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复活的古城上(破解人类文明与科学之谜)
20760100000007

第7章 古城再现的峥嵘与奇迹(5)

玛雅人认为一个月(兀纳)等于20天(金),一年(佟)等于18个月(兀纳),再加上每年之中有5个未列在内的忌日:一年实际的天数为365天。这正好与现代人对地球自转时程的认识相吻合。玛雅人除对地球历法了解得十分精确之外,他们对金星的历年也十分了解。金星的历年就是金星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玛雅人计算出金星历年为584天,而今天我们测算金星的历年584.92天,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几千年前的玛雅人能有如此精确的历法,这意味着什么?

在社会和生产的实践中,绝大多数的民族根据手指的数目,创造了十进位的计数法。而玛雅人非常古怪,他们是根据手和脚20个指头的启发,创造了二十进位的计数法。同时,他们兼而还使用十八进位计数法,这个计数法受何启发,根据何在?没有人能够回答。还有:玛雅人是世界上最早掌握“0”概念的民族。要知道数学上“0”的被认为和运用,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认识水平。玛雅人在这方面的才能比中国人和欧洲人都早3800~1000年。

玛雅人依照自己的历法建造的金字塔,实际上都是一种祭祀神灵并兼顾观测天象的天文台。

位于彻琴的天文台是玛雅人建造的第一个,也是最古老的天文台。塔顶高耸于丛林的树冠之上,内有一个旋梯直通塔顶的观测台,塔顶有观测星体的窗孔。其外的石墙装饰着雨神的图案,并刻有一个展翅飞向太空的人的浮雕。这一切,令人遐思万千。

如果你知道玛雅人在当时的情况下竟然还知道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存在,你不感到惊讶吗?他们的彻琴天文台的观天窗口不是对准最明亮的星体,而是对准银河系之外那片沉沉的夜幕。他们的历法可以维持到四亿年之后,究竟有何用意?另外,他们是从何处获悉并计算出太阳年与金星年其差数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第四个数字的?

很明显,这一切知识已经超过了农耕社会的玛雅人的实际需要而令人不可思议。

既然超出他们的需要,就说明这些知识不是玛雅人创造的。那么,又是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玛雅人的呢?在那个全世界各民族仍处在蒙昧的年代,又有谁掌握如此先进的知识呢?

玛雅人告诉我们,他们的一切文明都是一位天神给予的,他们描述这位天神身穿白袍,来自东方一个未知国家的神。他教会玛雅人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制定了十分严密的律法。据说,在他的指导下,玛雅人种植的玉米、穗轴长得像人那么粗大,他教人种植的棉花,能长出不同的颜色。奎茨尔科特尔在教会玛雅人这一切之后,便乘上一艘能把他带向太空的船,远走高飞了。而且,这位天神告诉怀念他的玛雅人,说他还会再回来的。

如果我们相信这个神话的话,那么玛雅文化现象也就有了确实的答案了。

帕伦克位于墨西哥高原一个荒凉的山谷里。十几个世纪以来,当地人从未关心过那幢废弃并坍塌了的神殿。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前来清理这个玛雅废墟时,他们从浮尘和苔藓中,发掘了这块沉重的、刻满花纹图案的石板。

石板上刻绘的图画,既神奇又夸张,一个人像驾驶摩托车似的、双手握着某种舵向似的把子。围绕在四周的是各种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当时考古界的解释是,这是一件充分展示玛雅人想象力的画图。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苏两大国竞相发射各种航天火箭,载人的和不载人的宇航器械,频繁地在太空穿梭。当宇航员行走于月球和太空的照片不断传回地面后,人们才大吃一惊。帕伦克那幅图画,哪里是描绘古代神话,分明是一幅宇航员操纵火箭翱游太空的图案。

当然,一切已经变了形,走了样,我们无法弄清楚当年那些玛雅工匠们,是凭着怎样一幅照片,临摹的只有今天才可能出现的图像——一位宇航员控制着舵向,两眼盯着仪表。这的确是玛雅人仿制的作品,因为那位宇航员的模样多少有些像玛雅人,或许,玛雅人认为他们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翱游太空。尽管玛雅工匠在雕刻时使排气管道弯曲变形为一种装饰性的花边框架,各种仪表,环状物和螺状物,都顺形就势艺术化地被处理成各种图案,但一切仍可清晰地寻见,这个运载工具呈前尖后宽的形状,进气口呈沟状凹槽,操纵杆与脚踏板,以及天线、软管,仍被生动地描绘出来。据说当这件作品的照片被送往美国航天中心时,那些参与航天器材研制的专家无不惊奇地叫了起来:

“了不起!这是古代的宇航器!”

