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4
2081500000016

第16章 唐朝历史大事详解(15)

袄教原为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是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在公元前六世纪创立的。教义备载于《波斯古经》(AVes—ta),谓世界上有光明与黑暗两神互相斗争着,二者为善与恶之源,人宜弃恶从善,应崇拜光明。故敬拜火光及日月星辰。中国古代以其拜火及天,而关中谓天为袄,故称之为火袄,简称为袄教,俗称拜火教。三世纪时,波斯萨珊王朝定此教为国教,遂盛于中亚。中国南朝梁时及北朝元魏时始知其教。《魏书·西域传》:“波斯国……俗事火神天神,……神龟(魏孝明帝年号518—519)中,其国遣使上书贡物云。”《梁书·诸夷传》亦谓滑国(都拔底延,今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西)事天神、火神。滑国邻接波斯,故渐染其俗。袄教东传,先经今新疆南部,由波斯商贾传来。《北史·西域传》谓焉耆、高昌都俗事天神。北魏后期及北齐、北周都有祀胡天的记载。如《魏书·灵太后传》说,灵太后“……后幸嵩高山……从者数百人,升于顶中,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隋书·礼仪志》说:“后齐……后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邺中遂多淫祀,兹风至今不绝。”又说:“后周欲招徕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亲焉。其仪并从夷俗,淫僻不可记也。”胡天即指袄教的崇拜天神。看来北魏时传入中国的袄教,有了某些变化,如产生了对神像祈祷等现象。袄教的祭司名为萨甫、北齐鸿胪寺典客署有京邑萨甫、诸州萨甫的官名。典客署是掌管接待外国使臣及客商的机构,设这样的官职,反映当时来华胡商中有不少袄教徒。唐朝时,中亚一带康国、石国、安国、曹国、米国、史国都是袄教的信奉者,袄教也进一步传入今新疆境内的于阗、焉耆、疏勒、高昌。西域各族人来华经商的极多,袄教随之在长安、洛阳日益流行。唐代前期及中期,对各种宗教都很尊崇。高祖武德时,在长安布政坊西南隅建胡袄祠,太宗贞观时在崇化坊立袄祠。据韦述《两京新记》及宋敏求《长安志》:长安醴泉坊、普宁坊、靖恭坊也有袄祠。另据宋敏求《河南志》及张骜《朝野歙载》:洛阳会节坊、立德坊、南市西坊亦有袄祠,供每岁胡商祈福。地方上特别是河西走廊诸州,也有袄祠。只称祠而不称寺,因袄教主要是在华胡人信奉,唐朝禁民祈祭,但也有可能私下传布。唐政府置萨宝府,设萨宝(正五品)、萨宝府袄正(从七品)等官以掌其祭,皆以胡人充之。袄教一度极盛,唐武宗会昌(841—846)年间,禁毁佛寺,袄祠亦加禁毁,袄僧勒命还俗,从此一蹶不能再起。会昌以后弛禁,到宋代还有残存袄祠,南宋以后,中国典籍就不见记载了。

摩尼教是三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其教义是揉合波斯原有的琐罗亚斯德教(即袄教)、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由东罗马传入的基督教而成。主要是“二宗三际论”。“二宗”意为两个本原,指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恶,声称摩尼为光明之代表。“三际”意为三个时期,指初际、中际和后际,即过去、现在和未来。摩尼认为,光明和黑暗原来是互相对峙着,互不侵犯,两者断然分开,这是初际的情景。但到初际末期,黑暗群魔闯进光明王国,结束了和平的初际阶段,进入激烈斗争的中际时期,自有人类直到现在,都属于中际时期。这个时期一直到世界被大火毁灭为止,这就标志进入后际时期,那时恢复到初际时的情景,光明和黑暗断然分开,黑暗将永远被囚禁。摩尼教与波斯国教(袄教)相对立,公元277年摩尼被波斯王处死,教徒多逃往中亚及印度,摩尼教却传播颇为迅速,三至六世纪已遍及中亚及地中海沿岸各国。武后延载元年(694)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来朝,摩尼教传入中国。开元七年(719)吐火罗国来献一解天文的摩尼教师(慕阁)。大抵此时摩尼教已在长安、洛阳等地传播。它传入中国后,受到佛教的排斥,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下诏:“末摩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只准许胡人信奉。安史之乱,回鹘兵入洛阳,毗伽可汗在洛阳遇摩尼教师传法,携睿息等四教师回国,摩尼教自唐传入回鹘,受到可汗尊崇,可汗并自称“摩尼化身”。回鹘人以助唐有功入居中原的很多,摩尼教依仗回鹘的势力,更加推行于唐地。大历三年(768)唐朝准许回鹘在长安建摩尼教寺,赐额“大云光明寺”。长安、洛阳而外,摩尼教也已在南方各商埠流行,大江南北都有它的寺院。清末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发现的《九姓回鹘可汗碑》记载了在回鹘可汗支持下摩尼教传布的情况。此碑又称摩尼教为“明教”,后来这个称号代替了摩尼教的原名。唐武宗时回鹘破亡,会昌废佛,摩尼教也被禁止,此后多在民间秘密传布,成为农民起义领袖用以组织群众的工具。如五代后梁陈州毋乙、董乙的起义和宋代的方腊起义都利用了摩尼教。元末韩林儿、刘福通的起义,用以号召群众的白莲教就是摩尼教与佛弥勒派的结合。

