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王朝1
2081200000026

第26章 大宋王朝的全面解读(2)

西蜀皇帝孟昶的父亲孟知祥本是后唐时期剑南、西川节度使,后自立为帝,孟知祥死后,孟昶即位,当时只有十六岁,由权臣赵季良、张知业等人执政。几年以后,孟昶找理由杀了这两人,开始亲政。契丹灭后晋之际,后晋秦州节度使何建、风州防御使石奉頵带着城池来投降,孟昶势力有所扩大,便有些骄傲起来。他任用王昭远、伊审征、韩保正、赵崇韬等分掌机要,总管内外兵权。他的母亲李氏劝他说:“我曾经见过后唐庄宗及你父亲打仗的情形,当时他们任命的将领都是有着赫赫战功的,所以兵士们才敬畏心服。现在你任命的王昭远,出身微贱,只不过从你小时一直在你身边罢了。至于韩保正等人,都是一些世家子弟,从来也不懂得用兵之事,一旦边疆告急,这些人怎么能领兵御敌呢?”但是孟昶不听李氏的劝告。

宋乾德二年(964)十月,后蜀派往北汉的密使赵彦韬向宋告密,把孟昶写给部下刘钧的信献给赵匡胤,赵匡胤知道孟昶有进犯宋朝的意思,大喜。十一月,赵匡胤便以此为借口,命令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率主力南下,刘光义率偏师沿长江西上,征讨孟昶。孟昶急派王昭远、赵崇韬等统军北上迎敌。十二月末,王全斌军连续攻占兴州(今陕西略阳)、西县(今勉县西)、三泉(今宁强),俘虏蜀主将韩保正、李进,进至嘉川(今四川广元)。蜀军烧掉了栈道,退保葭萌(今昭化南)。宋军一面分兵修复栈道,一面派小股部队出敌背后,与主力合击蜀军,蜀军连连退却,最后退守剑门(今剑阁北)。

次年(965)正月初,宋军王全斌又以小部队由小路出剑门后,与宋军主力夹击剑门。孟昶见势大惊,急忙用金帛招募兵丁,并派自己的儿子蜀太子孟玄喆做统领前往救援。但孟玄喆素不习武,部将也都是庸碌无能之辈。孟玄喆离开成都时还携带大群姬妾、大批乐器及伶人,仍然每天从早到晚饮宴游戏,不理军机大事。而此时宋军已攻占剑门,俘虏了蜀军副统帅赵崇韬,并随即攻占剑州(今剑阁),俘虏蜀军统帅王昭远。孟玄喆此时刚刚抵达绵州(今绵阳),闻讯大惊,随即逃回成都,所过之处将村舍、粮仓焚烧一空。孟昶自知大势已去,派人请降,说:“我朝中内外亲人二百余口,还有老母亲年近七十,我请求能奉养老母,并让列祖列宗及蜀中百姓免于灾祸。”正月初九日,宋军于魏城(今绵阳东北)受降,宋得四十五州一百九十八县,割据一方的西蜀孟氏王朝至此灭亡。孟昶五月到开封,受封为秦国公,六月中旬就病死了。

全师雄兵变是怎么回事

乾德三年(965)正月宋朝灭蜀后,降宋的后蜀士兵备受歧视,每人十贯钱的治装费竟然也被无理克扣,加上平蜀的将士居功自恃,不仅私自开启府库,侵吞金银财宝,还掠人子女,抢夺百姓钱物,使得后蜀军民怨愤,人人思乱。就在同年的二月间,后蜀将士赴京到达绵州(今四川绵阳),发现守城的宋军不过百余人,其余都是降宋的蜀军,于是便抢夺库存武器叛乱。碰巧原后蜀文州(今甘肃文县)刺史全师雄也正携带家属赴京途经绵州,由于他曾担任过后蜀将领,在军中有相当高的威信,遂被乱军推举为主帅。

