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你须知道自己。”寥寥数语,字字珠矶,道出了探索自身生命的渴望。
人类应该认识自己的生命,认识自己生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因为这不仅是一种对生命的猎奇,而更是一种对健康、对生活的关注。
生命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生命为什么会衰老?生命为什么会死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衰老止步?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死亡不再。种种疑问更迭而出,不断向科学发起新的挑战。虽然,以目前的科学水平,人类在认识自身的生命问题上还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解答,但是,这也正是人类探索自身奥秘的动力,它将促使科学溯难而上,最终实现人类认识自身生命的美好愿望。
一、生命的起源与形成
1.生命的起点来源于“鹊桥相会”
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高级生物要繁衍后代,少不了雌雄交配、精卵相会。人类自然也不例外。
男女两性的结合是孕育新生命,延续后代的必要条件,因而夫妇的性生活不仅是感情的艺术,还包含着生殖新生命的奥秘。当女性成熟的卵细胞和男性的精子在适宜的条件下结合后,就成为受精卵,这就萌生了第二代生命。卵子的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而精卵又是怎么相会的呢?当男女性交后,男性射出的精液有2~5毫升,内有1~3亿个以上的精子,这支庞大的队伍就在女性生殖道内争先恐后地向上游走。精子依靠它的尾巴的摆动,能快速地前进,每分钟能游动2~3毫米。为了同卵子的“相会”,精子必须很努力地通过四个关口,通过阴道、穿过子宫颈、进入子宫腔内运行,最后才能到达输卵管内的壶腹部与卵子结合。
男性排入女性阴道的精液,大部分聚积在阴道上端和子宫颈口,约数分钟后进入子宫颈管。这支“精子部队”尽管数量庞大,但只有1%~5%可以到达子宫腔;质量差的精子,因不能很快抵达子宫腔而失去了活力,仅有数千个精子能到达输卵管,所以淘汰率是极高的。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的寿命,一般是1~3天,在阴道内不超过8小时。
精子朝着相会的地点游动,但是否能进入子宫颈口,确实是一道“难关”,这就取决于子宫颈黏液是否“热情”、“好客”,以起到营养和引导精子的作用。因为在排卵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子宫颈黏液变得很稀薄,而且量也增多,清澈透明如蛋清样。其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能提供精子所需要的能量,维持精子的活动,有利于精子继续前进上行。所以,在排卵期时,精子是最容易通过子宫颈的。而在其他时期,子宫颈黏液量少而黏稠,所含营养物质也少,精子是很难通过这道关口的。在子宫腔和输卵管内可见到的精子数量已大大减少,这说明子宫颈起着阻碍大量精子进入子宫腔的作用。
精子通过了子宫颈关口进入子宫腔后,在子宫腔内液体的帮助下,继续前进,经过子宫到达输卵管并继续向前。输卵管的上皮细胞含有纤毛,尽管纤毛摆动的方向是从伞端向宫腔,会阻止精子的前进,但是精子也有“逆行运动”的特殊本领,它会逆行而上。精子从阴道开始旅行,经过并不十分平坦的道路,抵达至目的地——输卵管,一般需要将近1个小时的时间。在经过女性生殖道的旅途中,精子已具备了使卵子受精的能力,在输卵管的壶腹部,期待着与卵子的“相会”。
那么卵子又是怎样受精的呢?卵泡发育成熟后破裂,排出卵子,由输卵管伞部的“拾卵”作用及输卵管内纤毛的摆动,将卵子输送到输卵管的壶腹部。当精子和卵子相遇时,许多精子包围着一个卵子,卵子的外面有一层由蛋白质组成的透明带,透明带之外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细胞,称为放射冠。精子的顶体部会释放出水解酶,可将卵子外围的透明带和放射冠溶解,为精子开辟了一条道路,精子进入卵子与卵细胞结合,受了精的卵子形成了一个新的细胞,称之为孕卵,至此,受精的过程即告完成。