对不起,要知道古代是没有也不可能有宇航器的。那么,远在古代的玛雅人怎么了解航天的奥秘的?又如何描绘出宇航员蛰居窄小的驾驶舱,紧张操纵飞船的情形?

可信的解释大概只有这一种——

在遥远的古代,南美这片热带丛林里可能有过一批来自外星球人和智能生命,他们在玛雅人顶礼膜拜的欢迎中走出了自己的飞船。他们教给了玛雅人历法和天文知识,并向他们展示了自己的运载工具,向他们传授了农耕的各种知识,然后飘然而去。临行前也许有过重访美洲的许诺。

(3)玛雅人上演壮观的历史剧

玛雅人不把那些繁华的城市建在大江或大河旁边,而把它们建在热带丛林之中,也是颇有意味的。

以提扎尔为例子。从这个玛雅人的城市到洪都拉斯海湾的直线距离为109英里,距坎佩坎海湾仅161英里,到太平洋的直线距离也才236英里。玛雅人对海洋是十分了解的,在他们的城堡废墟和文化遗址上,大量的珊瑚、贻贝和贝类动物制品,可以证明这一点。那么,他们最初的城市为什么不修建在河流边,或者海滩旁,而要选择与世隔绝的丛林莽障之中?其后的大迁移,不向河流沿岸或海边转移,偏偏要移至更为荒凉的深山之中?这的确令人费解。

提扎尔就是一个位于深山中的城市。为解决这个人口众多城市的饮水与灌溉农作物的需要,他们被迫在城周修建了十三个水库。这些水库的总容量达214,500立方米,在古代修建这样的工程,其艰苦是可以想象的。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聪明绝顶的玛雅人为何必须在这种条件艰苦的地方安邦筑城,而不去寻找一片较为方便,更符合生活逻辑的地方?

这虽然包括那些后来匆匆停下进行过半的工程,仓促地收拾行装,扶老携幼,举族迁移的玛雅人。他们历经长途跋涉之苦,最终只得绝望地在北方建立一个新王国。他们再次按照历法预先规定的日期,重新开始修建他们的城市、神殿和金字塔,而绝不重返故土。

这真是一个大哑谜。全世界科学家都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神奇的玛雅文明是以一夜之间,南美大陆广修金字塔为开端的。这就好比一场戏,没有过门和序曲,一拉开幕玛雅人就登场上演了一出壮观的历史剧。他们未给历史留下任何解释的大迁移,就好像匆匆落下了帷幕,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到此戛然而止。只有热带林莽的野藤和苔藓,悄悄掩盖起玛雅人的足迹,只有那残塌的废墟向游人眨着考问题的眼睛……

二、永远的谜:古城探幽

1.飘香的“月亮城”

在注入死海的约旦河口西北约15公里处的巴勒斯坦境内的埃里哈城郊,有一座低于海平面以下约250米的古城,这座古城正好位于耶路撒冷与安曼之间的约旦河河谷中央,这就是驰名世界的最古老城市耶利哥。耶利哥的本意是“月亮城”和“香料城”。

(1)以色列人“屠城”

耶利哥地处亚热带,气候干燥,雨水稀少,由于附近的“苏丹泉”和“厄利夏泉”的滋润,才形成一片富饶的绿洲,从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先民到此安家乐业,繁衍生息。

据《圣经·列王纪下》记载:耶利哥城一度水不清、土不肥。先知以利沙听后,让居民拿出一只碗来,在里面盛满了盐,然后他将满满的一碗盐撒入井中,从此,耶利哥城水清土肥了。因此有人认为,如果说埃及是受赐予尼罗河的话,那么耶利哥则是受惠于泉水的恩赐。在历史上,这里棕榈茂密,故又有“棕榈城”之称。

关于耶利哥城,据《圣经》记载,早在约书亚接替摩西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率领以色列人攻陷并摧毁耶利哥之前,耶利哥即已经存在许多世纪,并且一直是一座威震迦南(今巴勒斯坦)的名城,许多东方侵略者在它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铩羽而归!

