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4
2081900000009

第9章 天京定都(1)

咸丰元年闰八月一日(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克第一座州城——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此时清军虽尾随而来,但鉴于屡败的教训和复杂的内部矛盾,未敢轻举妄动,只是高垒自固,严密封锁。于是双方出现了暂时对峙的局面。洪秀全等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紧整顿队伍,进行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建设,首先是整饬军纪。洪秀全连续发布诏令,要求“各军各营众兵将,各宜为公莫为私”,凡杀妖攻城时所得金银绸帛宝物,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逆者议罪”。他勉励全体官兵,“同心同力同向前,同顶天父天兄纲常”;坚耐威武“真忠报国到底”;要恪遵“十款天条”,特别是第七天条(即不好奸邪淫乱),如有违犯,“一经查出,立即严拿斩首示众,决无宽赦”。为了赏功罚罪,洪秀全通令全军建立功罪登记制度。“俟到小天堂,以定官职高低,小功有小赏,大功有大封”①。其次是健全领导体制。十月二十五日(12月27日),洪秀全发布封王诏令,封左辅正军师中军主将杨秀清为东王、右弼又正军师前军主将萧朝贵为西王、前导副军师后军主将冯云山为南王、后护又副军师右军主将韦昌辉为北王、左军主将石达开为翼王,“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②。此外,又封秦日纲为天官丞相,胡以晃为春官丞相,其余有功将士均晋升官职。同时洪秀全根据创立新朝的需要,开始“制礼作乐”。他任命卢贤拔为左掌朝仪,职同将军;颁布《太平礼制》,规定了一套尊卑严明的等级制度和繁琐的礼仪制度;颁行由冯云山创制的《天历》,从而否定了封建皇朝的正朔。在此期间,太平军领导集团还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颠覆阴谋,清除了暗通敌人的奸细周锡能。经过半年休整,革命队伍得以巩固,战斗力进一步加强。

咸丰二年二月(1852年4月,天历壬子二年二月),太平军在打退清军多次进攻后,决定突围北上。二月十二日(4月1日),先锋罗大纲率精兵二千,迅速攻下城东二十里敌军设有重防的要隘古苏冲。十六日(4月5日)深夜,太平军全军二万五千人,胜利突围。乌兰泰、向荣闻讯,立即统兵追赶截杀。后卫秦日纲部与敌军激战竟日,损失千余人。为摆脱被动,太平军决定利用龙寮岭大峒山谷地的有利地形,以重兵设伏,歼灭清军追兵。二月十九日(4月8日,三月五日)清晨,清军进入伏击圈,太平军乘大雾弥漫,从四面八方突然向清军发起攻击。经半日激战,阵斩天津镇总兵长瑞、凉州镇总兵长寿、河北镇总兵董光甲、郧阳镇总兵邵鹤龄及兵弁五千人。接着,太平军取道山间小径,经荔浦、阳朔,疾趋省城桂林。向荣自大峒山败后,率清军干余抢在太平军之前进入该城,督军固守。随后,乌兰泰等率军陆续赶来救援,清军总数达到几万人。太平军在桂林城外东西南三面扎营,于象鼻山及文昌门外张氏宗祠架炮日夜向城内轰击,并猛攻西、南、文昌三门。三月一日(4月19日,三月十六日),太平军在南门外重创清军,乌兰泰重伤毙命。太平军围攻桂林月余,水陆24战,但因城坚,始终未能攻破。四月一日(5月19日),太平军主动撤围北上,向湖南进军。四月四日(5月22日)太平军攻破兴安。四月六日(5月24日),路过全州时,南王冯云山被守城清军炮火击中受重伤。太平军大愤,乃回师攻城,首次使用“穴地攻城法”,克全州。四月十八日(6月5日),太平军撤出全州,分水陆两路沿湘江北进,经蓑衣渡时,遭湖南永州(今零陵)知州江忠源的阻扼,激战两昼夜,双方均有较大伤亡。冯云山伤势恶化,在此牺牲,太平天国失去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太平军乃尽弃船只,由东岸越山入湖南省境。为动员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太平军在进军进程中,以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的名义,相继发布《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谕》三篇重要文告。这些文告有力地揭露了清朝的罪恶统治,指出:在清朝的反动统治下,“贪官污吏,布满天下”,“饿莩流离,暴露如莽”,“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文告申明太平军起义的宗旨是:“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务期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文告进一步号召全国人民:“各备起义,大振旌旗,报不共戴天之仇,共立勤王之勋。”③文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各地人民的革命斗志。在战斗过程中,太平军又始终保持严明的纪律,不私入民房,不拿群众的财物;作战时缴获的金银、绸帛等物一律归公。太平军所到之处,杀逐官吏、地主、豪绅,捣毁衙门,焚烧地契、借卷,并没收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财产,分配给贫苦饥寒的人民,对封建统治秩序进行了革命的扫荡。太平军的实际行动,完全证明自己是代表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利益的,因此,在进军过程中,群众争相欢迎,踊跃加入。太平军进入湖南后,于四月二十五日(6月12日)攻克道州(今道县)。随后太平军以道州为大本营,分兵四出,攻占附近江华、永明(今永江县)、嘉禾、兰山、桂阳等州县;七月三日(8月17日)克湘南重镇郴州。太平军在道州、郴州等地,进行修整,大力扩军。湘南天地会和斋教起义群众以及挖煤工人日以千计地涌向太平军,使太平军迅增五、六万新成员。其中挖煤工人擅长挖掘地道,太平军把他们组成土营,在日后的攻城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恭王府在道州休整期间,太平军内部曾就整个战略发生争论。部分祖籍广西的将士主张“怀土重迁,欲由灌阳而归,仍扰广西”。杨秀清批驳了此种意见,指出:“已骑虎背,岂容复有顾恋?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④洪秀全同意杨秀清的主张,决定继续挥师北上。时太平军探知长沙清兵防守薄弱,西王萧朝贵自清率精兵二千袭取长沙。七月二十八日(9月11日),太平军抵长沙城外,扎营南门外妙高峰、鳌山庙等处,昼夜攻城。西王萧朝贵勇毅不避艰险,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炮受伤,不久逝世。洪秀全等得知萧朝贵牺牲的消息,万分悲愤,遂率大军从郴州起程,于九月一日(10月13日),抵长沙城下。此时敌人亦援兵四集,城防兵力已达三万余人,后增至五万人。故太平军虽奋力进攻数十日,都未能破城。十月十九日(11月30日)夜,太平军主动撤长沙之围,连克宁乡、益阳,接着在湘阴临资口得洞庭湖船数千,乃渡湖向岳州(今岳阳)进军。十一月三日(12月13日),太平军攻占号称“楚北门户”的岳州。在益阳、岳州,太平军缴获大量武器船只,吸收大批渔民、船户、纤夫及其他贫苦群众参军。洪秀全封唐正才为典水匠职同监军,统率众船,正式建立水营。从此,太平军成为一支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水陆大军。

