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3
2081800000009

第9章 平定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平西王吴三桂执杀巡抚朱国治,据云南叛;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靖南王耿精忠执福建总督范承谟,据福建叛;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据广东叛。自吴三桂发难,至清军平叛,历时八年。

三藩分镇。

顺治十六年(1659年)一月,清军收复云贵后,“其实尚未据守”,李定国以及当地土司的军事抵抗时有发生。十六年三月敕令平西王吴三桂驻镇云南,一年后令靖南王耿继茂“率领全标官兵并家口移镇福建”,征讨以金门、厦门为基地的郑成功。平南王尚可喜仍留镇广东,协助耿继茂遏制郑成功。顺治在给吏、兵两部的谕令中指出,吴、耿、尚三藩对所在省份的,“文武官员”有“甄别举劾”之权,“兵马钱粮一切事务,俱暂著该藩总管”,“内外衙门,不得掣肘”①。

国中之国。

三藩中以吴三桂实力为最。吴三桂降清时所携部众四万余,且开山海关投降,位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辈右”②。在底定云贵、击溃南明永历政权的过程中,吴三桂再立首功,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仿明初封黔国公沐英例,令吴三桂世镇云南,兼辖贵州,把前明黔国公的庄田七百顷赐为藩庄,云贵两省督抚均受平西王节制。

顺治十七年裁定兵制,三藩保留八十三个佐领(约十万人)③,其中吴三桂拥有佐领五十三个(五万人以上),所辖投诚兵万余。

吴三桂在云南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郡县吏得自辟署,谓之‘西选’渐乃题用朝臣”,“以别省不相干涉之处及见任京官公然坐缺定衔”,“天下之官,不分内外,不论远近,皆可择而取之”④。又择“诸将子弟,四方宾客,与肆武备”,且与西藏达赖喇嘛互市茶马,每年经西藏进入云南的蒙古良马千匹,充作战马。为扩充实力,吴三桂还“广征关市”,“垄断盐井、金铜矿山之利”;“招徕商旅”,“广通贸易殖货财”⑤;遣人至辽东、四川,“就地采运”人参、黄连、附子,“官为之鬻”⑥。

尚可喜、耿继茂各有十五个佐领的兵力,另有投诚兵万余。尚氏所把持的税收,“每岁获银两不下数百万”,令藩属“私充盐商,据津口立总店”,且“牟利子母”,经营高利贷。耿继茂在福建亦“横征盐课”、“勒索银米”。在三藩的盘剥下,云南、广东、福建三省“数十年来,富室空虚,中产沦亡,穷民无所为赖”⑦。

三藩并撤。

康熙即位以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⑧,“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⑨。

康熙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年已七旬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量带两佐领甲兵并藩下闲丁、孤寡老弱”启程,并请以子尚之信袭爵,留镇广东。康熙遂令议政王大臣会同户部、兵部以及吏部“确议具奏”。吏部以“藩王见存,子无移袭之例”驳回袭爵之请;议政王大臣会议又以“尚之信仍带领官兵居住粤东,则是父子分离,而藩下官兵父子兄弟宗族亦至分离”为由,作出“既议迁移,似应将该藩家属兵丁均行议迁”的议处,康熙立即批准撤藩之议。

该年七月初三,平西王吴三桂为窥视清朝廷意向,疏请撤藩,内有“今闻平南王尚可喜有陈情之疏,已蒙恩鉴,准撤全藩。仰恃鸿恩,冒于天听,请撤安插”等语。康熙对吴三桂之疏批道:“今云南已经底定,王下官兵家口作何搬移安插,著议政王大臣会同户、兵二部确议具奏”。

