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历十三年九月十六日,刘浩然在中和殿召开了内阁全体会议,荣禄资政大夫以上的资政大夫受邀旁听。
众人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一言不发,大家心里都有数,在这两个月时间里,皇帝陛下虽然只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外没有出过其它声音,但是并不意味着皇帝陛下就不会秋后算账。现在对谋逆主犯的审判已经完结,基本上被审成了铁案,对内阁和朝堂上的清算也该开始了。
刘浩然扫了一眼在座的众人,然后拿出一份奏章道:“昨日太子已经向朕请辞,朕已经准了。”
大家一听都有点蒙了,而且这话听起来怪别扭的。自古以来似乎只听说太子被废,没听说过还可以请辞的。太子可是储君啊,未来的大明皇帝,他都能请辞,那是不是意味着皇帝也可以请辞,真是让人意料不到。
不过大家都知道,就算太子不请辞,光凭六一一事件,太子之位也坐不安稳了,不过既然皇帝陛下这么说,那就明白无疑地表明他要保太子。于是不少淮西派、太平派的阁员只好将自己的弹劾捏了捏,叹了一口气,这奏章算是白写了。
刘浩然话落音没多久,刘基起身道:“臣向陛下请辞!”
的确,做为江南学派的宿老,刘基的确是没有脸再在内阁混下去了,而国史馆掌院院士宋濂前些日子就已经递交了辞呈,并获准,资政院推举了孙仲良为掌院院士。孙仲良虽然是北方理学代表,但是经过北方学派内部商议之后,他们已经明白理学在大明是吃不开了,一向务实的北方派立即做出了改变,发起复兴古儒、兼容百家的“新文化运动”,而孙仲良则是这一运动的领军人物,凭借其博学和修为带着刘承志等人跟江南学派斗得旗鼓相当。这次理学失势大家都看在眼里,连江西学派都不敢出来冒头了,毕竟他们现在还没有和理学完全划清界线,而太平学派又还没有威望资历足够的宿老,于是原本就是天下名士的孙仲良出掌国史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接着中和殿大学士、内阁首相孙炎起身拱手行礼道:“在臣等辅政期间,出谋逆弑主大案,臣等其咎难辞,经内阁会议合议,臣等向陛下请辞。”
好家伙,刘基刚来个自辞,孙炎干脆就来个内阁大辞职。众人看在眼里,各自心中的滋味不一。孙炎出身江南,属于与刘浩然亲近的江南学派改良派,但是毕竟江南学派是一体,而且孙炎与刘基、宋濂、章溢、胡从宪等江南学派正统派的关系良好,江南学派出了谋逆大案,孙炎的确是跑不掉,就算不请辞,估计天天就等着收弹劾和谘问。孙炎这一招也算是比较毒辣,因为五大学士中不是还有两位江西学派的罗复仁和陈修吗,我给你来个内阁大请辞,硬逼着你江西学派站在江南学派这一边,为江南学派保留一点元气。
而淮西派、太平派、北方派巴不得这届以江南、江西学派为主的内阁赶紧倒台,给他们腾位置,所以内阁会议时自然是全力支持孙炎的建议,于是变成少数派的江西学派就只好捏着鼻子认了,而且江西学派还不得不站在江南学派这一边。因为江西学派不管如何,也是从理学一门分出来的,与江南学派同源,另外其他三派极力倒阁的这一届内阁是以江南学派和江西学派为主,站在这个立场上,江西学派也不得不与江南学派联手,对抗其他三派的联手进攻。
接着丁德兴也站了起来,拱手道:“陛下,臣受陛下重托,代掌枢密院,然军中出现逆贼,臣其罪难咎,故附议孙大人所言,向陛下请辞。”
丁德兴担任武节阁大学士,按律来说算是内阁一员,但是由于传统,大明军方一向比较独立于内阁,所以他必须也站出来说句话。
“朕准了。”刘浩然淡然地说道,内阁请辞是不需要经过资政院投票通过的,只要他点头同意了,按律就算通过了,孙炎等人从即刻起就不算正式内阁成员,而是“留守内阁”,维持中枢的运行,等待新内阁确定后进行交接。
“在推举新的大学士、直学士名单前,朕想对内阁架构进行一些调整,再送递资政院通过,以成修订案。”
根据新修订的《大明立法基本律》,刘浩然这位大明皇帝陛下已经交出直接立法权,只拥有立法建议权和立法批准权,也就是说除了批准律法之外,刘浩然就算是想制定律法,也必须提出草案,交由资政院投票通过,再由自己批准颂行。这虽然有装13和作秀之嫌,目前的资政院谁敢不同意皇帝陛下的律法草案?但是这好歹算完善了大明的立法程序,也算是确定了法律和资政院的权威性。连皇帝陛下立法都要通过资政院通过这道程序,其他人自然要掂量一下。不过刘浩然已经做好打算,在制定《大明宪章》前,他打算将自己手里的立法建议权也交出去,只保留一个立法批准权,毕竟皇帝手里握有立法建议权,实在是个大弊端。