《圣经·约书亚记》生动描述了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智取耶利哥城的过程。

据载,约书亚率领以色列人从埃及辗转跋涉,到达约旦河东岸时,在什亭安营扎寨,他们举目望去,只见河对岸广阔的棕榈林中,矗立着耶利哥城的一座座碉堡和塔楼,凛然不可侵犯,约书亚久闻耶利哥城固若金汤,未敢贸然进犯。为了摸清耶利哥城的兵力和军事设施情况,他派遣两名以色列军人,乔装成迦南人,混进城中侦察敌情。当这两个探子完成任务傍晚准备回营时,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他们在城门附近的一家客栈求宿,那家客栈的女主人是个妓女,名叫喇合,她很机灵,一下就认出这两个人是以色列探子,尽管如此,她还是热情接待了这两位不速之客。但事不凑巧,两名以色列探子的行踪被一位耶利哥人看见,他立即报告了耶利哥王,耶利哥王听到报告后,立即派守备队前来捉人。妓女喇合将这两名探子藏在房顶上,掩护起来,躲过了搜捕。两名探子由衷地感谢喇合的救命之恩,并起誓,攻陷耶利哥城后,保证喇合及其父母、兄妹的性命。因为喇合的房子紧挨着城墙,喇合帮助探子顺着绳子溜下城墙,这样他们俩人才逃出了耶利哥城。

两名探子平安回营后,向约书亚汇报了所了解的情况。当天夜里,约书亚率领全体以色列军民,在耶和华上帝的神助下,脚都未湿就渡过了波浪汹涌而又浑浊的约旦河,直逼耶利哥城下,将耶利哥城团团包围起来。

约书亚的围攻战术新颖独特。每天以色列人都走出营盘,在离弓箭石弹射不到的距离,绕耶利哥城走一圈,一连这样搞了6天。被困在城里的耶利哥人都攀上城墙,惊恐地观看以色列人的游行队伍,由于不解其中的奥秘,心里越来越怕,担心大难临头。自从耶利哥城建成以来,从未有哪一帮侵略者行动如此神秘莫测。

到了第7天,约书亚决定对耶利哥发起总攻。清早,他仍旧把军队领出营盘,这回以色列人绕城走了7次,前6次他们跟前6天一样,一声不吭,但走到第7次时,以色列人一听到号角声,就齐声呐喊,喊声震天动地,城墙随之倒塌,以色列人一拥而上,攻入城中,见人就杀,除了妓女喇合一家外,不分男女老幼,包括牲畜在内,全被斩尽杀绝。最后,以色列人抢掠了城里的金银财物,又纵火焚烧了房屋和其他建筑物,显赫一时的耶利哥城化为一片灰烬。

(2)耶利哥城几度兴废

基于《圣经》的记载,19世纪以后,考古学家们不断涌来,探寻这座古城遗址。1867—1870年,欧洲人沃伦率先在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展开了调查发掘工作,但是一无所获。1907—1909年,德国东方协会的厄恩斯特·塞林教授揭开了耶利哥城的发掘序幕。1930—1936年以及1952—1958年,加斯唐和凯尼扬分别率领一支英国考古队发掘了这座古城遗址,揭示出从新石器时代直至《圣经·约书亚记》第6章中所描述的毁城时代为止的完整序列,其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20世纪中叶。它不仅在巴勒斯坦,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算得是屈指可数的重要遗址之一。

耶利哥城掩埋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150米,高21.5米的巨大人工土丘之下,经过100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虽然迄今尚未发现被以色列人摧毁的耶利哥城遗址,但是英国女考古学家凯瑟琳·凯里扬博士在1952—1958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更为古老的城墙遗址,经过放射性元素碳14测定,最早的年代为公元前800年,史学家认为,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之役是发生在公元前1400—前1250年之间,因此耶利哥城在被以色列人毁灭之前至少已经存在了6500年。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和欣喜。

耶利哥城的形成决非朝夕之功,耶利哥遗址丰富的文化层向我们昭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从公元前1万年起,人类就已经在这里定居。在遗址的最底层,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了纳吐夫文化时期的几何形细石器、骨器等遗物,还发现了寺庙建筑遗址。专家们推测,寺庙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先民们用来祭祀泉水的建筑。

耶利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址占据了第9至17层,第9层出土有陶器,第10至17层不见陶器,俗称“前陶新石器文化层”。在凯尼扬博士命名的“前陶新石器A层”中,长眠着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耶利哥,在这一层中,发现有直径5米左右的圆形竖穴居室,系由半圆锥体形状的土坯垒砌而成。城市废墟面积约4公顷(相当于60市亩),城周围有厚2米、高4米的石砌城墙,城墙最高处超过6米,用雕凿规整的石块垒成。城墙外还发现了一条宽6.44米、深2.43米的大沟,类似于中国的护城壕。城中建有直径10米、高8.5米以上的巨大塔楼,塔楼内设有阶梯直通顶端,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城堡主垒。考古学家们推测,当时耶利哥城常住居民人口有2000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牛、绵羊和猪,掌握了燧石制作工具的技术。这些居民还从事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其组织严密的程度令人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