患了。心理医生们将爱清洁爱得太过分称之为“洁癖”。
如果你满足上述至少三种以上的情况,那么你就可能患上了洁癖。
二、洁癖的心理动因
首先,洁癖可能是由生活经历,即出身和家庭环境而产生的癖,有些洁癖者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往往就是一个洁癖者,他们对子女的洁净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要求。小苏小时候母亲对她十分严厉,一切与小苏相关的东西,不论是她的身体和衣服,还是她的床与桌子,只要有一点脏和乱,她马上就会遭到爱净如命的母亲的一番没完没了的训斥,并非要勒令小苏马上收拾干净。天长日久,小苏对脏与乱产生了一种病态的恐怖。一旦看到哪个地方有点凌乱,她马上会联想到母亲那严厉的面孔和刻薄的语言,进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感。于是渐渐地,她同母亲一样,不能容忍自己及其周围有那么一点点不干净的地方,哪怕那些不干净在别人眼里并算不了什么。
其次,洁癖可能反映了一种自卑心理。有些洁癖者由于某种原因感到很自卑,因而他们很担心自己因不整洁而被人看不起。小芬从农村考上了大学,她常常因物质生活水平没有城市同学高,见识没有城市同学那么广,以及说话没有城市同学那么纯正而感到低人一头。有一次同屋的一个城市的女同学讽刺乡下人身上有一种难闻的味,她听后就老担心自己身上会产生别人难以接受的味,所以从此以后,她老是反复地洗澡、洗衣服,最后竟成了洁癖。
最后,洁癖可能是一种代偿行为。所谓代偿行为,就是人在某种心理欲望得不到满足时,通过它来获得替代满足的一种方式。文芳找了个大老板结了婚,但婚后两人感情并不融洽。丈夫由于业务繁忙经常长期在外,常常让她一个人空守闺房。后来她又发现丈夫与别的女性还有不正当的关系,更让渴望真情挚爱的她心灰意冷。于是她整日地把时间花在反复地梳洗打扮上,一会儿照照镜子,一会儿又闻闻手,总觉得还不够洁净,于是又擦又洗。显然,文芳的洁癖背后隐藏着一种不能得到满足的心理欲求,她企图借外在洁净来增强自己的魅力,满足自己被爱的强烈心理需求。
由此可见,洁癖是当事者在其生活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所以洁癖者要从上述分析中找出与自己有关的心理动因,对症下药而加以克服。此外,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洁癖,当事人都应让自己明白,整洁干净自然是好,但凡事不能绝对。人的天性中应有一点对乱的宽容,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心态与生活的稳定与正常。
三、正确认识洁癖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洁癖之士要首推明初大画家倪云林。他爱洁成癖,连自己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有两个佣人专门负责经营,随时擦洗。院里的梧桐树,也要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揩洗干净。一日,他的一个好朋友来访,夜宿家中。因怕朋友不干净,一夜之间,竟亲起视察三四次。忽听朋友咳嗽一声,于是担心得一宿未眠。及至天亮,便命佣人寻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佣人找遍每个角落也没见痰的痕迹,又怕挨骂,只好找了一片树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送到他面前,说就在这里。他斜睨了一眼,便厌恶地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叫佣人送到三里外丢掉。
因他太爱干净,所以少近女色。但有一次,他忽然看中了一姓赵的歌姬,于是带回别墅留宿。但又怕她不清洁,先叫她好好洗个澡,洗毕上床,用手从头摸到脚,边摸边闻,始终觉得哪里不干净,要她再洗,洗了再摸再闻,还不放心,又洗。洗来洗去,天已亮了,只好做罢。
此君堪称洁癖之登峰造极者。洁癖的做法好像是很卫生,但却感受不到幸福,只感到紧张和痛苦,觉得活得特别累,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其实过分的洁癖会导致人的免疫功能的减退,影响健康。人适度地接触病菌,反而会产生抵抗力。假如,有两个人去一个有病菌的场所,一个是洁癖,特别爱干净,一个不是洁癖,谁更容易感染病菌?是“洁癖”。因为后者身上的一些病菌使他体内产生抗体,会和外来病菌进行战斗,而“洁癖”没有任何防备,病菌可以长驱直入。进入成年以后,接触的社会面很广,如果还把自己搞的过分干净,反而容易生病。在心理咨询门诊,就有许多有“洁癖”的人同时还易患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就是因为太爱干净的缘故。
洁癖导致的还不只是健康方面的问题。有一对夫妇结婚三年不孕,去医院检查,一切正常。不孕的原因竟是因为妻子一直固执地认为性是污秽的,把洁癖带到了性生活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