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4
2081500000029

第29章 大唐历史全面解读(11)

长安三年(703),张昌宗等人诬告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私下议论说:“太后年纪老了,不如挟制太子作长久的打算。”元忠又被逮捕入狱。武则天召集太子李显与诸宰相到场,令张昌宗与魏元忠当堂对质。张昌宗暗地里威胁利诱当时的凤阁舍人张说作伪证以害元忠,但正直的张说却仗义执言:“实无此事。”武则天才明白魏元忠被诬,但因为张昌宗的缘故,还是将他流贬外地,直到中宗复位后才召回朝中任相。

姚崇为什么被称为开元名相

姚崇(650~721),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姚崇本名元崇,后避开元年号,单名崇。其父姚善意在贞观年间任地方都督。

武则天时,姚崇以孝敬挽郎的身份应下笔成章制举考试,因成绩优异,被授为州司仓参军,后迁任夏官郎中(即兵部郎中)。当时契丹李尽忠等在河北叛乱时,姚崇曾上书武则天,对叛乱问题献计献策。武则天对这份文笔流畅、条理清晰的奏折很是重视,于是破格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圣历元年(698),他又被擢升为同风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古代名画为相期间,姚崇多次向武则天陈说酷吏政治的弊端,深为武则天所重,为武周后期政治走向清明、宽和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姚崇又兼任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春官尚书(即礼部尚书),仍同凤阁鸾台三品。不久,因得罪了武则天内宠张氏兄弟,被贬为灵武道(治今宁夏灵武)大总管。姚崇离京赴任前,向女皇推荐张柬之为相,为后来的复唐政变做了铺垫。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桓彦范等朝臣谋诛专横跋扈的张氏兄弟,光复唐朝,姚崇曾参与其谋,是政变的重要幕后人物。但在武则天退位,中宗即位后,正当满朝公卿大臣欢欣鼓舞时,姚崇却因感念女皇知遇之恩,独自痛哭流涕。为此他被贬为毫州(今安徽毫州)刺史。睿宗景云二年(710),姚崇再度任相。当时太平公主干预朝政,与太子李隆基矛盾非常激烈,睿宗为了缓和矛盾,遂将亲太子的姚崇贬为外州刺史。

开元元年(713)十月,玄宗即位后,姚崇再度为宰相。玄宗刚刚即位,留心于治道,经常和他商讨军国大事,姚崇遂向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其中包括改严刑峻法为施仁政,不妄求边功、穷兵黩武,不让宦官干预政事,罢免前朝滥设的官员,近亲宠臣犯法绝不宽贷,杜绝正式赋税之外的贡献,停造寺观宫殿,君臣间要有礼仪,不许外戚干政等。这些建议受到玄宗的赞同,这就为“开元之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姚崇还主持清理了天下佛寺,勒令还俗的僧尼达万人之多;大力开展灭蝗运动,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清理贵族封户,将过多的封户削减下来,并不许封家直接向封户征收租税。

开元初期,玄宗励精求治,许多大事都委托姚崇去处理,姚崇也能够独当重职,以辅佐圣主安天下为己任,为政清明务实,为缔造“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局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人将他与另一宰相宋璟并称为“姚宋”,将他们与贞观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称为大唐名相。

宋璟为什么能与姚崇并称名相

宋璟(663~737),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人。开元初名相,以刚直无私而著称。为相期间他善于择人,对朝政得失多所匡谏,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做出了贡献,与姚崇并称“姚宋”。