孕卵从输卵管液中吸取部分营养,受精后24小时即开始细胞分裂,并由输卵管逐渐向子宫腔移动,4~5天就到达子宫腔。孕卵到达子宫腔后,它能分泌一种分解蛋白质的酶,侵蚀子宫内膜并埋入在其中,子宫内膜缺口迅速被修复,这个过程称为孕卵的着床或植入。孕卵埋藏在子宫内膜里,就好像一颗种子在肥沃的土壤里,得到它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孕卵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为胎儿,这就是受孕。由此可见,受孕的成功是很不容易的,它必须具备以下的这些条件:足够数量的、有相当活动能力的精子和成熟健康的卵子;畅通无阻的“道路”,包括男性的输精管和尿道,女性的阴道、子宫和输卵管;精卵“相会”的适当时期(排卵期)和适宜的受精处(输卵管中段);孕卵必须有适宜的生存环境(子宫内膜)。上述的任何的一个条件缺少,都会影响新生命的诞生。
2.生命性别的差异从何而来
自从有了人类开始,就有男女之别,通过这样的方式延续新的生命。然而,这种微妙的性别差异从何而来呢?要洞悉其中的秘密,还得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说起。
人体细胞内有一种称为染色体的重要“零件”,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的,叫常染色体,另1对男女各异的,称性染色体。在女性的体细胞中,这对性染色体含x、x,即一对相同的染色体,而男性的体细胞中这对性染色体含x和y两种染色体,由此可见,两性的根本区别在于性染色体的不同。新的生命从性细胞的结合开始,男性的精子有x与y两种,而女性的卵子却清一色x。当精子与卵子结合时,其结果即为x、x或x、y。从这一瞬间开始,生命的性别就已确定:“x、y”为男胎,“x、x”为女胎。生命的性别就从这两个代号——x和y开始。
细胞结合的果实——受精卵,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子宫定居下来,并发育成胚胎。在宫内定居的8周内,胚胎还未展示出性别,只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生长发育着,在第9周时,胚胎约有3厘米长、约2克重。到了11周,才有明显的外生殖器形状,接近12周时胚胎发育成胎儿。
胎儿内生殖器官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和漫长。在无性区别的胚胎内部有两种生殖体,称为苗勒管和午非管。在7~9周女胎儿内部,午非管几乎消失,与此同时,下面的苗勒管却合并在一起形成阴道。大约到第34周,无性区别的性腺便转变成最初的卵巢,上面的苗勒管变成了输卵管。在男性胎儿内却刚好相反,先是苗勒管消失,性腺移到阴囊变成睾丸,午非管分别发育成输精管。由此可见,生长在母亲温暖舒适的子宫内的胎儿,从器官形成,初具人形,进而组织完善,功能建立,是以多么快的速度走完了生命进化的全过程。
3.生命在母腹中的十月孕育
卵子受精后的最初2周叫受精卵;第3~8周,叫胚胎;9周以后就叫胎儿了,从受精卵到成熟的胎儿,是一个不断进展和不断完善的生命孕育过程。
妊娠是新生命在母体内孕育生长的过程,由于卵子受精的日期不容易正确掌握,因此一般是以末次月经的第一天作为妊娠的开始,以4周(28天)为1个妊娠月,妊娠全过程为40周(280天)或10个妊娠月,故整个妊娠过程又俗称“十月怀胎”。
十月怀胎是新生命在母体的子宫里迅速生长发育的过程。
第一个月,孕卵在母体子宫内着床,成为一团胚芽,此时胚胎约1厘米长。第二个月,胚胎大约2.5厘米长,体重1~3克,人形已具,头面显现。第三个月起,胚胎称为胎儿,身长可7.5厘米,体重1.5克,骨架形成,可以分辨出头、四肢、眼、耳、口和鼻,心脏和肝脏开始工作,母体子宫已有拳头大小,有时能在母体的下腹部摸到,此时胎盘形成,这是供应胎儿营养的“基地”,以后的胎儿生长日渐加速。可以看出,在妊娠的头三个月里,母体腹内的小生命,从外表到内脏,从头颅到四肢,已基本成人形,尽管时间不长,可这是生命孕育的一个历程。
在第四个月末,胎儿已有15厘米长,体重约100克,母体子宫明显增大,像小儿头似的,在母体下腹部很容易摸到。此时,胎盘已形成得很好,营养的供给也更加充分。胎儿的“根基”牢靠了,流产的机会大大减少。第五个月末,胎儿的身长为20~25厘米,体重约250克。胎儿的骨骼和肌肉开始发育;性别已显露,可以辨别出男女;心脏发育不断完善,在母体的腹部可听到胎儿的声音;胎儿的活动(称胎动)也比较活跃,孕妇能感觉到胎动。母体子宫像人头大,在腹部脐下一横指处可摸到。到第六个月末,胎儿身长约30厘米,体重600克左右。胎儿全身长出胎毛,脸孔也显现了,皮下脂肪开始沉积,但皮肤仍然呈皱缩状。胎儿经常活动,胎位常不固定,所以即便查出是臀位也不必担心,因为还没有最后“定位”。第七个月末,胎儿身长约35厘米,体重1 000~1 200克。皮肤呈现红色,皮下脂肪仍很少。可以有呼吸运动,此时娩出能啼哭会吞咽,但存活能力低下,很难适应宫外生活。