景教即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Nestorianism),唐时传入中国后称为景教。五世纪时叙利亚人聂斯脱利(Nesto—flus)是东罗马君士坦丁堡主教,主张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在东罗马被视为异端,受到迫害。一部分追随者逃至波斯,得到波斯国王的保护,成立独立教会,成为基督教的一个支派,与摩尼教、袄教共同形成波斯当时的三大宗教,流行于中亚。唐太宗贞观九年(635)波斯景教僧侣阿罗本来长安,将此教传入中国,贞观十二年唐太宗诏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义宁坊建寺一所,度僧廿一人。”许其传教。高宗时也加以保护,准于诸州各置景寺。初期景教寺因阿罗本从波斯来,我国人称其为波斯寺。唐天宝四载(745)玄宗下令将两京和各地的波斯寺一律改称大秦寺。可见景教寺院不仅建于长安、洛阳,地方府州也有。肃宗时,在两北地区亦建立寺院,信奉者不仅是来华西域人,也有中国居民,并有翻译的经典。唐建中二年(781)吐火罗人伊斯出资,大秦寺僧波斯人景净撰文于长安义宁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石明代出土,现存西安市陕西省博物馆),内有“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的话,以“景”名教,可能是取其与“基督”谐音,又取其光明辉煌之义。唐武宗会昌废佛,景教同被禁,唐末至两宋,不再见于中国。元代再度传入,被称为“也里可温”。元亡后再次衰落。

五代更替和十国兴亡

五代是指唐朝灭亡之后,相继占据中原地区的五个王朝,十国是指围绕在五代周围割据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个小国,合称五代十国。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虽言五代,称帝的却有八姓,虽仅历时54年却更换了十四个皇帝(后唐三姓,后周二姓,余各一姓)。首尾两代的君主是汉族人,中间3代的君主是沙陀族人。除后梁一个短暂时期和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大部时期和其他三代皆都开封。疆土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汉。十国中九国割据南方,仅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十国与五代并存,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之前,灭亡于五代结束之后。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五代更替

后梁

黄巢起义失败后的唐朝,新旧藩镇林立,战争不休。知名的割据势力不下20支,他们都力图扩大实力。经过不断地互相兼并,逐渐形成了几支较大的势力。在北方,主要是以汴州为据点的朱温和以太原为中心的李克用。

朱温是黄巢起义军的叛徒,叛降唐朝并帮助唐朝镇压了起义军之后,受封为宣武节度使,据汴州。在藩镇相互兼并的战争中,他逐渐扫除了割据于今华北一带的许多武装势力。天复三年(903)又战败称霸秦陇、挟持唐昭宗的李茂贞,消灭了长期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宦官集团。中唐以来的强藩魏博、成德也被迫归附。天祐四年(907)朱温灭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后梁太祖,改元开平。五代时期自此开始。后梁建国后,除山西大部和河北北部外,基本上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但与宿敌河东李克用连兵不已,境内方镇跋扈依旧,加上朱温私人生活又极为荒淫。乾化二年(912)被次子朱友珪所杀。朱友珪称帝八个月,被其弟梁末帝朱友贞起兵杀死。梁末帝与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的战争更为激烈。因连年用兵,暴征于民,激起陈州人毋乙、董乙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义军首领80余人壮烈牺牲,但后梁统治也难以继续。同光元年(923),被后唐李存勖所灭。后梁共经三帝,历时17年。

后唐

李存勖是沙陀人,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克用的父亲李国昌,本名朱邪赤心,世统沙陀部落。因助唐镇压庞勋起义,赐名李国昌。李克用又率部助唐屠杀黄巢起义军,封为河东节度使,进爵晋王,控制了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地区。朱温灭唐后,他以拥护唐朝为名,与后梁交战不休。李存勖继承晋王位,继统河东后,攻取河北,累败后梁军,彻底消灭了中唐以来长期跋扈的河北三镇。龙德三年(923)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即位,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改元同光。同年,他派兵攻占开封,灭后梁,梁末帝朱友贞自杀。不久后唐迁都洛阳,统一华北地区后,又派兵攻灭前蜀。但李存勖大修宫室,宠任伶官、宦官,朝政不修,又任用租庸使孔谦残酷掠夺人民,以至“四方饥馑,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①。于是魏州骄兵发动叛乱,在一片混乱中李存勖为部下所杀。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原名邈佶烈,此系赐姓名)继位,是为明宗。他诛杀孔谦,废除苛敛,均减田税,允许民间自铸农器。他在位八年中,战事稍息,农业生产凋蔽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有的小康之世。明宗死,子李从厚继位,明宗养子王从珂起兵夺取了帝位,国内陷于混乱。天福元年(936)明宗女婿石敬瑭攻入洛阳,灭掉后唐。后唐共经四帝,三姓,历时14年。

