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文钱创天下:李嘉诚的创富奇迹
2051300000002

第2章 生于忧患,长于磨难(2)

香港的花花世界虽然让李云经迷茫,彷徨过,但是这个纷繁的世界让他作出的决定却造就了后来的一代实业巨子,那就是对儿子的教育。可以这样说,没有李云经的举家迁徙,没有再贫苦交加中李云经的正确教育,就没有今日的李嘉诚。

学徒

然而香港的繁荣也是暂时的,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辟了更大的战场,12月25日圣诞节前夕,日军占领了香港,在香港上空飘扬了100年的英军米字旗颓然落下,太阳旗耀武扬威地高高升起。

日本把大批物资作为敌产,装船运往日本,造成香港市场物资奇缺。食米严重不足,日军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天限定6两4钱,匮乏时只能供应3两。黑市米价飞涨,最贵时每斤卖二百多元。日本还推行军票制,通过不等值兑换,逐步把港民手中的港币变成一把废纸。

李嘉诚一家生活原本就困难,日寇的掠夺使得生活愈加困难。虽有庄静庵的资助,但一家人也只能免于被饿死。

祸不单行,父亲李云经因长年劳累、贫困、忧愤,染上肺病,终于在家庭最困难时病倒了。

肺病,这个威胁着中国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疾患,不但给病人肉体上的痛苦,而且需要悉心的治疗,而不菲的治疗费用威胁了大多数中国的贫苦劳动者,这个威胁对贫病交加的李家来说更是严酷。

为了维持儿子的学费,李云经坚持不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却不去药店买药,偷偷省下药钱,供日后儿子继续学业。

庄静庵知道这情况,“强行”送姐夫住院。李云经住入医院,仍偷偷把药钱省下来,他预感自己活不了太久,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李嘉诚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泪水潸然。

李嘉诚在每天放学后都要去医院看望父亲,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学业,父亲总是流露出宽慰的微笑。

1943年冬天,李云经走完坎坷的一生,离开这动荡纷乱的世界。他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存在太重的依赖心理,临终前他留下“贫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的遗言。

李嘉诚对此永生不忘。

临终前一天爸爸问:“你有什么事跟我讲?”李嘉诚很有自信,安慰爸爸,说:“我们一家人,一定会生活得很好。”每次提及父亲,李嘉诚都是眼泛泪光,哽咽说着往事。

李云经在贫穷中辞世,除了留给儿子一副养家糊口的重担和治病欠下的一屁股债外,没有给年少的孩子留下一分钱,但是,他给儿子的却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也是世间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如何做人。

这一年,李嘉诚14岁。

14岁的孩子,正是备受父母呵护疼爱、充满梦幻的时代。父亲辞世,弟妹尚幼,母亲是懦善的家庭妇女,更加上经历时局动荡,世态炎凉,促使李嘉诚早熟。

他明白,从今后必须靠自己瘦弱的双肩,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

尽管舅父表示资助李嘉诚完成中学学业,接济李嘉诚一家,但李嘉诚仍打算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养活全家人。

李嘉诚被逼上了独立谋生之路,后来的超级富豪开始了他的学徒打工的生涯……

重担

1943年,李嘉诚14岁。

年轻的李嘉诚明白,从今后必须靠自己瘦弱的双肩,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

尽管舅父表示资助李嘉诚完成中学学业,接济李嘉诚一家,但李嘉诚仍打算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养活全家人。

舅父未表示异议,他说,他也是读完私塾,10岁出头就远离父母家乡,去广州闯荡打天下的。原本,外甥嘉诚,进舅父的公司,顺理成章。庄静庵未开这个口,舅父的意思嘉诚心知肚明,他今后必须靠自己,独立谋生。

庄静庵似乎显得太无情。

李嘉诚给逼上独立谋生之路,由打工族而渐成为超级富豪。

从这点看,舅父的“无情”,又胜过“有情”。

1943年冬,正是香港少有的寒冬。北国的风,翻越南岭,掠过珠江平原,直扑香港。日治时期,市景本就萧条,寒冷降至,街上行人愈加稀落。

在这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谁也不会关注一对行街的妇人和少年--他们就是李嘉诚和母亲庄氏。母亲带嘉诚沿街挨家挨铺寻找工作,他们足足行走了一整天,从母子俩沮丧的表情,可知未能如愿。

年少的李嘉诚就在着严寒与饥饿中找寻着工作。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第三天中午,李嘉诚终于在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一份工作,但他却不能上班,老板要李嘉诚找一位有相当资产和信誉的人担保。