“首先朕想裁减内政部。”此言一出,众人一片哑然,朱元璋的神情最是难堪,他可是内政部尚书,这内阁刚一请辞,皇帝陛下就说要裁减内政部,这等于在众人面前狠狠打了他一耳光。不过他知道,自己在六一一事件中表现太差,难怪皇帝陛下会揪出来当典型。六一一事件平息后,朱元璋就要求觐见面圣,向陛下认罪,被晾了几天才获准接见。朱元璋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时的皇帝陛下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看着他,朱元璋在这种无声的压抑下后背全湿,最后刘浩然一句:“你还是去安曼吧。”才算让他从深渊冰窟中回转过来。
刘浩然看了一眼朱元璋,心里不由叹了一口气,这个朱重八的表现太令他失望了。原本刘浩然已经好好敲打了他一番,但是朱元璋的野心依然让他阴持两端,梦想着能够投机取巧。但是刘浩然还是不愿意放弃他,毕竟朱元璋在历史上能够当上皇帝,除了运气和机缘,本身的才能也是不错的。此人出身贫寒,嫉恶如仇,尤其是痛恨贪官污吏,要不然也不会在当了洪武帝后能够发明将贪官剥皮这样狠毒的招数。而且刘浩然相信,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教训,将他发配到即将成立的安曼省去,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至于在事件中朱元璋能够在内阁严令下还能调动两营巡防营,这让刘浩然也无可奈何。官大一级压死人,这种传统的思维在大明依然还存在着,尤其是朱元璋是内政部尚书,巡防营的最高长官,一个小小的统领怎么敢抗命呢?就算是大明陆海军也是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才能够勉强达到认令不认人的地步,你奢求刚成立数年的巡防营也能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
不过裁减内政部这一举措在李善长、冯国用、刘基这些高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现在看来,很明显当初设立内政部就是刘浩然为这次事件准备的,因为他们都清楚,按照皇帝陛下的理念,国家军队是用来保卫大明,而不是被用于对国内民众的“镇压”,而内政部和巡防营就不同了,它们就是被用来稳定国内社会秩序的执法机构。刘浩然为了这此事件准备了这么久,连自己的亲儿子都拿出来当诱饵,在这方面不可能不注意。现在内政部已经完成使命,自然要裁撤掉,因为这个部门太强权了,对于讲究制衡的皇帝陛下来说是不允许它长期存在的。
“陛下,如果裁撤内政部,其职责和巡防营该如何处置?”李善长出言问道,他知道,皇帝陛下应该早有定计,自己只是出来搭个话头。
“内政部职责中分治安、刑事、户管、理计、庶务、消防和边境,治安、刑事交由地方巡检局管理,巡检局分为县、府、省三级,其主官由知县、知府和布政使任命,由他们直接管理。县巡检局负责辖区内城镇和乡村治安巡逻、道路治安巡逻、调查一般性刑事案件;府巡检局则负责县与县交界处治安和道路巡逻、调查恶性刑事和一般经济案件,对下属县巡检局提供支持和培训;省巡检局负责省治边境偏远地区的治安和道路巡逻、调查重大刑事案件和重要经济案件,为下属各府县巡检局提供支持和培训。”
“户籍管理交由户部管理,理计除地方经济案件归由各地巡检局办理外,特大或者跨省经济案件交由法务部调查局办理。消防职责则由单独的消防局负责,内阁设消防总署,挂在户部名下,其主官为消防总署专员,衔同侍郎。各省、府、县设消防局,负责各地城镇、乡村、山林草原预防、灭火、火因调查和消防研究工作,县消防局下属消防队,由职业消防员组成。”
随着大明经济发展,消防工作也越来越重要,一个工厂或商铺起火,损失不小,而且随着大明封山保林等措施,森林和草原面积也是逐年增加,所以防止山林和草原大火也变得重要起来。内阁前年就开始建立专业和终身的职业消防员制度,并在几所大学开始与消防研究有关的学科,并在业学学校中设立消防员这个职业培训技能。现在刘浩然要做的就是将其归一统一。
