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王朝4
2082300000025

第25章 惜灭燕地(1)

听了秦王政的话,燕使吓得抖战不已,连忙给秦王政叩头。

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初,燕使就派人飞奔蓟城,向燕王喜述说秦王政的威吓。

燕王喜吓得三魂出壳,他立刻派黄门去找太子丹。

燕王喜和秦王政的父亲子楚曾是好友,他也曾想借这一层关系和秦王政拉关系,重续旧好,后来见秦王政根本不吃那一套,令他十分寒心。儿子到秦为质后,秦王政不念儿时旧友之情,更使他认识到秦王政是何等样人了,就不再对他心存希望,但又不敢惹他,就想小心谨慎讨好秦王政。好在燕离秦远哉遥哉,秦王政的手一时半刻还伸不到他那里,可以安稳地过几年日子。可是现在韩、赵亡了,秦王政的手下一步要伸向哪里呢?魏、楚较之燕国要强大些,他会不会先把燕国吃掉呢?

燕王喜日夜这么想,想得寝食不安。

燕王喜已是五十几岁的人了,可是他的相貌显得更老。头童齿豁,皮松肉坠,两只眼睛老是流泪,好像有什么伤心事似的。他胆子很小,老是怕燕国的基业断送在自己手里,因此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太子丹来了,他向父王问安后站在一旁。

燕王喜说:“那秦将樊於期呢?”

“父王,他在儿臣那儿。”

“秦王政通过我国使节跟我们要人来了。”燕王喜皱皱眉头,“秦王政警告说:“假如我们不把他送回去,秦王政就会向我们燕国进攻了!”

“父王,您说怎么办呢?”太子丹望着父亲。

“唉,我看还是把樊於期将军送回去吧,咱们可是惹不起那秦王政呀!”

太子丹说:“父王,您想过了吗?没有樊将军送我,我是回不到燕国来的,他可是您儿子的救命恩人呀!”

“我怎么想不到呢?樊将军的恩义是重,可是怎么也不如国家社稷重呀!为了燕日后的安宁,咱们就不得不牺牲樊将军了!”

太子丹哭了,他说:“父王,儿子认为不能那样做。要是我们把樊将军送回秦国,他必然会被秦王政碎尸万段。那样,儿臣在天下人面前必担不仁不义之名,您叫我怎么活下去呢?将来如果我袭了王位,我又将如何与各国诸侯比肩为伍呢?”

“我儿,都到这时候了,咱们还考虑那么远干什么呢!”

“父王,我问您,如果我们把樊将军送回秦国,那秦王政就果真不再对我们动手了吗?”

“这个……”

“现在韩赵已亡,楚魏势强,那秦王政很可能在算计我们了,因为他把我们燕国拿去后,对魏楚就会形成包围之势,这在他们的战略上是早已考虑到的。所以,我们送不送回樊将军,都是无关紧要的了……”

儿子说得很对,燕王喜无可辩驳。两人沉默了好久。

太子丹以为事儿就这样过去了,可是燕王喜又说话了:“我儿,话虽如此,但我们如果把樊於期送回去,秦王政也许一两年后才对我们进攻,要是我们和他顶撞,他立刻就会来的!他对我们的使节说过:“若不把樊於期送回,明年,他就要骑着马进蓟城了!”

“父王,那就把我和樊将军一齐送回秦国去好了!”太子丹站起来说,“因为秦王政也要我的人头呢!”

太子丹把他的老爹燕王喜噎在那里,就回头走了出去。

燕王喜待了半日,拗不过儿子,只好修了一书,派人到咸阳上奏秦王政,说接使节飞书后,即考虑将樊於期送归之事,请大王稍等……意思是想先稳住秦王政。

秦王政怎会受他愚弄?他早就在和他的文臣武将讨论进攻燕国的行动了。

燕国虽远在东北,可是灭赵之后,它就近在咫尺了。秦军可以从赵地发兵,直插燕地,赵之粮草,尽可取用,就像在家里一样。另外,燕之实力远不如赵,秦之军队将会如入无人之境。燕人谁能将兵抵御呢!

