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4
2081500000021

第21章 大唐历史全面解读(3)

吴王李恪是太宗三子。武德三年(620)被封为长沙郡王,后又迁为汉王、蜀王、吴王。李恪善于骑马射箭,又通文史。太宗认为他很像自己,对他十分疼爱,甚至在废了承乾后,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因为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因为吴王在宫中和朝官的心目中威望很高,长孙无忌为了巩固李治的太子之位,断绝吴王的众人之望,就诬告李恪与房遗爱等谋反,把他处死了。

濮王李泰是唐太宗第四子,也是长孙皇后嫡出的第二子。他从小聪慧机敏,写得一手好文章,历封宜都王、卫王、越王、魏王。李泰在性格举止上很有父风,倜傥不群,礼贤重士,喜好文学,在魏王府中开文学馆招纳文士,声誉很高,很得太宗的欢心。后来他自恃宠爱欲争夺太子之位,用心阴险,私自培植势力,事情败露后,被贬为东莱郡王,后又封为濮王。永徽三年(652)病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

李祐是太宗第五子。武德八年(625)被封为宜阳王,同年改封楚王。贞观时改封燕王、齐王,兼领齐州都督。他行为乖张,在齐州私自招募剑客,与群小为伴,田猎害民,行为不法。太宗多次下诏斥责,并派官员辅佐规谏。李祐自以为不受宠爱,又不甘心受限制,遂起兵谋反,但很快就被擒赐死。

蜀王李愔为太宗第六子。贞观五年(631)被封为梁王,后改封蜀王。他性情顽劣,行为不法,常无理殴打下官,又狩猎无度,纵欲无节,被太宗斥之为禽兽不如,贬为黄州刺史。永徽四年因受吴王李恪的牵连,被贬为庶人,徙居巴州,后改封涪陵王,乾封二年(667),病死。

蒋王李恽是太宗第七子,贞观五年封为王,后改封为蒋王,兼任夏州、相州刺史等职。高宗上元年间,有人诬告他要造反,遂惶恐自杀。死后赠官司空、荆州大都督。

越王李贞是太宗第八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原王、越王。他擅长骑射,精通文史,颇有才干。武则天执掌朝政时,越王李贞与韩王元嘉、霍王元轨等密谋起兵匡复李氏江山。垂拱四年(688),联合诸王起兵,兵败自杀。

高宗李治是太宗第九子,是长孙皇后嫡出的第三子。他性格懦弱,贞观五年被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皇帝位,死后葬乾陵。

太宗的第十子叫李慎,贞观五年被封为申王,后又改封为纪王,并兼任州刺史。他为政清明,勤俭爱民,声誉很好,从小就聪明好学,经通文史,在皇族中与越王李贞同以文采出众而知名。高宗永徽年间,他历任左卫大将军、荆州都督等职。越王李贞起兵反武失败后,他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岭南,在途中病死。

江王李嚣是太宗第十一子,贞观五年封王,次年夭折。

代王李简是太宗第十二子,贞观五年封王,同年病死。

赵王李福是太宗第十三子,贞观五年封王。十八年被封为秦州都督,二十三年兼任右卫大将军。高宗咸亨元年(670)病死。

曹王李明是太宗第十四子,贞观二十一年封王。高宗显庆年间任梁州都督,之后又历任虢州、蔡州等州刺史,永昌元年(689),武则天以其与章怀太子李贤通谋造反为名,把他贬为零陵郡王,后被逼自杀。

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是如何协助他治理国家的

长孙氏(601~636),河南洛阳(今洛阳市)人,北魏拓跋氏的后裔。其父长孙晟,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早亡,所以长孙氏和她的哥哥长孙无忌都是由舅父高士廉悉心教养长大的。她自幼好学,知书达理。十三岁就嫁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她被册封为皇后。长孙氏深明大义,富有远见。“玄武门事变”前,她一面积极在宫中活动,拉拢唐高祖的妃嫔为李世民说好话,一面参与密谋,请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以及尉迟敬德等鼎力协助李世民。后古代皇帝来李世民一举成功,夺取帝位,真切地感到长孙氏是一位有头脑、有能力的贤德夫人,是他的“内良佐”、贤内助。从此以后,唐太宗非常注意听取皇后的意见。长孙皇后进行规劝和进谏时,也很注意礼节和方法,因此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