李嘉诚兴冲冲跑回家,跟母亲说起这事。最好的保人,就是做中南钟表公司董事长的舅父。舅父不在家,嘉诚又等不及,母亲就随嘉诚先去茶楼看看。

母亲见了老板,向他诉说家庭的不幸。老板动了恻隐之心,竟同意母亲为儿子担保。

李嘉诚进了茶楼做煲茶的堂仔。

广东人习惯喝早晚茶,天蒙蒙亮,就有茶客上门。店伙计,按照季节的不同,必须在早上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茶水茶点。

上班的头一天,舅父送给李嘉诚一只小闹钟,让他掌握早起的时间。他每天把闹钟调快10分钟,最早一个赶到茶楼。李嘉诚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他要抓住这个养活一家人的机会。这一习惯,他保留了大半个世纪,直到今天,李嘉诚的手表始终比别人的快10分钟。

茶楼每天都在15个小时以上,而且李嘉诚在茶楼中还要不断的跑堂,这对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实在是太累太乏了。白天时,茶客较少,但总会有几个老翁坐茶桌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伙计休息,他却要呆在茶楼侍候。

李嘉诚对儿子谈他少年的经历:“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茶楼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或是贫穷,或是富有,或是豪放,或是沉稳。这一切对李嘉诚这个初涉社会的人来讲,都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在那里,李嘉诚学会了察言观色。这些为李嘉诚日后从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开始学着根据茶客的外貌、举止、言语去揣测他们的职业、财富和性格,这份匠心正是李嘉诚与其他茶楼伙计不同的地方。

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量,练就了李嘉诚的意志和毅力;长时间的跑堂,又练就了李嘉诚日后当行街仔(推销员)的脚力。

他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同时,又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功课。

其一是时刻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然后找机会验证;

其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

李嘉诚对每一位常到茶楼的顾客几乎都做到了心里有数,对于他们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都了如指掌。比如:谁爱吃虾、谁爱吃鱼,谁爱喝红茶、谁又爱喝绿茶。李嘉诚的这一招,令客人们十分满意,很多成了茶楼的回头客。

这样,李嘉诚成了春茗茶楼加薪最快的堂倌。

茶楼也是一个信息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暗学会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要从商,必须用心。

听茶客谈天,是排困解乏的最佳疗法。有一次,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他听到大伙计叫唤,慌慌张张拎茶壶为客人冲开水,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

李嘉诚吓坏了,木桩似地站在那里,一脸煞白,不知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太爷。若是挑剔点的茶客,必会甩堂倌的耳光。

李嘉诚诚惶诚恐,等待茶客怒骂惩罚和老板炒鱿鱼。在李嘉诚进来之前,一个堂倌犯了李嘉诚同样的过失,那茶客是个黑社会的师爷。老板不敢得罪就逼堂倌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他滚蛋。

这时老板跑了过来,正要对李嘉诚责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这位小师傅。”茶客一味为李嘉诚开脱,老板没有批评李嘉诚,仍向茶客道歉。

茶客坐一会儿就走了,李嘉诚回想刚刚发生的事,双眼湿漉漉的。事后老板对李嘉诚道:“我晓得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准就能大事化了。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儿的,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

回到家,李嘉诚把事情说给母亲听,母亲道:“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李嘉诚再也没见过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为巨富后对友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惟一一次“饭碗危机”。李嘉诚终于熬过了最艰辛的一年。老板不断给他加工钱,他开始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他从心里感激茶楼老板,是老板实现了他养家糊口,供养弟妹上学的愿望,并给予了他极好的锻炼机会。在当时的贫困情境下,茶楼付给他的工资,足以让李嘉诚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全家不再挨饿了。

李嘉诚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十分感激茶楼老板。为此,他工作更卖力,也更勤快了。

但李嘉诚开始意识到,茶楼工作出息不大,没有多大发展余地,他又开始动脑筋了。

一年之后,李嘉诚辞去了茶楼的工作,去了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起初,他也是从扫地、煲茶、倒水做起,随后开始修理装配钟表。不久,他被派到高声街钟表店作店员,干起了销售。

学徒

李嘉诚进了舅父的公司,舅父不因为嘉诚是外甥而特别照顾。

庄静庵回忆少年李嘉诚时说:“阿诚的阿爷谢世太早,故阿诚少年老成,他的许多想法做法,就像大人。”

