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20593400000003

第3章 确保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把握好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政党本身是一个以实现其政治纲领为目标的政治集团。要实现政治纲领,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要保证统一行动,首先要有统一的领导。实践表明,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要求,也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如果做不到全党服从中央、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党就会弱了、散了甚至垮了,党作为先进的政治组织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使命。因此,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所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的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进步、团结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包含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在经济制度方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方面,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

首先,科学完整性强。从政治体制来看,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从经济体制来看,不仅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其次,实践操作性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国家的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操作性强。它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协调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和凝聚各族人民力量;有利于保持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明确深化改革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两大特征,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理论为行动指南,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制度;取决于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勇于实践的精神,才能使科学的制度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党的领导。

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的基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之所以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长远的价值追求。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党就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并结合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阶段性任务的历史使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英勇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国家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国家在曲折中完成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历史使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党又提出了解决人民温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今天,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所以,中国共产党不仅考虑当下的事情、现实的问题,而且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规划。这种使命感使得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具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情怀,使其真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大力拥护。

第二,中国共产党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古语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影响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如果党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就不可能正确分析形势,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思维方法讲过很多,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上特意强调思维方法,这都是对我们党的历史和实践的科学总结。

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国内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一定会寸步难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辩证思维,要求干部提高辨证思维能力。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也要辩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痰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在之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到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都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典范。

系统思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特征。科技越发达、交往越密切,社会的关联度和系统性就越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各项工作、各类要素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坚持系统思考、科学统筹,服务中心、顾全大局,才能使各方面的工作有机衔接起来,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将党的事业顺利推向前进。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了系统思维的要求。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他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改革开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2013年9月17日,在跟党外人士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展示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古人讲:“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战略思维能力则意味着,要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善于把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结合起来,不能闭目塞听、固步自封。”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而且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党要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绝非一件易事。有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具有98年历史,70年执政历史,8900多万党员的政党,善于战略思维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领导干部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

第三,中国共产党具有出色的学习、吸纳能力。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而且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党的事业是史无前例的全新事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步,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开创性。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只有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因此,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从毛泽东时代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学习始终是党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如此,我们党还特别重视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讲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邓小平同志也讲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要求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通过学习使我们的党变得聪明智慧,坚强有力,领导有方,事业有成。

第四,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组织与动员能力。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党承担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重任。人多力量大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但这个真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只有在具有统一意志的前提下才是对的。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各地区、各民族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意愿和要求,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各自都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去争去抢,那么,人越多就会越乱。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旧中国,就是这样的。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组织和动员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百姓富裕而奋斗,从而使一个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发展成为一个高度统一的新中国,使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发展成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凭借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一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一领导核心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一条第二款“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加一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由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党章和宪法中得以确立。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性质是党的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决定着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关键所在。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论述,从党的阶级性、先进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等方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两个方面对党的性质进行的确定。党的阶级性是指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先进性是指党必须由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

中国共产党是自觉地建立在中国工人阶级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为什么要自觉地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呢?这是由工人阶级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所决定的。首先,工人阶级是与社会大生产密切联系的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分析的那样,现代工人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起来。其次,工人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从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受剥削和压迫的阶级。除了坚决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消除阶级差别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出路。工人阶级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它的大公无私的彻底革命品质。最后,工人阶级又是最有组织性、纪律性,富有团结精神的阶级。在现代大机器生产中,他们养成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以及集体主义和团结互助精神。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这种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加强,使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上最有组织和力量的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有上述一般工人阶级的优点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优点:一是中国工人阶级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这种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不仅比中国的农民和小生产者更加突出,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因此,中国工人阶级具有最彻底、最坚决的革命精神。二是中国工人阶级分布比较集中,大多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这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团结战斗,易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三是中国工人阶级多数来自农村,它与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易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使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革命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殊优点,表明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中最有远见、最大公无私、最富有彻底革命精神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建立在中国工人阶级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工人阶级的一般部分,而是工人阶级中最先进的部分,是工人阶级中先进的觉悟的阶层,集中代表和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因而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作用得到了历史性的发挥和实践性的证实,这最突出地表现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特殊社会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针对改革开放以来阶级结构的变化,一些人却提出了“工人阶级是否还具有先进性”的疑问,企图否定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阶级的地位。今天,中国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没有变,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翁的经济基础没有变,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依法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权利没有变。同时,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加快,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方式的改变,也推动中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仍然是中国社会中同机器大生产相联系最为紧密的阶级,不仅保持着原有的阶级特征和优秀品质,而且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还将不断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从党的人民性和民族性来表明党的先进性,是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同中华民族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建立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政党,所以,我们党才能与其他共产党相区别,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既然如此,中国共产党就与全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中国共产党要站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列,带领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引导中华民族不断创造新的历史辉煌。特别在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条件下,我们党担负着领导全国人民建设自己的民族国家的历史重任,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我们党只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完成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基础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撑,这就是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度越高,党的执政合法性就越强,执政地位就越巩固。因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党的一厢情愿,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除了要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外,还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所以中国共产党不是代表某一部分群众的利益,而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也不是在某一特定阶段上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而是在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201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大会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要实现这“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就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把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把整个民族的力量空前地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浩浩荡荡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军。

