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人生需要经历一次跳槽
20615600000124

第124章 慕强时代

二十多天以前,我在N市参加培训,其中有一个授课老师,全程不看讲义,完全是自由发挥,自信、风趣,同时,该讲的知识点又一个不拉,这在我这个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人看来,那堂课完全是优秀教师的水准,因为他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亲和力,而且深入浅出,让所有人都能听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教学手法,也是学生时代,我们最喜欢的授课方式。

在课件的最后一页,这位老师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我当时就拿起手机,打开微信,请求添加他为好友,并且课后不久就通过了他的验证。他是培训的那几天里,我唯一迫切想要添加的老师,当然,并不是说其他老师不优秀,而是,我知道,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而我,一个刚刚入门的人,需要请教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不好过多打扰,我已经在通讯录里留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等到有一天,我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不再询问一些低能问题时,一定会向他们请教。只是这位老师,我一秒都不能错过,因为我在他专业能力的背后,还看到了悲悯情怀。

他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即将结婚的男孩,买了好几家公司的股票,眼看就要赔光,生无可恋之时,他拨通了其中一家董秘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给我们授课的这位老师,当他听说男孩有自杀倾向的时候,非常耐心地跟他聊天,在确定他终于重拾生活勇气的时候,才挂断电话。

这就是我特别喜欢这位老师的原因,在具有专业知识、实战经验和教学技巧的同时,还拥有一颗悲悯之心,是我所尊敬的。

去年看《奇葩说》,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陈铭和詹青云的那场辩论,辩题是奇葩星球有一个新技术,可以让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陈铭是正方“支持”,詹青云是反方“不支持”,无论是从辩论技巧、逻辑思维还是知识储备来看,二人势均力敌,他们的存在,就是知识和智力的较量,真正决出胜负的是在一对一开杠的环节。

之前,詹青云作为三辩发言的时候说:“19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的物理学家们欢聚一堂,开尔文发表演讲说,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了,剩下的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如果我们在那个年代,就把这些最顶尖专家的知识同步给所有人,我们相信那就是物理学的大厦,就不会有20年以后完全拆毁了这座大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事实上,人类的知识,之所以能够不停进步,是因为我们幸运地在历史上从未有过一张芯片、一个人、一个权威、一个团体,可以替所有人拍板什么是对,什么是真,什么是知识。”

这段话有理有据,强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论点,不支持知识共享,因为共享就意味着固步自封。

而且当时我注意看了一下现场的观众,很多人一脸懵懂,外加惊叹,看起来,知道开尔文这场演讲的人并不多,他们完全被詹青云的储备惊呆了,而电视机前观看节目的我,更加不知道这个知识点,脑门上写满了“崇拜”二字,并且暗暗为正方辩手捏了一把汗。

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在开杠环节,陈铭说:“对方刚才说热力学的时候,说开尔文说这个大厦已经落成了,还有半句话被掩盖了,他后面半句话是,只有两朵乌云飘在上面,对不对?后面这两朵是不是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如果牛顿七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开尔文的话,我们的物理会往前进步多少?”不仅找到对方例证的破绽,同时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要支持知识共享,这样能加快人类探索科学的脚步。

詹青云回应道:“为什么会有那两朵乌云,不就是因为那个时代还有人相信这座大厦没有落成吗?”这句话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以用来证明她之前说的那句——事实上,人类的知识,之所以能够不停进步,是因为从未有过一张芯片、一个人、一个权威、一个团体,可以替所有人拍板什么是对,什么是真什么是知识。

接下来,陈铭的发言就是致胜的关键,他说:“不,是因为你掩盖了这句话,误导了大家的判断,所以知识垄断才能带来知识的控制。”这就是陈铭的高明之处,让对方无懈可击,首先,知道开尔文的演讲,说明他知识储备丰富,更重要的,他把对手掩盖两朵乌云定义为知识垄断误导观众,把这种行为作为否定对方观点的证据,说明不支持知识共享将带来知识垄断,可谓直击要害。

真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辩论,知识储备让陈铭赢得了比赛,也让詹青云这个比较理性的女子得到了观众的喜爱。

直到现在,网络上依然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对他们的这场辩论津津乐道,这是知识的力量和魅力。

再说说我身边的例子,只要公司有培训计划,很多人都愿意报名参加,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提升。以前在天捷的时候,但凡集团公司组织业务培训,一个部门的人,除了极个别安于现状的,只要有点追求的,都会争先恐后地报名,如果因为名额有限被刷下来了,也会在事后找参加过培训的同事要资料自学,没有人愿意放弃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谁真的甘居人后。

海源也是,在N市,我刚刚拿到培训的讲义和书籍,就收到了几个领导的微信,他们都希望我能把那些资料带回来,供他们自学,其实就算他们不说,我也会那样做,参加培训不容易,能分享的就一定要不吝分享。

举这么多例子,我其实只是想说,也许,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慕强不惜弱的时代,再不是我弱我有理了,有一部分人,开始审视知识的能量和光环,并且崇拜和羡慕博学的知识分子,看到他们的闪光点,立志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这是非常好的氛围,也是特别好的引导。

我就特别希望,将来某一天,有人走过来夸我知性、聪慧,而不是可爱、柔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