后晋

石敬瑭沙陀人,随后唐明宗打仗,积战功屡任大镇节帅,后为太原节度使。他以太原为根据地,以最卑鄙无耻的手段勾引契丹为助,来抢夺帝位。清泰三年(936)夏,他向契丹上表称臣,并认比他小11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割幽蓟十六州,愿岁输帛30万匹,换取契丹援助,开始夺取后唐政权。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册立石敬瑭为帝于太原,国号晋,史称后晋,是为后晋高祖。继而攻入洛阳,灭后唐,迁都开封。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位,是为出帝,或称少帝。他在主战派景延广等的影呼下,对挈丹不再恭顺。耶律德光在降将赵延寿等协助下,进攻后晋,开运三年(946),契丹军攻下开封,俘出帝石重贵,将其北迁,后晋灭亡。后晋共二帝,历时11年。次年耶律德光称帝于开封,国号辽。辽帝占领中原以后,不给骑兵粮草,纵使四出掠取,称为“打草谷”,中原群众群起反抗,辽帝被迫引众北还。

后汉

刘知远沙陀人,原为石敬瑭部将,后任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当后晋与契丹交战时,他广募士卒,有步骑5万,称言防备契丹,但却按兵不动。待契丹进入开封,将出帝迂往北方后,他于开运四年(947)二月在太原称帝,自言不忍改晋国号,又恶开运年号,乃用出帝原天福年号,以争取后晋旧臣归附。当辽兵北退后,他统兵南下,是年六月进入开封,诸镇多降,他改国号为汉,史称为后汉,是为后汉高祖。时中原一带,因契丹掳掠而残破不堪,公私困竭。刘知远死后,其侄隐帝刘承佑继位。隐帝不甘受制于将相,杨铘、史弘肇、王章等权臣同日被杀。隐帝又密令杀邺都留守郭威未成,郭威举兵攻入开封,隐帝被杀。后汉亡。时乾祐三年(950)。后汉历二帝前后约四年。

后周

郭威灭后汉,于广顺元年(951)正月在开封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是为后周太祖。后周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改变中国北方的残破局面。周太祖死,养子郭荣(原姓柴太祖内侄)继位,是为周世宗。世宗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革新政治训练军队,开始进行统一战争。显德六年(959)柴荣病死,子宗训即位,是为恭帝。次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后周共经三帝,二姓,历时十年。

十国兴亡

前蜀和后蜀王建在唐末据西川东和东川,天复三年(903)受唐封为蜀王,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建称帝,建都成都,国号蜀,史称前蜀。蜀土富饶,但自后主王衍继位后,朝政浊乱,盛行卖官,赋敛苛重,土荒民怨。后唐同光三年(925),庄宗派兵攻灭前蜀。前蜀凡历二主,共割据35年。庄宗任命孟知祥为成都尹、西川节度使,董璋为东川节度使。孟知祥杀董璋,取东川。长兴四年(933)后唐封他为蜀王、东西川节度使。次年盂知祥称帝,重建蜀国,史称后蜀,仍都成都。其子孟昶继位后,于契丹灭后晋之际,又得秦、成、阶、凤诸州,拥有前蜀故地。后以君臣奢纵无度,朝政腐败,乾德三年(965)为宋所灭。后蜀凡历二主,共割据四十年。

吴和南唐杨行密在唐末据淮南28州,景福元年(892)唐封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他一面招合遗散,恢复地主经济,一面选练军队,战必争先。乾宁四年(897)杨行密打败朱温南下的军队,使南方各地的割据政权暂时稳定不卷入中原混战的漩涡。天复二年(902)他受唐封为吴王,都广陵(今江苏扬州)。杨行密死后,诸子皆政治庸人,大权旁落于部下徐温及其养子徐知诰之手。徐知诰访求贤才,采纳规谏,清除奸猾,杜绝请托,减免赋敛,休兵息民,于是江淮间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顺义七年(927)杨行密子吴王杨溥称帝,加徐知诰都督中外诸军事。天祚三年(937)徐知诰废吴帝杨溥,吴亡,共历四主,割据46年。徐知诰废杨溥,自己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次年改姓名李昪,改国号为唐(徐知诰本姓李,为徐温养子,冒姓徐氏。至此复姓李氏改名昪。自言为唐室后代,故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都金陵(今江苏南京),是为南唐烈祖(前主)。李昪对外结好邻邦,对内整饬朝政,遣使巡视民田,以肥瘠为等定税和调兵派役。史称江淮之地,“频年丰稔”。升元七年(943)李昪死,其子李璩继位,是为中主。派兵攻灭闽国,占领汀、漳、建、泉等州,加新置秦、筠、剑等州,共辖35州,成为南方大国。因李璟日益骄侈,朝政浊乱,任用非人,赋役繁重,南唐国力迅速衰败。交泰元年(953)李璟献江北淮南14州,去年号,称臣于后周。李璟死,子李煜即位,是为后主(即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宋兵渡江,攻破金陵,后主李煜被俘,南唐亡。凡历三主,共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