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

(三)“两个先锋队”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者是统一的。这是因为,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代表着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也只有代表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有资格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历史上,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过两个先锋队的思想。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同时肩负着阶级和民族的双重使命,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要为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也要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正因为这样,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始终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也要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在理解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二者的统一性时,也要明确,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并列。因为任何政党都是阶级的代表,在党的性质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己的阶级性。中国共产党在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同时,还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种表述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被削弱,它强调的是党在执政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性质和功能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的关系。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党的性质,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这是因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更是发展的,不能把工人阶级在历史上的先进性当作现实中的一个自然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要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工人阶级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发挥先进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一些工人群众的素质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人阶级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其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在新的形势下,要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固有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要培养、形成和发展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品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勇于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参与意识等,都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时代要求。

同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党的性质,就必须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既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源泉,也是党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除了要继续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教育、带领和引导之外,还要充分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新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总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才能团结和带领最广大人民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强调阶级基础,决不意味着排斥其他阶级和阶层;强调群众基础,也决不意味着否定党的阶级性。因此,那种以强调阶级基础为借口,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关系割裂开来的说法,是错误的;那种以强调群众基础为借口,认为中国共产党成了全民党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人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共同理想和基本任务也是一致的,决不能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党的阶级基础是党所产生和依托的阶级力量,它决定着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着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党的群众基础是党所代表和依靠的广泛的社会力量,是党除了自己的阶级基础之外必须拥有的力量源泉。阶级基础决定着党的阶级性,群众基础决定着党的广泛的代表性,二者都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都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所必需的。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根本所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的执政和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建成小康社会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正确地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依靠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去贯彻执行。同时,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密切结合起来,防止来自“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干扰,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全面地发展和进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特别是在我国已经解决了13亿多人的温饱问题、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不能动摇,因为动摇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方面的建设就会因为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无从谈起。但是,也绝不能以经济建设取代其他方面的建设,因为我们所要的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我们所要的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经历了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这里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在思想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在实践领域中的不断拓展。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改革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它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环境。这只有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8900多万名党员,有90多年丰富革命、执政和建设经验的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力量。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全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维护全民族的团结和统一,防止分裂主义和危害祖国统一的现象发生。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全国形成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同时,全党全国人民要自觉地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允许有任何削弱和危害党的领导的倾向出现,尤其是在当代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内的团结和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更需要我们加强党的领导,同一切破坏安定团结的现象作斗争。苏联东欧剧变告诉我们,任何对党的领导地位的削弱、动摇甚至否定,都将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民族分裂甚至国家解体的严重后果。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不是没有载体的空架子。加强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必须有确切的领导主体。事实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载体,作为党的领导的主体,就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一)加强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或者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点和目标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伟大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为了坚持和发展这一事业,我们党必须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开了党的领导就必然会断送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中国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需要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然而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特别是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群体之间的各方面发展还很不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矛盾还比较突出,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代表绝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来协调这种利益关系就必然会加剧矛盾、激化矛盾,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一起的党的领导,就必然会削弱力量,甚至成为一盘散沙。这样,就必然严重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浩浩荡荡的庞大队伍。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全中国各族人民也心甘情愿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开创自己美好的幸福生活。

