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习改变命运(全集)
2058200000011

第11章 你会学习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

循序渐进学习法

人的认识是由浅到深,由未知到已知,由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的过程。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书本知识,当然也有其深浅、高低层次之分。间接吸取知识必须与其直接的认识过程相一致,读书一定要注意书的深浅程度和层次性,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要按照自己已有的认知程度,选择适宜的书籍、文章阅读,由浅入深,从低到高,一步一步地学。读书须掌握尺度,掌握步骤,无论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还是读社会科学的书都要先读初级的,再读中级的,然后才能攻读高级的。

循序渐进,还要适量。一般的说读书的分量不要过重,一次不要读得太多。初学一门知识,初读一种书籍时,进度要放慢些,切勿贪多求快。

前苏联作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一个赶车却未曾把货捆结实的醉酒的车夫,他不往后面看,只是往前赶,赶回家去的仅是一辆空车,反而夸奖他走了很长的路程。”同样的道理我们读书可不能像醉酒车夫那样,只顾快读、多读,而不管到头来的实际收获如何。

1.循序渐进符合认识规律。

直到今天,循序渐进法也是我们在学习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因为学习必须由最基本的内容开始,按照知识的结构体系和个人的接受能力,有层次、有步骤地向更高的知识层次发展。循序渐进法正好符合了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因为任何知识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感性向高级理性发展,最后形成一个严密的有顺序性的体系。同时,循序渐进法也是符合人的认知的发展规律的。人的认知是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由现象上升到本质,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具有顺序性。因此,循序渐进法是由知识的有序性和人的认知能力的层次性决定的。只有按照规律进行学习,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循序渐进法反映了“序”和“进”的统一,学习必须保持“序”和“进”的相对统一,即按照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人的认识过程与认知能力的规律进行。

从名称上看,一般来说循序渐进法应该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它从最基础的相关知识入手,逐步把我们带入深层次的学习境界。运用循序渐进法时也可以采用循环学习的方式,即当你对各个部分的知识有了基础性的了解后,再进行深入地学习。

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的缺点是趣味性差和学习成效慢,特别是学习初期往往要靠毅力才能坚持下去。当然,一旦入门真正地掌握这种方法后,这些缺点也就自然消失了。实践表明,这种学习方法一旦完成,其效果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已经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实际应用(包括创意)中自会有一种八面逢源的感觉(这可是真正的辛苦换来的)。

2.循序渐进记忆法的原理。

心理学家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这一原则曾经是数世纪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原理。因为新知识是通过它们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取得了地位而获得的。新知识的掌握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安排学习时就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少到多,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积累才能收到较好的记忆效果。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向学生出示一系列几何图形,要求甲组按图形顺序记忆,对乙组只提出尽可能多地记,没有提出按顺序记忆的任务。结果,甲组学生平均记住图形的70%,乙组学生只记住28%。很多科学家也都谆谆教导我们,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必须打好基础。还记得第一个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巴甫洛夫的教导吗?他说:“我对我国有志于科学的青年有什么祝愿呢?首先,循序渐进。我一说起有成效的科学工作这条最重要的条件时,就不能不感情激动。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在未掌握前一项时决不要开始后一项。但是,切勿成为事实的保管员。要透彻地了解事物的奥秘,持之以恒地搜寻支持它们的法则。”

循序渐进记忆法是在不断复习和巩固已识记过的内容的基础上,以累进的方式逐渐扩大记忆量,以记忆更多的内容的记忆方法。

3.循序渐进的方法。

循序渐进方法可用于各门知识的学习。具体做法是:把要学习、记忆的内容分成A、B、C、D、E等部分,先学习A部分,记住后,再学习A、B两部分,记住B部分后,再学习A、B、C三部分……如此循环往复,达到边记忆边复习的目的,直到掌握了要学习、记忆的全部内容为止。于是学习者始终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效果。

4.循序渐进法的优点。

循序渐进记忆法是一种慢中求快的方法,其特点是学习、记忆过程的重复。这从表面上看似乎多费了些时间,但它有很多优点。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找出材料的顺序。顺序的排列,一般是根据各部分内容的重要性、难度大小确定的,但有时也可根据看问题的不同角度、阐述问题的不同层次而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注意各部分之间相互转化、相互衔接、相互过渡的特征,这是很重要的。