有一次,太宗与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长乐公主出嫁,太宗因为给她准备的嫁妆超过了长公主的标准,遭到魏征谏阻和批评。太宗回宫后很恼怒地说:“朕的女儿怎么能和先帝的女儿相同呢?”还决定处死魏征。长孙皇后听后就正色进言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十分看重魏征,今日终于知道原因了。魏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维护大义,真是社稷的忠臣啊。我们结为夫妇已这么多年了,我有时还不敢直说。魏征却敢于冒颜上谏,真是难得啊。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陛下能好好考虑。”皇后因此还特意派中使赐给魏征五百匹帛,以示奖励。

还有一次,开国元老宰相房玄龄因很小的过失就被太宗免官归第。长孙皇后就对太宗说:“房玄龄久事陛下,屡次参与奇计密谋,为社稷立下大功,如果他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轻易贬逐。”太宗听后,也为自己的冲动感到后悔了,于是马上召回了房玄龄。

长孙皇后的进谏只是对唐太宗善言规劝,她从不参与政事的决策,自己做事一向注意掌握分寸,进退得体,同时她又不许自己的亲戚入朝专权。太宗要封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为宰相,她再三恳求太宗收回成命,还要哥哥主动推辞。她还把古代妇人的善事义举编集成了一部十卷的书,即《女则》,用来规谏后宫的妃嫔、宫人。

长孙皇后在历史上声誉一直都非常好,但不幸的是,她只活了三十六岁就去世了。临死前还一再叮嘱要薄葬,并劝唐太宗要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去谗言;减劳役,少巡游。死后被追尊为文德皇后。

唐太宗的妃子徐氏为什么受到史家的赞扬

唐太宗妃子徐氏,名惠,素有才华。史籍上说她生下来五个月就会说话,四岁就通晓《论语》、《诗经》,八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了。她的父亲把她写的文章编成集子,竟然广泛流行于世。后来唐太宗知道了徐惠的才名,便召她入宫,做了才人(唐代妃嫔,正五品)。她在宫中仍然十分好学,读书不辍,手不释卷。写起文章更是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而且行文流畅,辞藻华美。不久她又被册封为充容(唐代妃嫔,正二品)。

徐氏看到贞观末年对外战争频繁,太宗还大肆修建宫殿、行宫,老百姓的赋役和徭役有所加重,生活困苦,于是便以一篇非常有名的谏书,劝告唐太宗要减轻百姓负担,因此而受到了历代史家的赞扬。徐妃的谏书说:“陛下东征高丽,西拓疆土,兵马损失严重,物资供给艰难,不仅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减员,还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致使人民疲惫,军队的战斗力下降,这都是乱世的征兆啊,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又说:“陛下您修建翠微、玉华等宫,虽然说是依山傍水,不用太多的建筑材料,但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不能不说是劳民。有道是:‘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她还说:“构建技巧都是丧国的工艺,金玉珠宝都是麻痹本性的毒药。这些奢侈浪费的事情不能不禁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整篇谏书词义精巧,用心良苦。作为后宫妃子的徐氏能关心时局,写出如此中肯的谏书,非常难得,太宗看了这篇奏章后很高兴,赐给了她许多东西,以示表彰。

太宗驾崩后,徐妃哀思成疾,不肯吃药接受治疗,说:“生前太宗待我恩厚,死后我应该去照顾他。”她死时年仅二十四岁,后被追赠为贤妃,并陪葬昭陵。

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的原因何在

依照封建法统,皇位是由嫡长子或嫡长孙承袭的,但他们是否具有政治才能,能否守住基业,这也是封建帝王所关心的,某些杰出帝王为选好继承人,可谓煞费苦心,殚精竭虑。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就经历了十分曲折的过程。