总之,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政治追求,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就会因缺乏凝聚的核心而成为一盘散沙,使当家作主成为一句空话。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建设目标,离开了党的领导,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走上邪路。

(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敢地承担起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中国人民的责任、对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向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了郑重而庄严的承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来看,为坚定党的信念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新布局、新方略上。“四个全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是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四个全面”当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证。因此,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路径。具体说来,中国共产党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领导作用。

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坚决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保持社会长期稳定。

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为了完成上述几个方面的领导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建设是党的领导的基础,党的领导是党的建设的目的。只有把党建设好,才能使党领导好。

三、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深刻分析党的现状的时候就明确指出:“要不断地改善领导,才能加强领导。”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加强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加强党的领导是目的,改善党的领导是手段。大量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容动摇的政治原则。但是,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一个政治原则,并不否定在领导方式上的改善,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讲,只有党的领导方式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随着人民群众觉悟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地改善,才能产生更好的领导效果,才能真正加强党的领导。那么,党应当如何加强领导?总的说来,就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所规定的: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党必须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使它们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发挥其作用。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共产党员必须同党外群众亲密合作,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一)党要善于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在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治,另一种是法治。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并不是有没有法律,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法律,怎样执行法律。在人治国家里,尽管也有法律,但法律是统治者用来驯服老百姓的工具,因而统治者个人的命令也可以成为法律,统治者可以依据个人意愿来执行法律。在法治社会里,法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一方面,法律体现尊重人的尊严、人格、自由、合理愿望和财产权利,体现平等、公正、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法律对所有社会公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力,也就是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什么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否则就必然受到法律的惩处。

坚持依法治国,根本在于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权在民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主权在民”原则在我国宪法上的体现。二是人权保障理念。切实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各种权利,尊重人的人格与尊严,推进和加强各方面的人性化管理。三是权力制约理念。以国家法律制约国家权力,以国家义务制约国家权力,以社会监督制约国家权力,以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四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任何人不管现在地位多高、过去功劳多大,如果违法犯罪,都要依法受到制裁。五是程序正当理念。实体法与程序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规范执法。六是法律权威理念。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

必须不断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领导者,也是依法治国的骨干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真正尊崇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人民权利,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努力做到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是要自觉坚持依法办事。

(二)党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意志

执政党的执政活动,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在一个政党内部贯彻自身的决定、指示的活动。在政党内部,其决定、指示只要通过党内章程所规定的程序表现为政党内部的文件即可。这种文件对政党内部成员有纪律约束力,但一个政党内部的决定、指示对该政党以外的成员并不自然地产生约束力。应当说,要求没有参加某个政党的社会成员遵守该政党的决定、指示,是于理不通、于法无据的。如果提出如此要求,表明这个政党的党外成员与党内成员没有任何区别,或者这个政党在潜意识中将所有社会成员都泛化为本党成员。一般的政党不能如此简单地要求非该党成员遵守和服从本党内部的决定和指示,执政党也不能如此。

执政党执政当然要在全国贯彻本党经一定程序所形成的有关政治、经济的大政方针、社会管理方面的主张和决定,但执政党也不能简单地将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变成国家政权的管理活动和行为,不能简单地以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要求全体公民服从的依据。面对一个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社会组织,执政党必须将本党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的政策、方针、主张和决定提交出来,由国家立法机关代表人民决定是否上升为法律。这种由执政党提交主张、由人民作出决定的过程,在实践上就是立法的过程。也就是说,执政党要通过法定程序参与和从事立法工作,力争在将本党的主张和决定被代表人民意志的国家立法机关所接受和通过,以至上升为法律。一般来说,只有这种由国家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才是执政党依法执政的依据。

执政党将自己的主张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是法治原则的普遍要求,是依法执政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还不善于将自己的政策主张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表现为人民意志的法律,不善于通过实施法律的方式去贯彻自己的政策主张,而是习惯于发布党内文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直接贯彻党的会议决议、决定和指示。这表明,共产党还没有自觉地意识和适应由一般政党、革命政党的角色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说明我们党已明确了法治状态下的执政方式。这种执政方式不仅对于适应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贯彻法治原则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保证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始终处于领导地位来说也是可行的。由于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中国共产党党员代表占有多数,就可以确保党制定的大政方针、政策主张能够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上升为国家的法律,这是保证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可靠基础。