太子丹虽决心不把樊於期送回,可他心里也是忐忑不安,他知道燕国是没有力量和强秦相抗衡的。他也没有想出御秦的好办法,愁苦几日,就去请教他的老师鞠武。

太子丹小时候,鞠武曾是他的太傅,是燕国很有学问的人。现在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很好,头脑还清晰。鞠武虽躲在家里,但天下大势仍了如指掌。

见太子丹来了,鞠武只在席垫上直直身子,说:“太子,谢谢你还想着老汉,我行动不便,你就恕我不起来迎接了!”

“您坐着,老师!”太子丹对鞠武行弟子礼后,坐在他的对面。

当初,太子丹把樊於期带到蓟城时,鞠武曾劝过太子丹,不要自取其祸,赶紧把樊於期送出燕境,太子丹没有听。现在在老师面前,太子丹觉得无话可说了。

老师可知道太子丹的来意。他把长长的眉毛抹了一下,看着太子丹说“我知道你来找我说什么,那,我就先说吧。”他说,“还是你父王说得对,你应该把樊将军送回秦国去……”

听了老师的话,太子丹满脸是泪。“老师,从小您就教我成仁取义,到了这时候,您竟要我做不仁不义之人了!”

“仁和义有大有小。”老师说,“你保护樊将军,只是小仁小义……”

“那么,什么是大仁大义呢,老师?”

“凡事为天下人,为燕国人着想,不使他们遭受杀戮,是为大仁。凡事做到不背弃天下人,为天下之大理牺牲一己之小理,是为大义!你执着于保护樊将军,却引来强秦的攻击,燕灭于秦后,秦即得天下十之七,魏楚齐如何能够抵御,必将次第没于强秦贪婪之口……太子的仁义在哪里呢?”

太子丹被老师说得哑口无言。呆了半晌才讷讷地说:“老师,照您说来,天下人对强秦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鞠武叹气说:“曾经有过,可是诸侯都把机会耽误过去了……”他见太子丹正恭敬地听着,就说下去,“秦国之主,辈出英明。穆公、孝公、文王、武王,以及前些年的昭王,他们都懂得富国强兵之术。商鞅变法,法虽烈,却使秦法严整,秦民得教,秦库富足,秦兵善战。秦如一棵大树,现在已成盖天之势,欲锯而使之倒,难矣哉!”

太子丹性情刚正,听了老师的话,虽无法反驳,但心里却是不服。他哀叹道:“上天呀,难道正义就只好跪在邪恶面前俯首听命吗?”

“……太子,你忘记了?”老师说,“当初,我曾劝过你,以信陵君为榜样,联合六国再造合纵,你却置之不顾。现在想联也联不成了,韩赵已亡,事已不可为了!”鞠武摇摇头。

太子丹也觉得错过了合纵的大好时机,但他心里还有万语千言,他太子丹难有信陵君之威望,六国各自有私,历史上合纵了几次,都不能持久,他太子丹就能补天吗?

鞠武也再三喟叹,他说:“世间之人,行于危途欲求平安,造下祸患而求福分,计策浅薄而怨愆深广,只惜一人之厚交,不顾国家之大害,这还让人说什么呢!”

话只能说到这里了。太子丹给老师跪下,磕了三个头,就要告辞。

不知怎的,鞠武这时竟然激动起来,他爬起来,光着脚丫儿追上太子丹,对他说:“有一位高士,你想见一见吗?他比老汉计谋可多了,他也许能够给太子出个好主意。”

“他是谁呢,老师?”

“他是我的至交,名叫田光。”

“田光,我好像听说过,老师领我去见他吧。”

鞠武想了想说:“还是我先去告知他一声吧。”

田光也是一位老先生,年纪比鞠武小一点,也快七十岁了,他是燕国辽东人,自幼喜欢读书,也善剑术,为人侠义诚信,凡他应承的事,拼了命也要做好,因此是个赫赫有名的侠士。

鞠武把太子丹的事告知田光后,田光竟不同意鞠武的意见。他说“老兄,你怎么老是把成仁取义的事,和诸侯国家的事连在一起呢?国家兴亡那是天定的事,成仁取义是个人的事。一个人只要自己做到了不背仁义就很好了,要是天下人都能成仁取义,那不就天下大同了吗?何来的尔虞我诈、流血纷争呢?”

他这也是一理。

鞠武说:“看来你和那太子丹是一路,他很想见见你呢!”

“好的。”田光说,“我没有见过太子丹,但他的为人我是听说过的。太子是个刚烈之人,侠肝义胆。他认为燕秦不能并立,其行虽露,其志可嘉。我也很想见他!”

