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明月是星星的宇宙
20835900000013

第13章 1983年(6)

在村上祠堂,与村干部开了技术培训会之后,老书记当场表态,明年村上保证完成200亩的良种桑苗。并与各社的社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会后,老书记把向耀斌请到了他的办公室。

老祠堂,原本是张家人祭祖的,是明清时候的老建筑。

百年老柏木,抱大的圆柱子支撑起了六间青瓦灰墙的穿梁架子老木屋。村委会的会议室在堂屋,村书记、村主任和村文书的办公室是两旁的厢房。

屋子里极其简陋,一张四方桌,几张条凳,一把锈迹巴巴的热水壶,几个泛黄的文件夹。靠近门的地方,有一个木头衣架,衣架上挂着毛巾,摆放着白色的搪瓷盆子,盆子上到处是缺口。

走进屋子,老书记连忙推开窗子,屋子一股潮湿的霉气扑鼻而来。老书记拉开电开关,漆黑的屋子才亮堂起来。

老书记拉过一张条凳,用抹布抹干净灰尘,才让向耀斌坐。

“放心吧,我们村你的老根据地,怎么着也要给你扎起。”

向耀斌笑了笑,“那是,有你在我肯定放心。”

老书记提起桌上的热水壶,拿起一个扣在桌子上的搪瓷杯子,给他倒了一杯茶,方才说道,年初,上面下发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文件,你怎么看?

向耀斌迟疑地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茶水,呵呵笑道,年初,乡上不是已经组织学习了吗?你还考我!

“关键是‘两个转化’。”

向耀斌对这份文件很清楚,“两个转化”,是指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他清楚地记得八月份,上面有个讲话有句话叫“干光彩的事,做光彩的人”,这话让向耀斌有了新的生命和新的感觉。个体户一直被人瞧不起,要低人一等。大家的普遍观念,干个体不光彩,连找对象都困难。

他当即爽朗地笑道,怎么你想吃螃蟹?

老书记嘿嘿点了点头道,我们家老二退役回来没事情做,我估摸着是要放开商业经营了。便想着在村上给他开一个小卖部,让他来谋生。你帮我参考参考!

“有点难度!”向耀斌琢磨了一下,目前商品供应,区上都还是主要靠供销社。要开小卖部得去区上的工商所办个体户手续。

“你在区上的熟人多,帮帮忙呗!”

“你可要想清楚!这不是儿戏。”向耀斌见他一脸的坚持,只得再次提醒道。

老书记再次点燃了一支烟,屋子里很快烟雾缭绕。

良久,他才艰难地说道,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出路。现在的大环境,我算是看出来了。绝对不会像过去那么再搞什么上纲上线的事情了。放开经营,那就是放活生产力。解决了买卖难的问题,农民才有出路啊!

老书记的话,让向耀东两眼直冒精光。他当即一拍桌子,高兴地说道,你这话让我茅塞顿开,看来你比我研究得深。

但他很快又担心,如果都放开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将来蚕茧也会允许个体户收购呢?老书记见他很快又皱起眉头,当即安慰道,蚕茧这一块应该不会那么快。毕竟县上的丝绸厂才刚刚建起。基本量都不够,怎么会轻易放开。

向耀东转而又一想,放开了也是好事情,往后养蚕的人会更多。

当即他放下心来,放下手中的茶杯,不由地调侃道,你不怕将来你家老二讨不到媳妇。

“我敢打包票,我们家老二一定会比你们家老三还早娶媳妇,你信不信?”

向耀东有些无语,这怎么能与老三比呢,老三是要考大学的。成家立业的事情还早着呢。

“反正我是这么想的,只要将来能够挣到钱,娶媳妇都不是个事儿!”

向耀东见他信心很足,当即便答应了下来。“我试试吧,实在不行我找老头子帮忙。”

“好小子,我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从村上的祠堂里出来,向耀东的脑子还昏昏地转着。“商品放开了,是不是又意味着迟早有一天粮食也会放开。”

“过去是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看来很快就会变成家中有钱不慌。”

回到家里,他跟家里人打了一声招呼,从柜子里拿出两袋白砂糖和一袋奶粉揣在怀里,便去了张家。

张家老爷子破天荒地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

张家老院子,原本在村上祠堂那里。当年土改之后,张家便从祠堂搬到了五社,在这片繁茂的竹林里繁衍生息,重新安顿了下来。

原本地主是招人嫉恨,是不受待见的。

但张家的老地主跟别的地主不一样,他只是个小地主。对人和善,从不压榨佃户,谁家有什么困难,知会一声他都会帮忙。

因而当年得以善终,保全了张家。

加之他的儿子,抗战有功,老张家虽然失去了当年的土地,却越活越有劲头。

迎着夕阳的余晖,走在平整的田坎上,向耀斌的步子轻快。

金黄的光线,划过刚刚被收了稻谷的稻田,稻岔子上新长出来的一丛接一丛的新叶,如指甲盖的绿斑点缀着冬水田的水面上。

三五成群的鹅鸭,见着人来扑腾地张开翅膀飞快地跑开。几个半大的小屁股挽着裤腿,腰杆上扎着一个竹篓子,用一根钢丝烧弯了的吊钩,穿着蚯蚓,埋在田坎边,嘻嘻哈哈地捉着黄鳝和泥鳅。

见他走过来,这些孩子都有些害怕地缩了缩脑袋瓜子。几个大点的女孩子,则笑盈盈地给他打招呼。“二叔,你这个时候还去哪里啊?”

“红娃、娟娃子你们又带着弟弟妹妹捉黄鳝啊!”向耀斌走到她们的身边,停下来,看了她们身边的竹篓子。篓子里,十几条肥滚的黄鳝浑身金黄,不断地钻来钻去。“哟,还不少啊!”

最大的那个女孩,约有十岁。使劲地摇晃了一下竹篓子,一脸高兴地说道,现在田里都很肥,黄鳝长得快。

向耀斌点了点头,“你爸腰杆好点了吗?”

“好多了,都能下床了。”

这几个娃子都是老向家幺房家的,大点的这两姊妹是幺房三哥向耀山的。年前,向耀山在帮人修房子的时候,被砸断了腰杆,在家里养了大半年。这半年,老向家的其他四房人没少帮他们家。

“那就好,早点回去!天要黑了!”

红娃子连忙朝着田里的几个堂弟堂妹,喊道,二叔让我们早点回去。你们都起来吧,我们这就回去。

等到孩子们欢快地从田里爬起来,一哄而散。向耀斌才走到了老张家的竹林外。

竹林外,有一口新挖不久的堰塘,塘子里满塘子的水,水面上密密匝匝地铺着十几个养蚕用的簸箕和蚕架。