如记忆英语单词,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单词的先后记忆,最终达到全部掌握单词的目的。先假设如果学生对某一单词能说出它的所有汉语意思和用法,那么本单词对他来说就是最简单的。如果能说出它的部分意思,就把它定义为中等难度的词。如果不能够说出它的任何意思和用法,就把它定义为最难的词。记忆的顺序是由简单到中等,中等的记住以后,再记忆最困难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忆,一部分最困难的词就变成了中等难度的,在以后的记忆中,困难的不断地变为中等的,中等的不断地变成简单的,最终所有词汇都变成自己熟识的词了。这是第一层面上的循环。

另一个层次上的循环是,在记忆中等难度和困难的词时,可以将单词按一定的标准分组,规定第一天记忆第一组,第二天记忆第二组,第三天记忆第三组,复习第一组,第四天记第四组复习第二组……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

(1)它能使学习过的东西在头脑中巩固下来,形成牢固的记忆,并且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避免记了新的忘了旧的,解除了后顾之忧,因而能有效地扩大记忆成果。

(2)运用循序渐进记忆法还有助于记忆内容的前后衔接,避免各部分记忆内容脱节的现象,从而形成对一个材料整体的完整记忆。

5.平时学习中的四要。

第一,要勤。

知识的增长,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眼勤,处处留心;又要手勤,不怕麻烦,诸如做笔记、做摘要、抄资料、制卡片、搞剪贴等。平时不论读书报、看电影、参观访问、与友人谈话,都要做有心人,一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就随手记下来。积累知识光凭脑子不行,要代替脑子储存起来,由脑子指挥应该储存哪些信息,也由脑子取舍哪些信息现在不用,哪些信息现在可用。

历史上勤于涉猎、随时随地积累知识的趣闻轶事何止万千。唐朝诗人李贺,经常天一亮就骑驴出门,身上背着一个锦囊,遇有所得,就用纸记下来,投入囊中,晚上回家,就把它们整理成诗。如此地勤奋不懈使得他的诗在唐代诗坛上大放异彩。俄国作家果戈理无论走到哪里,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把他所听到的或者见到的传说、故事、民歌、谚语、俚语和各地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记录下来。有一次,他和朋友上饭馆,饭菜都摆好了,他还在埋头抄写一张菜单,而且一边抄一边赞叹:“太好了,太有用了!”这份菜单后来被他用在一篇小说里。

第二,要广。

学贵博而能专,因为各种知识是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的,掌握的知识越广,就越能左右逢源,豁然开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果没有极其丰富的园林、服装、医药、诗词等知识,他能绘制出那么瑰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吗?奠定经典力学理论基础的牛顿,倘若只懂得物理学,而不精通天文学,他能提出牛顿力学三定律吗?所以,要在科学事业上有所突破,除了遵循一定的专业目标外,还要触类旁通,兼收并蓄。

第三,要恒。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正好说明了这第三个要点。积累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锲而不舍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贵的是持有恒心和毅力。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当印刷工的时候,利用工作间隙,学习正在印刷、装订的书刊,又利用与书铺学徒熟悉的关系,从那里借书看,抓紧业余时间攻读,多年一直如此。后来又自学了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终于获得了各种丰富的知识,成为电学巨匠。

第四,要理。

既然积累是为了用,就不能光是看、抄、摘,还必须加以整理。注意及时整理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加深理解,有助消化,而且便于查找,要用时一翻就能找到。如果乱麻一堆,不能分门别类,就很难达到这个目的。如何整理、归类,可以因人、因学科不同,采用各种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斯金纳的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法又名编序学习。它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学习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是把学习材料编排成符合自己的学习速度,从而较容易地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认为,程序学习法应用于培养习惯和矫正行为上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程序学习要求具备两项条件。

第一,学习者要有一定的积极反应。

第二,在反应之后要立即强化,如果强化迟缓,效果将显著减弱。

2.用程序学习法来习得技能要经过四个步骤。

第一步,积极的反应。如练习传球时,球到手后要立即投射出去。

第二步,及时强化。对于学习者训练(学习)的结果要立即予以强化,动作做对了就要巩固,错了要及时矫正。

第三步,小步子。对训练(学习)采取小步子,必要的动作一个个练习直到熟练为止。在能够不断连续正确解答前提条件下,可将学习的步子(阶级,间隔)变得更小些,便于去除指导(线索、暗示等),丢掉拐杖后,尽快独立地学习下去。