全师雄率军叛乱后,王全斌派朱光绪率军前往招抚,但朱光绪搜捕得全师雄家属后,不仅将其财产纳为己有,还纳其爱女为妾,将其他人全部杀死,全师雄遂绝了归降之念。

在进攻绵阳失利后,全师雄迅速转攻彭州(今四川彭县),并一再击败宋军,占领绵州。两川州县纷纷起兵响应,起义的军队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全师雄自称“兴蜀大王”,还委派官吏。这年七月,全师雄连续在新繁(今新都西)、郫县(今属四川)被宋军击败,退到灌口寨(今都江堰)。乾德四年(966)六月,宋军攻占灌口,全师雄退守保金堂(今金堂西)。同年秋天,全师雄病死,谢行本继续领导兵变部队并退往铜川(今中堂西南),但是此后不久,就被宋军将领康延泽所破,这次反宋的兵变终于失败。

乾德五年(967)初,宋太祖将激起兵变的主要将领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全部召回京城,他们虽然取得了攻灭后蜀的首功,后又平定了全师雄兵变,但还是被剥夺军权,降职闲居。

宋王朝是怎样平定南唐的

南唐原是南方割据势力中比较强大的一个。显德四年(957),后周世宗取其淮南十四州,使南唐顿成惊弓之鸟。宋朝建立后,南唐随即表示臣附。南唐中主李琛因为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隔江就是宋朝国境,遂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二月,迁都南昌(今属江西)。六月,李璟死于南昌,他二十五岁的儿子李煜在金陵即位,仍以金陵为都城,这就是南唐后主,史称李后主。

李煜李后主(937~978)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文学艺术家,工书善画,精通音律,诗词文赋无所不通,词成就尤其突出。他的词作清倩流丽(亡国后的词则风格深沉凝重),清人王鹏运在《半塘老人遗稿》中甚至称誉他说:“以谓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然而李煜作为皇帝却庸儒无能,他对宋朝谨修臣节,曾两次遣使致函南汉劝其臣附,竭力想保持割据政局。宋朝平定南汉以后,李后主害怕宋军继而攻打南唐,当年不仅加倍进贡,还改国号为江南,进一步表示为宋朝属国以求保持割据现状。然而宋太祖消灭割据势力的决心并没有因此动摇,反而加紧了攻打南唐的准备。

宋太祖开宝七年(974)九月,赵匡胤下诏,要南唐后主李煜前来京师归降,李煜因害怕被扣留而称病不赴。十月,赵匡胤以曹彬、潘仁美为帅,自江陵顺流而下进攻南唐,水陆并进。宋军连续攻克池州(今安徽贵池)、铜陵、芜湖(今皆属安徽),到了金陵西南的重要渡口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在此之前,有一个叫樊若水的江南进士,因不受南唐重用,为了寻觅投靠宋朝的资本,在采石矶附近以钓鱼为名,往返于两岸,用丝绳精确地测量出了江面的宽度,并向宋朝提出了造船建浮桥以渡宋军的大胆建议,被宋太祖采纳。在造桥过程中,南唐君臣认为长江自古无桥,讥笑宋军是在做儿戏,根本不加重视。十一月中旬,宋军在采石矶建成浮桥,宋军主力得以渡江长驱南下,南唐国都金陵被宋军包围。

直至此时,李煜才大为着急。他派大臣徐铉到开封,恳求赵匡胤缓师。赵匡胤按剑厉声大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吓得徐铉惶恐而退。

开宝八年(975)初,宋军进攻金陵,再次击败城外的守军。李煜派兵逆流而上想夺取采石浮桥,被宋军击败。李煜又命镇守湖口(今属江西)的朱令赟统兵十万东下金陵抗击宋军。九月,朱令赞率舰、筏顺江大举东下,进至皖口(今安徽安庆西),被宋军击败而俘。金陵自春至冬,被困近一年,屡战屡败,粮尽援绝。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攻占金陵,李后主肉袒出降,南唐灭亡,宋得十九州三军一百零八县。宋太祖任命李后主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辱封“违命侯”。太宗即位后,去违命侯,封陇西郡公。据王铚《默记》记载,因李煜做的“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词句满含哀怨之情,使宋太宗衔恨在心。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李煜生日宴饮,宋太宗密遣其弟赵廷美进牵机药,李煜被毒,次日死于赐第,时年四十二岁。