宋璟是北魏吏部尚书宋弁的七世孙,年轻时就以正直无私、勤奋好学而闻名。后来进士及第,累迁为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颇受当时女皇武则天的器重。长安三年(703),武则天内宠张昌宗诬陷宰相魏元忠谋反,武则天下旨逮捕魏元忠,并要魏元忠与张昌宗当庭对质。张昌宗暗中利诱威胁凤阁舍人张说作伪证助己。当时同任凤阁舍人的宋璟力劝张说道:“名义至重,鬼神难欺。阁下切不可依附奸邪小人,陷害忠良。万一不测获罪,我会站出来替你力争的。若不成功,情愿和君同死,万代后的名誉就在此一举了。”有了宋璟的支持,张说当堂怒斥张氏兄弟,反对他们诬害魏元忠。由于武则天的包庇,二张的阴谋虽未得逞,但魏元忠还是被贬外任。为此,宋璟叹息道:“璟不能申明魏公之冤,深感惭愧。”

宋璟不久迁为左御史台中丞。当时二张兄弟专权骄横,许多朝臣都依附于他们。宋璟却很刚直,敢于和他们做斗争。一次,有人告发张昌宗私招术士占相,语多大逆不道。宋璟屡次上书要求将其绳之于法,武则天敷衍说:“昌宗已经自己上奏承认错误了。”宋璟并不退缩,尖锐地指出:“张昌宗是有人通风报信,走投无路才上奏的,并且谋逆大罪,没有赦免之理,请予以治罪,以中国法。臣也知道二张兄弟深为陛下眷宠,此举会招致大祸,但为了伸张正义,虽死无恨。”武则天理屈,被迫同意让张昌宗亲赴御史台受审,但不久又下令赦免他。为缓解宋璟的愤怒,武则天特别让张昌宗到宋府当面谢罪,宋璟拒而不见,并回绝说:“公事当公办,若私见,则法外有私也。”

中宗复位后,宋璟官拜吏部侍郎、黄门侍郎等职,以刚正不阿又得罪了弄权的武三思,屡遭其排挤而赴外任。在外任官期间,他清正严明,属下都不敢犯法。睿宗时,身为宰相的宋璟为捍卫太子李隆基的储位,与姚崇共同反对太平公主专政。太平公主曾私召宰相谋废太子,在场的几位宰相都大惊失色,不敢言语,唯独宋璟厉声质问道:“东宫(即太子)有功于天下,乃真正的社稷之主,公主怎能有此奇怪的言论呢?”他因此为公主嫉恨,被贬为外州刺史。

开元初年,玄宗以宋璟为刑部尚书,不久又迁为吏部尚书、侍中,晋封为广平郡公,信重无比,宋璟也竭力辅佐玄宗以成王业。他行事公正无私,为时人所称。开元七年(719)四月,开府仪同三司王皎去世,其子驸马都尉王守一请求按玄宗外祖父窦孝谌的标准,筑坟五丈一尺高。玄宗为表彰功臣,答应了他的请求。对此宋璟坚决反对,他说:“俭,是高尚的品德;侈,是大罪过。高坟为贤人所戒,厚葬非君子所为。大家都追求奢靡而自己能够纠革,才是至孝之道。”他又强调不能越制,力谏道:“王皎之坟,按制度达到三丈以上、四丈以下高即可。”玄宗非常赞同他的意见,叹息说:“爱卿能言别人不敢言之事,且能再三坚持,成就朕的美名,正是朕所期望的贤臣啊!”于是赐予他财物以示奖励。

同年,玄宗因岐山(今属陕西)县令王仁琛是自己为藩王时的旧属,就亲自批准其为五品官。宋璟知道后,劝谏说:“皇帝亲故授官,虽有先例,但王仁琛已得过优待了,若再蒙特殊奖励,恐怕就要受舆论的批评了,何况他还是皇后的族人,更要考虑影响了。请委托吏部对他加以考察,若合格,再行授官不迟。”玄宗对此非常赞同。还有一次,有位名叫宋元超的人到吏部,自称是宋璟的叔父,希望能优待为官。宋璟知道后通知吏部,说宋元超是他的远亲,已经很久不往来了,要求吏部对他一视同仁,不能以私害公。