(三)党要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使党员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

执政党依法执政,首先就是党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政权组织,成为国家政权机关中的领导党,具体地讲就是由党组织推荐人选依法成为国家政权组织的领导人员。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是通过在国家政权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来实现的,而不是在国家政权之外,更不是在国家政权之上。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是通过武装斗争方式进行的。但是,在成为执政党以后,掌握和控制国家权力的方式就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就要使党员进入国家政权组织,促进掌握和控制国家权力的方式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在一个法治国家中,并不是任何政党都可以成为执政党,也不是任何政党以任何方式都可以进入国家政权组织。根据民主政治和法治的要求,依法执政首先意味着,党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法定的途径进入国家政权组织。

在我国,宪法和选举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组织和产生国家组织的法定程序和方式。这是全国人民意志的体现,也是党的意志和主张的体现。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就是依照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方式进入国家政权组织。由于各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不同,对政党进入政权组织的含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在议会制共和国和君主立宪制国家中,认为国家主要权力机构就是议会,所以,一个政党的代表进入议会,就意味着进入国家政权组织;在总统制共和国中,认为国家权力机构包括议会和政府,所以,进入议会和进入政府都意味着进入国家政权组织。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照宪法规定,人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也要经过一定的程序。首先,依法广泛动员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产生各级国家权力机关,选派党员依法通过选举进入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其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还表现为党依照法律程序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并通过在国家机关的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活动保证党推荐的干部依法担任国家机关的领导职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依法进入国家政权组织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应由党的领袖担任国家机关的主要领导职务,并且推荐本党的干部执掌国家机关的重要岗位。执政党不可忽视对国家政权机关领导岗位的掌控,这是通例。但是,执政党对国家机关领导岗位的掌控又要通过法律和法定程序来实现,这是法治原则的要求,也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

(四)党要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和非执政党的一般政党行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执政党应当通过由本党推荐当选的领导干部所任职的各个国家机关贯彻实现自己的执政主张和意图,而非执政党只能直接通过自己的党组织的活动和行为来力求实现本党的政治主张。由于非执政党的党组织自身不是国家权力组织机构,没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和赋予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拘束力的权力,因此,这种非执政党党组织的活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是间接的、有限的。

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要有效地将本党的执政意图和主张加以贯彻,不是自己直接去干预国家和社会生活,而是要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执行和落实党的主张,来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执政党不应当直接通过自己的政党组织本身去贯彻执政意图和主张,其理由是:只有国家职能权力机构享有宪法和法律所明确规定和赋予的权力,而政党组织却不享有这种权力。在处于执政地位且由本党推荐当选的领导干部掌握着国家各职能权力机构的情况下,直接通过政党组织贯彻执政意图和主张,就会使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机构混淆不清,使政党的职能同国家政权力机构的职能混淆不清,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混乱局面,导致党政权力的矛盾和冲突。同时在处于执政地位且由本党推荐当选的领导干部掌控着国家政权机关的情况下,再直接通过政党组织贯彻执政意图和主张,表明该政党还是将自己视同于一般的非执政党,表明该政党尚缺乏自觉的执政意识,也表明该政党还没有把国家政权机关看作是被自己所掌握控制的政权机关,或者说还把国家政权机关视为异己的机构和力量。

执政党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来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最根本的就是要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在这个问题上,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就曾经明确指出,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又要通过这些组织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之间的关系的基本经验,应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加以借鉴,并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

第三节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在《论权威》一文中,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论证权威的必要性,阐述权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0世纪初,列宁在俄国工人革命运动中面对国际修正主义等各种思潮,也从实践层面回答了如何树立和捍卫权威问题,他认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也正是因为有列宁为政治领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才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上创建的,自建党伊始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传统,党的一大就明确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并将这一原则写入党章。1938年4月,张国焘发表书面声明脱离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向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报告时指出,“鉴于张国焘严重地破坏纪律的行为,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这“四个服从”是我们党从血与火的考验中总结出的教训,至今依然作为一项重要原则保留在党章中。

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和单位,都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2018年6月29日下午,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举行第六次集体学习,强调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019年1月25日,在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一项重要内容是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会议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尊崇党章的基本体现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强化认同,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不断完善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等党内法规,加强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督促检查,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贯彻落实的督查问责机制。要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决不允许对党中央阳奉阴违做两面人、搞两面派、搞“伪忠诚”。