虽然有在茶楼工作的经验,但是在复杂的钟表行业中李嘉诚还必须从小学徒干起,初时还不能接触钟表活儿,做扫地、煲茶、倒水、跑腿的杂事。李嘉诚在茶楼受过极严格的训练,这样的活计他轻车熟路,做得又快又好。开始,许多职员不知李嘉诚是老板的外甥,他们在庄静庵面前夸李嘉诚,说他“伶俐勤快”,“甚至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他就会主动帮忙”。

李嘉诚进中南公司的目的,是学会装配修理钟表。他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学艺。他心灵手巧,仅半年时间,就学会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

舅父对嘉诚的长进心喜不已,但他从不当面夸奖他。

少年时的李嘉诚,就显示出与众不同。只是他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引人注意。他在茶楼打工,常常利用短暂的空闲默读英语单词。他怕遭茶客耻笑和老板训斥,总是靠墙角,迅速掏出卡片溜一眼。他深知眼下吃饭比求知更重要,只能给自己定下最低目标--不遗忘学过的单词。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重要的还是勤奋。

没有知识,很难做成大事业,这是极浅显的道理。

李嘉诚在中南公司,晚上的时间全是自己的,白天做工不那么劳累。李嘉诚给自己定下新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他年少位卑,骨子里却有股不屈的傲气,渴望出人头地渴望干一番大事业。

“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知识,又省了钱,一举两得。”

作为一个工薪菲薄,要维持全家的生活,还要保证弟妹读书的学费的小学徒工的李嘉诚尽管有十分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为买教材而发愁。他希望弟妹能一帆风顺读完应读的学业,而不是像他这样。迫不得已李嘉诚也就只能花一点点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

李嘉诚谈起节省几港币买新书的钱,言谈表情,比现在赚几亿港元还兴奋:

少年李嘉诚,不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开始具备商业头脑。

跳槽

性格沉稳的李嘉诚,实际上是个不安分的人。

当时的中南公司在香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摆在年轻的李嘉诚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路,在舅父荫庇下谋求发展,中南公司,已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擘,收入稳定,生活安逸;另一条路要艰辛得多,充满风险,须再一次到社会上闯荡。

李嘉诚选择了后者,他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贪图安逸,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为的是今后做大事业!

1946年年初,17岁的李嘉诚突然离开势头极佳的中南公司,去了一间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行街仔(推销员)。有人说,跳槽,穷则变,变则通。而此时的李嘉诚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现在人说到跳槽的理由或许是你在原有的工作上很难再有发展。你需要有一个更富有挑战性、更有发展前途的工作或职业。也许你想纠正一个错误。你已在这个工作上消耗了10年、15年甚至更长,而这个工作一开始就是个错误的选择,你得马上纠正这个错误。也许你喜欢的老板走了。你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可是你喜欢的老板走了,工作发生了变化,理想的工作也变得一团糟。于是你想要一个新的老板,或是你愿意追随老板而去。当你不断地追求“人生目标”时。也许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但你若知道现在从事的工作不是向着“人生目标”迈进,那么跳槽或许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知道李嘉诚离开的消息,同事大惑不解,阿诚是老板的外甥,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叻仔(有本事的青年),在公司前程无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他为的是哪般?莫非他神经出了毛病?

推销

李嘉诚的新工作是推销员,广东话叫做“行街仔”

最初,李嘉诚每次向客户推销产品之前,心情也十分紧张。所以他总是在出门前或者在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准备充分,并且练了又练。渐渐地,李嘉诚发现自己推销有术,他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行街推销,与茶楼侍候客人,和坐店销售钟表皆不同。后者顾客已有购买的意向,而行街推销,最初只有一方的意向。

对方有没有买的意图?需不需要你的产品?你如何寻找客户,联系客户?你与客户初次会面该说什么话,穿什么衣服?客户没有合作意向,你如何激发他的意向?建立了购销关系的客户,你如何巩固这种关系?

真正的推销艺术,大学课堂里学不到,任何书本里也找不到。推销的艺术,在推销的本身,只能在推销之中去把握和领悟。

很多老板创业都是从销售起步的。做好销售,一方面能积累资本,为创业做好物质准备。另一方面能锻炼自己做生意的能力。不管是替人打工还是自己开公司,销售都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现在的时代里不缺产品,而是市场,要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要把市场需要的产品推销出去,需要市场营销。我认为销售是营销的核心部分。如果学会了做销售就是学会了做生意。因此,对有些人来说,要创业,不妨先从做销售做起。

李嘉诚虽然生性腼腆、内向而不喜主动交谈。但通过推销的锻炼,让他拥有了说服别人的好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