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课堂密码(第二版)
20739200000001

第1章 序 改造课堂待有方

一直关心课堂,但更关心课堂中的教师。尽管教师在课堂中越发努力,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见提高,学习兴趣却与日俱减,这样的事实的确让人痛心不已。走出教室,公开课在不断地造就“名师”,说课、听课、评课成为评价教师的基本条件,课堂观察与课堂分析是教研活动的主流。可这些活动似乎并没有改变日常课堂的沉闷与低效。看来要改变课堂的现状,不仅需要一线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努力,更需要一线教师和关注课堂的人,对课堂教学本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有更为明晰的把握。

莫把课堂只当课堂。有一位语文教师,个人的文学素养极高,从古典小说到流行的网络文学,他都很有研究,他的课堂也颇能给人清新的感觉,但学生的语文成绩就是不见提高。校长找他谈话时,他义正词严地说:除了考试成绩不行,你说我还有什么不足之处?校长无言以对。在我听完这位教师的课后,很快就明白了个中原因:这位教师把课堂当作自己研究成果与才华的秀场,课堂中多的是自己对文学的理解,而少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很多学生走出课堂时对这位教师都佩服不已,但对自己学到了什么却闭口不谈。还有一种情况也极为普遍,就是教师认为自己每个知识点都教了,当时学生也学会了,但就是考不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每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对于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与逻辑却视若不见。这就好比使学生拥有了一堆砖,学生却不得不忍受无屋可居的痛苦。是故,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它是为教育目标的达成而存在的。所以课堂的有效性是判定课堂品质的第一要素,学生不仅要学得好,还要考得好。

莫把课堂只当教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曾是我们上高中时贴在黑板上的励志语。过了这么多年,我还是挺感激这句话的,不管有多苦,至少让自己走到了今天,算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败。可是,当我为自己庆幸之时,却不得不为我的同学们叫声委屈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体会到幸福,在学习结果上更是碰壁不断,而且最终以痛恨知识和痛恨学习的心态离开了学校。难道课堂中就只有教学与学习吗?难道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完全忽视学生除求知欲之外的其他需求吗?如果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忽略学生作为人的存在,那么学生也有理由不把教师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这样的课堂还能够有效地传承知识吗?你可以把学生强制性地留在课堂中,但除了激发他的兴趣,你无法让他主动地听课。当然,学生有了兴趣,也并不一定就能够取得成功。但要取得好成绩,就一定得让他对教师的课有兴趣。

莫让课堂止于安静。曾经听过一位校长对新教师训话:不管你用什么教学方法、什么组织形式,至少要管得住学生,如果连学生都管不住,那就不要谈教学有效与否了。新教师辩解道:我只是想让课堂变得活泼一点,不想让学生在死气沉沉中学习。校长听了辩解后更生气:这么乱糟糟的课堂还学什么呀!在旁观者看来,课堂肯定是越安静越好,可是对课堂参与者来说,安静可能是对学习激情最大的抑制。课堂的动与静本身,并不是评价课堂的标准,而是要看它们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对课堂动与静的调控,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进行智慧的设计,而不能仅依靠其个人权威。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要让他们根据教学过程的进展动静有序,这对教师管理能力的要求就高了,而这可能并不是教师们的强项,教师虽掌握了不少学科知识,但对管理知识了解得并不多。

以学生为师。都是教师在教学生,哪有学生教教师的呢?的确,教师天天都在教学生,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可是,学生又何尝不在教教师呢?是学生让教师明白了该如何应付调皮的学生,该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教会了学生学科知识,学生则教会了教师学科教学。学生以教师为师,就会主动而全面地了解教师,就会关心教师的言行举止,就会四处打听与教师有关的小道消息,就会把教师的喜怒哀乐放在心里。可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多少,除了他们的学科成绩与学习状态?因此,只有我们以学生为师,我们才会主动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只有走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才可能走到他们的心灵中去。在学生的心灵中教书,既愉快又富有成就感。

以同事的课堂为友。要以同事的课堂为友,而不是以同事为友。这样的观点是不是不以人为本呢?以同事为友,并不一定会以同事的课堂为友。相熟的同事在一起,有几个人会探讨课堂教学呢?更不要说相互评点课堂中的优点与缺点了,更多的时候是相互掩盖课堂中的不足。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位数学教师,他认为,要让别人不挑自己课堂教学的毛病,前提是自己不挑别人的毛病,而且还要主动讲别人的好话。如此一来,他在学校的确过着无人挑毛病的生活,但他的专业水平似乎始终不见长进。其实,以同事的课堂为友,有两大好处:一是教师会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更乐意向同事的课堂学习,这在心理上比向同事学习更容易让人接受;二是教师不是把听课、评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希望通过课堂交流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走近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却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却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一点、更有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