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文钱创天下:李嘉诚的创富奇迹
2051300000029

第29章 勤俭诚信,不求奢华(1)

李嘉诚始终信奉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哲学,一贯勤俭诚信。若论资财,他有亿万之巨;若论生活,他淡泊俭朴。身为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在11岁时就开始做推销员,6年后成为该公司经理,22岁创办长江塑胶厂,几年间成了塑胶大王。后进军地产,不到10年成为地产大王。现已拥有资产约180多亿港元,成为香港首富。但是知情人都知道,李嘉诚一贯勤俭诚信,在生活上,他从不追求奢华,从不铺张浪费。

李嘉诚财富人生:从自我勤俭到严格教子

勤 俭

在最初创业的艰苦岁月里,李嘉诚每天凌晨就起床读书,每天工作16个小时,晚上还坚持自学。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由于交通不便,等他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为了按时赴约,他每天把手表拨快15分钟。李嘉诚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他的性情,是那种温和沉稳、不急不躁的人,但走起路来却快步如风。中午时,李嘉诚急匆匆地赶回筲箕湾,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

事业有成之后的李嘉诚,依然保持着奋进拼博的精神和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他至今都是住在30多年以前购置的一所旧房子里,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旧式黑色西装,既非名牌也比较旧,穿的批皮鞋是半旧的,戴的是廉价的电子手表。没有任何奢侈的不良嗜好。李嘉诚勤俭的作风给儿子们以深刻的影响。

多年来,李嘉诚一直自掏腰包支付各董事的薪金;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归公司;他在公司里不领薪水,每年只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它福利津贴,所有私人用品,甚至午餐也从不开公账。

李嘉诚说:“我觉得简单的生活更令人愉快。”他清晨喜欢去打高尔夫球,以锻炼身体。为了节约点滴时间,他在上班途的车上浏览当天的中外文报刊,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把与公司有关的内容划出记号或作出批示,到办公室后及时交给秘书去处理。所有工作多数在办公时间办妥的。李嘉诚懂得工作与休息的辩证关系,所以在空闲时间会休息一下,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繁忙的工作。他平时喜欢与家人好友喝茶聊天,假日或乘船出海,或游泳潜水,或漫步沙滩,或登山赏景,偶尔也去异国他乡尝试滑雪的乐趣。李嘉诚的生活既简单朴素,又多姿多彩。

严格教子

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也要求儿子们在生活上克勤克俭,不求奢华;在事业上注重名誉,信守诺言。他特别教导儿子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李嘉诚对第二代的关心远远超过了对自己财富的关心。他认为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身教更重于言传,所以他很注意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们做出榜样。

李嘉诚与夫人庄月明共生育两个儿子,长子李泽钜出生于196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次子李泽楷于1966年出生,美国斯坦福大学电脑工程学士、企业管理硕士。李氏兄弟大器有成,成绩斐然,现在已经成为李嘉诚的左膀右臂,分别在各自的经济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引起社会的关注。

李嘉诚一贯勤俭诚信的作风,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是突出。他要求儿子们在生活上克勤克俭,不求奢华;在事业上注重名誉,信守诺言。李嘉诚特别教导儿子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

李嘉诚深知“人生的黄昏取决于黎明”这个道理,所以对两个儿子的教导就甚为严格。

李嘉诚一方面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兄弟俩在香港中学毕业后,父亲便送他们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以利于他们将来事业的发展。

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富家子弟,最容易染上因为生活富足而生成的坏习惯。因此,李嘉诚有针对性地培养儿子们谦虚、勤奋、节俭的品质。在生活方面不向他们提供用于过多的现金。次子李泽楷谈到父母对自己的严格教育时说:“父母从不放纵我们兄弟二人,经常给我们灌输做人的道理。”谈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勤工俭学的经历时,李泽楷说:“我和其他同学一样,零用钱都是来自课余兼职,做杂工,做侍应生。每逢假日就到高尔夫球场做球童,背着装满高尔夫球棒的大皮袋,在广阔无际的球场上满头大汗地跑上跑下,如此足足做了3年多呢!”1993年,李泽钜举行婚礼,几乎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香港大富豪的儿子结婚只在希尔顿饭店开了十桌酒筵,而将余下的预作婚宴开支的300万元港币捐给了天主教香港教区慈善机构。