十一月七日(12月17日),太平军水陆两路“从岳州起程,千舡健将,两岸雄兵。鞭敲金镫响,沿路凯歌声,水流风顺”⑤,直趋武汉。十月十三日(12月23日)。太平军攻克汉阳,十九日(12月29日)夺取汉口,十二月四日(1853年1月1日)攻占武昌城。太平军进入武汉后,宣布“官兵不留,百姓勿伤”⑥,在群众中不仅广为散发宣传革命的书籍,而且普遍开展“讲道理”的口头演讲,使革命道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千上万的群众踊跃参军,太平军迅速增加至五十万人。面对太平军的蓬勃发展,清廷极为震惊,咸丰帝急令将钦差大臣署湖广总督徐广缙革职拿问,以湖南巡抚张亮基署湖广总督;署湖北提督向荣为钦差大臣,专办两湖军务;以云贵总督罗绕典专防荆襄;以两江总督陆建瀛为钦差大臣进防苏皖,防太平军东下;以署河南巡抚琦善为钦差大臣进防信阳、新野,防太平军北上。此时,就未来战略发展方向问题,太平军内部再次发生争论。石达开提出:“先行入川,再图四‘扰’。”但杨秀清“不从”⑦。女将卞三娘建议:“由襄樊一路直取河南,进据中原心腹。”杨秀清则“觊觎江浙财富之区,欲由长江迳取江宁为“巢穴”。彼此“争论不绝”,杨秀清便假托“天父降凡,令其直‘犯’江宁”⑧。这样,就确定了顺江东下,直取南京的方针。

咸丰三年正月二日(1853年2月9日,癸好三年正月七日),太平军放弃武昌,分水陆两路顺长江东下,江面水营船只万余艘,连结数十里,蔽江而下;岸上陆军刀矛林立,雄壮威武,锐不可当。一路上清朝官吏“文武弃城远避,兵勇闻风先散”,惊呼“几无御之之法”⑨。强大的农民革命军势如破竹地击溃沿江四省所有敌军,不到一个月,即进军一千二百里,直抵南京城下。正月二十九日(3月8日)太平军陆军扎营雨花台,水师布防于水西门外。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太平军于二月十日(3月19日,癸好三年二月十四日),攻占南京外城,斩陆建瀛;第二天攻破内城,杀江宁将军祥厚。太平天国定南京为国都,改称天京。接着,太平军于二月十二日(3月31日)攻克镇江,二月二十三日(4月1日)克复扬州。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太平军克复南京后十天,清钦差大臣向荣率军从秣陵关绕往南京城东,在孝陵卫一带设立江南大营;三月九日(4月16日),钦差大臣琦善率军到扬州城外,设江北大营,敌人从南北两面形成对天京包围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