于是,鞠武就领田光到太子府去了。

太子丹一听田光前来造访,慌忙出迎,他向田光鞠躬三次,像对待鞠武那样称他为老师,然后拉着他的衣袖,走在前面领路。

到了客厅,请田光上座。

太子丹怕地毡不干净,连忙跪下,一边爬行,一边用衣袖给田光拂去灰尘。田光实感不安,说了许多自谦的话。

当日太子丹就留田光吃饭,席间,田光问起太子丹的志向和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太子丹不说,只是惟恭惟敬地招待着他。

后来他们就来往起来,太子丹在田光面前始终执弟子礼。

一日,田光和太子丹谈到秦国正虎视眈眈地望着燕国时,太子丹起身对田光一躬到地,然后说:“燕秦不两立,其势必矣!我燕国势弱力薄,不能对付强秦,但我想到了另一个主意……”

“太子,请说出来。”田光说。

“我想请一位壮士,前去刺杀秦王政!”太子丹说。“先生以为可行吗?”

田光没有回答,只是低头想着。

太子丹又说:“秦王政暴虐无道,天人共愤。只要把他除去,秦国必将瓦解,那时,天下诸侯可奋起讨伐,不上半年华夏将太平无事了!”

田光仍没有回答,可是他已抬起头,看着太子丹。

“先生,我要让秦王政吃我一剑!嬴政不死,我难以生。先生认为此计可行吗?请先生教导我,或为我去实行这计划。无论成功与否,我将永世不忘先生的恩德,天下人也会如此,我想先生也将永垂不朽了!”

田光又默想了一会儿,还没说话,就潸潸地流下泪来。他说:“我听说好马在它年轻力壮时,一天可行千里,至于它到了老年,一般的笨马也会跑到它前面去。太子听人说我有些豪侠之行,就这样地崇仰我,岂不知那是我很多年以前的事了!现在,我少壮时的精神已经没有了!今日,太子这样信赖我,并以国家大事相托,怎叫我不愧疚不安呢!我只能言而不能行,不胜此任,辜负太子了!”

太子丹捋起衣袖抹着泪说:“那么,先生能不能给我指一条路呢?我盼望先生的指教,就好像暗夜迷路的人盼望指路明灯一样!”

田光想了好久,说:“我有一位好朋友,他为人处事就像我一样。他现正在壮年,也正好在这蓟城里,我看就让他来帮您吧!”

“这位壮士叫什么名字?”

“他叫荆轲……”

太子丹说:“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人了,蓟城人传为大侠,没想到竟是先生的朋友。我急于见到荆卿,先生就再助我一臂之力吧!”

田光答应了。

太子丹很高兴,就设宴招待田光。酒至半酣,田光站起来仰天叹道:“啊,荆轲,我的好友,我把您荐给太子,是叫你去送死呀!”说吧,也不向太子丹告辞,就径直往外走去……

太子丹急忙追上去,低声对他说:“先生,我求先生的,先生所答应的都是国家大事,望先生万勿对外人泄露……”

田光点头说:“我知道了,太子放心……”

他们相傍着走到中门以外,太子丹又说:“先生,丹所托之事,无论能成与否,皆国家密事也,请勿让外人知道!”

田光猛地站住,回身看着太子丹,他的眼睛严厉而悲哀,说:“河水之来,弥弥洋洋,这好比君子诚信的胸怀,坦荡而无私。田光的心,就像那河之水呀!”不再多说头也不回地去了!

荆轲,卫国人,生于贫寒之家。从小就崇尚侠义,在外面好打抱不平,惹了许多事。他的母亲屡屡地告诫他说:“你呀,得改一改你的脾气了。还是多读点书,将来好去为君王做事……”

荆轲说:“世上不平之事太多了,要是没有人打抱不平,弱者的冤情,谁给他们伸张?天下的正义,怎能维护?”

荆轲长大后,好读书也好武术。胆大心细,侠义沁人。因此声名远播,也结交了不少江湖朋友。

对于治国安民,荆轲也有许多好主意,他曾去面见卫王。卫王听了他的陈述后,不以为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荆轲很伤心,从此绝了从政的心思,于是就漫游四方,广交天下侠士。他在燕国结识了击筑高手、音乐家高渐离,视为至交。天天同他喝酒和曲,忘乎所以。

后来,荆轲又认识了贤士田光先生,几个人常常在一起畅谈天下大势,当说到强秦欲吞天下,而诸侯又各顾自家安危,合纵连连失败时,辄扼腕喟叹不已。

田光把荆轲请到家里,好酒好饭地招待他。荆轲奇怪地看着田光,说“都是老朋友了,还用这样吗?”