“边境局的出入境管理交由法务部新设的出入境管理局管理,至于巡防营,取消。”刘浩然斩钉截铁地说道,“巡防营原本就和守备部队重叠,现在归在一起,改为武备军,以一省为单位,下设团、营、队、哨、什和中队、分队、支队编制,同于陆海军。武备军归各省都督管理指挥,内阁陆海军部只有管理权和指导权,指挥权由各省布政使通过各省都督下达,以调集武备军维护本省的安全和防务,维持社会安定和参加抢险救灾;只有进入战时,陆海军部才有权调动武备军出省或参战。”
这又是一次重大改革,原本守备部队被内阁陆海军两部掌握着,属于大明陆海军一部分,现在却被改成武备军分出来了,归在地方上管理,加上巡检局的管辖权,这样地方上的权力获得极大的增强,这是刘浩然的一种尝试。通过上次出巡和多次遣人到地方上调查,刘浩然发现地方对于中枢来说权力太小,这不利于制衡。内阁虽然现在有资政院在做制衡,但是内阁可以利用强有力的行政权力和资源来控制地方,与资政院抗衡,尤其在刘浩然准备实行奉议院的时候,他必须要将内阁在地方上的权力削弱,因为奉议院与资政院不同,它是以地方为区域进行选举上来的,要是内阁在地方权力过大,遥控着地方的奉议员选举,那么由各地奉议员组成的奉议院就达不到制衡的目的,反而成了内阁的帮凶。
从另外一个方面,在这种资讯和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各省地方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主权,万一发生什么天灾、暴乱或外敌入侵之类的突发事件,事事都要等到内阁发号施令才能调动资源,那损失就大了。
但是刘浩然也要考虑不能让地方权柄过大,造成“独立王国”的分裂趋势,于是也留了后手。首先是各省主政官和副政官-布政使和参政的任命就非常复杂,按照刘浩然的设想,布政使和参政应该由内阁提名,资政院通过即可,但是必须接受各省奉议会的监督和信任案。这是地方与中枢两者之间的制衡,直接实现选举目前看来还不现实。而武备军的指挥权虽然说由布政使领有,但是具体的指挥官却是各省的都督,他是由内阁会议提名,皇帝陛下批准任命,并不需要在资政院通过。这就意味着,你布政使的指挥命令是合法合理的,都督不得不听,因为不听就得吃弹劾,被免职罢官,要是不合法不合理,都督鸟都不鸟他,因为两者是平级的。
当然了,还要防止布政使和都督会勾连在一起,不过目前大明文武官职分得很清楚,将领和文官大部分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只要制定合理的制度,还是可以预防的。
其余还有征兵、陆海军如何从武备军选拔士兵等等问题,这些可以在原本守备部队体制的基础上改进便可。
刘浩然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削弱淮西派对军队的掌控。他很早已经意识到淮西派在军中的势力太大,弊大于利。因此提携童子营系、学院派是一种举措,虚化枢密院,将陆海军归于内阁之下又是一种举措。接着刘浩然又发现,利用枢密院将大明陆海军过于独立弊端很多,因为越是独立,淮西派在军中的势力就越难以动摇,因此干脆刘浩然就将陆海军归在内阁陆海军部管辖之下,引入其他派系与淮西派抗衡。
现在刘浩然又将守备部队和巡防营合为武备军,从陆海军中分出来,归到地方上管理,也是对淮西系的一种削弱,因为武备军归到地方上了,虽然都督还有可能出自淮西系,但是领有指挥权的各省布政使,那是各派争夺的重点,淮西系的优势在军方和中枢,这一块反而比较弱。
李善长和冯国用对视一眼,他们应该看出刘浩然这招的用意,他们没有出声,而是给陆军指挥使薛显使了个眼色。薛显当即开口道:“陛下,陈耀逆案陆军镇抚署已经结案,判处绞刑,其余同犯、从犯六十一人判刑不等。另有涉案或牵连人员一百一十四人,其中少将以上人员二十六人,部分受镇抚署审理判决,大部分不足罪,但因失职、失察等需受军法处置,当勒令退役。”
这个报告刘浩然已经看过,但是薛显在会议上公开这么提出来,就有点深意了。不过刘浩然心中琢磨了一下,明白李善长和冯国用等淮西系中坚人物的意思,恐怕这也是他们动陈耀这步棋的目的之一。利用陈耀事件牵连一批淮西派将领,但是牵涉又不太深,够退役就行了。这就明白地向刘浩然示意,咱给陛下你送上一个借口了,你只管变相的杯酒释兵权就行了。淮西系实力被削弱了,陛下你安心,不用太担心我们实力太大,是否有异心,我们也安心,免得陛下你时时牵挂。看名单刘浩然就知道被这次被淮西系推出来退役的多半是那些桀骜不驯,容易冲动犯错误的“刺头”。
刘浩然当即点点头,收下淮西系的这份厚礼,至于李善长、冯国用走陈耀这步棋的其它用意,他还得慢慢去琢磨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