在父亲李嘉诚的影响下,李泽钜工作非常努力,每天经常工作10多个小时。他说:“压力来自自己。我喜欢接受挑战,我永远不会让自己停下来!我每月有一周要从香港去加拿大,一年坐飞机来回20多次。每次一下飞机便上班,确实有些累。因为两地时间颠倒,经常睡不着。”次子李泽楷对事业也十分投入和勤勉,经常工作到深夜,忙起来一做就是16小时。

言传身教

当儿子们刚刚懂事时,李嘉诚便经常对两个儿子进行颇为独特的商业实践教育。每逢董事局开会,兄弟俩就坐在专为他们设置的小椅子上,看着父亲如何与其他商人谈生意。多年来的潜移默化,加上父亲的耳提面命,儿子们对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让两兄弟继承和发展自己创立的事业,李嘉诚在安排儿子工作的问题上可谓“处心积虑”。1988年,李泽钜在24岁时就被安排在中环华人行长江实业的办公室上班,跟随父亲学习经营之道,并负责处理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物业发展,同时精心安排前董事总经理周年茂、副董事总经理甘庆林等资深元老辅佐其熟悉业务。对于公开场合的传媒采访,李嘉诚常有意把机会让给儿子,说他对这方面情况较熟悉,回答更合适。可谓用心良苦。第二年,李嘉诚大胆提拔他为长江实业的执行董事;26岁时,被委任为机场咨询委员会委员、汇丰银行董事;27岁时,代替父亲被委任为总督商务委员会委员,为李嘉诚逐渐“淡出”作平稳过渡。

小儿子李泽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取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后,回到香港,父亲安排他在和黄集团内工作,跟随李嘉诚的爱将马世民学艺。同样是24岁时,李泽楷被委任和黄资金管理委员会董事;1991年3月,卫星广播有限公司(和黄集团与李嘉诚家族各占一半权益)正式成立,时年25的李泽楷被委任为执行副主席,李嘉诚出任主席。李嘉诚找来曾任香港电视总经理的陈庆祥出任卫视的行政总裁,辅佐次子泽楷经营。

李嘉诚教子有方,对两个儿子寄予厚望,泽钜、泽楷兄弟二人也没有令李嘉诚失望。他们初入商海便崭露头角,通过大手笔的商业投资和经营,对父亲的期望做出了现实的回答,显示出了大企业家的气魄,取得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业绩。

同甘共苦

做生意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绝对不能贪心。李嘉诚说:“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正如俗语所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李嘉诚也曾坦言谈论为人与为商的共同成功之道:“除勤奋外,还要节俭(只是对自己,不是对别人吝啬);要建立良好的信誉和人际关系,具有判断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凡事要充分了解,详细研究,掌握准确资料,自然能作出适当的判断。求知是最重要的环节,今天我仍然继续学习,尽量看新兴科技.财经.政治等有关报道,每天晚上还坚持看英文电视节目,温习英语。

“宁亏自己,不亏大家”是李嘉诚做人和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做,一方面是李嘉诚“共谋天下”的经商之道,另一方面也是李嘉诚赢得人心的准则。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主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而企业主下属的辅佐人才,在不同的阶段也不相同。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主最希望有忠心耿耿、踏实苦干的人才。盛颂声、周千和就是这样的人才。

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他们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

“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

“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作自家人。”

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

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

其实不然,李嘉诚委以重职又同时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

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才脱离长江集团,李嘉诚和下属为他饯行,盛氏非常感动。

周千和仍在长实服务,他的儿子也加入长实,并成为长实的骨干。

李嘉诚说:“长江产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是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合作和支持。”