提出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不断完善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是因为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尊崇党章是党的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基本义务。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中央组织是党的首脑机关,是党的领导核心,是全党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代表者,具有统帅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权威。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以及全体党员都处于党的中央组织的领导之下,全党都要服从中央,都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中央的周围,同中央在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

党章也明确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一)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二)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三)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四)修改党的章程;(五)选举中央委员会;(六)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时党章明确规定了中央委员会的职权,规定: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党章的上述规定表明,有关党的全国性重大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各部门、各地方的党组织都必须按照中央的决定去办,使中央的决定落到实处。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以及任何一个党员干部,都不得擅自作出与党中央不同的决定,都不得擅自对外发表与党中央不同的主张或意见。

党章还明确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在这“四个服从”中,全党服从中央是最高要求,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是党最高的政治原则。

从上述党章的相关规定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权威是党内根本大法赋予的,是全党的共同意志。因此,全党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即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向党中央看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切宗派组织和宗派活动,实质上都起着瓦解党的消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时起就是一个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反对党内以任何形式出现的宗派组织和宗派活动。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四个服从”当中,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尤为重要。党中央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全体党员共同意志的代表,因而维护中央权威,服从中央领导,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能够实现全党的集中统一。只有维护中央权威,才能全党服从中央,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才能在改革中妥善处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以及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才能把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从而保证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一个党只有团结得坚如磐石,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才能把党内在的先进性外化为实践活动,才能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全面进步。因此,我们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维护中央权威,必须落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做到令行禁止。在具体工作中,自觉地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全党、全国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中来考量,而不能片面强调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置之度外。当然,维护中央权威,要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维护中央权威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同时,领导干部必须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这是党章规定的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更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

维护中央权威,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特别是讲政治纪律、守政治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共产党不是“乌合之众”,不是“私人俱乐部”,而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则是我们党的纪律体系中最重要的纪律和规矩。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核心内容就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就是全党必须向党中央看齐。不可否认,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违反党的纪律、危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必须采取多重有效措施来强化全党的纪律观念,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观念。

二、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里“领导核心”的基本含义就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就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时,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无产阶级专政(后改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且强调在四项基本原则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因此,必须坚持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在中国共产党内部,经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全党的领导核心。只有有了党中央这个领导核心,才能把全党团结和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战斗整体,进而在国家范围内以党为领导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起来。因此,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和支持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运动必须由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来领导。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得到的共同认识,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更进一步证明,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可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是偶然的,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之中。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的革命斗争,但结果都失败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所做的三件大事上。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结束了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经验充分证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使国家走上了独立、自立和民族振兴的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就是对这一时期的经验总结。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构想。同时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始,明确了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从历史和现实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一个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这句话就是对这一时期的经验总结。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其具体为: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实施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一步也已经提前实现;第三步,从21世纪初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历史经验充分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两个阶段的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任务的艰巨性更是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全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坚持艰苦创业、辛勤劳动;就一定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历史还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破坏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然导致亡党亡国

必须承认,领导核心的作用,就是为全党、全民提供一个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支柱,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如果没有核心,或者有多个核心,那就必然导致党和国家的混乱或分裂,党就不仅不能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任,甚至会导致亡党亡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

例如,苏联共产党就发生了因为没有领导核心导致混乱、瓦解的历史悲剧。1987年,戈尔巴乔夫就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民主化,再民主化”的纲领性口号,推行极端民主化的组织路线,主张“政治多元化”,允许搞“多党制”,从根本上改变甚至取消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由此带来了如下一些极其严重的恶果:一是破坏了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等民主集中制最主要的原则,提出了党内少数人有权坚持自己的意见,包括利用党内的舆论工具宣传自己的观点,多数应当尊重少数。二是助长了党内的派别活动,使党内派别活动合法化,致使党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三是否定了党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关系。四是削弱了各加盟共和国与苏联中央的联系,使很多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宣布不再接受苏联共产党中央的领导,或更改党的名称,从而促进了苏联共产党的瓦解。另外,戈尔巴乔夫在推行极端民主化组织路线的同时还表现出个人专权,把政治局和党的中央委员会抛在一边自行其是,特别是在“8·19”事件后,在没有经过全国党代会和中央委员会决议的情况下,由他自己宣布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级党组织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前途,致使党组织迅速瓦解。这就使得苏联在社会经济危机尖锐化时,苏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广大党员虽然被排除在政策决策之外,但还要承担经济恶化的罪名,致使共产党的威信急剧下降,党的执政地位彻底垮台。苏联就是在这样的所谓“公开性”“民主化”的口号下,苏共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特别是放弃了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原则——全党服从中央,谁都可以畅所欲言,最终导致戈尔巴乔夫个人宣布苏联共产党解散。执政党解散,苏联解体也很快变成了现实。这样深刻而惨痛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

