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4节 幻想明天的蛋糕,不如正视潜在的敌人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孔子是在告诫国家的治理者要有忧患意识。同样也提醒着企业的管理者要时刻紧绷其忧患意识。
日本企业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二战结束后,日本人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拥有了一批类似丰田、索尼、松下这样的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闯荡,取得很多世界性的成绩。
当这些企业成为巨人企业后,“大企业病”现象也开始慢慢滋生。企业的活力减弱,市场反应能力缓慢,员工效率降低,员工创业意识、危机意识衰退等。看到这些曾是美国大企业致命杀手的症状出现在自身上时,日本人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一系列的企业“再造工程”。
他们要么简化企业的工作流程,减少环节,提高效率;要么在企业内部倡导新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管理,尽可能降低成本;要么重新分析世界市场,调整企业的战略规划。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挥,在一番“再造”后,日本企业再次散发出活力,一举超过西方诸多老牌强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忧患意识成为了日本企业预防毒瘤发作最好的药。无数事例证明,只有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的企业才具有生命力。而能否开拓与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者是否有忧患意识,所谓“穷则思变”,企业唯有依靠创造才能生存发展。
在上个世纪初期,福特公司的创始人开创性发明了流水线作业,使得他们的唯一产品T型车因为价格低廉而获得了巨大成功。根据1924年的市场调查显示,几乎每一户美国家庭都拥有一辆T型车。因为当时没有任何一家汽车公司有能力将汽车成本控制到福特汽车成本之下,福特始终占据着价格优势,这种优势使福特获得了市场蓝海,成为当时美国汽车行业的第一名。
直到通用汽车的崛起,福特创造的蓝海才因为有了通用这个强大对手的介入而逐渐有了象征竞争的红色。福特公司认为T型车足以占据市场,即使通用能够生产出更多数量的汽车,也无法超越福特。沉浸在已有的成绩之上,福特公司开始固步自封。它没有注意到时代在悄悄地起了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开始改变。
通用汽车的掌舵人斯隆在1924年的年度发展报告中阐述了他那著名的“不同的钱包、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车型”的市场细分战略。斯隆根据价格范围对美国汽车市场进行了细分,每个通用汽车品牌的产品都针对一个细分市场:雪佛兰针对低端市场,凯迪拉克则瞄准高端市场。
福特曾经有一个名言:我可以为顾客提供任何颜色的车,只要他要求的是黑色。由此可见福特汽车颜色的单调。但民众开始渴望拥有其他颜色的汽车。通用将民众的愿望变为了可能,他们开发出著名的Duco漆,它使汽车喷漆的干燥时间从几周缩短到几小时,并为企业车的外观提供了多种颜色方案。
另外,为了提高通用汽车的安全指数,他们还在在密歇根州的米尔福德建成了汽车专用试验场,专用于测试汽车在各种天气和路况下的安全和性能。这种做法开创了汽车安全测试的先例,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对通用汽车安全性能的信任度。
通用的努力换回了丰厚回报,从二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的二十多年间,通用汽车的年度销售量翻了两番,市场占有率从不足两成到超过五成。与之相对应的是,曾经占据鳌头的福特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从超过五成下滑到两成左右。
通用公司的市场细分战略使公司的产品涵盖了全部的顾客层次,具有时尚外观的汽车刺激了民众的个性化需求,由于福特公司一直坚持在单一的低价顾客群体中提供单一的低端T 型车,通用汽车的年度销量很快就超过福特汽车,成为美国汽车市场上新的第一名。
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成为企业的包袱。一个企业若是以行业老大自居,就会丧失应有的危机感,失去进取精神。企业只有不断地在时代潮流中运用变化,不断地创新,甩掉成功的包袱,才能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策略,才不致丢掉已有的财富和丰厚的利润,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变化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并将对手远远抛在后面,创造出巨额的财富。
企业的危机总在不知不觉中到来,往往会让管理者措手不及。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只有能够快速作出反应才有可能幸存。而管理者拥有的最佳手段就是要学会主动变革,持续创新。在市场环境变化莫测的当代,不能被动地去应对变化,只有主动迎接变革,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企业处于成长期或平稳发展期时,“太平盛世”最易让人放松警惕、懈怠不前。在急速变化的社会里,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优势。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够让企业的优势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革中创造新的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地获得利润。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必然要求它的员工有积极创新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观察那些优秀的企业,可以发现这些企业以及其管理者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传达出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这也许就是他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动力。向孔子学习危机意识,请记住这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管理者不应该急于幻想明天的蛋糕,而是要正视潜在的敌人,为打赢竞争找到最为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