第八个月末,胎儿身长约40厘米,体重1 500~1 700克。眼睑已分开,皮下脂肪增多,但皮肤颜色还是红的,且多皱纹。虽然各方面功能都较差,但出生后注意护理可存活。第九个月末,胎儿身长约45厘米,体重约2 500克。皮下脂肪丰满,肤色淡红,指(趾)甲已达指(趾)端,头发长1~2厘米,生命力增强,此时娩出,基本能存活。第10个月末,胎儿已完全发育成熟,此时身长约50厘米,体重3 000克以上。皮肤粉红且光润,头发长2~3厘米,耳、鼻软骨有一定的硬度,若是男性胎儿,其睾丸已下降至阴囊。四肢运动活泼,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已相当完善。从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受精卵,经过母体10个月的滋养而发育成熟的新生命将来到人世间,这10个月中的变化是多么巨大啊。
4.新生命是怎样来到人间的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胎儿到一定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出妈妈腹中的“宫殿”,新生命终于平安地来到人间。新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
胎儿成熟后就会发生分娩,分娩时子宫收缩,以及腹部肌肉和肛门部的肛提肌的收缩,是推动胎儿从产道内排出的动力,这种动力叫做产力,其中子宫收缩是主要的力量。
分娩的全过程是指从有规则的子宫收缩开始,到胎儿、胎盘娩出为止,期间要经过三个阶段,医学上称为三个产程。
第一产程(子宫颈扩张期):从有规则的宫缩开始,到子宫颈口开全。初产妇12~16小时,经产妇6~8小时。产程开始时,子宫收缩持续时间短(30秒左右),间歇时间长(5~6分钟),随着产程的进展,持续时间逐渐延长(50~60秒),间歇时间逐渐缩短(2~3分钟)。在子宫颈接近开全时,子宫收缩的时间可长达1分钟以上,间歇时间缩短为1~2分钟且强度不断增强。在这阶段,产妇可能有下腹部胀痛、腰骶部坠胀等不舒服的感觉,绝大多数产妇都能忍耐。此时,应保持安静,消除恐惧心理,切勿大吵大闹,否则会影响子宫的收缩而使产程延长,还有可能转为难产。在每次子宫收缩时,慢慢地做深呼气动作,可以减少疼痛。在子宫收缩的间歇期,要全身放松,充分休息,养精蓄锐,适当进食,以补充营养和水分,保存精力。注意此阶段可出现破水、阴道流血等情况。
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从子宫颈开全到胎儿落地。初产妇1~2小时,经产妇约在1小时内或仅数分钟。这阶段的宫缩进一步增强,每次持续1分钟以上,间隔仅1~2分钟,子宫颈开全后,胎膜破裂,胎儿头部下降到阴道口,压迫盆腔底部,产妇会有大便的感觉,引起屏气动作,使会阴变薄,肛门鼓出,胎儿逐渐娩出。产妇在此时应该配合做屏气动作,在一有宫缩时先深吸气,双手紧握产床两侧把手,然后如解大便样向下用力;宫缩间歇时应该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再出现宫缩时可再做屏气动作,直至胎儿顺利娩出。
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到胎盘的排出,需要5~10分钟,不超过30分钟。整个分娩的过程到此结束。
5.生命成长的美妙历程
生命的成长是一段美妙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生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后逐步走进生命中的黄金季节。
从婴儿到成人,体格发育的特点是有高峰期和低峰期,呈波浪形发展。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可谓日新月异,速度一般超过人生的任何时期。拿重要的发育指标身高和体重来说,足月婴儿初生时平均为3千克重,到周岁时就可达9千克重,7岁时则为22千克重。身高可从出生时的50厘米到周岁时的75厘米,7岁时可达122厘米。
刚生下的婴儿头朝下,髋部高伸,膝部曲压在腹下面。若扶成坐状,背部成圆弧状,头低垂。婴儿从第2个月起就逐渐抬头;6个月已能翻身,站起;8个月会爬、能独坐;周岁左右开始学走,大人拉一只手可以走动,13个月时便可以独立行走;3岁时会双脚并起往前跳,会走平衡木,再往后就会逐渐像成人那样走路和跑跳了。在1~3岁的时期,小儿大脑急速发育,求知欲望强烈,事事都要亲自看看、尝尝,但还未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到了3岁至7岁之前这一时期,幼儿的身体发育较好,四肢活动能力较为完善,有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掌握简单技巧操作的愿望和能力。