同年七月初九,靖南王耿精忠疏请撤藩,议政王大臣遵旨会议,作出“应将王本身并标下十五佐领官兵家口均行迁移”的决定。八月初六,议政王大臣在对吴三桂疏请撤藩一事会议时,出现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应将王本身并所属官兵家口均行迁移,在山海关外酌量安插。云南地方,有土司苗蛮杂处,不得稍疏防御,今既将王迁移,应暂遣满洲官兵戍守,俟满洲官兵到日,该藩起程”。另一种认为“吴三桂镇守云南以来,地方平定,总无乱萌,今若将王迁移,不得不遣兵镇守。兵丁往返,与王之迁移,沿途地方民驿累”,“应仍令吴三桂镇守云南”。两议俱上请旨,康熙作出“著王率领所属官兵家口,俱行迁移前来”的决断。

八月十五日,清朝廷派遣礼部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理前往云南经理撤藩事宜,遗户部尚书梁清标前往广东、吏部侍郎陈一炳前往福建办理撤藩,于是三藩并撤。

吴三桂发难。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执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扣留折尔肯等特使,据云南叛。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国号“周”,以明年为周王昭武元年,蓄发易衣冠,铸“利用通宝”,旗帜易白,发布反清檄文,斥责清朝廷当年“逆天背盟”,“雄据燕京,窃我先朝神器,变我国衣裳”,“将欲反戈北伐,扫荡腥膻”。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提督李本深、贵州巡抚曹申吉皆降。云贵总督甘文煜在贵阳陷落后率十余骑逃至镇远,拟扼守镇远,控制滇、黔险隘之地。镇远守将江义叛应吴三桂,甘文馄被叛军包围,十二月初八自尽,云贵两省皆陷。

十二月二十一日,清朝廷始接到吴三桂为叛的奏报,大学士索额图请诛主张撤藩的大臣以平息战乱。康熙深知吴三桂蓄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拒绝索额图的建议,命前锋统领硕岱率军前往荆州,进驻常德,阻吴军北上;令都统朱满自武昌赴岳州,阻敌东犯;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部进川,扼守由滇入川之路。

吴三桂十二月二十二日,下令停撤平南、靖南二藩,召梁清标、陈一炳还京;二十四日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军讨伐吴三桂;二十五日以兖州地近江南、江西、湖广,太原邻近川、陕,调军队驻防兖州、太原以便随时策应湖广、川陕。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清朝廷以内大臣希尔根为定南将军,率军前往江西;该年六月任命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冠大将军,开赴岳州;未几又任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前往浙江督师,任命贝勒董额为定西大将军前往四川督战;同年九月相继任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驻江宁;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坐镇江西。

八省俱陷。

三藩所辖之兵,皆“百战之余,勇健善斗”,“莫有撄其锋者”。清朝廷所任命诸将多畏敌避战,迁延不前。

康熙十二年年底,吴三桂军自贵州入湖南,攻陷沅州,提督崔世禄被擒,“澧辰路梗,楚疆危急”,偏沅巡抚卢震弃长沙奔岳州。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阳相继陷落,湖南被吴三桂占领。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一月,四川巡抚罗森、提督郑蛟麟、总兵谭弘、吴之茂等叛应吴三桂,四川陷落。

康熙十三年二月,驻广西将军孙延龄叛应吴三桂,杀都统王永年、副都统盂一茂,自称“安远大将军”,扼守大榕溪隘口,平乐陷;广西提督马雄、左江总兵郭义相继反叛,广西陷。

康熙十三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执福建总督范承谟,据福州叛,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传檄福建州县,令蓄发易服。并令都统马九玉、总兵骆养性等分取延平、邵武、汀州、福宁等地,福建不复为清朝廷所有。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发动兵变,在向四川进军途中,袭杀经略莫洛。兴安、延绥、葭州、米脂叛应王辅臣,延安、绥德相继陷。王辅臣被吴三桂封为“平远大将军”,遣兵陷兰州,固原、临洮等地相继为叛。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叛应吴三桂,易服改帜,派兵包围尚可喜住处,尚可喜自杀未遂,数日后病逝。

