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汉帝国风云录
2053600000376

第376章 捷报入京师

《西征记》

作者:血色珊瑚虫

第十一章捷报入京师

大汉建武三年,六月芒种,塞外西域仍旧风沙满天,但在大汉的都城长安,已是一片初夏景象。城外的农民忙着收麦种稻,城内的达官显贵,士人诸生,市民商贾也都换上了夏装,迎来帝都长安最繁忙美丽的季节。

长安未央宫,宣德殿

大汉天子刘朔的此时心情,实在是不错。

刘朔今年不到二十岁,嘴唇上方刚刚蓄起了短须。与他懦弱、苦命的祖父、父亲不同,乱世出身长大的刘朔是个充满活力的青年君主:从小刻苦练武使他骨骼粗壮,高大强健,举手投足顾盼生威;继承于祖父的聪颖,又受多位名师传授,让他年纪轻轻就在经学、政务、兵法、历史、音律等方面有了很高的造诣;十多岁就坐镇前线,亲冒砂石,更让他性格中多了中兴之主特有的刚毅和果断。亲政三年以来,朝廷一方面予民休息、轻徭薄税、恢复国力,另一方面强军尚武、威慑四夷、开疆拓土,使大汉真正有了中兴的气象——虽然这多是朝中一大批能臣良将的成果,但年轻的大汉天子在不断地努力下,也逐渐得到众人的认可,成了帝国真正的核心。

“启奏皇上,申时啦,请皇上用点心吧。”

刘朔好像没听见,继续省阅表章。过了一阵,跪在地上的宫女又说了一遍。他仍然没有抬头,一边拿着御笔在一封奏疏上批旨,一边大声说道:“准。”他在奏疏上的批语也是这同样的一个字,好像他不是在回答宫女,而是在无意中念出来他的批语。宫女便不再打扰他,行了一礼,从地上站起来,悄悄地退了出去。又过了一阵,御膳房的宦官送来了一碗燕窝汤,几盘精致糕点,由宫女捧到他的面前。刘朔这才放下奏章,打着哈欠伸了个懒腰,端起碗来,风卷残云般把几盘点心就着燕窝汤吃下去,随即离开御案,大步流星径直走出了宣德大殿。门口侯着的中常侍黄秋连忙跟出来说道;“皇上,承明殿外有几位御史台的大人还在等着,是否这就召见?”

“那几个乌鸦有什么好见的,说来说去还不都那一套,什么‘河北地动,此天欲止干戈也。江水横流,此政令失其德也’,嘿,尧有九年之涝,汤有七年之旱,孝武皇帝时,天下也曾地动,朕并不闻尧汤与孝武皇帝有何失德。不见!告诉他们,有事就写奏疏(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上来。”刘朔说完便不理黄秋,自顾自的看起了风景。未央宫的宣德大殿建在一片小丘陵的最高处,殿前可俯瞰长安全貌,视野极佳。过了一会儿,刘朔用手指着西南面说道:“从这边看,上林苑(西汉长安西郊外御苑群,建筑多毁于新末战火,于东汉废弃)那边景色还是这么美!值此初夏时节,碧水与蓝天争色,燕雀与黄莺齐来,朕真想马上到那去看看!”

黄秋赔笑道:“皇上说的是,司马相如上林赋有云,‘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上林苑旧时与未央宫隔衢相望,并有飞阁相连。前朝壮丽,老奴也是向往不已。前些日子,将作大匠尹大人不是上表要重修上林苑么?皇上以为……”

刘朔一拍护拦,正色道:“糊涂的东西!予民休息乃是国策,重修一事花费巨万,岂能为朕独乐而不顾众庶?况且山水之间,朕也可纵情得,何必要大兴土木?尹卿此举也只是闲不住罢了,此事不必再提!”

