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元王朝3
2080800000038

第38章 大元朝全面解读(6)

再次,军事攻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军事瓦解与政治瓦解相结合,是明军取胜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在北伐时,朱元璋就向天下发布了著名的北伐檄文,他先指责元朝皇帝“荒淫失道”,然后宣布自己就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天降圣人,决心要“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檄文宣布,王者之师,秋毫无犯,各地百姓不要害怕逃避;蒙古人、色目人中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民,抚养无异”。在攻伐中,凡明军所占地方而民心惶惶者,明军将帅就立刻出榜安民。在攻大都之前,朱元璋强调:“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这样,明军就在最大程度上孤立了元朝廷,保证了明军的胜利。

郭守敬在科学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他是元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和天文仪器的制造,同时,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古代集市图因为辽金以来的《大明历》已经使用很久了,误差越来越大,因此,忽必烈决定设局改定历法,命当时著名学者许衡、王恂、郭守敬负责这件事。郭守敬认为,要想制定精确的新历,必须首先制造和改制天文仪器。制造天文仪器是郭守敬在科学上取得的第一项成绩。

首先,郭守敬制造了简仪。简仪比以前所用的浑仪简单方便,但设计精确,刻度最小分格达到1/36度,观察结果也自然准确了许多。为了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日食,郭守敬还设计了仰仪。他还改革了圭表,创制了景符等仪器。圭表是观察日中影长变化以决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天文仪器。郭守敬改革后的圭表,使观察的误差下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景符是定影像的仪器。景符和圭表结合起来使用,可以观察太阳、星星和月亮。

利用这些仪器观察、测量所取得的成就,是郭守敬在天文学研究上的第二大成就。经过大规模地观察,他不仅测定了各观察点的纬度与夏至日昼夜长短,还测定出黄赤交角为29°90′(合今23°33′53″),这个数字与当时实际交角有极小的误差,但这被认为是科学上的一大进步。

在实际观察与天文研究的基础上,郭守敬等人编制出了著名的《授时历》。《授时历》采用的是一年为365.2425日这一观察研究数据,这个数据比地球实际上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仅仅差26秒。当时这是世界上最精确的数据。《授时历》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郭守敬也有光辉的成就。这集中体现在他负责修建疏通的大都至通州的运河,极大地方便了南北的漕运。此外,郭守敬在数学方面也有成就,写了一些专著,可惜现在这些著作都失传了。

郭守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亲自从事科学实验,善于吸取前人长处,因而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十分勤奋,直到八十六岁去世时,他也没有中断自己的研究。

王祯在农学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

王祯是山东东平人。他一生在做地方官时很注意当地的农业生产,研究农业技术,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农书》。这部书代表了他在农业上取得的最大成就。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王祯这部《农书》,很注意南方和北方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功能,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顺应了当时的实际需要。《农书》的内容丰富,主要分为如下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农桑通诀》。这是农业总论。内容包括农业史、授时、地利、耕垦、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以及植树、畜牧、蚕桑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完整,自成体系,且科学、实用。比如关于“授时”和“地利”,王祯很重视传统的不违农时,他强调播种一定不能违背农时,一旦违背农时,就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他对各地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做了比较,指出农作物因环境而变化,应选择适宜环境的作物。又如关于“播种”,他认为,首先应选种,他推广了优良的品种;他还提出多种经营和轮种。又如“粪壤”,粪壤即是给土地施肥。他列举了大量肥源,认为施肥是提高地力,改造土壤的关键。关于“灌溉”,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事”的主张。提倡兴修水利,克服天灾,夺得丰收。还有许多内容,包括推广北方“锄社”,解决农忙劳力不足等。

第二部分是《百谷谱》。这部分主要叙述各种农作物、蔬菜、瓜果、竹木等的培植方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棉花的推广。他反对棉花只适应于南方种,不适宜于北方种的观点,他详细介绍了种植方法,并断言,北方种棉也可以获利。

第三部分《农器图谱》,是《农书》中最有创建的部分。书中共有三百零六幅图,包括各种农具、农业机械图、农舍、灌溉工程、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并附有文字,说明其构造、来源、演变和用法等。其中有不少是当时的新创造,如四牛拉的犁、下粪耧耘式耧车等。

此外,王祯在鼓风方面和活字方面也有创造性的贡献,促进了经济和印刷业的发展。

王祯在长期与农民的接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种地的辛苦和收获的不易。他在《农书》中说:“种田是多么艰难啊!而高高在上者,不知道衣食来自何处,只知道骄奢淫逸,不想想寸丝口饭,都出自农夫田妇之手,反而对他们拼命剥削和压榨。”因此,王祯的《农书》是一部既饱含科学思想同时又有进步思想的书。

黄道婆在纺织技术方面做出了什么贡献?

