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人生需要经历一次跳槽
20615600000068

第68章 风雨飘摇(一)

听赵姐说,现在的天捷正处于摇摇欲坠的境地,银行还款大面积逾期。早年间,公司经营管理混乱,没有章法,不严格按照决策程序办事,对项目的开发不作充分调查和科学论证,拍脑袋定盘子,导致决策失误,加上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造成生产技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公司严重亏损,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

我想起那些年在天捷的经历,其实很多事情早已经悄悄埋下了伏笔。

比如,其中一个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的A项目,何董事长依然延续先前的用人策略,即充分相信,充分放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当初,公司处于创立初期,这样的策略的确创造了佳绩,培养了人才,所托之人,从未辜负他的期望。但是等公司到了成长期,随着新的资本注入,相应的,也带进来了不同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了达到平衡,另一大股东提名了一个总经理人选,从此,公司就有了与何董事长分庭抗礼的人,这对于一个企业的公司治理和内控来说,本来是一件非常利好的事情,可惜的是,这位总经理,也就是后来的张董事长,居然是一个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刚愎自用的人物。

当年,天捷启动A项目,总经理推荐了一个人,是他当年大学时候同学,把他捧上了天,说是名牌大学毕业,又开办过一家公司,后来因为跟其他投资人闹翻,所以退了出来,他兼具工艺和工程的实战经验,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复合型人才……

何董事长听信了这些话,让他在技术部门任职,成了书阳的直属领导,我就暂且称他为Y总。

这位Y总心眼极其活泛,总是试图拉拢书阳,希望书阳在各种技术讨论会上与他统一意见,如果在其它部门,他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作为直属领导,他有权支配部下的所有工作,但是天捷技术人员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所以意见统一就显得至关重要。书阳说,如果他有真才实学,计划缜密,为人诚恳,只要对公司有益,他自然会投赞成票。而且,他拉拢的方式特别低端,总是当面说一些总经理不喜欢书阳的话,但又随即表示,只要书阳答应肯跟他们一条心,他就有办法让书阳得到总经理的喜欢。

书阳偏偏是个热血青年,一门心思考虑的是公司的发展和项目的可行性,以及何董事长的知遇之恩。他并不想做选择,成为何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的人,他一直想到的仅仅只是做天捷的人。

所以,当A项目进行内部评审的时候,书阳以专业的眼光投了反对票,可惜的是,其他技术人员,有的因为对那个领域不熟悉,选择弃权,有的碍于总经理的面子,毕竟,很多绩效考核都握在总经理那里,他们都选择赞成,所以,书阳的反对完全无效,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项目开工建设。

正因为这次反对,总经理和Y总彻底和书阳划清了界限,认为他就是一个愣头青,想要出风头,后来在很多大会上都批评他,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说他只知道摇瓶瓶罐罐,不懂得将实验室的那一套与实际大装置相结合,简直是出洋相。

可是打脸的是,一年后,斥巨资的A项目建成投产,试车一个月都没有打通流程,看着每天飞速上涨的销售价格,何董事长心急如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可能这一次,他所托非人,将要遭遇职业生涯的滑铁卢。于是,他想起了书阳,那个一年前在会上投反对票的技术人员。

他跟书阳促膝谈心,语重心长地说,书阳,我希望你能去A项目现场,虽然当时你提了反对意见,这一年来,他们时不时拿这件事挤兑你,让你受了很多委屈,但是,作为公司的技术人员,你要以大局为重,抛开私人恩怨,你过去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一定要让A项目尽快打通流程,得到合格产品,市场不等人啊,你放心,只要天捷还是我在当家,就一定会为你的研发工作提供支持。

书阳接受了何董事长派遣的任务,并且以奔向狼窝的心情赶赴A项目现场,他也知道那是总经理和Y总的天下,自己去了会孤立无援,会异常尴尬,但是,又觉得这是一个职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有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心气。而且,他也一直相信,在项目面前,在公司利益面前,他们一个是总经理,一个是副总经理,不至于就心胸狭隘到那种程度,再说,项目的事情,一项新技术,本来就要经过很多波折才能成功,他当时之所以反对,是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分析,并且提出了另一条成本更低的工艺方法,只是没有机会实现而已,既然已是既成事实,就按照现在的工艺摸索条件,打通流程吧。

经过大约十来天的不断摸索,书阳果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让A项目顺利打通了工艺流程,但他依然很担忧,因为这并不是最好的工艺技术,也不是成本最低的工艺路线,相反,Y总的设计增加了很多设备,让整个路线变得非常复杂。当然,由于目前这个项目的产品价位一直居高不下,会有很大的盈利空间,但也正因为如此,近几年,将会有其它公司开发该项目,来分一杯羹,将来,只要产能达到饱和状态,天捷将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他把这样的分析和判断形成文字,分别发给了总经理、Y总还有何董事长,何董事长看到了公司几年后的严峻竞争形势,于是决定扭转先前的用人失误,他派书阳去A项目所在的公司任职,并给了总工的职务和待遇,希望他能研究成本更节约的工艺路线,从小试做起,再到中试,然后建设大装置,充分验证,科学决策,有理有据。

于是,书阳正式掉进了狼窝里,开始了他研发新路线的过程,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在这场技术碰撞中,最终以书阳的辞职作为结局,留下的依然是他们,守着复杂的设备仪器和落后的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