田光也不吭声。

酒足饭饱后,田光对荆轲说:“敝人和足下相交日深,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

荆轲知道下面将有话说,于是回答道:“先生处事公正无私,与友冰心铁骨,无论文章见识都在我辈之上……在燕国,这是有口皆碑的!”

“可是田光已经垂垂老矣,遇到事情难以受人重托,怎比得老弟年华正茂,可使之于万里之外,可信行于胸腹之中……”

“长兄,您是最了解我的,有什么事要我去做,就直说好了!”

田光犹豫再三,“这件事呀,仁义直遏流云,非老弟不能成功,可是……”

“这样的事,正是我梦寐以求的,长兄说出来就是!”

田光给荆轲跪下,低头不语。

荆轲怎么拉他也不起。最后田光说:“愚兄想把这件事付托给足下,你答应了我,我才起来!”

荆轲说:“先生所托,必是最忠最义之事,我哪有不应之理,我就是肝脑涂地也是要完成的!”

田光站起来了,可是他再也不坐。他对荆轲说:“荆卿,燕太子是我的至交,他在咸阳为质时,嬴政不念旧情,对他百般侮辱。今日,秦王政在灭韩平赵之后,其屠刀又直指燕国的胸口了!燕国弱小,一无能将二无强兵,只能坐以待毙。太子丹想找一人到秦国见嬴政,见机行事,或取秦王政之首,或劫秦王政之身以谢列国!此大义也,亦是重任也!可惜田光已近耄耋,身力不支,于是我就替荆卿答应下来了!太子久闻你的大名,急切地想见到你,和你共商大计。这是毁身灭家之事,不知荆卿可愿意否?”

荆轲听后,在田光面前走来走去,良久之后,他遽然站住说:“谢谢长兄深知我心,为我应下这事!只恐我才疏力弱,难成太子之志!”

“那么,荆卿答应了吗?”

“答应了!”

“好!”田光紧握着荆轲两手,“行此塌天大事,非荆卿不可,请坚定信心。下面我还有话相托……”

“先生,请讲吧!”

田光晃着荆轲的手说:“当我应了太子丹为他来求荆卿时,他嘱咐我说:此乃国家大事,愿先生不要泄露给外人,而且叮咛再三。他的意思我明白,请到荆卿后,他要先看荆卿的为人,可信则托,不可信,只待之以上宾就算了!现在我已经把事情泄露给荆卿了,是有点辜负太子对我不疑之心,心里很不安……”

荆轲说:“我想豁出命去,为太子,为先生完成这一忠义大事了,请勿疚于心中!”

“不行呀,”田光说,“有负于朋友之信,非君子也!”

“那,先生怎么办才好呢?”

田光说:“既然辜负了朋友的信任,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太子?我今天只有自戕这不信之身,以报太子,以激励荆卿之志!”

荆轲不以为然地说:“何必如此,天下人谁都知道先生是个诚信君子!”

田光拔出佩剑,飞快地向自己的脖子抹去,荆轲惊呆了,等他回过神来想去相救时,田光的脖颈已被割断大半,鲜血喷涌。田光又看了荆轲一会儿,就陡然倒地了!

田光的死,给荆轲的冲击是很大的。他抱着田光的尸首痛哭道:“先生,您的忠义,如日如月,天下无人能比。我一定追随在您的身后,做您的学生,把您的付托完成,我将仰着脸,毫无愧疚地去见您于地下……”

现在像田光这样的人大概是没有了。他也忒认真了,他的死,后人并不理解。他那样做,与其说是为了信义,不如说是给荆轲一个义无反顾的激励,真是把人往死里按……

几天后,荆轲和他的朋友高渐离等相帮着把田光安葬了。但他没把和田光之间的事告诉任何人。

又过了几天,荆轲才去见燕太子丹。

当太子丹知道田光为守信而自裁之事后,大哭道:“田光先生这样对我,燕丹即使九死也难报也!”于是亲到田光墓前,以上礼致祭。如此者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