6个月的孩子开始出乳牙,2周岁时全部20颗乳牙可出齐。5~6岁时乳牙开始换恒牙,约在13岁左右换完。到20岁左右,包括新萌出的恒牙在内,共有牙齿32颗。
到青春期,心脏等各器官的功能日趋完善和成熟。此时的心脏重量已增加到初生时的12~14倍。心脏跳动次数也由新生儿的每分钟跳动140次减到75次。
肺功能是在婴儿第一声哭喊中开始发挥作用并逐渐完善起来的。新生儿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达40次左右,到青春期,随着调节功能的逐渐完善,每分钟呼吸20次就可以了。
空气、阳光、运动和饮食营养是保证体格正常发育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应该充分注意这些问题。
6.不断走向成熟的生命
成熟期是人一生中最精彩、最具进取力,也是为社会和历史做出最大贡献的阶段,犹如雄鹰展翅,笑傲苍穹,将生命的活力与美丽发挥到极致。
青春期是人生的花季,整个青春期有好几年,有的认为到十七八岁结束,有的认为要到20岁左右才结束。不管怎样,青春期结束后,人就逐渐走向了成熟。
平时会听到“某人已经成年”的说法。“成年”就是达到“成熟年龄”的意思。在古代,成年要举行某种仪式,此即谓“成丁礼”。隋代确认21岁才成年,可唐代把成年的年龄定为23岁。
就人体的生长发育来说,的确要到21~23岁才可发育完善,此时身体一般不再长高,心、肺等各内脏器官及生殖系统等器官的发育也基本定型了。动作的灵敏度、精确度、运动速度、耐力等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各方面看,已达到成熟的程度,已能胜任各种繁重的工作和劳动。
要知道的是,一个人身体(生理)的成熟不等于心理也成熟。事实上,真正达到心理成熟是不容易的。虽然有“四十不惑”、 “六十耳顺”之说,可真能到达“不惑”、“耳顺”境界的,也并不多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努力使心理逐步完善起来,并使之达到成熟的程度。
一般认为下列几方面是心理成熟的主要标志:
(1)乐于工作。不希望游手好闲,不视工作为痛苦。
(2)愿意合群。乐于与人交往,不自我封闭。
(3)有是非观。懂得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有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和责任感。
(4)不自寻烦恼。接受自己,不计较自己的高矮美丑。
(5)适应环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脱离现实而沉溺于幻想。
(6)情绪稳定。生活就是理智,不要有过分的喜、怒、悲、恐、忧。
二、生命的衰老与终结
1.生命的衰老从何时开始
衰老是生命的最终归宿,没有永远年轻的生命。随着时间流逝的脚步,走过美丽多彩的成熟期,衰老便与生命一路同行。
每一个细胞均有其寿命。有寿命,就会有老化现象,细胞老化且无法分裂时,便失去了活性,不再是生物。老化的细胞无法进行细胞分裂,也失去了免疫力和抵抗力,一旦细菌、病毒侵入,细胞就轻易地被攻占了,这就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体每天约有7 000亿个老旧细胞衰亡,同时又有7 000亿个新细胞诞生,这是最理想的代谢平衡状态。如果每天只有6 000亿个细胞继续存留在体内,那就表示人体还残留了1 000亿个老旧细胞。老化的细胞如继续存留在体内,脏器就会逐渐老化。比如皮肤的衰老,人体皮肤是由于皮下细胞不断地分裂生长以保持皮肤的润泽光滑,如果细胞分裂产生的新表皮赶不上脱落的表皮时,皮肤上的皱纹、斑点就出现了。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皮肤细胞和年轻人的代谢水平相同,则其皮肤就仍能保持光滑细致。其它组织器官的道理也是如此。
