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人生需要经历一次跳槽
20615600000060

第60章 吃饭问题

就我所经历的这些局限人生来说,这世上的人解决吃饭问题无外乎三种,一种是自己动手下厨,不管是厨艺好的还是一般的,这是普罗大众最基本的形式。第二种是组一个饭局,不管是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总之是自己的温饱也解决了。第三种是参加别人的饭局,不管是郑重受邀的,还是偶然碰到的,最后都能填饱五脏庙。

今天同谭总一起去市里办事,主要是变更登记问题,窗口收件的时候很顺利,我们都特别高兴,觉得万事大吉,只等下午取得通知书。

由于当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于是谭总给市里的朋友打电话,本意是想去喝一杯茶,然后蹭一顿饭吃,谁知对方因为内部审计,根本走不开,所以最后茶也没喝成,午饭就更不用说了。

她说,哎,混得真差,到了市里连一个请客吃饭的人都没有。

我当时还觉得很讶异,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找个饭馆解决呢?

事后才想明白,其实我跟谭总是完全不同性格的人,我凡事不愿去麻烦别人,尽量自己解决所有问题,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寻求帮助,我曾经认为这是非常要不得的性格弱点,因为,没有人是万能的,没有人任何事情都可以计划得面面俱到。

但是现在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性格弱点了,因为有外向、善交际的人,就有内向、善自处的人,性格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没有哪一种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也没有哪一种是一无是处的。

一计不成,谭总又心生一计,带我去拜访了一个人,对方的工作单位有食堂,在谈话过程中,也微微透出要留我们在食堂吃饭的意思,但是,我们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对方请客吃饭的态度并不坚决,只是随口说一说而已。于是谭总问对方是否方便一起出去吃个便饭,对方笑着迟疑了一下,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我猜要么已经有了饭局,要么想要回家吃饭,或者并不想跟我们一起吃饭。只见他吞吞吐吐,王顾左右而言他,谭总只好说,如果你不方便,我们就都自便吧,对方笑着顺坡下驴,同意了这个提议。

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会觉得尴尬,毕竟设想的和最终的结果出入太大,但是尴尬事经历得多了,也就不在乎这一次两次了。

由此可见,谭总在市里的朋友并没有好到可以为她放下工作,或者另找休息时间相聚的程度,所以最后只是以惨淡告终,但并不代表谭总为人处世的方式有问题,因为在她心里,也并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朋友,不过是偶尔想起来的一个人而已。这也是大多数社交的本质,看似称兄道弟,实际上隔着很远的距离,这种微妙关系,比亲密朋友间的更难维持。它需要一个人有听得懂弦外之音的素质,如果不能根据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洞察他人的意图,很容易被人看作傻子,甚至会失去点头之交的关系。

谭总在这方面明显是有很高的悟性的,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想到这样的朋友,但是她也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样不在乎,其实她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的,甚至害怕在下属面前丢了面子,所以出来以后,对两个都不成功的饭局做了长篇解释。我呢,混迹于江湖这么多年,人情世故多少也知道一点,于是顺着谭总的意思,为那两个“朋友”讲了一箩筐好话。她终于确定我不会因此质疑她作为领导的权威,于是就不再纠结于这件事了。

最后我们找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小饭馆,点了两个非常普通的菜,就这样解决了吃饭问题。

中午吃过午饭,谭总在车上休息,我在办事大厅坐着,给已经快没有电的手机充上电,这时候,我想起了一些往事,也是关于吃饭的事情。

有一回,快到三月三了,晴晴的外婆要做蒿菜粑,我、杨小玲还有晴晴,我们三个人自告奋勇要去采蒿菜,晴晴外婆见我们兴致勃勃,不愿意扫了我们的兴致,于是就答应了。

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小背篓,在二郎山脚下采蒿菜,虽然我和小玲每年都要做这样的事情,但是热情从来没有消减分毫,大家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农历三月,到处都是泥土的气息,路边总是盛开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花,鸟儿在林中欢快地叫着,使得山林并不寂寞。害怕的是,杨家峪的老人们都说“三月三,蛇出山”,随着春天的到来,冬眠的蛇开始苏醒,按捺不住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刚刚结束冬眠的蛇,总让人不寒而栗,晴晴就曾经被吓哭过,所以怎么也不肯走在前面和后面,希望我们能帮她挡一挡。

但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有一条蛇突然从灌木丛中窜出来,正对着晴晴,虽然它也有过想要直接从晴晴身边溜过的举动,但最后还是掉头缩回灌木丛中去了,即便是虚惊一场,晴晴还是被吓得再不敢去半山腰的田埂上采蒿菜,大家只好怏怏地打道回府。

走到小玲二伯家门前的时候,正坐在门槛上吃饭的小玲二妈叫我们到她家里吃饭,当时的我们并没有饿,只是面对邀请不知道该怎么拒绝,于是都答应着,往她家堂屋走去。到了以后才发现,她家根本没有多余的饭菜,她不过只是礼节性地说一句而已,可是我们却当了真。

既然根本没有饭菜,当然只能退出来,这时候偏偏碰到小玲妈妈,她狠狠地骂了小玲一顿,说她是傻子,蠢得像猪,连别人说的是真心话还是场面话都分不出来,将来肯定被人卖了还要帮别人数钱……

咒骂声不绝于耳,我们都听得胆战心惊,因为虽然是骂小玲,但是我和晴晴都觉得是在骂我们三个人,内心非常委屈而愧疚。

这是非常凶险的一天,晴晴常常说,她的童年,在那一刻就结束了,而那一年,她才八岁。

我和小玲由于听惯了村里人的互相咒骂,所以并没有晴晴那么大的反应,我们的童年似乎还要长很多,大概到五年级的时候,小玲在我家玩,我妈留她吃晚饭,却被寻来的母亲劈头盖脸骂了一顿,说家里没有饭吗?要跑到别人家来讨饭吃……我们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平时两家关系十分要好,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当天,小玲妈妈与我叔叔因为稻田灌溉的事情闹了矛盾,她一时转不过弯了,就连带着把我们家也恨上了。幸好她也算明事理,没多久就又跟我妈一起去小溪里面洗衣服了,当然,她是不会向小玲道歉的,更不会跟我妈说抱歉,一起都在行动里。

这些事情给我们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穿衣吃饭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但凡跟他人沾边,就会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弯弯绕绕在里头。

所以,我、晴晴和杨小玲永远都成不了谭总那样的人,因为我们的童年没有让我们学会活泼开朗,过早地就懂事了。

而且,自从那两件事以后,我们都不愿意在吃饭问题上有那么多名堂,仅仅只是希望能果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