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学生必知的重大历史事件
204900000016

第16章 长城的构筑

第 14章 长城的构筑

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发展而成的。起初先建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绵不断的防御城堡

,然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长城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筑,一直到明朝灭

亡才停止。长城的修筑对历史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它的工程量十分浩大,统治阶级

对劳动人民的压榨也是十分严重的,因而经常激起人民的反抗。“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

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长城的修筑也因此成为世世代代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盘十六省 绵十万里

人们通常认为我国的长城只有1万多里,其实远远不止如此。根据历史记载,曾有20多个诸

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长城的遗迹遍及中华大地,大江南北。现在在我国新疆、甘

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

湖北、湖南等1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古代长城、烽火台的遗迹。以内蒙古为多,境内长城

竟达3万里。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的长度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

人们通常所称的万里长城是指明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达127万多

里,其中从山海关到鸭绿江这一段长城,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而从山海关

到嘉峪关这一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较为完整。又有两个关城东西对峙,所以长期以来就被

一般人误称之为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的万里长城了。

我国历史上修筑长城达万里的朝代还有秦朝和西汉。秦长城是在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基础

上修筑的,东起辽东,西至临洮,是第一条万里长城。到了汉武帝大破匈奴之后,在修缮秦

长城的同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修筑。汉长城工程规模的宏大,更远出秦始皇长城之上。

踞二十朝 纵一千年

长城的修筑始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各诸侯国连年征战,烽火不绝,为了互相防御,便在自

己的领土上修起一道或数道高大的城墙。由于它们是条状而不是周圈封闭的,所以称之为长

城。

烽火台起初是用来传递军情的,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曾以烽火戏诸侯,正反映了

用烽火来传递军情的情况。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用以防御诸侯。随后,齐、燕、赵、秦、魏、韩、中山等国都修筑

互防长城。公元前4世纪前后,一些地处我国北部地区的诸侯,如燕、赵、秦等国,因和我

境内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匈奴等毗邻。那时匈奴正处于奴隶制阶段,奴隶主贵族经常掠扰

燕、赵、秦三国的领土,抢夺牲畜和人口,严重妨碍了那里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所以这

三国都在北方修筑了防止东胡、匈奴南掠的长城。这三国长城就是后来秦始皇万里长城的基

础。这些长城统称为先秦长城。

秦、赵、燕三国长城的修筑,打下了秦始皇万里长城的基础,形成了防御匈奴、东胡骑兵骚

扰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6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但是匈奴骑兵的骚扰仍严重威胁着秦王朝的安全,为了保卫中原地区比较先进的经济、文

化的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效地阻遏匈奴骑兵的南袭,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在

秦始皇34年,征发囚徒,开始修筑万里长城。长城延袤万余里,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因

而工程量十分惊人。长城经行的地理情况千变万化,高山峻岭、大河深谷、沙漠草原、戈壁

滩石等等都有长城穿越,这又增加了长城的建造难度和建造量,因而秦始皇调来大量劳力修

筑长城。

修筑长城的人力来源,大约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是戍防的军队,这是修筑长城的主要力量

。大将军蒙恬在打退匈奴之后,以30万大军戍防匈奴,同时加紧修筑长城,直到秦二世赐蒙

恬、扶苏死,花了9年时间才筑成。第二是强迫征调的民夫,这是修筑长城的重要力量。秦

始皇时除所派蒙恬率领的几十万军队之外,还强征了大量的民夫,约有50万左右。当时全国

人口约2000万左右,男劳力仅500万,可秦始皇却征发近百万人修筑长城。全国生产受到严

重影

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全国各地怨声载道。第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在秦朝,专门有一种

刑罚叫城旦,就是罚去修长城的人。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焚书令”,

下令30日后,凡抗拒不烧书者,一律在脸部刺字,剃了头,颈上加上铁圈,送去修长城,为

期4

年。白天轮流看守巡逻,夜间则修筑长城,许多人不堪劳累而死。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巧立

名目,强迫老百姓去修筑长城。

长城上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浸透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2000多年来,不少诗人用诗词歌

谣等形式,揭示了劳动人民对奴役筑城的愤怨。历史上不少人以此斥秦始皇无道,并借一个

早于秦始皇多年的“杞梁妻”,编造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在山海关建有孟姜女庙,其实秦始皇长城距山海关尚有数百里之遥,而且杞梁妻的故事最早