那么,衰老是不是从60岁才开始出现呢?其实衰老的开始是很早的。人发育的顶点也就是开始衰老的起点。《内经》说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就是说,女的21岁、男的24岁就长到极点了,不会再长了。物极必反,生长发育到了极点,衰老也就从此开始了。现代德国老年医学家列尔也有同样的认识,他指出:“变老早在20~30岁即开始,因为在二十几岁的病人,退化改变已经明显察知。”我国元代养生家王珪主张从小就开始注意养生防老。他著的《泰定养生主论》论述了幼、壮、老的依序养生法。最近,医学科学家们也认识到这一点。如提出“预防冠心病的最佳期”时指出,冠心病的严重合并症,虽然多见于中老年人,而铸成冠心病的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却可以始于青年时代,甚至在儿童或婴儿时期就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因而冠心病预防于中年,必须起步于青少年。还提出,婴儿体重过重,以致为青少年及成年后体重超重播下不良的种子。因此认为,婴儿时期合理喂养,对预防冠心病,具有一定的作用。这说明了古代养生家的远见卓识。
2.生命衰老有一条清晰可寻的轨道
生命的衰老不是一蹴而就,它有一个清晰可寻的轨迹,而且在这个轨迹中,人体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时间内扮演着不同的衰老角色。
衰老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生命体的各个系统细胞的衰老过程和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人类细胞在进行有序分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界和各种因素的影响,空气污染、化学辐射、心理压力等均可产生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损害甚至DNA的损伤,当然也可加速端粒的缩短。而这一切都分布在生命的全过程中,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分裂,注定一个生命形成时便开始发挥作用,外界的各种因素就开始影响它。当一个系统细胞功能下降时,它又会导致其他系统的细胞功能下降,这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
人体的老化现象是从青春期以前就部分开始的。一般说,30多岁时是人体生理发育的顶点,此后,机体各部分机能便逐渐衰退。人体各个部分衰老的过程如下:
——20多岁以前为人体成长期,男性在14岁、女性在12岁开始性成熟。
——调节免疫系统反应的胸腺激素的分泌水平,在青春期前就开始下降。
——肌肉力度在25岁时最强,以后便逐步下降。
——18岁时,男性性器官发育成熟,此时雄性激素分泌最大,而女性尚未达到性发育高峰。
——30岁以后,人体的机能一年不如一年,皮肤弹性逐渐减退,出现皱纹。听力开始下降。心肌增厚。椎骨间隙变小,呈前弯腰姿势。女性达到性成熟高峰。
简言之,30多岁是人体生理发育的顶点。自40岁起,人体出现全面的衰老现象:
——大多数男性在40~50岁变成远视眼。身体的防御能力下降,杀死癌细胞的淋巴球显著减少,杀死其他病菌的细胞机能变弱。40岁以后,一般人体重少许增加,身高略微变低。
——50~55岁时,老化速度加快。皮肤松弛的同时,皱纹明显增加;味觉迟钝。多数女性月经停止,失去生育能力。生殖机能虽然退化但仍存在。胰脏的胰原酶和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易患尿频症。指甲生长减慢。
——55~60岁时老化现象加剧。脑细胞的作用钝化。男性话声增高,说话啰嗦。肌肉重量下降,但由于新陈代谢机能低下,脂肪蓄积,所以体重减少并不明显。男性可保持生殖机能,但产生精液的能力减弱。
——60~70岁时,老化速度变慢。这一时期的身长比起青春期来,变低2~3厘米。肌肉力度只有25岁时的50%。
——70岁以后,听力迟钝,听觉的作用钝化,只有青春期30%~40%的程度。肺活量与青年相比减少50%。老年斑以惊人速度浮现在脸上、身上及手背上。皮肤色素沉着加快,使整个人外表不是白或红,而是黑褐色,皮肤紧缩、绷紧,静脉脉络纷纷浮凸。由于体内钙质经年月消耗,高度逐渐降低,加上驼背,整个人显得短而没有活力。眼珠黄浊,血丝密集于眼白上,视力不佳。牙床往上缩,牙齿松动或脱落,嘴唇皱纹增加,因而畸形凸出。脱发,脱眉毛。
3.生命的自然寿命究竟有多长
从人体衰老开始,生命就一步一步逐渐靠近生命的终点,而终点与生命诞生之间的时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
平常所说的“天年”就是自然寿命。自然寿命有多长?这是个看起来容易、实际却很难回答的问题。
有一种名叫帽贝的软体动物,它若生活在河口,只能活2年半左右;若在海岸上,可活16个年头。法国的棘鱼,寿命一般为14~18个月,而生活在低气温场所的棘鱼,仅仅达到性成熟就得花几年的时间。蜂王由于以高营养的王浆为食,它的寿命要比工蜂长4~5倍。小小的轮虫,在不同条件下的寿数相差甚远,短的只有3天,长的可达几年。