宋王朝是怎样消灭北汉的

北汉长期割据山西中部和北部,是一个小国。它最害怕中原出现一个强盛的王朝,因此,总是不遗余力地破坏宋的统一。宋朝建立后,北汉投靠辽国继续与宋朝为敌,小规模战争时有发生,宋军虽然胜多败少,但是并没有多大进展。宋太祖在建国之初一直致力于消灭南方政权。开宝元年(968)七月,北汉皇帝刘钧死了,他的养子刘继恩即位。这个时候,宋朝已经消灭了荆南、湖南、后蜀三个南方割据政权,宋太祖认为刘钧新死,这是一个攻打北汉的极佳机会。八月,任命李继勋、党进为正副统帅进攻北汉。正当宋军进入北汉境内时,北汉发生内乱,刘继恩被杀,刘钧养子刘继元即位。十一月,辽军救援北汉,宋军被迫退回宋境。开宝二年(969)、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赵匡胤又曾两次率大军亲征,但第一次因夏雨连绵、疫病流行不得不班师回朝,第二次则因赵匡胤病故中途罢兵,所以两次都未能剿灭刘继元。

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三年(978)迫使陈洪进“纳士”、吴越“归地”以后,决心消灭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宋太宗赵炅任命潘仁美为主帅,另派郭进扼守石岭关(今山西忻县南),切断辽军的救援之路。四月,宋军围攻太原城。刘继元外援无望,粮道断绝。从春天围到夏天,宋军昼夜攻城,赵炅亲临城下督战,将士们勇气倍增,几万士兵轮番向城上射箭,每轮放箭都多达数百万枝。从被捕的俘虏口中得知,刘继元用十钱一枝的价格从百姓手中买箭,已经买了数百万只。赵炅笑着说:“此为我蓄之!”

五月,北汉的部将纷纷出城投降,太宗又“下诏劝降,刘继元无可奈何,只好奉表请降。宋朝终于消灭了最后一个汉族割据政权,得十州一军四十一县。宋太宗赐给刘继元金带、银器等物品,授官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加封彭城郡公,以环卫官居京师。北汉从此灭亡。刘继元于雍熙三年(986)十二月任保康军(房州,今湖北房县)节度使,淳化二年(991)十二月去世。

“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

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统治稳定之后,马上开始实行收兵权的措施。首先是收回那些地位与自己相近的高级将领的兵权。建隆二年(961,即赵匡胤即位的第二年)春末,首先免除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同时还免去了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的军职,令两人都出任节度使。这样,宋去掉了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

七月,赵匡胤又对自己的亲信和开国元勋下手。据说在一个秋天的傍晚,宋太祖赵匡胤布置了丰盛的筵席,召集开国功臣、指挥禁军的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令铎、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等高级将领宴饮。酒过三巡,赵匡胤令左右退下,显出一副推心置腹的样子,对在座的将领们说:“我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可是,这个皇帝很难当,远不如做节度使快活。我现在长年累月不敢睡上一个安稳觉啊!”石守信等人感到很奇怪,急问:“这是怎么回事呀?”赵匡胤回答说:“这不难明白,皇帝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坐呢?”石守信等听了这话,连忙离座叩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大局已定,谁还敢怀有二心哪!”赵匡胤接着说:“你们的忠心我一点也不怀疑。但是,人生在世,谁不贪想富贵荣华?如果有一天也有人把黄袍披在你的身上,你就是不干,也由不得你了!”在座的将领们都吓得满头大汗,他们知道受到猜忌,一边叩首,一边流泪,连连谢罪,请求赵匡胤指明一条出路。于是,赵匡胤开导道:“人生短暂,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不如多积攒钱财,多购置几处房产以留给子孙后代,自己过着儿孙绕膝、歌舞宴饮的日子颐养天年。这样,咱们君臣之间没有猜忌戒备,上下相安,岂不很好?”见赵匡胤交待得如此明白具体,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上疏称病,请求解除他们的兵权。赵匡胤一一应允,仅保留每人的节度使官衔,但并不赴任,不过是有名无实的散官。从此,殿前副都点检一职也取消了,而总领禁军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宋太祖、宋太宗是怎样加强皇权的