三藩并叛,云、贵、湘、川、闽、陕、粤、桂八省皆陷;甘肃、江西两省大部亦被叛军占领,以至达赖喇嘛竟建议清朝廷同吴三桂“裂土罢兵”。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也乘机起兵,进逼张家口,京师震动。

起用绿营。

为扭转战局,清帝决定起用绿营。绿营系清军入关后陆续收编的前明武装,以绿旗为标志,又称之绿旗兵。“天下绿旗兵,无如陕西强壮,而其数较各省部众”,“若用绿旗步兵之力,于灭贼殊为有济”。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朝廷授甘肃提督张勇为靖逆将军,令其率部平定王辅臣之乱。康熙特谕负责西部战事的贝勒董额,对于“劳绩甚茂”的张勇等汉将“慎勿轻侮,致滋嫌隙”,“事无划,务期协和持平而行”回。康熙在给张勇的谕令中明白写道:“自古汉人逆乱,亦准以汉兵剿平”,“况我绿旗兵较之贼兵甚强”。

该年四月,张勇部将王进宝克临洮、金县、安定,总兵官孙思克收复靖远卫。宁夏驻军在王辅臣的煽动下杀提督陈福、发动兵变后,张勇立即前往安抚。未几孙思克在虎山墩大败王辅臣,断其饷道,陷入困境的王辅臣遂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六月叛而复降,致使吴三桂急令西犯秦陇、欲与王辅臣会师的王屏藩、吴之茂部撤回汉中。旋封张勇为一等候(袭十次);授王进宝奋勇将军,加封一等伯(袭八次);授孙思克为凉州提督,并遣内阁学士禧佛等赍敕往陕西,谕令彼等立即“各率所属绿旗兵平定汉中、兴安,恢复四川”。

除陕西外,“浙江及江西袁州、赣州等处绿营兵,奋勇剿贼,固守地方”,为此康熙特谕令兵部“应即议叙,以旌其劳”,“速议具奏”。绿营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战功卓著,安亲王岳乐在攻长沙时,请派绿旗兵两千助战;简亲王喇布则“以调绿旗兵为辞,因循日月”,大有无绿旗即不出战之势。

孤立吴三桂。

虽然三藩并叛,八省俱陷,康熙认定“今日事势,先灭吴逆为要”,对其他叛应吴三桂的藩王、将领竭力争取在王辅臣袭杀莫洛后,康熙立即敕谕王辅臣,赞其“赋性忠义,才勇兼优”,“殚心抒忠,茂建功绩”,并以“莫洛于尔,心怀私隙,致有今日之事。则朕之知人未明,俾尔变遭意外,忠荩莫伸,咎在朕躬,于尔何罪”等为其开脱。且遣王辅臣之子王继贞前往陕西颁谕,“晓以大义,发其悔悟之心”,时为康熙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接到王辅臣的疏奏后,再次遣使赍敕往抚,重申“变起情形,皆由莫洛控驭失宜、军心不服所致”,“尔之心迹无他,朕已洞悉,往事一概不究”,“尔所属官兵,俱行宽宥,照旧归伍效用,尔即率领,仍回平凉汛地,照旧镇守。”康熙十五年(1676年)六月初一,康熙在得悉清军已断王辅臣饷道后,第三次颁诏,赦其罪,“招慰之”。