诚然,高等智慧的人与低等生物是无法相比的。人类基本生活在同一环境下,那人的寿命该有多长呢?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推断人类寿命的计算方法。
美国科学家海弗利克教授发现,人体的50亿个细胞,并不能无限制地繁殖下去,当它们分裂到大约第50代时,就会全部衰老死亡,人这时自然也就会死亡了。细胞约2.4年传一代,所以人的寿限只有2.4×50,即120岁,这就是著名的“海弗利克极限”。
日本的蒲丰认为,哺乳动物的寿命相当于生长期乘以5~7倍。例如,狗的生长期是2年,那它可活10~14年;牛的生长期为4年,其寿命为20~28年。我们人类的生长期是25年,应该可活125~175年。
第三种计算方法是:哺乳动物的寿命等于性成熟期乘以8~10倍。人的性成熟期约为14年,所以人的寿命应是112~140岁。
总之,人应当活100岁以上。
然而,应当活100岁不等于就能活100岁。俗话说:“山中可觅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就证明要活100岁是不容易的。不过,尽管“难逢百岁人”,但毕竟仍有百岁人。根据我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材料,在大陆的百岁寿星就多达3 765名。1998年初报道:我国已有百岁老寿星8 000多人。
事实证明:百年人寿是能够达到的目标。
在科学探索人类自然寿命的道路上,科学家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女性往往比男性更长寿。于是,科学家纷纷探讨女性寿命普遍高于男性的原因。一种观点是:女性体内有一种遗传的“排泄系统”,可以排除体内的不良物质,使自己不易患癌症或糖尿病;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所以女性的心脏病发病率比男性几乎要低50%;男性易酗酒、抽烟、精神压力沉重,得病的机会较多;男性死于暴力和意外的可能性也大于女性。
有人认为,人在正常活动中会使体内的微小组织细胞破损。破损的微小物体若能及时得到修补,人就不容易得病和衰亡。现在发现,女性体内的修补材料多于男子,免疫力较强,这就是女性寿命高于男子的秘密。
还有人认为:女性长寿与月经有关。他们说,女性有规律地每月少量出血,并没有什么害处,反而有益。因为这种少量出血可加速血液的更新,使部分红细胞不等到自然衰亡就可排出体外;与此同时,则“迫使”身体补充新生血液。这样,衰亡的物质少,新生的血液多,所以女性的血液要比男子的“年轻而充满活力”。也就是说,女性自身清除废物的能力要比男子更强些,由于废物的蓄积导致衰老的可能性要小些,因而就较易长寿了。
有的科学家认为,女性比较容易哭,容易淌眼泪。通过泪水,可以及时排泄掉身上的有害物质,这也有利于推迟器官的衰老。相比之下,“男儿有泪不轻弹”,结果则是较长时间地“留住”了有害物质,从而不利健康。
应该说,长寿与否是种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女性有某些得天独厚的生理优势,大概是她们寿命高于男子的根本原因吧。
4.死亡:生命的终结
生命是人类最美妙的乐章,且不说那爱情的甜蜜、成功的欢乐,即使遇到坎坷、遇到曲折,人们都能忍受,而死亡,则是生命最彻底的消亡,没有任何补救、任何挽回的余地。死亡,是生命不受欢迎却又无法改变的结局。
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忽然停止了呼吸,停止了心跳,停止了思维,变成了一具僵硬冰冷的、永远沉默的尸体。这就是生命的最终结局——死亡!
在这个星球上,诞生和死亡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死亡是不分对象、不讲条件的,不管穷人或富人,黑人或白人,都无法改变这个结局。死寓于生,生趋向死。地球上,已经有790亿条生命走进了死亡的黑洞,然后永无声息地消失了。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无法超越,这是人类最大的一道难题。
死亡,令人惧怕,令人困惑!几千年来,人类都是在这种痛苦的情绪中走向死亡。为此,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死亡也成为人类最忌讳的话题和最大的不解之谜。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也许,这就是死亡最难研究最令人困惑的关键所在。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终于不仅可以尊严地、冷静地正视死亡,而且还在逐渐撩开死亡神秘的面纱,揭开黑色阴森的“死亡之谜”!