见于《左传》,是春秋时候的事,远在秦始皇之前。但是将这个故事加在秦始皇头上,多

少也反映了他在使用民力上过多造成的恶劣影响及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秦始皇大修长城,激起民愤,成为秦朝灭亡的主因之一。但到了汉代,不仅修缮了秦长城,

而且修筑了外长城,长度达到了两万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汉朝修筑长城实际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继续,汉武帝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4

郡,修

筑了两千多里长的河西长城。为了抗击匈奴的掠扰,发展西域诸属国的生产,保护通往西方

的交通干道,汉武帝又在敦煌、楼兰修筑了列城、烽燧。

在汉以后的历朝历代中,除唐、宋、辽之外,几乎都修过长城,但规模都不大。惟有到了明

朝,才又一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在明朝200多年中差不多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

巩固长城的防务。明朝长城工程之大,自秦皇、汉武之后,没有一个朝代能够与之相比,工

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结构更加坚固,防御的作用更大了。我们可以这样说,万里

长城这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筑,经秦始皇连成一气的伟大的工程,到明朝才完成的。

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和指挥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将长城沿线划分成为9个防守区——镇

。形成了一道保卫中原地区的非常有力的屏障。但是由于吴三桂引狼入室,长城没有起到应

有的

作用就被攻破。随着清王朝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统治策略的改变,到了清康熙的时

候,才决定不再修长城,明朝成了最后一个修筑长城的朝代。长城除个别地点之外,从此再

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

万里长城 千秋评说

万里长城的修筑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2000多年来,众说纷纭,有褒有贬,各抒己见。汉

朝的贤良唐生、文学万生、贾谊、司马迁,唐朝的贯休,宋朝的郑震等人都对秦始皇修筑万

里长城加以贬斥。他们斥责秦始皇为政暴虐,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劳民伤财,贻害百姓。

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烨到东海巡视时也写了一首诗,批评秦始皇修长城,虽然工程浩大,费尽

了民力,但是仍然没有保住天下。诗中写到: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确实,秦始皇暴虐无力,滥用民力,结果导致了农民起义,秦王朝也因此宣告覆灭。秦始皇

修万里长城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决不能因此而否定秦始皇修长城的积极意义。

否则就无法解释这样一个事实:自战国以后,长城的修筑一直持续了1000多年。

实际上长城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它的首要作用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统治

者的入侵,随着工程的修筑和设防的需要,长城对于我国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保

障中西交通等方面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褒扬秦始皇的也不乏其人,如汉文帝、桑弘羊、唐

太宗、杜甫等,他们认为要保卫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定,必须备战设防,秦始皇修筑万里

长城是根据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政治军事措施,是非常必要

的。

在古代只是用刀枪、剑戟、弓弩等兵器作战的时候,高大的城墙是一种非常有力的障碍,对

于骑兵部队则更是麻烦,到此不得不驻马不前。再加上军队的把守,那就更难逾越了。纵有

量兵力实施强攻,也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和较长的时间。这时防守的一方就可以在敌人进攻

的时候,争取时间,调集兵力,予以抗御。总之,长城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由于当时的长江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阶段。农业生产需要安

定经营,长期培植,才能获得好收成。所以,为保护农业生产,历朝历代除唐之处,遇北

方游牧

民族袭扰时,都采用了修长城的办法。直至明朝仍有人提议修长城,理由是:“胡人以游牧

为生,骑射为业,侵暴边境,出没无常,大举深入,动至数万,历代以来,屯兵戍守,寡则

艰于应敌,多则困于运输。是故虏众易合,而势常强。我兵难聚,而势常弱。”可以说这一

句话道出了长城历年来针对北方特殊情况,所起到的保护社会生产力的原由真谛。

由此可见,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形势所迫,不能以此作为攻击秦始皇的理由。秦始皇固然暴

虐,然而在当时情况下,没有严刑酷法是无法在9年之内完成这么宏大的工程的。在汉武帝

时修长城耗尽了数十年积累的财富,但没有人指责汉武帝修长城,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秦始皇

他打下基础的缘故。我们不能认为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错误决策,就像隋炀帝挖大运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