开元八年(720)正月,宋璟对有罪还不断上诉者,统统交付御史台治罪,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接着他又与另一位宰相苏颞建议严禁地方私铸钱,并命监察御史荣隐之专管此事。由于荣隐之操之过急,引得百姓怨声载道。宋璟也因此辞去相位,改任开府仪同三司。

宋璟辞职后,玄宗仍对他关爱有加,宠遇甚厚。开元二十五年,宋璟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尉,谥日“文贞”。

高力士为什么能够得到唐玄宗的宠信

高力士入宫后,历任宣教博士、内府令、内给事等职。武则天下台后,他见唐中宗昏庸,韦皇后专权,重用韦氏家族中人,引起了朝野的不满,高力士知道他们不能成大事,便投靠了当时尚是临淄王的李隆基,成为其心腹。他在李隆基铲除韦氏的斗争中出谋划策,并亲自率兵攻入宫中。李隆基当皇帝之初,与其姑母太平公主斗争得十分激烈,高力士又积极参与到这场政治斗争中去。《资治通鉴》卷210载:“上乃与岐王范、薛王业、郭元振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定计诛之。”可以说唐中宗至玄宗开元前这一段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高力士始终支持唐玄宗,积极奔走,出谋划策,为唐玄宗当皇帝和巩固皇位立了很大的功劳。当玄宗巩固了皇位后,高力士自然受到重用,历任内常侍、内侍、右监门卫将军、内飞龙厩大使等官。此后高力士还立过大功,天宝十一载(752)四月,御史大夫、京兆尹王鉷之弟王焊与邢缚密谋,欲以龙武万骑杀龙武将军,然后率龙武军反叛,他们引兵至皇城西南隅,被高力士所率的飞龙禁军击败,杀邢绰,捕获其党,平定了这次叛乱。以往的研究者都认为宦官掌禁军始于肃宗时李辅国,其实高力士才是最早统率禁军的宦官。

由于高力士对玄宗忠心耿耿,多次立有大功,所以唐玄宗对他十分信任,四方表奏,先呈高力士,小事立决,大事才上奏皇帝。玄宗多次对人说:“高力士当值,我睡觉才能安心。”可见宠信之深。由于高力士权势颇大,百官畏惧,连公主、驸马都呼其为爷。高力士之妻吕氏卒,朝野争相致祭,从高力士家至墓地,车马不绝。天宝十四载,内侍省设置内侍监一职,正三品,玄宗首先任命高力士为此官。唐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玄宗此举打破了这一定制,从而提高了内侍省的地位。不过高力土虽然权势很大,但他为人小心谨慎,从不骄横狂妄,所以始终得到玄宗的欢心。

为什么唐玄宗特别看重张九龄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宰相,以忠直敢谏而知名于世。

张九龄幼年聪敏,善写文章,名声很早就流传在外。后进士及第,授为校书郎。玄宗为太子时,大举文学之士,九龄因文才迁为右拾遗。

张九龄有识才之能,以知人善任而著称。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常由他与右拾遗赵冬曦负责评定等第,号称“公允平直”。时任中书令的张说很是器重,两人互通谱系,叙为宗亲,成为生死之交。张说常对人说:“九龄将来一定会继我之后成为文坛领袖!”开元十一年(733)张九龄任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玄宗东巡泰山行“封禅”之礼,张说受命奖拔侍从官员,由于他多提升中书门下两省录事主书及自己的亲信,九龄劝说道:“官爵是国家之公器,授官应先凭才德,后与故旧。若两者轻重颠倒,必然引起非议。”张说毫不在意地回答:“事情已决定了,旁人的闲话,何足为虑?”如此一意孤行使他后来大受舆论责难。

在张说主持集贤院时,曾向玄宗力荐九龄为学士,以备顾问。张说去世后,玄宗思文才之士,立刻擢升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并主持院务。开元二十一年,又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中书令,兼修国史。