太宗长孙后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承乾有足疾,九子晋王李治为人懦弱,皆为太宗所不喜。第四子魏王李泰好文学,有才干,深得太宗宠爱。魏王因太宗宠爱而骄横无礼,并且企图夺取皇太子之位。太子承乾为了保住太子之位,与魏王矛盾很深。太宗本来对承乾抱有厚望,为他慎择师傅,加以教诫。无奈承乾并不争气,喜好声色,漫游无度,太宗知道后,深为忧虑,逐渐对他失去了信心,而越来越多地寄希望于魏王。太子因失宠而对太宗产生怨恨情绪,他便勾结汉王元昌(太宗之弟),驸马都尉杜荷等企图谋反。被人告发,太宗将他废掉。

承乾被废,最有资格做太子的是魏王和晋王。魏王为了争取太子之位,积极活动,而且还出面威胁晋王不要跟他竞争,否则后果自负。晋王受到威胁后,十分忧虑,被太宗察觉。太宗追问原因,晋王如实禀告。太宗十分震怒。

太宗召集大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商议立储之事,太宗十分伤心,表示立储之事扰得他十分痛苦,并且抽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冲上去,夺下佩刀,问太宗欲立谁为太子。太宗说:“我想立晋王。”长孙无忌等立即表示拥护。

唐太宗之所以立晋王为太子,是经过仔细权衡的,虽然他对晋王并不满意。第一,魏王与承乾争夺皇位,结下深仇,如果魏王继位,必然会杀掉承乾,甚至连晋王的性命也不能保住。而晋王为人仁弱,又没有积极争取帝位,他继位后,承乾和魏王便无性命之忧。第二,魏王阴谋夺取太子之位,如果立了他,就会给后世子孙树立一个“太子之位可以经营而得”的先例,这是不适宜的。所以,唐太宗尽管对李治不甚满意,但也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实际上,晋王李治之所以能被立为太子,完全是其兄长互相斗争,他本人坐收渔人之利的结果。当然长孙无忌等大臣的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

唐高宗为什么要坚持废去原配王皇后

唐高宗原配王皇后,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其父亲王仁裕在贞观时任过罗山县令。她的叔祖母即唐高祖的女儿同安长公主,因王氏姿容娇美,性情贤淑,便请求唐太宗把她嫁给了晋王李治。李治被立为太子后,王氏即为皇太子妃。李治即皇帝位后,她则被册立为皇后。王皇后与高宗性情都比较平和,婚后生活还算和谐。当一个历史上众说纷纭的女人——武则天出现在高宗面前时,遂使王皇后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古代山水事情还要从太宗病危时说起。当时作为太子的高宗入宫侍候太宗起居,与当时还是才人的武则天一见钟情。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出家为尼,但两人仍藕断丝连,暗自来往。王皇后当时正与萧淑妃争风吃醋,知道这个消息后,遂主动提出接武则天入宫,妄想利用武则天使萧淑妃失宠,来达到巩固自己地位的目的。没想到武则天入宫做了昭仪(唐代妃嫔,正二品)后,反而利用皇后和淑妃间的矛盾,赢得了高宗的宠信,这让王皇后追悔莫及。武则天不仅在后宫大肆活动,笼络人心,还诬陷王皇后与其母亲利用巫术,蛊害皇上,使王皇后在高宗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但破坏高宗与王皇后的感情不是最终目的,野心勃勃的武则天还要做皇后,于是静静的宫廷中一个莫大的阴谋开始了。