黄秋忙跪下谢罪,刘朔摆手示意他起来,问到:“皇后现在何处?朕等一会儿想去上林苑骑马,不如叫她同去。”

去年七月,天子终于得尝所望与李秀完成大婚,婚后夫妻感情“甚好”——李秀除了正式场合装出母仪天下的样子,私下里性子仍是飞扬跳脱,常与天子一起胡闹。天子每想到什么新鲜玩意去处,也总是捎上娇妻一份。

黄秋听了大惊,跪下头如捣蒜道:“皇上请三思!皇后陛下如今已身怀六甲,不宜轻动啊,皇上请三思。”

“哈哈,你慌什么,这种大事朕会没分寸么?只是说让皇后同去,又没说让她骑马。”刘朔转念一想,笑道“也罢,以皇后那性子,估计到时也忍不住。你起来吧,皇后现在何处?”

黄秋喘了口粗气,定了定神回答道:“回皇上的话,今日午后,茂乡侯夫人与府上诸人入宫求见,皇后陛下现在应该在桂宫(后妃寝宫,在未央宫北)朝阳殿召见。”

刘朔眉毛一挑,“马家的人来了?那倒是正好!来人,摆驾朝阳殿。”

桂宫,朝阳殿。

李秀穿了件白色锦织襦裙,外罩一件黑色锈金凤袍,头戴凤冠,随意地侧卧在榻上,与茂乡侯夫人董氏说着话。

董氏单名一个芙字,是镇西将军、领破羌中郎将、假节、茂乡侯马超的庶妻。马家自归顺朝廷以来,在镇守西凉、进兵益州、平定诸羌等多次战役中功勋卓著。中兴以后,为表彰马超功绩,天子不但令其镇守西疆,更特地把他封在右扶风郡茂乡,让扶波将军的后人重归故里居住(马家祖籍司隶右扶风郡茂乡)。马氏一族深感皇恩,人人用命,建立起一支令羌戎氐胡闻风丧胆的马家军,这些年将西凉之地守得直如铁桶一般。董氏与马超育有二子一女:长子马秋十六岁,已入其父军中效力;长女马飘絮将满十四,此次就是为了她及笄之事,入宫觐见皇后李秀。

“都是自家人,大家在本宫这里不要拘束。飘絮,过来让姐姐...本宫好好瞧瞧。”李秀笑吟吟的招呼马飘絮走近,拉着手仔细端详了片刻,摇头道,“果然是女大十八变,前几年还跟个假小子似的玩泥打架,这才多大的功夫,出落得这么亭亭玉立了。”

董氏看着有些扭捏的女儿,笑道:“陛下说的是,这孩子从小没个正型儿,平日里也总是飞鹰走狗,鲜衣怒马的招摇。今日来见鸾驾,方才老实了点。唉,也不知道将来及笄后,哪家的公子敢上门提亲。”

马飘絮终于忍不住,不依道:“娘,你乱说什么呀!讨厌!我怎么会没人......哼,好稀罕么?到了明年,我就象哥哥那样到父亲帐下听用,上阵杀敌,做个女将军!”

还没等董氏回答,李秀先抚掌赞道;“好,不愧是将门虎女,飘絮的豪气果然不逊本宫,就这份志气,长安城那些公子还真没哪个配得上你!俗话说男儿志在四方,难道女人的志向,就偏要在相夫教子上么?唉,本宫现在是笼中雀,丝毫施展不得了,想当年......”

李秀正待给众人说说当年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一把清亮爽朗的男声接上话头:“想当年北疆火凤李秀儿千般威风,万般煞气,纵横大漠南北,无人敢略其锋。十万胡骑算什么,被你单枪匹马就吓回去了。如今深锁这重重禁宫之中,凤落枝头,真是委屈你了。”

“你心里知道就好!没事偏要自毁干城。”李秀微微抬了抬身子,“臣妾恭迎皇上圣驾。”

“免礼免礼,你还是躺着罢,莫要动了胎气。”刘朔忙上前扶住李秀,转头见众人皆拜倒在地,山呼万岁,笑着说,“众卿免礼,在这桂宫里人人都是客,只有皇后是主,众卿不必在意朕。”

众人落座,又随意聊了几句京中趣事,李秀见马超次子马承身旁坐着一名相貌清俊、大约十二三岁的青衣少年,颇为眼生,便问董氏道:“马夫人,承儿身旁的少年,本宫怎么不曾见过,也是马家的子弟吗?”

