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汉王朝2
2082700000018

第18章 贾谊一生不得志

满腹经纶,却无法施展,最后郁郁而终。

少年得志

贾谊是西汉前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后遭猜忌排斥,抑郁而死。

贾谊从小精通诗书,18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洛阳一带很有名,被以爱才著称的河南郡守吴公赏识,招为弟子。后来吴公上调,贾谊也被吴公推荐做了博士。

贾谊年纪轻轻,21岁就当上了博士,深得汉文帝赏识。但是,和许多悲剧性人物一样,他太过于锋芒毕露了,难免引起一些人的嫉妒,给自己埋下了隐患。这时朝廷官员多为年长者,因自汉朝建立二十多年来一些功臣宿将多居要职,一般老官吏也未退休。贾谊入朝时年仅二十出头,在朝廷官员中最为年少。他年轻敢为,思想敏锐,每当朝廷商议国家大事,许多老臣往往无言对答,贾谊却能对答如流。汉文帝赏识器重他,一年之中,三次擢升,从博士提为大中大夫(较高级的顾问官)。

但是,当汉文帝还准备提升他为公卿时,丞相周勃和太尉灌婴等人,十分妒忌他的才能,交相诋毁,说什么贾谊夸夸其谈,意在擅权,不宜重用。汉文帝见这么多大臣反对,就动摇起来,逐渐疏远了贾谊。另外,贾谊虽才高,但不懂人情世故,不知权衡轻重,从统治者及权贵的利益出发。他迫不及待的提出许多改革措施,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觉得他书生气,华而不实。

不懂人情世故

后来贾谊建议为了强化皇上的权力,让列侯离开京城,回到他们的封地去,结果得罪了列侯,招致后祸。

贾谊年纪轻轻就得皇帝赏识,招致小人的嫉妒,又大力提倡改革,得罪权贵,结果上下左右均在文帝面前诽谤他,久而久之,文帝也觉得他人缘不佳,就把他调出京,下诏将他贬往长沙,作了长沙国的太傅。

长沙国在遥远的南方,距离京师数千里。贾谊辞别京师前往长沙,因是被排挤出京,又听说长沙炎热潮湿,担心身体不能适应,心情非常不好,深感委屈,慨叹人心险恶,哀伤自悼,一蹶不振。后来,他在渡湘水时,写了《吊屈原赋》,把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的命运联系起来,认为同是遭庸人的排挤与迫害,只好远走高飞;并要发扬屈原精神,坚决与庸人对立与斗争。

这篇《吊屈原赋》传入京都后,文帝虽然赞赏其文采,但又觉得贾谊气量小,言过其实,更觉得此人不堪重用。

贾谊流放到长沙之后,每日就这样抑郁寡欢,终日不乐,时间转眼就过去了。

不问苍生问鬼神

四年后,文帝忽然想到贾谊年轻有为,是个人才,又将他召回京城。贾谊接到圣旨,喜出望外,立即收拾行李,离开长沙。回京以后,贾谊进宫去拜谢文帝。当时文帝刚刚祭完鬼神,正静坐宣室(即未央宫前殿的正房)休息,贾谊来时,他脑子还不断萦绕着鬼神的事,见到贾谊,便向他询问各种鬼神的由来。贾谊想不到文帝竟会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出意外,但皇上垂询,不能不答,只好将鬼神的起因,鬼神的形象,鬼神的危害等等,一一尽述。文帝听得津津有味,竟忘记了疲倦。贾谊见文帝听得这样入神,也就越讲越长,从下午一直讲到夜色朦胧。内侍几次来请文帝用晚膳,他竟全然不知,却接连三次将身体移近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尽量与贾谊靠得近些,唯恐贾谊说的某一句话未听清楚。待贾谊出宫,三更已过,文帝方才进入内寝,长叹一声道:“我长期信奉鬼神,以为贾谊这方面的知识定不如我,今天一席交谈,才知我远不如他。”

田园山庄贾谊回家之后,觉得这次谈话,虽使文帝高兴,自己却感凄然。原来他以为文帝召他入京,是要与他商议国家大事,谁知却与他大谈鬼神,使他十分失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喟然长叹一声,真有不胜唏嘘之感。

这次论鬼之后,贾谊本来以为从此会留在京城了,谁知汉文帝又把他派去作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刘胜(又名揖),是文帝的小儿子,非常受宠爱,而且还喜好读书,所以文帝才把学问渊博的贾谊派去辅导他。

梁怀王与贾谊相处很好。过了几年,梁王刘胜从马上坠下而死,贾谊本来没有什么责任,但他害怕文帝追究,又追悔自己疏忽,没尽太傅的责任。从此更加郁郁寡欢,哭泣不已,经常为此而感到伤感。过了一年多,也去世了。他死于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终年仅33岁。

贾谊在其短暂的政治生活中,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察觉当时社会存在严重矛盾,政策有着不少过失,反复思考国家长治久安之计,或著书立说,或上书建议,发表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政论,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治安策》。《过秦论》的主要论旨,就是如何安民的问题,认真地总结了秦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汉初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历史根据。而《治安策》则是在揭露现实矛盾的前提下,提出治国安民的方案。他的这些论点在当时虽然没有引起封建君王的足够重视,但是却成了我们今天学习古文的经典篇章。第19章汉文帝听冯唐的话