大约在高宗永徽五年(654)初,武则天为高宗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儿,很讨人喜欢。王皇后没有孩子,不禁前去探望逗弄一番,当时知道皇上要来,皇后就先走了。武则天遂下狠心掐死了亲生女儿,然后轻轻盖好被子,像没事一样。不多一会儿,高宗来了,武则天佯作欢笑,可是掀开被子抱起孩子一看,忍不住失声大哭。高宗一见孩子死了,大怒,马上询问情况,得知皇后刚刚来过。高宗认为是王皇后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大怒,遂下定废除王皇后的决心。高宗先是不许皇后的母亲魏国夫人入宫,隔断了皇后与外界的联系,接着又罢免了王皇后的舅舅柳奭(shì)的宰相之职;然后听取李义府等人的谏议,在永徽六年十月正式下诏废除皇后,并贬王皇后和萧淑妃为庶人,幽禁在宫内。

时间久了,唐高宗也觉得王皇后的事情有些蹊跷,加之毕竟是结发夫妻,于是便偷偷地去看望了王皇后。武则天知道后,妒性大发,派人把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四肢都砍去,然后将她们俩放入酒坛子中,不久两人就死去了。尽管如此,武则天仍觉得不解气,下令将王皇后改姓为蟒(意为毒蛇)氏,萧淑妃改为枭姓。

李忠是唐高宗长子且被立为太子为什么却被赐死

李忠,唐高宗长子,其生母是后宫刘氏。李忠出生之时,高宗刚刚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年(646),他被封为陈王。

高宗永徽元年(650),诸位王子都受封为各地州牧,李忠也不例外,年纪轻轻的他被授予雍州(今陕西西安)牧。当时,尚为皇后的王氏没有子嗣,为巩固其后位,问计于她的舅舅时任中书令的柳奭。柳奭极力劝说她收养李忠为子,且谋立为太子。如此一来,在后宫地位卑下的李忠生母刘氏必然会为此感恩戴德而亲附于皇后,更重要的是,因为子嗣问题的解决,后位也能够得以稳固。王皇后采纳了他的计谋,将李忠过继为己子。此后,柳奭又联合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韩瑗以及太尉长孙无忌、左仆射于志宁等一班重臣,恳请高宗立李忠为太子。永徽三年,高宗下诏册封李忠为皇太子。

不久,高宗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李忠因为不是武则天亲生子而遭百般陷害。武则天指使亲信许敬宗等人力谏高宗改立其亲子李弘为太子。高宗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于显庆元年(656)废李忠为梁王,徙为梁州(今陕西汉中)都督。当年又转为边远的房州(今湖北房县)刺史。

李忠逐渐长大成人后,内心常忧惧不自安,有时甚至穿上妇人的衣服,以防备所谓的“刺客”袭击。一到夜里,他就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噩梦。在这种长期的心理压抑下,他经常自己偷偷地占卜以求祸福。消息传到宫中后,武则天借机怂恿高宗废李忠为庶人。高宗不得已,又将其幽禁于黔州(今重庆彭永)。麟德元年(664)十二月,李忠被诬告与西台侍郎(即中书侍郎)上官仪、宦官王伏胜等合谋造反,被赐死于贬所。死时年仅二十二岁,没有留下子女。中宗复位后的神龙元年(705),朝廷追赠他为燕王。

许王李素节是唐高宗的爱子,为什么却被无辜杀害

李素节,唐高宗第四子,其生母是曾受高宗宠爱的萧淑妃。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好学,据说能日诵占诗五百多言,因此深为高宗所喜爱,于永徽二年(651)晋封他为雍王。

永徽六年,李素节生母萧淑妃为武则天所残杀,他本人也屡次被斥逐,先后被徙封为郇王、鄱阳郡王、葛王及许王,并贬谪为外州刺史。武则天还禁止他入朝觐见父亲高宗。素节在外漂泊,内心十分思念父皇,就让他的王府仓曹参军张柬之想办法将自己亲手撰写的《忠孝论》进呈给高宗。武则天知道此事后,指使爪牙诬告素节贪赃受贿,并将其终身禁锢于岳州(今湖南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