康熙十三年六月,康熙遣工部郎中周襄绪及靖藩旧部陈嘉猷等,赍敕前往福建招抚耿精忠,冀其“革心悔祸,投诚自归”。康熙十五年八月又遣其弟耿聚忠(安亲王岳乐之婿)赍敕赴军前招抚耿精忠。康熙帝在敕书中再次重申“朕犹念尔祖、父前功,终不忍绝,将尔在京诸昆弟及所属人员,概行宽宥,给还官职,恩礼如常”,“朕复念尔变乱,必有所由,或为逼迫所致,故复下敕书,遣尔弟耿聚忠赍至军前,明谕朕意。尔若即悔罪,率众归诚,当复尔王爵,仍旧镇守,所属人员职任俱各如故”,“朕以诚心待天下,断不食言,尔勿听信煽惑之言,终怀疑惧,负朕始终保全至意”。一年后杰书部清军在接连击败耿精忠部将曾养性、马九玉后,入仙霞关,攻陷浦城,江西清军又相继夺取建昌、饶州、广信等地。耿精忠不支,遂有降意。康熙帝得悉后,于康熙十五年九月十八日降谕杰书“以时事晓谕耿精忠速降,以副朕安辑生民至意”。十月二十一日,耿精忠在福州开城迎降的疏奏送抵御前,康熙立即传谕“命耿精忠仍留靖南王爵,率伊所属官兵随大军征剿”。

康熙十五年十二月,清军自江西赣州入广东,尚之信遣使至简亲王喇布军前乞降,康熙敕谕尚之信:“知尔父子不忘报国,念笃忠贞,因事出仓促,致成变异,朕心深为恻悯。今特降旨,将尔已往之罪并属下官兵,概行赦免,倘能相机剿贼。立功自效,仍加恩优叙,尔当益竭悃诚,勉图后效,以副朕始终曲全至意。”

对参与三藩之乱的马雄、孙延龄等清朝廷也竭力招抚。康熙十五年九月,遣马雄之子马承先赴广西招抚。该年年底广西初定。

王辅臣、耿精忠以及尚之信等人的相继倒戈,使得清朝廷得以全力征讨吴三桂。

吴氏败亡。

吴三桂起兵之后,仍有裂土罢兵,割据一方之念,“迫洞庭而不即渡”,“徘徊衡湘间”,期冀与清朝廷议和,保住即得利益,拒不采纳“疾行渡江、会师北向”、“下九江、扼长淮,以绝南北运道”以及“据关东、巴蜀,塞骰函以自固”等建议,“以长子尚主留京为质故”。

王辅臣、耿精忠、尚之信降清后,吴三桂为安定人心,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一在衡州称帝。自吴三桂举兵“滇蜀之间,屡岁不登,米一石价六两,盐一斤价三、四百钱”,且“加税田亩地丁”,“怨声四起,故所破州县旋得旋失”。“又于云南丽江等处凿山开矿,采取金银,日役苗夷万人,土司多忿怨”。该年五月,清军水师入洞庭糊,分驻君山、九贵山,切断岳州吴军同衡州、长沙等地联系。同年八月十七,吴三桂得悉其婿胡国柱有降清之意,“大呼曰‘吾势去矣’,即气噎仆地”而死,时年七十五。

吴三桂死后,其部将拥立吴应熊之子吴世瑶柩前即位。吴世瑶不敢留居衡州,遂退居贵阳,拟以湖南、四川、广西为屏障。清军乘势收复岳州、常德、长沙、汉中、保定、顺庆、成都、重庆。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清军由平越逼贵阳,吴世瑶奔云南,清军迅速占领贵州全省。翌年二月清军由黔入滇,吴军列象阵迎战,自卯至午激战三个时辰,因象溃而败。吴世瑶恃险固守,令诸将分守五华山宫门(平西王藩府)。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赵良栋率绿营兵至云南,连越三濠夺三桥,直逼城下,围之数日。该年十月城中粮尽,南门守将开门迎降,吴世瑶服毒而死,时年十六岁。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注释

①《清世祖实录》卷一二九。

②《清史稿·吴三桂传》。

③时每佐领壮丁千名,甲士二百,共一千二百人。

④《清世祖实录》卷一四二。

⑤《四王合传·平西王吴三桂》。

⑥《清史稿·吴三桂传》。

⑦《潜书》下篇。

⑧《清圣祖实录》卷一五四。

⑨《清圣祖实录》卷九九。

⑩《清圣祖实录》卷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