国外科学家们发现,死亡与生物自身产生的一种被称为“死亡激素”的物质有关。
生物学家们对章鱼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雌性章鱼从排卵的第6天开始,就一反常态,变得极为温顺,开始绝食,全心全意地孵化鱼卵。经过四十多天,它的儿女们一旦被孵出,这条雌性章鱼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点。雌章鱼为什么会在生儿育女后悄悄地死亡呢?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科学家们进行了研究,发现章鱼的眼窝后面有一对腺体。这对腺体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导致章鱼自身死亡。生物学家称这种化学物质为“死亡激素”。
人类有没有这种“死亡之腺”呢?经过研究发现,人类的“死亡之腺”长在人脑之中,就是脑垂体,它虽然只有5克重,却调节、控制着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及新陈代谢,重要的是它还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一旦甲状腺素停止分泌,生命就会衰竭死亡。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脑垂体也定期释放“死亡激素”。“死亡激素”影响人的生命,从而使人走向死亡。
为了证明这一点,科学家又用年老体衰的大鼠做了对比试验。把它的脑垂体切除掉,为了不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同时对大鼠移植人工甲状腺素。奇迹出现了:老年大鼠的免疫功能及心血管系统竟然恢复了青春。脑垂体所分泌的“死亡激素”确是促使人类死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找到了根本,人类延长寿命就有了希望。但是,要延长人类寿命,可不能简单地把脑垂体切除掉。因为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杜绝“死亡激素”的产生,但同时也断绝了人类必需的其他各激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可以采用药物、手术等多种现代医疗技术来破坏“死亡激素”的产生,或延缓它的出现,从而使人的寿命得以延长。
5.死亡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死之是一种生命的终结,神秘而又深邃。然而,脑死亡标准的提出和对濒死经验的探索,使人类又一次亲密接触了死亡的神秘地带,感受了生命终结瞬间的幻妙旅程。
死亡之因的逐步揭秘,只是科学对死亡研究的一部分,而对心脏死亡标准的质疑,脑死亡标准的提出,则大大完善了这门科学。
瑞典有一位名叫雷佛·斯登堡的企业主,连续几年拒交税款。税务部门几经交涉无效,只好诉诸法律。在法庭上,斯登堡振振有词地援引一条国家法令说:“根据法律和司法实践,当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以后,这个人即被认为已经死亡。死人是不纳税的。我的心脏停止跳动已经3年了,我是借助人工心脏生活的,所以理所当然地不在纳税人之列。”
法官们听了个个张口结舌,无以驳之。
这不仅使法官们感到棘手,而且使人类数千年来以“心脏停止跳动”作为“死亡”的标准受到了挑战。
原始人通过日常观察和狩猎活动,形成了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就是死亡这一模糊概念。在许多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中,古人所描绘的被猎取的动物,都是用利箭、长矛刺中动物心脏来表示它的死亡。在古埃及的石碑和墓碑上,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彩绘石刻,上面的图像常常表现死者被带到身居宝座的太阳神面前,而死者手上托着的是自己的一颗心脏。数千年来,人类一直把心脏视为“神明之府”,“君主之官”。血液循环学说的创始人哈维也认为:“太阳是大宇宙的中心,心脏是人体小宇宙的太阳。”人们毫不怀疑地认为心脏停止跳动就是死亡。诗人描绘一个人的死,常常说: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外国有的法律词典把死亡的定义释为:“血液循环的完全停止,呼吸、脉搏的停止。”我国的《辞海》也把心跳、呼吸的停止作为认定死亡的重要标准。
但是,以心跳停止作为死亡标准,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矛盾的现象。非洲的古老民族希须曼人,心脏停止跳动后,家人或同伴们会把死去的人先浅埋于墓穴里,因为他们发现有的心跳还可能恢复。事实上,也经常有“死人”从墓中爬出来,重返人世的事情发生。
进入20世纪中叶,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和人工器官替代技术,把许多已被判断为死亡的病人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传统的死亡标准受到了剧烈冲击。一个衰亡的心脏可以替换上另一个强壮的心脏,这就意味着自己的心脏死亡不等于这个人死亡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1000多人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心脏死亡已不再构成对人整体死亡的威胁,心脏的可置换性使过去心死即等于人死的这种死亡标准失去了权威性。
