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学生必知的重大历史事件
204900000001

第1章 夏的建立

第 1章 夏的建立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世袭制在中国的确立。从此以后,“普

天之下皆王土,率土之滨共王臣”,被儒家学派涂上了一层深厚粉饰,具有浓郁神话色彩的

首领“禅让”制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代替它的世袭制,在以后的发展中日趋完善,在中

国这块土壤上扎根几千年而不衰。历史长河滔滔,也冲刷出了许多属于它的悲壮的浪花。

重整父业 大禹治水

夏族,姒姓,是居住中原的古老部落,大概首先活动在陕晋一带,从西向东发展,逐渐迁徙

定居到伊洛河汾地区。

夏族最后定居在豫西、晋南一带,伊水洛水之间是他们活动的中心。

夏建国以后,受游牧部落习俗的影响,夏都城多次迁移。据《石竹本书纪年》记载:禹

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太康居斟(寻阝),相居帝丘,杼居原,又

自原迁老邱,孔甲居西河。桀夏居斟(寻阝)。从地理范围看,总

的趋势是从豫西向豫东发展。

到夏朝末年,夏人活动范围扩大,有“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

北”之说,今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区都成了夏人活动之地。

夏代的世系,在禹以后比较清楚,在此以前,只能追溯到鲧。

鲧是禹的父亲,各书所记相同,无疑应是可信的。鲧所生存的时代,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朝,

也就是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鲧是这个时代的一位英雄,然而他却是一位失败了的英雄。他曾接受尧的任命,负责治理洪

水。他试图用筑堤挡水的办法治水,但堤坝倒塌,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水患,治了9年也没有

成绩。相传舜摄政以后曾视察治水情况,“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虽然鲧治水的事业,没有最后完成,但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而治水所以没有完成,其责任

也不能完全归之于鲧。即使从流传下来的关于治水的整个传说故事来看,也应该有这样一个

分析:虽然鲧的治水失败了,禹的治水成功了,但禹的成功也离不开鲧。因为禹治水并不是

另起炉灶,而是“继鲧之业”,是“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禹在历史上的主要功绩就是治水。在他的父亲鲧治水失败而被放逐羽山死后,作为惩罚性质

,禹接替了他父亲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共同向

洪水展开了大规模的斗争。

禹总结了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终于制服了洪

水。应该注意的是,禹治水成功和鲧治水的失败,这主要并不是因为他们二人才能的大小不

,这件事情表明,在鲧的时候,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不强,到了

禹的时候,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就加强了。大禹治

水的成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和交换的发展。从而加速了

原始公社制度的瓦解,为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创造了物质条件。

暗筹诈谋 递嬗权力

从我们今天的历史主义观点看,禹作为跨越文明时代门槛的伟人,其卓越杰出之处,不仅表

现在他治水事业中的公而忘私、艰苦奋斗,而且表现在运用诈谋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为夏王

朝建立奠定了基础。他的贪欲和权势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历史发展的杠杆。

那么,禹又是怎样一步步地表露他的诈谋并最终夺得了权势的呢?

在鲧被舜放逐诛杀之后,禹审时度势,用极大的毅力压抑了自己的不满与怨恨,反而更恭谨

地侍奉舜,博得了舜的欢心,被任命为司空,担负主持治水的重要任务。

禹在影响和权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开始与舜对抗。据《史记?夏本记》记载,禹曾

用离别妻、子,外出治水,“以故能成水土功”的业绩自诩,并以此回绝舜对他漫游淫乐行

为的批评。禹既要利用舜的威望以扩展自己的势力,又要排斥异己,削弱舜的势力,从而达

到取舜之权位而代之的目的。禹的诈谋应是卓有成效的。皋陶是舜的时代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虽然驳难过禹的言论,但终究还是被禹拉拢利用,作为主持刑罚的“士”。在舜的后期,

禹的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禹在行动中已一步步地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和势力,因而“禹逼舜”的悲剧的发生也就成了社

会发展的情理中事。然而,当时传统的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因而禹接

替舜的位置至少在表面上还是进行了“禅让”。禹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博得众多部落

首领的拥护,终于较顺利的取得了最高统治者地位,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

高的君长,确立了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战争中掠夺到很多战俘,他们都成了军事首领的

奴隶。这种掠夺战争,进一步加强了禹的地位,并促进了奴隶制度的产生。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

山,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

落的首领

,这就是“涂山之会”,古史中所载的“禹合诸侯于涂

山,执玉帛者万国”

说的就是这件事

。此时,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了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

他们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的礼节,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乃是夏

王朝建立的重要步骤。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退位后接替其位置的人也要由部落民主推举而出。然而,禹在位

之时,却选择了稍长的老者皋陶为继承人,因为这样的继承人是不会对禹及其儿子——启构

成多大威胁的。

果然,皋陶被荐举之后不久即死去,禹又举荐伯益为继承人。禹死后,益重演禅让的过程,

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为什么人们拥戴启而不信服益呢?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解释说:“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夫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所有这些都应当是禹精心安排的结果。禹一方面树立自己和族人的权威,另一方面又通过举

荐耄耋之年的皋陶,故意延宕其后继者益开始佐政的时间,造成益“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的事实。这两个方面的努力即为启的继承权位铺平了道路。所以战国时人便认为“禹名传天

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禹运用自己的手腕与权力,为自己的儿子启铺平了一条通向王权的道路。使启能较顺利地接

替了禹部落联盟盟主的位置,随即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启便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王。

血雨攻伐 腥风世袭

夏启建立夏王朝的过程,充满着激烈的斗争。因为世袭制的奴隶制国家是一个新生事物,必

然遭到传统的旧势力的反对。

东方偃姓部落的伯益首先起来反对夏启。伯益打败了启的军队,并将启俘获,囚禁起来。不

久启又逃出,重新组织队伍,向益反攻。经过艰苦的战斗,最后一次交战时,伯益的部下纷

纷向启缴械投降,启把伯益抓来杀掉。

反抗的势力不仅来自外部的东夷,也来自夏部落内部。夏族在西方的同姓邦国有扈氏也起兵

反对启。有扈氏在今陕西中部、东部一带,是仅次于夏后氏的一个强大的氏族,早在禹的时

候,就曾与有扈氏发生过战争。有扈氏的军事力量相当强大,启开始并没有把有扈氏打败,

大约经过1年的较量才征服了有扈氏。

对有扈氏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夏王朝政权的初步稳定和世袭制的初步确立。为了庆贺夏王朝

的建立,夏启在钧台大会诸侯,举行宴会,诸侯纷纷前来朝贺。夏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诸侯的

正式承认。

然而,新与旧的斗争在新事物刚刚取得统治地位的时候,旧事物不会马上消失,旧事物总是

不愿

一次性地退出历史舞台,而总要经过一番反复。启传子太康后,太康天天宴饮游乐,不恤民

事,引起人民的极大怨愤。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把太康赶下了台。羿做了正式国王后不

久,又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弟中康立,中康子相又为寒浞所攻

杀,其子逃奔有虞氏。寒浞因频繁用兵,招致民众反对,内部矛盾增长,夏遗臣靡从有高氏

收斟灌氏和斟寻氏余众,攻寒浞;少康也纠合一些亲信氏族,最后,灭掉寒浞,恢复了夏王

朝,这就是所谓的“少康中兴”。从此,夏朝奴隶制的政权,才逐渐巩固起来。

夏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并使世袭制在中国最终确立,在中国

历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世袭制代替了原始民主制和禅让制,是历史的一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