黄道婆是元代乃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纺织家。她是松江乌泥径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据传说,黄道婆是一位备受折磨的童养媳,实在忍受不了非人的虐待,逃到了崖州(今海南海口市)。当地黎族的纺织技术,当时在全国占领先地位。黄道婆在那里向黎族人民学习他们先进的纺织技术,这样过了三十年。大约五十岁时,黄道婆由崖州回到了故乡乌泥径镇,并把那里的纺织技术也带回了故乡,并进行推广,她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对纺织工具和生产技术做了大胆的创新和改进。

首先,她推广和改进了捍、弹、纺、织等一整套的纺织工具。“捍”,又叫轧车、踏车,主要用来去除棉花籽。“弹”,主要功用是使棉花疏松。黄道婆改制的弓,较以前的旧弓大好几倍,弹力也相应增大了不少,这样,弹出来的棉花也就更松疏好用。“纺”,就是“纺车”,黄道婆改进的纺车,是可以同时纺三个纺锭的脚踏式纺车,而以前的只是一只锭,而且是手摇式的,因此,黄道婆的纺车比旧式纺车效率高、速度快。“织”,就是“织布机”,据说,黄道婆的织布机能织出许多美丽的花布。

其次,在纺织技术上,黄道婆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吸取他人之长,总结出一套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她毫无保留地将这些先进的技术传授给他人,从而使当地成为全国远近闻名的纺织重镇,所织“乌泥径被”与“崖州被”不相上下,成为又一闻名全国的纺织品品牌,造福了当地普通百姓,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后来,黄道婆的技术向全国各地传播开来,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的纺织技术。

元朝在医学方面有什么突出成就?

元朝的医学比较发达,表现在医院的组织规模大,在传统的医学基础上,还吸收了阿拉伯医学的长处。我国医学史上,有金元四大家之说,刘完素、张从正是金代人,李杲、朱震亨是元代人。此外,还有诸如危亦林、滑寿、葛可久、王好古、许国桢等著名医学家。具体讲,元朝医学成就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在内科方面,对伤寒的研究成就最大。著名的医生有李杲、朱震亨、高乾孙、萨德弥实等。李杲在中国医学史上地位崇高,他特别擅长治疗伤寒病。他认为,古方不能救今病,用药也多有创新。治病多有奇效,著作有《伤寒会要》、《脾胃论》等。朱震亨是金代大医学家刘完素的再传弟子,认为以古方来治今病,一定不会十分对症,主张推陈出新。他治病以养阴为主,尤精于伤寒、痨病、妇科等。著作有《格致全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局方发挥》力辟“局方”的湿燥之弊,《本草衍义补遗》对本草学做出了新的贡献。朱震亨研制的越鞠丸、太补阴丸、琼玉膏等方剂,至今仍为中医常用药方。高乾孙,精于医治痨病,著作有《十药神书》,包括止咳、止血、祛痰等十种验方,对治疗劳损吐血有奇效。萨德弥实,是回族人,著有《瑞竹堂经验方》,书中对著名医方做了收集考定。

在外科方面,元代医学也取得了成就。如危亦林、齐德之等。危亦林主要成就在麻醉和骨折方面。他是祖传医生,著有《世医得效方》,书中有世界上最早全身麻醉的记载。在治疗骨折、脱臼,特别是脊柱骨折方面,运用了悬吊复位法,大桑树皮固定法与现代的整复手术和石膏固定法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齐德之的《外科精义》是一部综合当时三十多家外科著作成就的集大成著作,代表了元代中医外科方面的成就。

针灸学在元代也有发展,代表人物是滑寿。他的《十四经发挥》是一部针灸学专门著作。

此外,元代回回医术因往往有神效而备受人们欢迎。太医院以及上都、大都都有回回医药,并有《回回药方》行世,有不少关于回药和回回外科方面神效的记载。回人聂只儿、维吾尔人答里麻都曾在官设回回药院里任过职。维吾尔人贯云石、回人丁鹤年等曾在民间行过医。

元代医学分科比前代更细。共有十三科,如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妇兼妇人杂病科、眼科、耳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等。而金代只有十科。可见,元代的医学更发达且趋于完备。

元朝在机械制造方面有什么成就?

元朝在机械制造方面有许多精巧先进的发明。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精巧的机械制造专家,有代表意义的如郭守敬、王祯等。

郭守敬在观察计算天文资料时,设计和改进了许多天文观测仪器,这些仪器都是精巧的发明创造。如经他改造过的简仪,以铜铸成。在赤道环旋转问题上,郭守敬所用的就是滚珠轴承和滚筒轴承的原理。这比意大利人达·芬奇设计的滚动轴承要早两百年。他还设计制造了大明殿灯漏、浑天漏等,据有关史籍记载,都是异常精巧复杂。郭守敬也曾制造过木牛流马,虽比不上诸葛亮设计的,但也是自有机妙。

大农学家王祯也是机械设计与制造的高手。《农书》中载录的农事机械、水力机械有一些就出自他的匠心独用的改进和发明。比如连磨和水排,虽古代就有,但到元代时已少见,经过他多处寻绎搜索,又使之重新服务于社会;高转筒车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大改进;他还把磨、砻、碾三用合为一用,以水为动力,既节省了人力、物力、畜力,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还有一些记载,比如河中万泉人薛景后、元顺帝等。元顺帝虽然是个政治上的昏君,但是却爱好机械制造,据说他曾自制宫漏,精巧绝出,前代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