董氏忙招呼那个少年上前跪倒,介绍说:“这是臣妾夫君夕日部下之子,其父两年前死于羌戎之乱,便被夫君认为义子,接入家中教养。维儿,还不上前快拜见二圣。”

“微臣天水姜维,拜见皇上,吾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原来是忠良之后,汝父姜冏的忠勇,朕也曾听闻,此事朕实有过。”刘朔郑重其事的搀起姜维,接着不顾众人惊诧的目光,抬手向他行了一礼,说道,“天下战乱多年,象姜卿这样的孩子,数不胜数。中兴之后,朕一心想着威加海内,干戈不止,以至仍不断有这样的孤儿寡母出现,朕深感愧疚。所希冀者,惟早日澄清宇内,让臣民安居乐业,再不受征战之苦。”

姜维平日里虽少年老成,听得此语,也不禁热泪盈眶,拜倒高声道:“圣上之恩,臣铭感五内,虽死难报万一。然为陛下守护四方,即便粉身碎骨,也是人臣之责!今日大汉若不平定四夷,只求抚之,将来必为祸更大。谋国事者,切不可只谋于一时!”

刘朔眼中精光一闪,赞赏道“哦?难得姜卿小小年纪,倒有这等见识,朕心甚慰啊。姜卿平时读些什么书?入太学了么?”

没等姜维回答,马飘絮得意抢着说:“启奏陛下,维弟不但入了太学一年有余,而且已经通了两经,被太学诸生们誉为神童呢!”

刘朔挥手示意姜维坐下说话:“那可真是难得,姜卿如今拜在哪位老师门下?”

姜维正襟危坐,整了整衣衫说道:“启奏陛下,臣现拜在太学博士赵松门下,学习《公羊》《左传》。”

“恩。”刘朔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声,一旁李秀插言道:“皇上,这个赵松最近在朝野人人称颂,说是有与马、郑(马融,郑玄)并列之才,学问想必是极好的,但教的那些经学艰涩古板,暮气沉沉,少年人学了又有什么用?臣妾以为,姜卿既是将门之后,理应多学些武艺兵法,早日上阵报效国家才是,皇上不如准他入白虎堂(白虎堂,中兴后设立的少年军事学校,为讲武堂之辅,直接隶属于天子)罢。”

刘蒴笑道:“哈哈,秀儿是要朕和赵卿抢学生么?这事朕可做不了主,还要问问姜卿自己的志向。”

姜维满脸兴奋,刚要回话,只听殿门口黄极通报道;“启奏陛下,李丞相在宫外有要事求见。”

董氏殷殷下拜道:“陛下,李丞相既来议事,臣妾等就此退下了。”

“无妨。”刘朔一挥手,命黄极宣丞相入殿,“李卿既来这桂宫找我,便不会是什么隐秘的事,大家不妨一起听听。”

李玮自长安之乱后,便接替蔡邕成为大汉丞相,殚智竭力至今,已有十多年。人入中年,早不复当年少年诸生指点江山之貌,鬓边眼角,也微有老态。期间历经风云变幻,几度被朝野群起弹劾,斥为奸佞,自己也曾几次请辞,都被晋阳侯和天子硬保了下来。到天子改元亲政后,李玮开始意识的退居幕后,将当了十多年的家陆续移交到天子手里。平时有什么重大国策,都交给天子独断,自己刻意恢复了一些往日名士做派,清谈讲经,烹茶读史,名声倒也慢慢转好了些。

走进朝阳殿,李玮扫视一下四周后,向天子皇后行了一礼,刘朔请他免礼,问道:“丞相此来路上,有没有见到御史台那几位?”

“臣自然见到了,只不过那几位大人却好象没看见到臣似的。”李玮自嘲地笑了笑,从袖中取出一封表章,朗声道:“恭喜皇上。西域高昌城戍己校尉赵大人传来捷报,西征大军近日已陆续扫灭龟兹、于阗、车师、鄯善、焉耆诸国,平定西域的不世之功,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