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民主集中制是一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民主集中制是一致的。我们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制度,是民主和集中紧密结合的制度。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党内民主。党的重大决策都要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到兼听则明、防止偏听则暗,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任何政党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组织原则基础之上,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回眸峥嵘岁月,党的建设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了:民主集中制是维系党的生命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这里的“根本”二字,决定了其在党的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没有民主集中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建立不起来;没有民主集中制,党内其他制度建设就没有依据;没有民主集中制,马克思主义政党就不可能成为团结统一的战斗整体;没有民主集中制,党内各种矛盾关系就无从处理;没有民主集中制,党的正确领导就不能实现。这是因为:首先,我们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其次,民主集中制对党内其他具体制度具有制约和规范作用,是处理党内各种矛盾关系的基本依据,是我们党把党的高度统一性与发挥全体党员的创造性结合起来的根本性指导原则,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保证。最后,民主集中制也是党内主要领导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制度。现实许多“一把手”腐败的问题,多发生于民主集中制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和人的身上。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九大之后的历次中纪委全会上的讲话中,几乎都讲到民主集中制问题,要求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强调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等党的组织制度都非常重要,必须严格执行。

(二)民主集中制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工人阶级政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什么时候我们党就坚强团结,党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就有了重要保证。相反,什么时候民主集中制受到了削弱和破坏,党和党的事业就必然遭受曲折,甚至不复存在。中国共产党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极其深刻的教训。从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实际领导地位以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社会主义革命,根本原因在于党的正确领导,而党的正确领导又是来源于党较好地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在进入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我们党之所以一再失误甚至发生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与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民主集中制没有很好地坚持甚至遭到严重破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苏联共产党内,如果说斯大林是以过分集中、专权、独断破坏了民主集中制的话,那么,戈尔巴乔夫就是从推行无限制的民主化破坏了民主集中制。最终导致了苏联共产党的垮台。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也发现党内民主集中制在贯彻执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存在个人专断、个人集权的现象;一些地方存在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一些单位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一些地方存在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把干部之间的关系搞成人身依附关系;还有的地方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东西等。这些突出问题都是我们要解决和坚决反对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它正确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反映、体现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利益与愿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因此,这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

(三)民主集中制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民主集中制运用于国家政权建设,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写入了宪法。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们传统的制度。坚持这个传统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他还强调,“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共产党长期违背民主集中制,最终放弃民主集中制。可见,能否坚持和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目标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要求和目标,就是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全党同志都要增强民主观念,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是在党内有自由、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局面的基础。全党同志都要增强集中观念,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这是全党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是党内有纪律、有统一意志的基础。

(五)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原则

所谓党中央权威,就是指党中央特别是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它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崇高威望、巨大感召力和最高凝聚力。之所以要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因为党中央权威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就是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服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坚决有力地贯彻落实,在重大问题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决不允许违背中央的根本精神各行其是、另搞一套,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对中央政令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特别是当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甚至本人利益与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冲突的时候,要主动维护中央利益,而不能违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搞地方、部门或单位保护主义,不能搞个人主义。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能搞派性活动,决不能搞“小圈子”“小山头”“小团体”等非组织活动。可以说,凡是搞派性、搞“三小”的,不管其在主观上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一般都是具有某种政治目的的,都是为了与党中央对抗,都是对党中央权威的挑战。因此,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具体表现的,就是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党的路线和中央的决策顺利贯彻执行。只有维护党中央权威,我们党才能发展,成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我们国家才能进步、民族才能振兴,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维护中央权威,就是要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