张九龄为相期间,大力整肃吏治,以图挽救“开元盛世”光环下日益严重的危机。他认为“任人当才,为政大体”,“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即选人用才关系到国家兴亡。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极力反对以私权压制人才,同时坚持废止“循资格”、不凭才学奖励晋升官员的制度。为了改变当时重京官轻外任的弊端,他还上奏玄宗说:“欲治之本,莫若重守令”,因为县令与刺史代表国家直接理民,他主张,凡是没有任过地方都督、刺史之职的,即使考核成绩优秀,也不得任侍郎、列卿;没有任县令资历的,虽有治绩,也不得入中央任台郎、给事中、中书舍人。这些主张虽未见全部实行,但对于提高外官地位,整肃地方吏治仍起到积极作用。

开元二十三年,由于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破契丹有功,玄宗打算任他为相。张九龄力谏说,“宰相是辅天子理政的,不是赏功之官。”玄宗退一步说:“只给其名不使其任职如何?”九龄反问道:“名与职是国家公器,不可滥授。守珪破契丹,陛下就要奖拔为相;若其尽灭奚与契丹,将以何官赏之?”玄宗才无言以对。一代奸臣李林甫,口蜜腹剑,深受玄宗宠信,在擢为宰相前,玄宗也征求过张九龄的意见,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陛下用林甫为相,臣担心将来于国家不利。”玄宗听不进逆耳之言,坚持任李林甫为相,终于酿成惨痛后果。

李林甫为相后,对张九龄极力诋毁、排挤,加之玄宗逐渐怠于朝政,也厌烦直谏之臣。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迁为尚书右丞相(右仆射),被罢相。第二年。因引荐人不当,被外贬为荆州(今湖北江陵)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一代名相张九龄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追赠为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九龄不仅为官清正,且风度潇洒,玄宗曾对左右说:“我每见九龄,精神顿爽。”以后每有宰臣进用,他总先问:“风度与九龄相比如何?”安史之乱后,玄宗回想到他的忠直,特派使者赴曲江祭奠,并厚恤其家。张九龄还颇有文才,是著名的诗人,他的文集《曲江集》至今流传于世。

张果为什么被赐号“通玄先生”

唐玄宗一生崇道,其崇道活动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即位到开元末为前期,开元末及天宝年间为后期。前期崇道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即利用道教为其统治服务;后期的崇道活动主要是企求长生不老。而玄宗对神仙发生兴趣,是从与道士张果接触开始的,时约开元二十二年(734)。

张果,本是隐居于中条山的方士,自称有神仙之术,年已数百岁。武则天曾诏其入宫,他装死不去。开元二十二年,玄宗遣使相迎,张果故伎重演,以抬身价。玄宗再次派使相请,恳求再三,张果认为玄宗确有诚意,方才出山。据说,张果入宫后,玄宗曾对其神仙之术详加检验,结果十分灵验,玄宗大为惊奇,深信不疑。玄宗命人取来有毒的堇汁让张果喝。张果连饮三大杯,如醉如痴,牙齿焦黑。但他若无其事,叫左右取铁如意敲断黑齿。从怀中取出一包药,说是神仙药,涂在断齿上。睡了一大觉,居然长出了新牙齿,粲然洁白。由此玄宗尊张果为先生,礼遇甚厚。

玄宗有两个妹妹玉真和金仙公主,皆入道观。为使张果长留宫中,玄宗决定将玉真公主嫁给张果。张果听后大哭,不肯答应,坚辞归山,玄宗无奈,尊张果为“通玄先生”,厚加赏赐送归。

由于唐玄宗对张果的推崇,在唐朝便逐渐形成了关于张果的神话传说。唐人好传奇,把一个齿落发衰的老道士传得神乎其神。到了宋代,道教神仙思想向世俗转化,张果的传说被加入了度化世人的内容,使一个单独的神仙故事开始有了劝化的意义。张果也逐渐演变成民间八仙之一——倒骑驴的张果老形象及其种种传说。

王忠嗣为什么被称为唐之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