许多情况下,心脏停止跳动时,人的大脑、肾脏、肝脏并没有死亡。脑细胞的死亡是发生在心脏停止跳动后十多分钟乃至几十分钟,而这时的肝、肾、肌肉、皮肤等组织、器官还没有死亡。这些现象告诉人们,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的生命物质系统,死亡也是分层次发生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有人对可逆转的脑昏迷作了深入的研究,开始提出脑死亡的概念。196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特设委员会发表研究报告,正式把死亡定义为不可逆的昏迷或“脑死”,并提出了4条判别标准:①没有感受性和反应性;②没有运动和呼吸;③脑干反射一律消失;④脑电图平直。凡符合以上标准,在24小时内反复检测无变化者,即可宣告死亡。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也规定了与此基本一致的死亡标准。
死亡的心脏可以被替换,人体能够继续正常生存;而人的大脑死亡以后,就目前的医学技术水平而言,是无法进行移植和替换的。如果有朝一日,人类能够移植大脑,那么被移植者除了躯体以外,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是每一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性或人格特征的基础。1982年12月1日,美国医生成功地给患者巴尼·克拉克施行人工心脏移植术,当克拉克苏醒过来后,他的妻子问他,是否不再爱他的家庭了,克拉克明确表示他依然如故地爱着自己的家庭。这件事例饶有趣味地告诉我们,当克拉克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活了下来,克拉克仍旧是从前的克拉克,因为克拉克的中枢神经系统没有改变,手术后的克拉克的思想、信念、价值观、素质等依然保留手术前的克拉克的所有特点。假设科学发展到能够移植人的大脑,克拉克因脑病换了另外一个人的大脑,克拉克原先所有的思想、信念、价值观、素质、知识和经验等将完全改变,克拉克将具备另外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即使他还长着原来的胡子、眉毛、手脚、躯干,但谁还能说他仍是原来的克拉克呢?他的妻子还会接受这个新的克拉克吗?由此看来,把脑死亡作为判定死亡的标准要比传统的心脏死亡标准更为可靠。
脑死亡标准的提出,对医学临床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一,给脑死亡者提供人工器械维持生命,虽然从表面上看,死者的心肺功能仍在拖延,但最终还是无助于死者复活,反过来却给病人家属、医院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负担。其二,器官移植的大发展,使许多危重病人有望获救,但可供移植的器官来源终究有限,致使其中的大多数人无计可施,如果脑死即人死的标准能够认可,那么就为合法取用脑死者的脏器用于人体器官移植提供了先决条件。
目前,脑死亡标准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从法律上承认“脑死亡”为人体死亡标准的国家已有美国、瑞典等十来个国家,从医学上承认的国家有德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
我国也开始引进脑死亡标准。1988年7月5日,在我国第一次全国性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80多名专家、教授发出倡议:转变传统的心脏死亡观念,制定我国的脑死亡标准。他们还倡议,在医学界开展关于死亡概念和死亡标准的讨论,并且建议在人民群众中提倡采用建立“预嘱”的办法,使病人对死亡方式的正当权利得到法律和社会的尊重。
但是,医学界也发现了有个别病人宣布脑死亡之后又复活的情况,以及植物人苏醒的事例,使脑死亡标准也受到一定的动摇。而且,科学的发展完全有可能使人脑移植成为现实,到那时,大脑由不可置换变为可以置换,那么脑死亡显然不能作为死亡的标准了。上述的所有现实和问题,都是目前比较难以解决的,需要医学界、法学界及相关的科学领域共同寻求和研讨最佳的结论。
死亡标准的不断完善,是科学揭开死亡之谜的一大进步,而对死亡前感觉的研究,则让人身临其境,真实而又神秘地与死亡直接碰面,感受死亡之时心灵与肉体双重归宿的情境。
当一个人心脏停跳、呼吸停止的瞬间,他脑子里还在思想吗?他在想些什么?此时此刻,他的心境怎样?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可能感到很好笑,然而学者们却在长期研究这个问题。自然,活得好好的人是难以回答这等问题的。研究者只好去找那些“死而复生”的人。
一位名叫弗吉尼娅的美国妇女,在做扁桃体切除术时,心脏意外地停跳,经全力抢救而“活”过来了。她回忆说:“突然,我觉得自己从一团白色的烟雾中升起,接着是一片黑暗。我不害怕却有点好奇。我看见一团闪烁的亮光,四周是绝对的寂静。真是妙极了……后来,我想到了两个孩子,我还要工作,我得回去。”
研究者说,约有40%的人对濒死景象记得很牢。著名心脏病专家司库梅克教授调查过2 300个死里逃生的人,听他们叙述了濒死的经验,发现多数人在濒死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了”,接着是亲友的哭泣和其他噪音,随后感觉到自己飘然地经过一个长而黑的通道,突然又像旁观者一样站在自己躯壳旁边。
1994年报道,德国学者曾挑选42名年轻男女志愿者进行了“死亡试验”——用药物使受试者完全失去知觉22秒钟,待他们苏醒后询问在22秒钟之内的感觉。
综合起来,人们总结的濒死经验基本有5项:安详和轻松的感觉;“自己”与肉体脱离;通过黑洞;见到亮光,亮光尽头是亲朋好友的欢聚;感到自己与宇宙合在一起了。也有人的感觉是:与世隔绝了,太阳熄灭了,时间停顿了……
有些科学家反对上述所谓的“濒死经验”。他们认为:深度昏迷时呼吸虽然停止,但思维活动并未完全结束,所以会有梦幻产生,所谓“濒死经验”,仅仅是梦幻罢了。生物学家则说:人在死亡时,大脑会分泌出过量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可能引起幻觉。
尽管解释不一,但西方学者似乎已普遍承认在死时一瞬间是有某种感觉的。他们甚至还成立了“国际濒死经验研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