首先,集中兵权。宋太祖赵匡胤本身便是因为掌握了后周的兵权,最后才得了天下,因此,他深知兵权的重要性。他不仅于建隆二年(961)免除了殿前都点检等最高军职,同年七月又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乾德四年(966),赵匡胤又命令各地选送精兵编入朝廷的禁军,地方遗留的老弱军人编为厢军,从而削弱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中央朝廷的禁军由皇帝直接掌握,并指派文臣代替地方的武将。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兵权都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其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实行政事堂(中书)与枢密院“对掌大权”的二府制。宰相(包括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行政首脑(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宰相之权),枢密使是军事长官,而地位仅次于二府宰执的三司使(被称为计相)掌握财政。这样,使政、军、财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而对于地方上的府州,则由文官任州郡长官,且不得兼任多职,并另设可向皇帝直接奏事的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宋太宗还削弱节度使的权利。太平兴国二年(977),他命令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节度使只领一府或一州。以后,更将其留在京城,使节度使终成宗室、将相大臣的虚衔。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称为监司。

再次,集中财权。中央由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号称“计相”;又通过转运使、通判、主簿等把各级财政统一起来。乾德二年(964),宋太祖命令各地财政收入除留下日常经费外,全部运送到朝廷。

最后,完善科举制度。严格科考制度,举人必须经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使科举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直接效忠于皇帝,还增加了录取名额。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中,科举得官的学子就有近一万人。

宋太祖、宋太宗采取的上述措施,在北宋建立初期,对于防止藩镇割据,巩固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让他们预想不到的是,它也带来了军事力量削弱、官僚机构臃肿等副作用,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为什么说宋太祖是一个“创业垂统之君”

宋太祖赵匡胤,行伍出身。在五代十国这样一个乱世之中,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登上九五之尊的皇帝宝座,亲眼目睹了后晋、后汉、后周的灭亡过程。借鉴活生生的历史经验登上皇位后,一边对有功的军官们升官晋爵,安稳军心,另一方面,礼遇后周的皇帝、大臣,收拢民心。赵匡胤做事非常有魄力,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叛乱,他都亲自率兵出征并一举平定,使后周许多节度使闻名生畏,全都俯首听令。等国家稍微稳定之后,赵匡胤又开始实行收兵权的措施,收回了慕容延钊、石守信等宿将、亲信的兵权。

兵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了,不用再担心“陈桥兵变”的事件重演了,赵匡胤便开始实行他统一全国的宏伟目标。从乾德元年(963)起,到开宝八年(976)十一月,赵匡胤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先后扫平了荆南、湖南,夺取了后蜀,消灭了南汉,吞并了南唐。只有北汉,赵匡胤虽然两次亲征,但都无功而返。他的弟弟赵炅即位后,继续他的事业,消灭北汉,使泉漳纳土,吴越归地,使宋朝初步实现了统一。

赵匡胤喜欢自然行事,不喜欢装模作样。刚当上皇帝那会儿,还很喜欢微服私访。有大臣劝谏叫他不要轻易出去,他满不在乎地说:“要想当上皇帝,自然有天命。以前周世宗看到将领中有方脸大耳的就把人家给杀了,而我却天天陪在他身边,也没把我怎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