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健康枕边书(全集)
2048300000062

第62章 心理疾病及其治疗(1)

第1节怎样判断你是不是患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这种厄运会不会降临到你的头上呢?

自己是不是患了心理病,可以从以下6方面加以判断:

1是否有人际交往的障碍?比如,是否对于人际交往感到恐惧?人前是否感到自卑?社交场合是否手足无措、脸红心跳?

2情绪是否恶劣?比如经常悲观、抑郁,焦虑、烦躁,或者易怒、喜欢攻击?

3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躯体痛苦?比如,长期慢性疼痛、植物神经紊乱、体力下降、长期失眠等。

4工作、学习和注意能力明显下降等。

5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制不了的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关门、做鬼脸等。

6是否极度讨厌自己和厌恶别人等。

上述六方面的表现,每一个健康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一些,只有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的,才算得上是心理障碍。所谓一定强度,是指这些症状比较严重地影响了一个人的快乐和工作能力;所谓的时间,是指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要在3~6个月以上。

第2节怎样判断你所患心理障碍的轻重

对于一个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客观评价问题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可以使较轻的患者不必担负沉重包袱,使较重的患者能引起警觉,得到及时的治疗。

判断心理障碍的轻重,有以下三方面重要标准:

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现实检验能力,它涉及一个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与客观现实的吻合度,主观判断与客观吻合度越差,现实检验能力越弱,他的心理病也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对事物的判断被幻觉和妄想所控制,严重脱离现实,是现实检验能力最差的人,所以,他们属于最重的心理障碍。

判断心理障碍轻重的第二条标准,就是他对人际关系和压力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越差,心理障碍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的适应性明显退化,只能躲在“自恋”的小圈子里,他的生活只能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幻觉和妄想进行;边缘障碍的患者只能适应非常有限的人际交往、处于半自恋、半公开的“边缘生活”状态;神经症患者通常都可以适应一般的人际交往和压力,只不过适应能力打了折扣。

第三条标准,就是心理发育受损的阶段,受损越早,障碍越重。在出生后六个月内,心理发育受损,精神障碍在重症的范畴,可以出现精神分裂;六个月至十八个月期间受损,属于重症心理障碍,可以出现边缘型心理障碍、癔症;两岁至三岁期间受损,容易产生强迫或自恋障碍;三至五岁受损,容易出现社交恐怖等神经官能症和性心理障碍。把三条标准综合起来,就能对心理障碍的轻重,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了。

第3节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

笔者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套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二、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及动作行为等),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三、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或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只能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第4节患了心理障碍,该怎么办

患了心理障碍既不可悲、也不可怕,你只是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患了心理障碍的“命运”。

知道自己患了心理障碍之后,人们的第一个情绪反应,往往是自卑。觉得自己被划到软弱无能的那类人中去了。其实,一个人是否患心理障碍,是不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一个人童年的成长环境决定的,换句话说,是“命运”性的。它只反映和代表了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发育背景,而不代表一个人是否坚强、是否有价值。

得知自己患了心理障碍后的第二个反应,就是悲观失望。因为他们习惯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最不幸的人,自己患了没办法克服的疾病。

其实,据最保守的估计,人群中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也在2%,就是说,在我国的十几亿人口中,至少也有两千万和你大同小异的心理障碍的患者,所以,你并不是孤立的。心理障碍也不是不可以治愈的,可以说大部分心理障碍都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缓解和治愈。只不过缓解和治疗需要付出精神、经济和时间的代价而已。

有了冷静的思考之后,就可以慢慢地思考,怎样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了。

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采取以下的心态会比较有益:

1必须接受自己的“患病”现实;

2必须自己承担起克服心理病的主要责任;

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或专业心理治疗。

第5节在哪里可以获得专业心理帮助

目前,社会上提供心理帮助的机构和部门很多,概括地讲,有心理热线、心理咨询中心、心理门诊或心理诊所、心理病院和精神病院。这些心理帮助资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心理障碍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问题特点,选择求诊部门。

一般说来,紧急的日常心理危机,比如家庭纠纷和一过性的心理烦恼,适合通过心理热线暂时得到缓解。学习障碍、轻度社会适应不良,适合于到由社会教育工作者主办的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神经症、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等发病时间较长、有一定人格基础的心理障碍,适合去心理门诊或心理诊所,接受系统心理治疗。而精神分裂症或燥狂抑郁症等重症精神病和自杀行为的人,在发作期适合到精神病院,接受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的专业治疗。

第6节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协商、交谈和指导过程,提供可行性建议,针对正常人及轻度心理障碍者的各种适应和发展问题,帮助求询者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达到自立自强、增进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实践证明,心理咨询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在心理咨询中通过帮助关系可以使求询者心理健康朝着好的方向转化。

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可以帮助求询者提高对待自身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能力;

2通常的咨询不仅可以消除某些病症,而且也可以促进人格的重建和发展;

3不仅有心理障碍的人可以寻求咨询,就是在自身发展中遇到阻力的正常人,也同样可以寻求咨询并从中获益。

第7节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也可称为精神治疗,是指治疗者与患者之间通过表情、态度和行为等相互交往过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去改变或影响患者的消极认知情绪,从而消除或减轻导致患者痛苦的各种心理因素和异常行为。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疏导疗法该疗法主要是凭借“言语”进行的。根据不同患者或不同病情采用劝导、启发、说明、鼓励等方法,帮助患者自我领悟,增强治病的信心,调动治疗的能动性,从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认知疗法它是最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原理就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观念来改变其不良情绪与不良行为。因为人的任何心理过程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当人的认知产生偏差或做出错误评价与解释时,就会导致不良情绪与行为的产生。

暗示疗法暗示是指以某种观念语言影响自己或他人,使其在缺乏分析批判的情况下加以接受,并因此引起一定的心理状态的变化。

暗示疗法可以在清醒或催眠状态下进行。清醒状态下的暗示疗法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大类。无论是他人暗示还是自我暗示,都是在患者意识清醒的状态下,通过语言、思维、认知或一定的医疗措施与药物,把某种观念强加给患者,使患者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增强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促进机体代谢功能,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催眠暗示疗法是通过催眠术或催眠药物,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然后用言语进行暗示。

行为疗法是基于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经过学习和训练得以调整和改造,并建立新的正常的行为,这就是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行为疗法一般有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标准奖励法、松弛疗法、技能指导法、自我调节法、生物反馈法等等。

第8节对心理咨询的几种误解

如今许多原来不把心理问题当回事的人,已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疾患,并产生了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的愿望。但不少人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产生了一些曲解,使心理问题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希望能通过以下几个“不等式”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和工作方式,打消顾虑,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与心理医生进行配合,帮助自己解除痛苦,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

一、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病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就诊。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混混沌沌虚度一生。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精神病就是疯子,其实他们所说的精神病严格地来讲是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绝大部分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更不会主动求医。

二、心理学不等于窥见内心

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治疗师,就让他猜一猜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许多来访者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话,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者就应该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者水平不高。其实心理治疗师也是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他之所以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因此,来访者需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治疗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三、心理咨询不是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