当着众人不给皇帝面子,只因为有理有据。

亲征的想法

汉文帝可谓是守成君主,尽管他在为人处事上难免错漏,但重要的是他能够虚心纳谏,过而能改。在汉文帝时期,有一个名叫冯唐的人,就是这样一个能令汉文帝改过的人。

汉文帝刘恒自外藩入主朝政,他对封地故国的眷恋和关注就十分强烈。再加上匈奴趁当时汉室政权更迭之际,大肆掠夺,杀人越货,边疆地区秩序混乱,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所以,汉文帝即位后的第三年,就亲临太原,他有两种考虑,一是自己以九五之尊,亲临边疆地区,可以威震匈奴,安定民心;另一方面,他想借机安抚自己藩国的旧臣,论功行赏。

在当时代王府的旧臣之中,有一个名叫冯唐的人,他的祖父原是赵国人,后来迁居到代地。冯唐以孝而闻名,曾是代王府中的中郎署长,在汉文帝归故国封赏时,冯唐已是一位暮年老者。汉文帝和旧臣们闲聊叙旧,听说了冯唐的身世,就问他当年赵国的大将军李齐的情况,汉文帝一直很欣赏李齐的才能。当他得知廉颇、李牧比李齐还要贤能时,不禁脱口而出,感慨现在没有这样的英雄了。汉文帝认为,如果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攻打匈奴就并非难事,何足挂齿呢。可冯唐却给在兴头上的汉文帝泼了盆冷水,他说,陛下虽然有廉颇、李牧之才,却不得用也。汉文帝被冯唐激得大怒,过后责怪冯唐,不该当着众臣的面,让自己下不来台。

可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困扰汉文帝的心腹大患,即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依然存在。而边关又缺少良将镇守,这使得汉文帝坐卧不安。过了不久,汉文帝依然惦记着冯唐的话,就召见他,问道,怎么知道自己不能任用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呢?这一次,冯唐细细地将一番道理讲给汉文帝听,从而成为载于史册的一段佳话。

古代风景画鉴赏冯唐的道理

冯唐首先提到的是古时君王命将领出征,君王跪着推车为之送行,反复说明宫廷之外的军国大事,就拜托将帅负责了。军功奖赏都在外决定,只要回宫后上报就可以了,照章批准。李牧当赵国将军戍守边疆时,就是这样做的。他在军营中设立市集,把市场的租税都用来犒赏士卒,赏赐由他自己决定,无需请示朝廷。赵王非常信任李牧,让他专权行事所以可以尽其智力,施展才华。李牧率军队北逐单于,东破匈奴,西御强秦,南使韩魏。当时,几乎使赵国称霸。可惜后来赵王听信了谗言,杀害了李牧,从此赵国再无良将。这也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中,赵国败亡的重要原因。

说到这里,冯唐话锋一转,指出现在的云中郡守魏尚,很有古人之风,率兵打仗都很过硬,他也在军中开设市场,把租税用来犒劳将士,还拿出自己的俸禄,五日一杀牛,慰劳军中。于是,魏尚的将士们,个个奋勇杀敌,主动请战,所以匈奴在他的守卫区远远地散去,不敢接近云中边疆。可惜这样的人,只因为在一次战斗后,所上报的杀敌数量和实际的略有差池,就被朝廷罢免了官职,还判了刑。魏尚功大于过,赏不行而罚必用,有李牧那样的贤能却不被重用。由此可以得知,汉文帝即使拥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能用。汉文帝被冯唐的话说得心悦诚服,即刻派冯唐持节,赦免了魏尚,并让其复任云中郡守。

冯唐这样有违恭敬地和汉文帝说话,其意在激励汉文帝,放权用人,用而不疑。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能因为小的过错而掩盖一个人大的功德,如果赏罚失衡,将士们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就不会竭尽全力,报效国家。在人才的使用这个问题上,君王应该唯才是用,唯善是从,充分地支持、理解和信任臣子,这样才能使臣子各尽其能,各展其才。臣下就会竭智进谏,举贤不避仇,举过不讳君。这样一来,君臣相得,如鱼得水,齐心协力,国家的政治才会有清明的局面。冯唐这样举贤,直言面对,汉文帝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愧是君臣相得的典范。

汉文帝以藩王入主朝政,很快就稳定了局势,巩固了政权,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这和他的虚心纳谏、及时调整用人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而冯唐的一番论述,能让汉文帝改过,这段佳话,一直被后世传诵。古今有很多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忠良志士,他们不禁扼腕叹息,自己何日能遇到汉文帝这样的明君?的确,自古以来,像汉文帝这样虚心纳谏,诚恳改过的君王并不多,而遭受冤屈的忠臣良将则是不少,他们之间缺少的是像冯唐这样敢于为忠臣良将鸣不平,向君王推心置腹进谏的人。不过,这也正是汉文帝得以合乎民心,顺平民意,赢得天下人的支持,大力发展经济,开创治世的原因所在。只可惜,像冯唐这样的人并不多见,这也是其他朝代的悲哀吧。

饿死的富翁

邓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富甲天下,但是最后却冻饿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