饮水思源

创业之初,长江有起有落,但却鲜有跳槽者,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创造人和的成功。

香港某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探讨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时说:

“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能跟得上形势。

“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

“一方面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故此,一个富豪便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显然超卓。如果他一直只任用元老重臣,长实的发展相信会不如今天。”

元老重臣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但拙于开拓,缺乏闯劲。

事业处于上升期,则需要勇于开拓。企业越来越大,就需要科学管理,就需要专业人才。

如果说,创业之初需要忠心耿耿、同甘共苦。随着事业扩展,单凭这些便很不够了。

这时候,非常需要青年人的闯劲。

哪怕是跌几次跟头,走一些弯路,只要吸取教训,始终进取,就能成功。

北角的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地产大业的基石,也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

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

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

长江地产业当时的赢利已非常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而言,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

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林燕妮甚感惊讶,说李嘉诚“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被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在另一场合,有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说:“怪不得老员工都对你感恩戴德。”

李嘉诚说:“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李先生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工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商人皆为利来,只要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

都说商场是无情的。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一幕幕动人的人情戏。

李嘉诚“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观念也值得我们深思,给我们以教益。

唐太宗李世民将舟比喻为皇帝,将水比喻为民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嘉诚的思想与唐太宗非常相似,不过,李嘉诚是将其阐述在商场上。

确实,没有广大的员工卖力苦干,再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气候的。

谦 和

李嘉诚平易近人,对下属关照入微,林燕妮对此更有深切的体会。她曾因主持广告公司,而与长实有业务往来。广告市场是卖方市场,只有广告商有求于客户,而客户丝毫不用担心有广告无人做。这样,自然会促使客户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林燕妮回忆道:“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非常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地下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

“电梯上不了顶楼,踏进了长江大办公厅,便换了个穿着制服的服务员陪着我们拾级步上顶楼,李先生在那儿等我们。

“那天下雨,我的一身雨衣湿淋淋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他亲手接过,亲手替我挂上,不劳服务员动手。”

双方做了第一单广告业务后,彼此信任,李嘉诚便减少参与广告事宜,由洪小莲出面商谈下一步的售楼广告。

“有时开会,李先生偶尔会探头进来,客气地说:‘不要烦人太多呀!’”

“我们当然要说:‘愈烦得多愈好啦,不烦我们的话,无生意做?’……”

放下架子,平易近人,是好人缘的基本保证。人缘好,生意就好。

李嘉诚在谈到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时说:“员工是替公司赚钱的,是对公司有贡献的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是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

“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

“不是老板养活员工,而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

“对我自己来说,股东们相信我,我能为股东赚钱则是应该的。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李嘉诚深深地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李嘉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是一贯的身体力行。

一支同心同德、肯替上司卖命的军队才会无坚不摧。一个光杆司令是打不了天下的。

没有员工全心全意的工作,公司如何能赚大钱而要员工全心全意工作,就要让员工得到的他们劳动所得,关心他们的利益。

员工养活公司及感谢员工的观念,无疑是李嘉诚企业成功的一个诀窍。

李嘉诚在谈到行政人员的职责及办事效率时说:“我们所有的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他的职责,都有他自己的消息来源、市场资料。当我们决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就时派上用场了。”

“我自己在外面也很活跃,也可以搜集到不少市场信息。”

“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100%清楚,也一样要召集一些人,汇合各人的资讯一齐研究。因为始终集思广益,才有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这样,当各人意见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绝少有出错的机会了。”

“我很不喜欢人说些无聊的话。开会之前,我会预先几天通知各人准备有关资料。到开会时,他们已经预备了所有的问题,而我自己也准备妥当。所以在大家对答时,不会浪费时间。因为如果你想精简,而你的下属知道你的想法,也就能够做出很好的配合,从而提高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