第四步,自己速度。根据自己的进展速度,不能急于求成,从慢到快,以利学得扎实,学得牢靠。

程序学习的材料要求是程序教材。程序教材是由许多小步子排列起来的,有练习,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答案(包括正确的答案),有确认(强化)的指导性的语言。对于要参加统一考试诸如律考、会计资格考试的成人来说,那些应试的教材就可以运用程序学习法去学习。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些,它特别适合于成人自学。成人可以自定步调,按适合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其不足之处是不利于培养发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发现学习,就是由学习者在学习中自行发现问题,发现知识,自己去研究、总结和概括,进而得出结论。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人才,不但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且要发展对待学习的探索性态度,大力提倡发现法。他提出,发现法有许多优点。首先,由于学习者亲见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能产生兴奋感、自信心,从而提高内部动机。其次,能使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培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和端正创造发明的态度。另外,由于学生自己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所以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保持知识,并能更好地运用知识。

运用发现学习法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步骤:

1.提出问题。

学习者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可分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大脑思维的积极性。

2.确立假设。

针对提出的问题,学习者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已有知识和所提问题的大体逻辑关系,确立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办法。

3.检验(验证)假设。

通过理论研究、实验探索、深刻讨论等方法,对已确定的假设进行检验。证实假设是对的,就坚持它,发展它;证实假设是错误的,就修正它或放弃它。经过反复验证,学习者在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学到新知识。

发现学习法与强调记忆的传统学习法迥然不同,它要求学习者把重点放在对问题的探索上去,要求通过逻辑思维、实践检验等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要求学习者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多思善疑,敢于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并进行大胆探索,这对于培养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

歌德的猜测学习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思维和想象,对学习材料的发展、结局,乃至结果进行合理猜测和推断,从而促进学习的方法。猜测学习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学习,对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有重要意义。

据说,著名诗人歌德在小的时候就曾利用这种方法学习,获益匪浅。他的母亲每当给他讲故事时,或者讲到一半不往下讲,或者讲故事没有结尾,让小歌德自己通过推测预想故事发展的趋向和结局。通过这种学习,对他以后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诗人起到了深刻影响。

运用猜测学习法,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1.猜想学习。

这是一种伴随猜测、揣度进行学习的方法。猜想学习能通过熟读精思、细心揣摩,从而达到融会贯通、透彻理解和掌握读物的内容和形式的目的。猜想不是胡乱猜想、主观臆测,而是从“已知”去推测“未知”,从学习内容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符逻辑的推测揣摩、理解文意。

猜想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1)疑难字词的猜测。阅读中遇到某些疑难字问,只要能分析它的语言结构,把握上下文的含义,就能进行猜读;

(2)奇文奥语的猜测。遇到奇文妙语,依照其创作规律、结构特点进行思索揣度,从而发现其奥妙所在;

(3)自问自答猜测。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研究,自己解答问题。

2.推测学习。

就是在正式学习前,对所学内容先进行一定的推理判断,然后在学习中加以验证。这样做有利于加深理解知识内容,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一般包括:

(1)题义推测。就是从书名、目录、标题开始,从而推测出整篇文章(或某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脉络。

(2)内容推测。运用这种推测需要有两个基础,一是要抓住文章前提,二是要抓住作者思路。所谓文章前提,就是指文章中已阅读过的部分。这个部分是下部分未阅读内容推测的出发点。任何文章的发展都有其内在必然性,都有可追寻的基本线索。这就要求对已阅读过的部分的内容作粗略的整理,找出核心的内容。抓前提就是要抓根本,抓关键。以小说为例,要抓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以数学为例,要抓基本公式和基本定理。

内容推测,除了正确把握文章前提外,还要正确地理清作者思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读书,用逻辑形式加以合理的推测。以文学作品为例,每一个重大事件,都有它的酝酿、产生、发展、高潮、持续、结局、影响的过程,如果我们能理清这样一条基本线索,运用合理的逻辑思维形式,是不难作出正确的推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